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林汪氏始迁祖祖源问题初探
我是桐城“高林汪氏”第二十二世孙,自从在网上找到我的祖籍并于2009年初完成宗谱七修之后,关于本支始迁祖庙荣公的祖籍问题,一直存在着些许不同看法。特别是与桐城“三安汪氏”族谱的记载中有着较大的出入,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原因就在于都拿不出相关史料加以佐证。每每想起总觉得是件撼事,故不时地有意或无意地加以关注。近日在流浏览网络时,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现拿出来与广大汪氏家史爱好者、家史专家共享,企盼有更多的收获。
据家谱网(http://www.jiapu.com/)载,由上海图书馆扫描的《新安汪氏宗祠通谱》(该谱成书于清道光20年,纂修汪鸣相,索书号926022-25)002卷,第55、56、57、58以及75、76共6页图片显示,六十二世祖元凤公(其他谱上都说生八“纟”兄弟)只有“绍、绒、紻、绘、絿”五人有记载,其后的六十六世、六十七世、六十八世,共有42支之多,迁往湖广、四川、泉州、开化、武昌、黄岗、吉安、高淳、於潜、惠州以及本省大江南北各地,以迁桐城六百丈为最(只有一处,位于75、76页有迁桐城记录:63世绍——64世存——65世仝——66世坻——67世钦——68世瀛——69世瑗——70世实——71世灿迁桐城)。“高林汪氏”和“三安汪氏”两谱记载的差异也正在此处。
“高林汪氏”谱载,始迁祖庙荣公系六十三世绘公之后,六十四世濡,六十五世如璋,六十六世懋,六十七世颐,六十八世安寿,庙荣公为六十九世,开“高林汪氏”支系。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对照,六十三世绘,六十四世“浩”,六十五世如璋。如璋子二:长讳懋迁开化,次讳应时,应时子万顷迁田坑。除去六十四世祖谱名不同外,六十六世懋公、六十七世万顷公都注有明确的迁徙地,并未记载迁往桐城或潘阳。
按“三安汪氏”谱载,始迁祖庙龙公与庙荣公为弟兄(庙荣为兄长),其系六十三世绒公之后,六十四世敦诗,六十五世琰,六十六世十二,••••••,七十四世庙龙公开“三安汪氏”支系。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对照,六十三世绒,六十四世敦诗,六十五世珦。珦公子二:长讳传,其下空白;次讳寿,寿公子一讳申,申后阳迁泉州府上浦村以敬迁府城阡三迁葛塘。同样情况,除去六十五世祖谱名不同外,其六十七世传公应仍居婺源大畈、申公虽有明确的迁徙地,但都没有迁往桐城或潘阳的记载。
如果单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来看,“高林汪氏”和“三安汪氏”的族谱记载都有明显的差错:一是先祖名讳对不上如“濡”与“浩”,“琰”与“珦”;二是世代不符,高林始祖是六十九世,三安始祖是七十四世两者相差五世;三是迁徙地相背,两支都已繁衍二十多代且世居桐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中相关先祖迁出地都不是桐城。
然而,两谱中都有先迁饶之潘阳,再迁桐城之记载。现在看来应是后世修谱人根据族人回忆而来的,应当是比较准确的,只是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对接不上。
从时间上看,“高林汪氏”宗谱始修于康熙己巳(1689年),“三安汪氏”宗谱则成书于50多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间,而《新安汪氏宗祠通谱》成书于约200年后的道光20 年(1840)。《新安汪氏宗祠通谱》对各宗支系的收集算是非常详尽,理应对上述两支进行收录归宗,可谱中就是没能查找得到相关记录。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确信或依赖于《新安汪氏宗祠通谱》的记载,毕竟其编纂年代距元末明初已过去500多年,在那个时代,社会战乱纷争、人民颠沛流离、政府奇形移民政策致使很多姓氏、很多支派宗史资料丢失,寻祖追宗无门。或许是有别的资料收集了,只是目前没有涉及到,盼望知情者告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