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3511|回复: 12

汪氏的起源与发展及历史上的汪华

[复制链接]

24

主题

281

回帖

91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5
发表于 2011-6-1 15: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本人近年发表一些有关汪氏及汪华历史的文章,引起一些朋友的注意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进而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特重新进行整合增补成下列两篇文章“汪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的汪华”。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推动汪氏文化的研究。
    在过去发表的文章误把“忠武将军”看成是十六卫中的将军级品(从三品),“忠武将军”是“散官加号”为正四品;有的地方把武德五年入朝京师写成武德七年了。特此声明更正。

汪氏的起源与发展


一、汪氏的起源。

    汪氏一世祖汪鲁本姓姬叫姬汪鲁,是周武王后代鲁成公一支,其父叫姬里肱。公元前594年到前592年间姬汪鲁出生于现河南太康西的颍水流域,该地在南陈时叫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鲁出生时该地属鲁国平阳郡(现山东曲阜北面一带)。汪鲁出生时手上有纹“汪”故取名汪鲁。姬汪鲁长大后对鲁有功被封为上大夫,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颎川侯,遂以“汪”字为姓。卒葬古颎川城(现登封市)东南三十八里处。汪鲁之子二世汪挺同孔子同时出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因此汪鲁于孔子是同一个年代的。


二、汪茫氏不是汪氏的一支。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汪氏有两支,除上述外,还有汪茫氏,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汪茫氏来源于孔子在回答问题时讲:“禹召集群臣于会稽开会,汪茫氏迟到被杀”。后人讲汪茫氏后裔逃往浙西生存,是汪氏的另一支。
    汪氏的祖上是很注重修家谱的,在“汪氏通宗世谱”中有记载的有江南始祖三十一世汪文和系统地编写了家谱,三十五世汪旭公又补充修谱并上奏晋成帝,到四十四世汪华再次修谱并上奏唐太宗。明万历年间徽州汪同文主持修制了“汪氏统宗世谱”,清乾隆年间再次增补重印为“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通宗谱”)这些家谱内容承上启下。尤其是“统宗谱”与“通宗世谱”,记录了大量历史资料及名人论著并涵盖全国汪氏后裔及迁移情况。在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收集、整理、编排,那是一个浩大工程,这两种谱都分为三十六册。“通宗世谱”每册约有二百五十页左右。这“通宗谱”是我们的祖先多少代人的心血的结晶。
    那么,在“通宗谱”中是怎样介绍汪茫氏的呢?谱中有二篇论著“汪茫辨”与“续论”。“汪茫辩”大概写于唐大历年间。文章提到“汪茫氏”来自孔子家语。“孔子曰防风汪茫之君守封嵎之山为厘姓,夏商为汪茫,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夏禹是一个氏族部落社会。氏族部落在抵御自然灾害及部落之间械斗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强大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不断变迁地址或更改部落名称。“汪茫辩”一文中,在详细分析了汪茫氏的变迁过程后得出结论:“防风汪茫之氏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不管是改了名还是消亡了,总之,汪茫氏已不存在。且不能“姓氏取一字之同遂附汪茫于汪氏”。百家姓中,欧阳氏与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呼延氏”不能讲姓“呼”。而汪氏一世一世相传与迁移都是有文字纪录可查的。
    有的文章还把鲁哀公时,在抵御齐国入侵的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汪锜冠以“汪茫氏后裔,儿童汪锜”。在“宗谱”中记载着:汪鲁生子汪挺,汪挺生二子,长汪诵、次汪芒。汪芒无后。汪涌生三子,长子汪越,次子汪铨、三子汪錡。在“通宗世谱”“续论”篇中是这样介绍汪錡的: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汪錡与乘皆死焉,时年十九岁,鲁人欲勿殇问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遂皆殡谥曰烈。”孔子与汪錡可以说是祖孙辈。孔子这儿的家语也证实汪氏宗谱记载的可靠性,后人误把汪锜认为是三世汪茫之子到后来又变成是汪茫氏了。在“续论”中指出“汪茫氏是夏商时的号,而汪茫生于周敬王时,距商末已五百年了。”在古代没有成家的都视为未成年,有的称学生,死后安葬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要按现在的概念儿童是八、九岁。八、九岁儿童是上不了战场。
    其实在上面摘录的孔子家谱中,孔已明确告诉我们防风汪茫氏为“厘姓”。“夏商为汪茫同为长翟今为大人”是告诉我们该部落名称的变动。中国古代“××氏”可以是指人名,也可以是部落的名称,大的部落就是就是一个国了。炎帝名石年是少典国君之长子,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炎帝思民食鸟兽之肉而鸟兽有限故尝百草,教民事农业故又被称神农氏。炎帝之弟名世嗣为少典氏错误。这里说明少典氏是国君或国的名称。而神农氏是后人对炎帝在农业上的贡献所取的名字。少典国君之妃名附宝的在轩辕之丘生子取名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即为后来的黄帝。周武王是其后代,所以我们这些汪氏后裔都是黄帝子孙。
    由上看出汪氏中不存在汪茫氏与汪氏两支。汪氏都是汪鲁的子孙,周武王后代。如果有哪位汪姓子孙怀疑你自己是汪茫氏后裔,那么,你可以在同支的同宗中查一查,自己是汪氏多少世,如果是一百一十世以内,那你是汪鲁的后代,如果超过一百八十或二百世,或你那支根本没有上古以来的世数编号,那么你是汪茫氏后裔。因一世祖汪鲁是夏禹后近两千年才诞生。笔者(已过七十足岁)是九十一世。在见到的乾隆年间的“通宗谱”中汪氏子孙辈分最低的是九十四世。由这些数字推测,上面两种情况得出的结论,我想,这后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三、汪氏人口的大发展
    由于中原战乱,中原人口发展较慢,根据汪华编的“宗谱”记载,汪氏经过三十世的发展北方才三十九户。有的文章中讲汪氏是由山东和江苏逐渐向徽州发展的,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三十一世文和公在平黄巾起义时感到北方多战乱,于是打过江南被孙策封为淮安侯任会稽令。可以说汪文和是一步就跨进了徽州。据“汪氏通宗世谱”介绍,当时古黟歙二县附会稽。东汉末古黟歙被土著人占领,建安十三年孙权谴中郎将平黟歙县地后立新定、始新、黎阳、休阳、黟、歙六县为新都郡,治所始新(淳安西边一点)。新定是后来的遂安、始新为淳安。黎阳、休阳婺源、绩溪都属古歙县,古黟县还包括祁门及北边。广德、建平新都郡是徽州最早的建置。汪文和见始新的环境优美就把次子汪超留在会稽,而自己带着夫人(富春孙氏女)及长子轸迁始新。文和公卒葬邵石山(后来淳安的小金山)。后来新都郡改歙州过程中,淳安建睦州(后归严州)才把淳安从徽州分离出去。之后三十二世到三十五世或任职、或安家都在歙县、休宁一带留下足迹。所以文和公从中原地区来江南一脚就跨进徽州地区起码是半支脚跨进了徽州。到三十六世道献公任歙县令(又一说任黟县令)并安家于歙,死后葬城东八里吴山,后人把道献公称为新安始祖。到四十世叔举公迁到登沅汪村后(古属歙县现属绩溪)汪氏人口大发展,开始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徽州就成汪氏人口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源头,故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在明万历“统宗世谱”本中就有天下汪氏出新安的论述)。这辐射源的中心就是登沅洞汪村。
由于唐初各世汪氏大多都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加上汪氏人口的大发展,唐玄宗开元五年丁已族望敕中汪氏被封为十大国之柱姓的第六位(同时被敕封的还有十六大梁姓)


