|
正确处理好宗亲关系,传承文明彰显孝道。
九李十八张,天下无二汪。
意思是张姓和李姓源头多,支系多,郡望多,李氏基源就有七个,盛唐期更有赐外族为李者,张氏族源更为广远,郡望多达四十三个,在民间崇信玉皇为张姓期,外族多有改张者。而汪氏源自颍川一脉相承,宗亲是血肉相连。
灌南地区目前以颍川之后四十四世祖汪华长子建公七子爽公八子俊公后裔为主群体,爽公后裔最早生息于斯地,建公后裔分布数量最广,俊公后裔辈分最长,从而形成灌南地区独特的汪氏文化,如有大昌小昌之分,俊公后八十八世与建公后九十二世同用一昌字,名字相近,易混难分,故本地宗亲见面叙家常特把大昌小昌标注清楚。
在宗亲关系上,自古就有长房转晚房之说,即便一娘所生,长子与幺子也会相差几十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长房子孙逐渐就变为晚房子孙,如今,新安镇周边宗亲出现了很大的辈分悬殊,从八十几世到百世的都有,相互之间称呼难免会有难度,出现混乱,更因为在与他姓联姻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世同亲现象,甚至在辈分间出现了颠倒,例如,不同世的宗亲同为某一家族的女婿,不同世的汪氏女儿成为某一家媳妇,或某一家的女儿与不同世的汪氏做亲,形成了拐角亲。尤其灌南周边以汪王陈赵周于惠管八大姓为主,八大姓氏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汪与周联姻,周与王联姻,王与刘联姻,再与汪联姻、、、、、、、如此,不同世数宗亲同为姻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这种情况不单在汪氏,在其他姓氏间都有,曾见一李姓者,因儿女关系,既与孟氏庆字辈为亲家,又与孟氏祥字辈为亲家,当几位亲家聚一起时,庆字辈的和祥字辈之间的称呼不免尴尬,既是长晚辈也是拐角亲,若是称作长辈,从儿女来说又置于何地?
虽然,我们极力回避这一问题,但这也是不容分辩的事实,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一个地方成立宗亲联谊会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这许多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已经形成了一门复杂的宗亲关系学,如何研究,如何传承祖宗文化,如何调整宗亲关系,也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或多年以后也会有专门的人来研究它,今天提出来是想社会关系学应有这样一个专门的分类:宗亲关系学。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上几天和一位宗亲通话,提到世数,他感叹说了一句话,“乖乖,相差了几世,这怎么称呼呀?”
“称着本家。”
他那意思是在联谊会里没法相叙,难免会出现不当,当时我虽有了解释,却总是觉得勉强,晚间思起这问题来,觉得不单在汪氏,即便在全国各族之间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何破解,统一称呼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不仅是汪氏,也是各族人民心头普通存在的一个困惑。
据汪氏宗亲网上解释,因避四十四祖汪华之讳,汪氏不似其他姓氏直称华宗而称“本家”,当然,这样的解释很好,也是处理现存汪氏宗亲关系一个比较恰当的方法,但因各世系的存在,在这里还是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希引起宗亲的注意。
在灌南当地,处理复杂的宗亲关系有一个巧妙的方法,或是能借鉴,如像上面举例的孟氏,如遇亲家相会,在避不开的情况下相互之间就用提亲各叫来解释,因一镇或一庄连起来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间接关系,宗亲之间用提亲各叫来解释称呼上的冲突,在同宗之间又按长晚辈分来分别,老少有序来排列,老称老来少称少,许打许落不许骂,即便是同处一酒桌上,也有站着喝酒不算的话,希望是同处一个平台上,这也体现出世数长者与世数晚者相互爱护的优良传统。
说了这么多复杂的宗亲关系,如何处理显然需要一个引导,也需要文字来说明,以便正确的处理宗亲关系,在此个人特提出如下观点。
以父系支系为蓝本,宗亲关系不能废,这也是我们成立宗亲联谊会,续同宗谱的唯一理由。树有根,水有源,人人有祖宗,吸引全体汪氏进入联谊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称老少称少,尊老敬贤是传统,宗亲见面称本家,喧闲之前加上“您”。无论世辈高和低,长者面前称着“您”,与人为重自也重。
孝悌忠信礼义廉,存在心里可,历代祖名多,忌讳无厘头,改革开放看问题,小平之名天下闻,不因“华宗”犯祖忌,活学活用多进步,缠腿裹足难开放,祖讳后世应可承。
面对后生多相爱,有后有爱才是孝,团结和气大家庭,四海一统无二汪。
后注:
希望这不是一家的准则,也为其他姓氏宗亲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