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花山谜窟之谜
                                                                                     汪济
     安徽黄山市的花山谜窟,发现已有十多年了。对于其诸多谜点,众说纷纭。个人认为,其产生年代应是三国时的东吴晚期。初衷应是做为避难所,以后客观上变成了采石场。
一、从地质学与出土文物上断定开凿时间:
     据有关专家考证,石窟中的钟乳石成长年龄已超过1700年,最晚在晋朝,并且其中还出土有西晋时期的釉陶等文物。因此,可以断定开凿时间应在西晋时期。西晋始于公元265年,东吴最后一个国主孙皓于264年即位,280年为晋所灭。西晋初期与东吴晚期年代重叠,距今均正好有1700多年。
二、从所在区域及规模规格推断谁是始作俑者:
     花山现有大小石窟几十个之多。据有关专家称,其石方有上百万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举倾国之力且非短短数年时间能完成。对于中央集权的王朝,晋及其以前的秦汉,他们在那远离长安、洛阳的山野地区,完全没有必要去开凿那样的石窟。其既不符合皇陵的格式与规模,又不具备皇陵的隐蔽性,同时也不可能是诸侯的王陵。因为除了上面所说的格式与隐蔽性不合常理外,其规模也太大,不仅诸侯们造不起,而且还会招来朝廷的问责和处罚。如再往上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楚等国的话,那时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哪个国家也造不起。就是存在时间长的楚国,也不会在离郢都一两千里外,倾其所有去开凿那样大、那样多的石窟,同时也未发现有那时期的、如文物之类的蛛丝马迹。
如此一一排除,就会发现在1700多年前,恰恰有一个介于皇帝与诸侯之间的国体,那就是比皇帝势力小、比一般诸侯实力大的、三国时的东吴政权。他们若倾全力的话,就有可能干成这一浩大工程,且这地点又正好在其控制的范围内。
三、从当时的形势推测开凿者的动机:
    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东吴政权。其掌权五十年,其中称帝三十年,是个雄心勃勃的英雄人物,绝不会干那种自伤元气、消耗国力的蠢事。其后继者孙亮、孙休,均只在位六年,为政平平,似乎也不会有大的动作。到了 三国后期,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氏于公元264年灭了西蜀,不久篡魏建晋,这不能不使刚刚登上皇位的、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大为惊慌。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帝王尤其是这样。孙皓自知亡国是早晚的事,因此完全有可能倾全国之力,在离都城建业(今南京)不太近又不太远的花山开凿洞窟,以备在国破家亡时,有个避难之所,起码也可苟延残喘。孙皓为人荒淫残暴,在位十七年东吴便被晋灭了,其为了一己之私,完全有可能干出这鸵鸟式的蠢事。
四、几点释疑:
     1.谜窟中有大小三十六个洞窟,其中有一个四千平方米的大石窟,甚至还有上万平方米的,同时也有小到两平方米的,而且还有长廊。若顺着帝王避难所这一思路,就很容易解释这一布局:这大的石窟,相当于宫殿,就是为帝王准备的起居场所和召集群臣部下议事的殿堂;其余大大小小的石窟,当是为众臣工准备的生活场所和做为仓库堆放货物的。仍顺着避难所这一思路,石窟中的大石柱、薄石壁的保留,就迎刃而解了:有大石柱的支撑,几千平方米的洞窟才会安全,不会塌方;而保留薄石壁,就是隔成各个实用的房间。
     2.石窟之腹大口小,这既利于隐蔽,又利于防守。作为帝王地下宫殿的格式建筑物,应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3.正因为是作为避难所,而不是采石场,所以其开凿时,基本上是采取内高外低势,这就便利了窟内之水外排。那么窟里的坡度与外面的坡度大体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
     4.洞中既无壁画也无佛像作何解释?这就排除了为崇尚佛教和弘扬雕刻艺术的思路与行为 。也从侧面印证了这诸多空空如也的石窟 ,正好是作为住人和堆放货物的避难所 。
     5. 为什么从已开发的洞窟内的状况看,工程没有最后完工呢?那是由于形势变化太快,没有时间了。你想,晋军大至,孙皓投降,东吴一亡,谁还会去做那无用功呢!
     6.至于开凿出的大量石料哪里去了?这就是本文开头讲的,这里以后实际上成了采石场。一是为附近的郡县城乡盖房子、修桥梁、铺道路、竖牌坊等使用了;二是由新安江水路运向远处,供给如杭州那样一些大城市建设的需要。但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现在未见到剩下的一些石料呢?这可以解释为让人一点点地捡去使用了。本人家乡原有两个露天采石场,近年被禁止开采,那里现在就看不到一点剩下的碎石料,都被人搬走了。
     7. 为何历代地方志、家谱、文人笔记中,对花山谜窟无一记载呢?我认为可用“见怪不怪,久后无载”八个字来解释:如此大的工程,历时起码有十多年,那在当时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不记不载了。而待时过境迁,天长日久,河床变化,物是人非之时,后人当然就无从知晓这些石窟的来龙去脉了。花山石窟自然就成了难解之谜!
     8.为何在“古徽州”这一带除了“花山谜窟”以外,现在还发现有包括“龙游石窟”、 “淳安石窟”类似的石窟群呢?我推测那可能是当时工程的实施者,特意设的迷窟;也或许就是当权的“狡兔”命人营造的“三窟”;当然也不排除先后有他人为采石或别的目的而开凿的。
     最后需要赘述的一点是:有人因花山谜窟地处古徽州,便臆断是唐时汪华所为,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汪华诞生于公元586年,掌权时应在三十岁以后,那离现在不足1400年,这与考古和地质方面客观断定石窟成在1700多年的晋代,大相庭径。而且汪华真正掌控六州大权的时间,不过五六年,其治下百姓不过几十万人,顶多一百万吧,那在时间上、人力物力上,都是无法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更重要的是,汪华素以保境安民为要务,以大局为重,决不会干这种劳民伤财的蠢事。
以上管见当否,欲请教于高明。
                                                     2010.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