四、天下汪氏出徽州
    自从四个世叔举公迁到登沅洞汪村后汪氏人口有较大发展,叔举原就生有四个儿子,其中汪华曾祖四十一世汪泰生了五个儿子,汪华祖父勋明生有二个儿子,汪华父生有三个儿子世华、世英、世荣,汪华叔父生有七个儿子。到了汪华这一代汪华生了九个儿子,世英、世荣也各生了四个儿子,汪华堂弟铁佛也生了八个儿子,再加上汪华三个叔曾祖,四个叔祖后代到四十五世到底有多少子孙那是一个很大的家族,登沅洞汪村有限土地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因此开始大量外迁。下面重点介绍汪华九个儿子及后代迁移情况,并简介铁佛后代迁移情况足以看出全貌。
    汪华长子汪健生有六个儿子,长子迁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全迁现重庆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处凝随父迁重庆涪陵,次子处崇迁浙江衢州;三子达生三个儿子,长子处惠随父镇守巩昌,在征贺鲁、龟兹、高昌及镇边中立功,汪达被袭封越国公,汪达后裔在甘肃璋县一带发展成大户,被边境地区人民称为“将军汪”,二子处哲任并州牧,迁并州,在并州发展,其后裔中五十世泰回迁绩溪尚田;四子广随汪华在长安任左卫飞骑尉,生三个儿子,后裔情况不明,但后代五十一世贤迁篁墩;五子、六子后裔情况不详;七子爽公生二子长处礼迁歙北慈姑(又叫慈川处礼无后),二子处贵迁泾县;八子俊的后裔是留住登沅汪村的,后代到了五十一世广又迁旌德新建、廙迁歙篁墩、言迁休宁藏溪、登明迁歙北清流、敬御迁绩溪三都淑水,这五支是第一轮辐射的延续。
    由上轮辐射外迁后接着又有新一轮的辐射外迁,比较主要的是七子爽公后。爽公后代迁泾县后,四十九世有二个儿子,长曰汪风思,次曰汪风林又名汪伦(李白访汪伦者),汪伦住径县后代情况因资料缺失不明,而风思任歙县令复住慈姑,被称为慈姑支派(又叫歙县支派)之始祖,风思后五十六世道安公兵马镇婺源,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婺源又发展并迁出很多汪氏到全国各地(也有四迁休宁西门,休宁西岸的)。道安弟道兴公兵马镇开化,开化及周边地区金华,建德有其后裔。道兴公五十九世孙永固公回慈姑世守汪王墓,自永固公后慈姑又迁出十四支,这辐射出的十四支中有二支是歙县内。其中六十世炎公迁歙南琴川(洪琴),从洪琴又辐射出十一支,这十一支中只有六十七世汪六迁歙南药谭,八十七世汪其林迁歙南小溪;而另外九支迁青阳、淮安、宁波、南京、杭州等地。从慈姑迁歙南还有另一支,即七十一世宗荣公由慈姑迁遐阜川(显村),后从显村又分迁出六支,歙县内二支为米坑与汪田山,其余四支迁浙江富阳等地。
     在这第二轮迁移中还有另一种模式,那就是“藤蔓式”。汪华长孙处修迁旌德新建后,四十九世有三兄弟,长子迁祁门赤山,老三琦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之后以唐模为中心,枝枝丫丫地向四周发展延伸,在歙西的车田、稠墅、东山、呈坎汪村、古关、岩寺、西溪、罗田等二十多个村安家,还有延伸到歙南药谭、溪子里(杞梓里?)、黟县黄陂、宏村、休宁藏溪、罗墩等地。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这藤蔓上一颗名珠西溪汪氏。在一段时间内西溪可以说是徽文化的研究发展中心,在西溪“不疏园”内聚集了不少著名学者讲学、研讨交流。一代名师江永以及徽州著名学者戴震等都曾同时在这儿讲学,研讨交流过。
    除了上述二种模式外还有一种“中转站”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有二支及以上迁入和迁出,但没有形成一批向外辐射迁移,也没有在周围形成一批汪氏村落。例:旌德新建有汪华长子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还有八子后迁绩溪余川,迁歙县南乡的芭坑、白杨新桥(大概是汪华八子后裔)。再如篁墩有汪华四子的五十一世孙贤常与汪华八子的五十一世孙迁入,但未形成前面二种模式的局面。
    在第二轮迁移中铁佛的后代主要在休宁东关、新屯、旌城、婺源县凤亭等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很多以汪氏人口为主的村落。
迁移出去的汪氏又不断向外扩传。原徽州以外的汪氏人口中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出汪氏及其后裔人口之中,因此天下汪氏出徽州裔成一种自然现象了。



