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英国女王婚礼瓷之谜
汪大绶
据史料记载,英国伊丽莎白女王1947年举行婚庆大典时,我国政府赠送了一套被女王赞誉为“高贵华丽的中国瓷器餐具”。鉴于这套重要的礼品瓷象征着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且是由我父亲具体组织制作,由父亲同事设计的。因此,多年来我一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寻,最近终于有了结果。 我父亲汪璠(1905--1990)是早年留学日本的陶瓷学家和陶瓷教育家,曾在瓷都景德镇创办我国第一所陶瓷高等院校——江西陶专,担任校长兼教授。父亲的同事与好友彭友贤(1906--1949)是早年留学法国的画家和陶瓷艺术家,曾在景德镇创办中国瓷厂。父亲晚年曾告诉我: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政府领导人在庐山接见他,“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以志庆贺。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之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面谕他“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父亲接此重任后,立即返回景德镇,组织彭友贤等专家进行礼品瓷的设计。总的要求是八个字:古色古香,富丽堂皇。把所有图纸空运南京,经宋美龄审定后开始制作。这批国府定瓷中包括赠给英国女王的结婚礼品瓷。 我期望了解当年中国政府赠给英国女王的结婚礼品瓷的详情,但时隔几十年,年迈的父亲已经记不太清楚了。直到1996年,我偶然从《景德镇文史资料》中看到陈海澄先生撰写的文章,获得了这方面的重要史料。该文介绍,1947年由汪璠组织制作、彭友贤等人设计的这批礼品瓷为全套中国瓷器餐具,共175件。图案设计是“双龙戏珠”:两条金龙在彩云中抢戏龙珠,龙的外延绘“万”字连方图案,内绘桃形连续图案,中心书“喜喜”字,周围盘绘五只蝙蝠,含蓄着“万寿无疆”、“福寿绵长”、“五福临门”之意。据英国大使馆1994年提供的资料,1947年11月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当时为皇储)和菲利普蒙巴顿上尉结婚时,收到这份礼物特别高兴,专此给宋美龄写了信。信中赞誉这是一套“高贵华丽的中国瓷器餐具”,并说:“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当我和蒙巴顿上尉一想到我们将在我们的家里经常看到反映中国人民对我们的良好祝愿的、在我们一生最欢乐的结婚的日子里送给我们的礼物时,我们无法形容我们内心的喜悦。” 我在获得上述资料后,还期望得到这些礼品瓷的精美照片,便于2000年5月,给英国驻华使馆写了信。信中说:“据我们所知,1947年我国政府曾赠给伊丽莎白女王结婚礼品瓷(“双龙戏珠”盘等),这是中英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据了解,贵馆存有这批礼品瓷的照片及有关资料,鉴于我们正在编辑一本有关陶瓷的书刊,如贵馆能提供上述照片及资料,我们将不胜感谢。”2000年9月,英国驻华使馆用中英两种文字给我回了信。信中说:“请查收随本函附上的餐具照片的复印件,这些餐具是1947年中国政府赠给英国女王陛下的结婚礼物。”信中还写明了在英国的一个机构的名称、地址和电话,说如果想订这些照片的原件,可写信联系。 当我设想在适当时机与英方进一步联系时,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情况。去年9月初,我意外接到半个多世纪前与父亲共事的彭友贤之女段海群打来的电话。我们虽然同在北京,但互不知情。她是从陈海澄先生那里得知我的电话才与我联系的。她说即将专程赴英,探寻当年由她父亲精心设计、由我父亲组织制作的礼品瓷,并拍摄照片带回国。我听了非常高兴,遂请她到家里叙谈商议,并将英国大使馆给我的信函及礼品瓷餐具黑白照片的复印件转交,祝她旅途愉快,一切如意。 去年10月初,段海群女士在其熟悉英语和摄影的两位女儿的陪同下赴英,按照事先同英方约定的日期和时间,前往伦敦近郊的温莎堡探寻礼品瓷,并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她回国后异常激动地对我说:温莎堡是现时仍由英国王室居住的最古老的王宫。女王每年两次,分别为四月或六月,在温莎堡正式居住。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在温莎堡度过他们大部分私人周末。1947年中国政府赠给英国女王结婚的礼品瓷,每件底部写有“英皇储伊丽莎白公主大婚纪念”的字样,虽然留下了女王使用的痕迹,但仍崭新如初,现在保存在温莎堡皇家艺术品收藏馆。这次经英国女王特许,从中取出29件,事先在一房间内摆放好,让我们观赏和拍照,随后又让我们参观了王宫。 段海群女士把她拍摄礼品瓷彩色照片精选了三张相赠,使我了却了多年的愿望。我看到,这些礼品瓷餐具,包括茶壶、茶杯、汤盘、食盘和甜点盘,吸收了我国历代名瓷的优秀造型,又融入了现代风格,瓷质精良,制作精细,彩绘精美。尤其是用精心设计的“双龙戏珠”图案,取代传统的“龙凤呈祥”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伊丽莎白的帝王形象,又没有使菲利普亲王的形象被淹没。画面上的龙,色彩鲜艳而高雅,富有动感,充满生气,体现了设计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想到,这些“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礼品瓷,达到了御瓷水平,不仅体现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为景德镇瓷器增添了荣誉,值得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原载2003年12月19日《景德镇日报》、 2004年1月16日《中国档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