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平
徽州已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体系,而与这一文化体系相对应的能被以原始状态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却已不多。歙县丰瑞里的“嬉菩萨”便是这为数不多且富有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这里的“菩萨”指的是徽州特有的“太阳菩萨——汪华公”。
丰瑞里的“嬉菩萨”每年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三,一次是农历六月六。
“嬉菩萨”的大致流程便是将“汪华像”从庙中由大轿抬出,于村中走一遭供大家祭拜。祭祀虽看似简单,但却极有讲究,去请“太阳菩萨”必须是村中管事的男子,在请“太阳菩萨”前,必须先请五谷神,而抬五谷神和“汪华公”及其夫人的轿子也是不同的,前者是四人抬的,后两者则必须要由八人一起抬。
祭祀所用供品的选择以及摆放的方式都是有规矩的,不可以随意放置。这些规矩并无人监督,延续至今依旧如此讲究,完全出于村民的信仰。譬如“太阳菩萨”在到达村中的指定祭祀位置前,会经过村中每户村民的家门。因此每逢“嬉菩萨”的锣敲响,留守村中的村民便会守在门口,准备祭拜“太阳菩萨”。
每年两次的“嬉菩萨”在这大致流程之外,又各有自己独有的流程。正月十三“嬉菩萨”后,要将“汪华公”请回庙中,尔后在庙里庙外各搭一个戏台,连唱三天三夜的“对台戏”。而农历六月六“嬉菩萨”后,要抬着三尊像在田间游走一圈,尔后将“汪公像”放在田间,希望以此起到驱赶害虫的作用。如果遇到大旱时节,“汪公像”会被安置在田间直到下雨为止,才被请回庙里。可惜的是,这一民俗因文革而被废止,直至2006年才再次在歙县丰瑞里出现。
丰瑞里的“嬉菩萨”能以原始的状态保存下来,不得不提一位名为江汝楠的老太太。老太太今年69岁,因不忍见祖祖辈辈未曾舍弃的“汪华公”祭祀活动被村中的后代渐渐忘记,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张文华出资为“汪华公”重塑了金身,并于当年举办了文革后村中的第一场“汪华公”祭祀活动。“汪华公”作为徽州的守护神,对其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地域性的信仰,更是一种可传承的精神文化。将其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告诉后辈们,徽州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更是在告诉后辈们,如“汪华公”这般的人,即便别于世,依旧能被人所尊敬。并且作为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祭祀不论以何种方式继续下去,我觉得都有继续保留的必要。
(本文载2010年7月20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的《文化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