                                               历史上的汪华


一、 出身名门 良好家风
    汪华本名汪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汪华,汪华于开皇六年(586年)正月十八日出世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根据汪华编的谱(该族谱上奏唐太宗的)介绍,祖父四十二世勋明性格严正不揭人短,南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文帝以功封戴国公,六十一岁卒。父四十三世僧莹眼光远,办事有法度,要求弟子与人处事交往要尊重人讲礼义。陈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生子世华、世英、世荣,七十四岁卒。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影响着汪华的做人原则。
    社会上流传着很多介绍汪华的文章,说汪华出身贫寒,幼孤,有的还具体介绍汪华三岁丧父五年丧母后寄养母舅家。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由汪华谱知其父七十四岁卒,如果汪华三岁丧父,其父七十二岁才生汪华,那么怎能还有二个弟弟世英、世荣呢?在“通宗谱”中明确记载着世英,世荣且还各生了四个儿子。且后朝宋帝追封公为王时,世英,世荣也分别被追封为协佑侯,协济侯。由附录三图二汪华给汪鲁写的赞语看出一个出身贫寒幼孤落魄而放纵的公子哥儿是写不出这样的字的。由附录一看出,社会上流传的汪华出身贫寒幼孤可能出自于“行状”篇中“落魄而放纵”引伸而来。



二、 童年聪慧学做将帅
    汪华童年好玩弄而不羁,母常带汪华到母舅郑氏家居住,喜邦舅家外出牧牛,外出时常踞坐盘石如将帅样指挥牧童,有不听指挥者击之。稍大后好武事,闻睦州有演公教习武事往从之。


三、 侠义勇为 名闻乡里
    习武还乡后,倜傥有志勇侠闻名乡里。堂叔父宝欢常教以兵法。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汪华29岁),汪华应新安郡守之募平回玉乡(现休宁境内)寇有功,众皆附之。隋炀帝南游毒虐四海豪杰烽起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杜伏威等(载于唐书之首者有四十八人),各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汪华概然叹曰“世变如此吾死兵革无憾于百姓”。当时郡守张公贪而酷,赏罚不公,时杜伏威占有江淮,张公欲叛而附杜伏威,独忌汪华,乃谴去箬玲凿山打通去宁国之道,企图欲因事而诛汪华。汪华与汪天瑶领兵开拓,不日顺利而毕,张公不加礼更劾以差役,引起众怒,汪华带领众将士突入郡府。郡守张公惧而遁去。在众将拥领下,汪华主持郡事以待宁宴。


四、拥领六州长 保境安民
    宣城守闻之遣兵来问,战败,汪华攻下宁国后面缚请降,华释之并抚其兵民收其精锐而归。汪华宽以待人不扰民的精神很快远播,各地相继来附,华很快占领杭、睦、婺、饶等六州,并带甲十万,汪华的威誉益隆。众将向汪华进言,以刺史统领六州巩复瓦解,六州人民将重新不得安宁。在众人拥领下汪华建吴国称吴王,并以汪铁佛为左相,汪天瑶为右相,程富为太尉,歙人任贵为总管。汪华为政严肃清廉,赏罚分明,关心民众疾苦,过去境内各类人间特别是当地土著人与外来移民间因风俗差异及地界矛盾不断,械斗不止。汪华注意发挥土著人首领在团结土著人中的作用,在保境安民口号下调和了境内各类人间矛盾,因此境内安定和谐十多年,史称“镇静一方,保境安民”。
五、不以已利  顺民归唐
    唐高祖起于太原已受隋禅,秦王李世民已出江左,汪华对众下说“日月已出,义声昭布,烽火可熄矣,版图宜有所归,”武德三年,派铁佛天瑶等密入长安考察联络送款并正式与于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兵民遣铁佛奉表归唐。九月二十二日高祖诏曰:“因离乱保护六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注一)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爵位)可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后来成立了都督府治所由万安移歙县。
武德四年十一月杜伏威遣王雄诞来袭汪华,华因已归唐不复力拒,雄诞诱袭之以向唐帝邀功。故在“通宗谱”中有“汪华归唐后官仅从四品,因奸雄王雄诞作梗之故”。这是汪华历史上一个在宗谱未说清之谜(见附录一)。杜伏威(已入朝)的长史辅公拓夺取军权叛唐建为号,汪华引兵讨之,协助唐帝平定了叛乱。
(注一)牧是官职,唐朝东都洛阳设东牧,北都太原设立了北牧,该二职是亲王才能授领的。刺史就是州太守,唐制分上、中、下三等州,上州刺史从三品,中、下州刺史均正四品下。


