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家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家族教育活动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构成了华夏史学体系,而家谱是基础,如同塔的宝座一样。清人新学诚说:“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意一也。然家谱有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征,则国之取焉。”因此,编修家谱上可探求原本,以告祖先之英灵,下可无限延伸,荫庇子孙后代,是一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德政工程。
编修家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它萌发于商,兴于周,成熟于宋,繁荣在清代和中华民国。宋代的欧阳修的《欧阳修氏谱》,苏洵的《苏氏族谱》及后来的《孔子世家谱》与《徐霞客家谱》均为名谱。这些家谱尽管体系并不尽相同,一般都均详细记述了家族的历史渊源、世系图表、兴衰恩荣,族内名人、轶事、族规家训、冢坟基地、题词赠文等。
我们国家对家谱编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具体的孝事活动。可惜1949年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把修家谱当作“封建残余”加以制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上级提倡编修县志,一些人渐渐开始重修家谱。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文化是一种长期积累,中国的今天,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是源于历史的。家庭、家族的凝聚力,对国家来说,是团结稳定的基础,编修家谱,其积极意义也在于此。
我通过编修自己家谱和接触到一些已修成或正在修家谱的同志,都深深感到,编修家谱,确实是一次提高自身修养及教育子女的过程,十分必要。
现在我们提倡修家谱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破除封建世俗偏见,坚持男女平等。既要写家族过去的历史,更要着重写解放后家族的变化。总结家庭兴衰经验教训,对家族人物不论是男是女,干什么行业,只要他(她)有突出贡献和卓越事迹,均应浓墨重彩,教育子女后代。不但要写男子的去向,而且对女子出嫁地和丈夫姓名也要交待清楚,这也可为以后科学生育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