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汪姓渊源 汪建育
晋江汪姓基源于安海史厝围,据十六世孙杭盛于清道光元年修撰《安平汪氏三房潜翁公沛下杭恩公家谱》载:始祖太原公自光州府固始县入闽,居于泉之首邑第八都鳌江安平镇,子孙繁衍镇城南柑庶巷,祠宇在焉…… (源自光州固始人闽难确待考)。 一世太原公居于安平镇后,传二世致政公,致政公传子三,便按此分作三房,至四世各房建立房语:一房梅贞公,二房梅窗公,三房潜翁公。繁衍至今第二十四世,历近650年时间。
宋朱熹撰赠汪靖公的汪氏昭穆: 大中之道,与世弥久,公卿子孙,必得其寿,嘉谟祖述,忠孝诚章,闻羞审范,肃政纲常,洪支沛瀚,曼演深长,云仍兆亿,贞亨鸟奕,进修循序,留心记益,希达高明,知至物格,恒产素微,植德实基,淑能耜耒,谦和耘籽,承先裕后,起然油敬,少壮时习,守泽均贤,外仕虔制,内受端持,礼还克己,敏许造为,士夫存恕,志息自盈,谆纯戒慎,致昧报膺,坤阳生民,泰山同安,吾儒启迪,六艺雄宣,家给施普,尚秉司农,务道本立,惟勤有功,昭穆彝伦,兴仁录载,永慕音容.烟越如在,式言仲澈,俯仰合弟,似续禺昂,亥敷耒裔。 (注:此昭穆系闽南及迁徙台湾、南洋各地汪氏沿用。) 汪姓在安海开基近180年间,约于八世间便与史姓合为同宗,改姓为史(何种原因待考)。据《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明宗词考•卷十五之四十七载“安平史氏宗词建于明嘉靖甲寅年,进士史宏询,史朝宜,史朝富等倡之,万历庚戊年进士史继英修茸,国朝康熙戊子进士史晟、史如璋、史有庆等又修词。 (注:安平史汪同宗,故史氏宗词亦包括汪氏在内也。) 以此建词,居住地便称“史厝围”沿用至今,现安海小菜市址。 于第九世编订昭穆: 升光启寅起,钟渊杭炳培,圣朝开昌运,万世永兴隆,先祖积良善,子贤振大帮,文承章致远,志合会廷卿。 据汪姓家谱载, “史汪历代官职十四人”,明9人,清5人皆为进士。明史朝宜子史继瑎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的后裔史晋卿一脉现居住香港,情况待查。 晋江谱碟研究第八期载:《从一方墓志看明代安平商人》, “汪子乾沛卜葬其母(陈氏生于成化癸卯四月十九卒于嘉靖丁巳二月初九),合父敦履君神以葬(君汪姓,讳欲湖,字文贵,生成化壬寅四月,卒嘉靖丙戊七月(1482一1526))。家世安平镇,曾祖梅窗公……”。汪文负曾祖梅窗公,在《安平汪氏二房杭恩公家谱》居第四世,属二房。该志铭载:“文贵蚤有恢拓先物之志,挟赀贾遨,贸迁为诸贾最,海上趋利,冲峰突浪,后不幸于旅地南海覆舟,葬于苍波之中”。内此可见,安平汪氏自明代起已是世代经商的家族。 家谱载: “五世祖承轩公,潜翁公次子,子二奇山,次末致出祖在广东省琼州府嘉积市。六世祖……三房公,七世祖……二房沛,八世、九世、十世祖均有部份移居广东琼州、海南、海丰、香山等地繁衍”。按家谱中记载,可以说明汪氏(史姓)迁居广东后,至第十世还有与安平族亲往来。 二房梅窗公—派传至第十世光殿公支系,在第十二世有叔侄二人带着家乡“龙山寺”的观音菩萨香火,迁徙往仙游盖尾定居,利用当地盛藏陶土的资源,造窑烧陶,成家立业,繁衍子孙,建造了自己的住域地“史厝村”,今还沿用着“观美世泽长、晋江家声大”的联对。现仙游盖尾史氏亦建有“龙山庙”,有—定的规模,已被安海龙山寺确认为分灵。该寺内有一古匾, 上书“龙山”二大字,乾隆丙子年重修(1756),加上新建至重修的时间亦有近三百年左右。现史厝村统一姓史,共祭典的是第十世祖光殿公(光殿公的骨骸是十二世往安海取回重葬于仙游),今有人口1200人左右,传衍至今二十三世“运”字辈。 安海史厝围历经汪姓改为史姓,又在近百年问,约17世又将史姓改到至今汪姓,其原由待考。 今史厝围汪姓发展近40户,人口约200左右,近代外迁有往吕宋、香港、北京、福州、石码及散居于泉州市内各地,多从商及就职较多,繁衍至今第二十四世“万”字辈。
——(《晋江文史资料》 第25辑 晋江风物 姓氏源流 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