六、长期考验  深得帝心
    汪华归唐时,唐朝政府还不十分稳定。也未完全统一全国(特别是东南地区),归降的割据势力动辄又造反,所以在汪华归唐之初,唐帝对汪华也是存有疑心的,武德五年,汪华被诏带七个儿子与二房、三房夫人入京到贞观二年。汪华被冷落六到七年,贞观二年才诏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从四品),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忠武将军是个散号加官的正四品。
(注二):唐朝兵制中央设兵部,兵部可调动军队但不管理军队。管理军队的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的二百六十一府皆统于宫禁宿卫的十二卫,每卫中有四十到六十府不等。每个卫中设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府分大、中、小三种,大府有兵一千二百人都尉正四品;中府一千人都尉从四品;小府八百人,都府正五品。
    汪华由带甲十万到京城被子冷落了六到七年,贞观二年诏为白渠府统军也只带兵千人,这对汪华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落差,但汪华的高风亮节并不计较这些,仍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汪华经受了较长时间考验,得到太宗信任。在太宗远伐辽时诏为九宫副留守,汪华夙夜尽瘁,事无所乏,驾还尤称其勤。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薨于长安,享年六十四。汪华初疾时太宗常劳问赐医药,薨时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永徽三年诸子以父丧还,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葬歙北七里云岗山。
    (注三)在歙县王村镇定邦村,清光绪二十九年手抄本“汪氏族谱”中有“通宗世谱”缺失的诏汪华为九宫留宁的诏书,现抄录如下:“皇帝敕曰提兵按茸必文武之雄才射策抚绥惟藉忠良之俊杰朕登天位糜有夙夜之宁深虑边庭之衅菲严故讨曷归恬今诏得上柱国越国公忠武大将军臣汪华善政行於化雨赞刑振於仁风军民得所今特诏宣卿为九宫留守以辅朝政加尔妻并受一品服    诰曰臣以体国为忠妇以佐夫为义尔钱氏卓有贤行左其良人克学劂官嘉尔能助特封尔钱氏为协得夫人稽氏为柔则夫人庞氏为柔肃夫人张氏为柔淑夫人并受赐五花冠诰一品服。”
太宗在这儿用“善政行於化雨赞刑振於仁风军民所得”来评价汪华的高风亮节与执政能力。


七、捞月之说不合情理
    在社会上特别是汪氏后裔中流传着关于汪华死因的各种传说,主要是讲汪华势力太大太宗对他不放心,找个理由要赐死他,其中最典型的是捞月说。中秋佳节,长安皓月当空太宗龙心大悦,遂率领文武百官在御河赏月。太宗举首望天空,俯首看御河面对汪华说:水中明月多娇娇,卿能捞出使朕捧月亮永远赏玩,岂不更好。汪华会意知是皇帝要赐死他,二话没说纵身一跳落入水中,壮烈牺牲。太宗感到冤枉了汪华立即封他阳间为帝十八天,阴间为帝万万年。各种传说有讲是中秋赏月,有的未提具体时间,也有的是讲汪华是陪太宗晚宴后随架入园的。其实搞清下面几个问题就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汪华更本没有实力对太宗朝及以后有什么威胁,汪华任过职的二个府是禁军十二个卫中的二个府,十二个卫中各有许多府担任禁卫军,禁卫军中只有皇帝自己管的羽林军才是内宫的贴身禁卫军。每个府军首领上面还有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管着,这些将军都无权调用军队。汪华的九个儿子只有三子汪广有军权,但在边疆守卫。‚、唐太宗是个开明皇帝怎能在他远伐辽那敏感时间委他以重任诏他为九宫留守,才过了几年又怀疑他,要赐死他呢?ƒ、汪华不是太宗的近臣并不能经常见到太宗,同时一同赏月也几乎不可能。④、有的文章提到宋巡官汪台符在“通宗世谱”“重建越过公庙记”一文中提到“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贞观二十三年也”是隐喻汪华是捞月沉水而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汪华是唐太宗的一把可叹可悲的“良弓”。过去把忠臣良将比作皇帝的一把“良弓”。因为他们忠于皇帝,耿直往往会得罪皇帝而没有好下场,这就是“良弓之叹”。在汪台符上述文章中紧接又用“有棠树之诗而无良弓之叹”,也就是有着良弓应当得到的好结局。汪华初病时太宗赏劳问医药薨时赐杂采十戕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就是最说明向题的。把这段话完整地联系起来分析汪台符并没有隐喻汪华是沉水而死。我们现在不是也有把一个很长时间没有露面的名人称为沉沦了吗?在“通宗世谱”中有大量名人介绍汪华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还没有找到第二篇有可以认为是暗示汪华是沉水而死的文章。但却有“以寿终归葬于歙”;“以功名始终还葬故乡”;特别是经历张纯仁在“忠烈庙铭”中写道“传曰名与身俱全者为上也,名可法而身亡者次也,名在缪辱而身全者下也,今王之节不见于杀身成仁之后而独著于明哲令终之前非所谓名与身俱全者耶(难道不是名与身俱全者吗?)等来评价汪华的去世。⑤、如果上面这些观点还不能足以说明汪华捞月之说不存在的话,那么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情况是汪华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这是在“通宗世谱”中多编文章提到的。有的只提到贞观二十三年,但没有对三月三日提出非议。阴历初三日夜晚更本看不见月亮哪能来“皓月当空”?赏月的条件都有没有太宗怎能借赏月赐汪华下水而死呢?那么“汪华捞月之说”从何而来,笔者猜想,最初可能是说书者为增加故事的忠列性吸引听众而杜撰出来的,这对说书者进行艺术加工应是可以的。汪氏后裔也为汪氏有这样忠列的行为的祖先而自豪而感动。这样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介绍汪华的真实历史就不能当真了。又有人会问哪为什么叫“忠烈庙”呢?其实宋朝十三次诏封最早是宋徽宗为州官申奏要求赐庙额赐的是“忠显庙”。南宋最后一个在位只二年的宋恭帝眼看国家要灭亡了。在没有州官申奏下又是改“忠显庙”为“忠烈庙”,又是改八字王是宋恭帝悲哀心态的需要。
    如果有人能找到确切证据证明汪华死于中秋前后那才能研究汪华因捞月而死的可能性。


八、民爱久深  死后追封
    汪华入朝后,郡人思其恩德就于贞观已亥(贞观十三年)在刺史厅西建立了生祠。死后祠内更是香火旺盛。正如罗愿考证文章所写的:“王庙食此邦逾五百年而民爱敬之心久而愈深不惟能出去雨御灾励,亦由其起不失正道,始终出于靖民,天下方乱则以身护六州人民,及其初定闻真主出而遂归之”。自汪华死后到北宋晚期已近五百年,这五百年中百姓感受到在防天灾人祸中汪华的阴护作用,因此单是一个“生祠”已满足不了百姓对祭祀汪华的要求。知州顺应民意申奏庭要求赐庙额再加封,从宋真宗开始到明太祖前后有八个皇帝共十五次下昭追封。先是宋真宗诏封灵惠公,接着是宋健徽宗赐“忠显庙”接着又封二字王,四字王,一直到宋宁宗封八字王。这阶段都是州官上奏朝庭皇帝就诏封。到了南宋末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宋理宗、恭帝又是改“忠显庙”为“忠烈庙”,又是不断更换八字王名称,企图来激发南宋西大门的徽州再出现一个汪华来保卫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元末元顺帝于至正元年也下诏改封八字王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洪武四年明太祖又诏封汪华为“徽州土主”,从此汪华正式成为徽州地方神,人称汪公大帝或汪公老帝。明太祖诏书中要求“除已恭迎神主于天行翼祠外,祖庙殿庭省府合出榜文告知各种头目军人等不得入内安歇损坏屋宇砍伐树木栓击马匹牧养牲畜无理作践以致亵渎如有违者则断罪按责赔偿。
    连带被宋帝追封的还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九个儿子、二个弟弟、铁佛、天瑶及其它随从等四十多人。追封持续时间之长连带被封人数之多实属罕见。


九、敬奉成神  庙宇林立
    皇帝的每一次加封都在郡民中广泛传播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这样民促官官促民,把汪华在郡民中的地位越抬越高,使汪华成为郡人心目中无比高大无比神圣的神人。因此在徽州各地到处建立祠庙以供奉着汪华及九个儿子的神像,并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各种庙会等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庙有歙县乌聊山忠烈庙,它是汪华的总庙,历史上内藏皇朝榜文、诏书、一铜印、一木圭、二玉带等镇庙之宝;现属绩溪境内登源洞汪村忠烈庙,该庙宏大并富丽堂皇,内供着汪华及九个儿子神像;云岚山汪王墓忠烈庙,内也富丽堂皇,大厅左侧还有一个同时可供二百人用餐的餐厅。
郡内各个县建的比较大一点的庙有:歙县灵山越国公祠;歙县髦田忠烈庙;骛远大阪高路汪王庙;骛远灵惠公庙;休宁忠显庙;休宁古城山汪王庙;休宁乌龙山越国公祠;黟县横岗忠烈庙;祁门县忠烈庙;杭州吴山汪王庙。
各个村落(包括一些非汪姓村名居住的村落)都建有庙、祠、社,供奉汪华或其子的神像。


十、汪华五个夫人及生子情况
    在“通宗谱”“小侍”中详细介绍汪华的五个夫人原藉,父名及生卒年,甲子年号的年、月、日时辰。表一中列出五个夫人简况。表二中列出了九个儿子的简况。


表一:五个夫人情况(汪华586至649  贞观五年即622年入朝京师)


钱氏 586-617 长、二、三 端彦 休宁黎阳乡睦里 四封灵惠助善协顺显应夫人
继嵇氏 593-641 五、六 圭中沆 饶州白水乡山东里 二封柔则淑惠夫人
继庞氏 593-662 四、七、八 实X 婺州大云乡安期里 二封柔肃顺济夫人
继钱氏 601-635   巢园公九陇 湖州长城光化县 三封协德辅顺昭惠妃
继张氏 627-677 九 谨燮 蓬州伏虞 二封柔淑顺德夫人


表二:九个儿子情况(由表看出汪华是带着七个儿子入朝京师的)


姓  名 生卒年  寿年 任职             任职地             安葬地
长子建 不详    61   朗州都督府法曹   朗州(今湖南常德) 陕西歧州凤凰堆
二子灿 不详    76   费州涪川令       涪川(今重庆涪陵) 涪川北五里
三子达 不详    57   会州刺史镇守巩昌 甘肃巩昌(今陇西) 离白渠府二十里地
四子广 不详    73   左卫府飞骑尉     长安               歙北云岚山
五子逊 不详    21   左卫府飞骑尉     长安               长安积福里
六子逵 不详    84   薛王府户曹       长安               歙北云岚山
七子爽 618-673 56   歧王府法曹       长安               绩溪登沅水边辛田
八子俊 631-697 67   郑王府参军       长安               登远汪村西盘园
九子献 不详    19  不详


    表一中五个夫人结婚前后及生子情况应是可靠的,理由如下:1、基本情况祥细;2、原配饯氏、嵇氏、庞氏都是汪华所管六州内郡民,应是汪华入朝京师前结婚,比较合理;3、过去女子二十岁就会结婚,到饯氏三十二岁死生有三个儿子很合情理;4、宋丞相汪伯彦在“告庙文”一文中提到“以六州所与地挈儿子归诸朝天子嘉其中不使民陷锋镝封越国公命诸子班环卫”说明入朝前就有八子;5、罗颖在考中也提到“王以隋开皇六年生至武德五年年三十有七矣中间称王十余岁亦不应未有配偶”接着罗颖引用汪伯彦在“告庙文”中提法来左证。
    在唐太宗诏九宫留守诏书只封了四个夫人,是因为汪华入朝京师前原配饯氏已死,唐太宗可能不知道有这个饯氏。


附录一:“通宗谱”两篇介绍汪华简史的文章内容的差异
附录二: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的起因及是非
附录三:“通宗世谱”中几张影像
    图一:一世汪鲁像     
    图二:四十四世汪华对汪鲁的赞语题词
    图三:四十四世汪华像
    图四:宋赵普对汪华赞语题词
    图五:汪氏一世到九世挂线图

附录一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全面介绍汪华简历的文章有两篇:1、在介绍汪华与汪铁佛及其后代四十四世到五十二世挂线图之后,“宗谱”编者介绍汪华简历;2、婺源人胡伸(操笔业者)的“赵国公行状”。两篇文章内容大同小异。可能这小异就成为后人介绍的“汪华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的由来,两篇文章都有神话传说,下面把两篇文章中的差异点列出:

    “母常挈归舅家居住…喜昼卧舅母苦之你伺间抽去其所卧床席公卧如故舅妻怪而视之有青龙负床由是异焉”“行状篇”接着写“舅家不敢容公落魄放纵”按此说法可以理解成“汪华父母早亡寄养在舅家,因舅家不愿收养,故落魄流浪”。可在汪华编的“汪氏宗谱”中介绍 其父僧莹七十四岁才死(汪华编的谱是要上报唐太宗的)汪华还有两个弟弟。与“行状”不同的,编者文章中写着堂叔宝欢常教以兵法。由上面的介绍看,汪华怎么会幼孤送到母舅家寄养呢?汪华常去母舅家且喜欢同牧童们一起去放牧是很正常的。
    汪华指挥牧童群儿割茅草搭建草房避雨,事成后“为犒赏群儿将母舅家的牛宰了分食之而将牛尾插入地中既归,舅问牛何在对已入地矣舅视牛尾在地中似不可拔异之亦不深诘。”这一段是“行状”篇中单有。几个小孩一天就能把牛宰了吃?
    关于杜伏威派王雄诞攻打汪华的问题。
  在编者文中没有描写这次战争,只是小字注中提到“其年(武德四年十一月)杜遣王雄诞取杭州执李子通还军遂袭汪华公盖是自己归唐不复力拒而雄诞诱袭之以功故汪华归唐后仅从四品由雄诞之奸欺掩其功也”)而在“行状”中的描写是:“公遣天瑶等击之…贼军警异乃退郡境以宁”。
之所以产生以上区别,我想编者下笔应更慎重一些,而胡伸是操笔业者,对有些问题下笔时有更大随意性。

    附录二      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的起因及是非
在唐书王雄诞栏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汪华在歙郡称王十年,杜伏威派雄诞攻之,华以精兵出新安洞拒雄诞,雄诞以弱兵数千与战,且战且退,华军追膛,至暮返营,雄诞以精兵守洞口,华进退无门,逐降。雄诞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春公。”
    杜伏威是何许人?在唐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隋末大乱伏威踞丹阳,自称“大行台”(大行政区),辅公佑与王雄诞是其副手,“李世民讨王世充,招伏威,伏威表示归附,高祖授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汪—王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战争,那么这次战争的成因是什么?其间又有哪些是是非非呢?我们先看下列的时间表。


一、“汪氏通宗世谱”记载的时间表
    1、武德三年密遣紩佛等入京考察,联络送欵。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汪华正式派堂弟铁佛(汪华称吴王时为左丞相)及汪华弟世英、世华等奉表归唐。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诏见铁佛甚欢曰“此数州我复无忧矣!”并下诏“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相当于从一品爵位)。”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还列出了拟制高祖诏令的六人名单,即中书令上柱国宋国公周瑀宣、中书侍朗、中书舍人等。并由尚书左仆射  徵、尚书右仆射,上柱国魏国公  寂、吏部尚书等六人拟制送达汪华的告知奉行书。前者大概是用于存档备查,而后者必须以前者为依据拟制。
唐帝又授铁佛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六州总管府长史
    3、十月十一日高祖准授总管府汪铁佛兵符。
    4、十一月十一日诏授汪华族弟天瑶(原为右丞相)为金光紫禄大夫、歙州总管府长史、淮安郡开国公。赐铁佛、天瑶紫禄金带等物。并由中书令周瑀宣、中书舍人王孝远奉玺书远送“宣朕意寄信物如列以示朕怀”。(这一行动让人怀疑,高祖因杜伏威作梗而才派中书令周瑀宣以持玺书名义到歙州看看真实情况,因这封玺书并不像给汪华诏书那么重要,用不着拟诏书的中书令前往)。
   这样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应该说是比较真实的。由这个时间表可以肯定汪华是在王雄诞来犯之前上表归唐的,决不会是唐书上写的汪华是进退无门作为一个叛将才归唐的。这一点对认识汪华与王雄诞之间的战争性质是特别重要的。
    在分析高祖的诏书中有二点特别要注意的:①“因离乱保踞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这儿唐高祖高度肯定了当初汪华起事时,就是天下大乱以身保六州人民,新皇帝既出为了六州人民安宁即归顺唐朝。而不是被俘后出入无奈才归唐的。②在唐朝只有东都洛阳与北都太原各设立东牧、北牧一职,这二职都得是亲王才能担任。高祖授汪华以方牧,虽然只是一个荣誉虚职,也足见高祖对汪华的肯定与重视。这一点也可看出汪华决不是进退无门,作为败将才归唐的。


二、罗愿考证的《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1、汪华于武德四年九月奉表归唐
    2、十一月王雄诞进犯汪华,是汪华归唐之后。


三、唐书中的疑点
    1、没有标明时间
    2、在歙州有很多山洞却没有一个叫新安洞的。在汪华出生地,登沅水边的汪村,资料中也有叫登沅洞汪村。在汪村登沅水下游二十里处有一个登沅洞,洞不大。汪华的一生与这个洞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据报载,近年施工时,在万安万寿山下,炸出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比较大,类似于花山谜窟。据考查,这个洞(包括花山谜窟)是取石料修万安大桥、牌坊、铺石板路等用的,那都是唐以后的事(万安大桥是明朝造的)。所以汪华在万安(当时州府所在地)起事还没有这个洞。这个洞与花山谜窟都比较大,但也不可能用来屯兵几千人,屯几百人都不可能。在一个洞中躲几百上千人吃、喝、拉、睡都成问题。被人发展堵在洞内不被战死也会被熏死。在里面躲几个人还差不多。汪华与方腊的起义模式不同,不需要一个什么神密地点来躲藏,方腊也是在大军溃败后少数几个人神密躲在一个洞中被部下出卖而被俘。
    3、古时皖南山区都是些只可供单人列队行走的小路。易守难攻,一支外来割据势力进入这山区,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汪华在歙州又深得老百姓爱戴,不要说埋伏,就是在行进路上早就有人翻山走近道把情报送到汪华手中了。就是王雄诞把汪华出生地的登沅水入扬之水处作为一个“洞口”守住了,也不会使汪华进退无门。因从出水处到汪华出生地登沅洞汪村有一段三十里地的峡谷,从四面八方都有翻山小路通入这峡谷。外来势力怎搞得清这地区“交通”。所以讲汪华“进退无门”使人无法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已有铁路、公路穿过徽州(抗日战争暴发后铁路自行拆毁)连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敢进入徽州。只是偶尔派飞机来轰炸骚扰。方腊被镇压也是有地方政府配合才得以成功。
四、推测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过程
    在推测汪华与汪雄诞之间战争过程之前,先要认清当时形势中两个情况:①唐朝刚建国不久,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尤其是东南方形势还不明,时局也不太稳,因此高祖在处理问题时肯定要留一手。②当时的交通与通信很不发达,靠马力或口口相传,往往一件事的消息还未送达,情况又变了,这样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结局。考虑以上两点推测如下:
    1、九月汪华派铁佛带隋从奉表上京。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召见铁佛并下诏。因为杜伏威已在京城,知道了汪华归唐一事和高祖对汪华的器重。自比自己是李世民“兵临城下”才归唐,自列为耻。因而想利用时间差派人指示王雄诞进犯汪华,扩充地盘以邀功。
    3、高祖让铁佛在京待命。皇帝诏书不是什么人都可带的。因此铁佛让随从赶回报喜。
    4、十一月王雄诞以唐行台名义来攻汪华。此时汪华已知皇帝的诏命,但诏书还未到。为了不使歙州人民再吃战乱之苦,汪华不复力拒,开门迎接唐行台“使者”王雄诞。
    5、王雄诞以己功上报朝庭。唐帝因当时东南方情况还不十分明朗。“来单”照收,并授王雄诞为歙州总管(在唐制中刺史才是州太守,为州第一长官)。
    6、十一月中下旬铁佛持诏书与兵符到,不久中书令与中书舍人持玺书到,真相大白,王雄诞无颜,无奈地退出歙州。
    以上推测与罗愿对汪华的历史考证结论是相符的。
    根据唐书记载,杜伏威的付手辅公拓后夺取兵权发动叛乱,王雄诞自杀身亡。后来杜伏威也中毒身亡,相比之下,更显汪华及其部下对朝庭的忠心。汪华入朝后典宿卫二十多年,太宗远伐辽时,汪华被召为九官司留守,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宗谱记载,汪华派天瑶参加了平叛辅公拓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通宗谱”中编者与胡伸都对这次战争有描写,结论基本相同。
            

              
              

                           
                                                                                                                                                     这篇汪道显先生编辑的文章可能有不少本家可能拜读过,但我相信刚刚上宗亲网的不是很了解;故此以上全文转载于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6-1 15: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一世祖汪本姓姬叫姬汪,是周武王后代鲁成公一支,其父叫姬肱......
  ? ? ?   

楼主辛苦了!几年来,网內类似分项內容很多,也有过许多讨论,收集归纳时要注意辨别,明显错了的东西应予摒弃。

请问:鲁成公姓姬名黑肱,“里肱”依据何来?  黑肱次子出自鲁室故姓姬,手纹水王得名汪,“姬汪鲁”怎么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1

回帖

419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9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6-1 17: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汪姓家谱,续写汪姓家谱,其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汪姓本门,进而整个汪氏.
过去编写的家谱,有其私密性,尊严性,是家族内部或宗族内部的事务,允许接受修谱匠师的建议,而不允许外人干预.现在编写的家谱,除了明承统,辩血脉的传统功能之外,还应该具有向外姓人宣传或炫耀本家族或汪姓的功能.
所以研究家谱,1,要学习历史知识,将外部学识与家谱记载结合起来;2,要考虑到编写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唯家谱记载为上.

汪姓起源是一个根本问题.除了汪姓宗谱记载之外,翻看汪姓外部典籍,全部充满防风氏的影子.历代累其困扰.
洋溢着祖先智慧的“汪茫辩”,是汪姓经典之作.其核心内容包含二条:1,汪姓出自姬姓;2,汪茫氏的后代或是演化为他姓,或是不以汪姓现世.

一个科学的结论,其形成过程总是:1发现疑问,2大胆假设,3广泛求证,4层层分析,5推出结论.

在此,我斗胆提出一个质疑:为什么汪姓外部的学术界不能接受<汪茫辩>(至今但言汪必称防风)?是汪姓人宣传不到位?还是汪姓人位卑言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6-1 18: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汪德林) 的帖子

        “防风氏”本是个古老的传说,经过孔子《论语》的传播,世人皆以讹传讹。汪谱上的《汪芒辨》,我们汪家人能读懂的都不多,何况外人自然是不愿看、也没兴趣。
        只有我们大家都敢于发声,并有理有据地、旗职鲜明地否定“防风氏”一说,否定之声的文章多了,世人也就认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1

回帖

91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回复长富先生;你好
  下午我在百度点击一下,【历史汪氏】;看看有关汪氏家族历史;看见了这篇文章,并且看了,之所以我把再转上家网;也就是你对我提出的同样问题,我一些质疑?故此我把它发上了听听大家的看法,因为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有关家族的历史资料;似乎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1

回帖

419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9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6-1 18: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可是据闻:为汪谱作序的也有外姓名人,可惜不知道为什么也对<汪茫辩>视而不见?
另外,汪姓人先要能读懂<汪茫辩>,为此可能在<中华通谱>里,还要考虑如何普及<汪茫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1-6-1 2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已“定论”了的东西,无须反复纠缠!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史实是:历史上的‘汪芒国扶风氏’,和我们的‘姬姓汪’是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不同家族集团体系,甚至根本就不是同一族种!怎能混为一谈!我姬姓汪氏,自有我们的一整套的“承传世(脉)系”,试问:自认为自己为“汪芒氏裔属的”或有关“专家”们,能提供出“汪芒氏——当今的”“承传世(脉)系”图来吗???  我觉得,起码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家族体系”有足够的自信和尊重!不要人云亦云!多方面的资料,理应多看看,多了解一些!但要有“分析”的接受,··········俗话说:手掌再大,捂不住别人的嘴巴!不管他们怎么说,不管多少年以后,“汪芒扶风氏”和“姬姓汪”之间,也找不到“交叉”点的!   上面一己管见,对事不对人!不妥处,敬请教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35

回帖

564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41
发表于 2011-6-2 1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做了大量工作,值得钦佩。但有几个问题尚值得商榷:
1  关与姬汪鲁的问题,长富本家已提出质疑,我亦有同感。凡我所见过的所有宗谱 都称一世祖为姬汪,而没有姬汪鲁之说,是否是因为姬汪出生于鲁而产生的误解?
2  关于“天下汪出徽州”中“爽公后代迁泾县后四十九世有二个儿子,长曰汪凤思,次曰汪凤林,又名汪伦----”,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四十九世有两个儿子,长曰凤思次曰凤林,并都是在泾县出生。事实上,凤思凤林是四十八世仁素公的儿子,是四十九世,凤林迁泾县,为迁泾县始祖。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爽公后代四十八世仁素公有二字,长曰凤思,次曰凤林,又名汪伦任泾县令,为迁泾县始祖---”这样就不会给人造成误解。(事实上仁素公有三子,出凤思、凤林,还有一个叫凤仪,见通宗谱卯上部36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QQ
发表于 2011-6-3 09: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记号,等有时间再过来请教讨论。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1-6-3 1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汪达梧) 的帖子

赞同达悟先生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