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作黼之父汪燮调,虽家境清贫,却乐善好施,甚至不惜典当衣物接济穷人。汪作黼家境贫寒,自幼性喜读书,冬日衣衫单薄,就拥被苦读,无钱购墨便以枯炭代之。父汪燮调管教极严,常在四书五经中任选一节令之背诵,偶误一字,必严加苛责。汪作黼勤学苦读,学问增长迅速,十七岁即在常州郊外白荡镇开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所有收入悉付父母,不留私蓄。后其父得疾,因家贫如洗不愿购药,病渐重。汪作黼回家后,以古孝子为榜样,暗中割左臂肉下药,或是被其纯孝感动,其父居然服药后病愈。以后,为了便于照顾双亲,汪作黼设帐家中,既能教学,又能与父母同享天伦,汪作黼后来回忆说,此段岁月是自己最愉快的时光。 |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太平军逼近常州,总督何桂清节节败退,汪作黼之父因祖产在常州,不愿携家出逃。庚申三月,常州城被太平军包围,汪作黼时年21岁,加入了由族兄前浙江布政使汪衡甫筹办之团练,登城守卫孤城。几次险被流矢射中,一次被流弹洞穿衣衫,幸好没有受伤。不久,常州城被太平军攻陷,汪作黼被俘,被太平军押解至丹徒朱方镇,用绳索穿辫。一天晚上,汪作黼等人乘太平军守卫松懈,偷偷逃脱。但因不熟悉当地道路,又被巡逻的太平军抓回。太平军将他们押到旷野,逐个砍杀,一连杀死了十多人,眼看轮到汪作黼。汪作黼当时已被吓得昏厥过去。好久后,汪作黼似乎冥冥中听到“快走、快走”的呼叫声,苏醒过来后,却不见太平军人影。原来,太平军突然得到开拔命令,便将其余的人弃之不顾而去。汪作黼挣开绑缚绳索,只身逃命,总算侥幸绝处逢生。 |
由于战乱,一路东躲西藏,辗转数月才到达常州北郊,当时,太平军城防严密,他想尽办法潜入城内,抵达家门,眼前门户依旧,屋宇顿改,尸积如山。四处探听,方知父亲已殉难,母亲逃难至苏北。汪作黼遍寻父亲骸骨而不可得,只得渡江寻母踪迹,终于找到母亲,母子相遇,抱头痛哭。 |
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注1)收复常州,汪作黼与母亲回到常州。此时,常州尸横遍地,青果巷老家的房屋已大部分倾毁,只留下十八间破屋了。汪作黼安顿好老母后,继续开私塾授徒,维持生计。 |
刘铭传收复常州后进驻护王府,一天听到屋外不时传出金属碰击声,便提灯寻声。发现是战马吃料时,笼头铜环与“马槽’相碰之声。第二天,刘铭传命人将马槽洗刷干净,发现是一青铜盘,盘内底部铸有长篇铭文,于是,召当地文人辨认。据汪氏后人回忆说,当时,汪作黼也应召前往,认出是西周珍贵文物。经后来学者进一步考证,知该盘为西周时的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已有2800多年历史,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的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是国宝级文物。1949年,刘铭传后人刘肃曾将该盘献给国家,先藏于故宫博物馆,后来归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以后,局势日渐安定,汪作黼所授学生屡有高中,于是文名渐远,收授学生渐多,家境逐渐宽裕,得以修复旧居二十余间。此时母亲染病,遍求良医良方而不见效。汪作黼仍以古孝子为鉴,割己肉入药治母,母亦得愈。 |
甲申年(公元1884年)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致书招汪作黼为幕僚,帮办海运差事。此时,汪作黼已是45岁的中年人,距当初发现青铜鼎已20年了。时隔20多年,刘铭传还能记得当年的这位年轻人,可见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汪作黼辨认青铜鼎之事应非为虚。 |
三年后的丙戌年(1886年)汪作黼告假省亲,由福建乘万年青轮船赴上海。离台前,刘传铭府中一位谙熟相术者对他说,“公非青油幕中人,数日之内当有大难,然而得免,科名两榜,位至监司,希努力自保,毋懈初志。”汪作黼当时不过付之一笑而已。 |
十二月二十四日,轮船在上海铜沙洋(注2)遇到大雾,被迫原地停航。但是,英国轮船耳保尔号继续冒雾闯行,清晨六时,在雾中拦腰撞上万年青轮。汪作黼被巨响震醒,发现情况危急,急忙去开启舱门,却被乘客行李堵塞,无法出去,又想起同行之王君因晕船眩晕,还在迷糊之中,忙将其摇醒。此时海水已涌入船舱,好不容易找到另外一门,急忙跑到船顶。混乱中,汪作黼与一些人攀上了一艘舢板。舢板小而落海者众,纷纷攀附。此时风云大作,舢板在风浪中时而陡立,时而猛烈摇晃,浪从左边打来,舢板右边的人倾入海涛中,浪从右方打来,舢板左边的人倾落海中,汪作黼将双脚紧紧嵌入舢板里的一块齿板中,得以免倾海中,自思恐万无生理。忽见骇浪中有一人靠近舢板,急忙伸手将他拉攥上来,得知是四川士人商季卿。中午时分,有大鸟从舢板上空飞过,戛然长鸣。突然,商季卿激动万分的遥指远方高喊,“天边有缕缕黑烟,是救生船,我们有救了!” |
不久,救生船到,汪作黼等人被送到耳保尔号上。洋人前来安慰,抚背握手,拿出干衣供大家更换。脱险后,到达上海,与闻讯前来的儿子相见。众亲族问起详尽经过,汪作黼虽劫后余生,依然镇静自若,侃侃而谈。 |
汪作黼后来回忆说,在铜沙洋惊险时,许多人惊吓得心肝俱裂,口吐黄水,有些人从此患上疾病,耳聋目瞆,终身不愈。自己在舢板上,祝祷上苍,自己家贫母老,如果一死,母亲将无以为生,求上苍怜悯保佑,居然无恙。为此深有感触,以后自号铜沙余叟, |
方今新学盛行,流弊滋多,苟非学有根底,鲜克有终,汝素鲁莽,再染时疾,非余所望‘汝守先待后之本意也。’” |
在众多实业中,汪作黼选择了典业,在常州开办了“济和典”,命长子云龙和三子文龙襄理。 |
所谓典当,是发放贷款时,以对方动产或不动产为抵押,从而获取利息或抵押品以获利的一种金融经济形式。在社会上起到金融调节作用。然而,现代人对于典当业多持否定态度,普遍认为是剥削穷人的暴利行业。上世纪30年代以来,包括港、台和日本的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严重误解。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杨勇在《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5/5)中指出: |
按照经营规模,江南的当铺主要由典当与质押两类构成,前者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而后者则规模普遍较小,两者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差异甚大。质押店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重利盘剥现象。然而,典业则情况大不相同,利息相对较轻,并且它一开始就兼有求利与救济之双重功能,“在昔开设典当,半属慈善性质。典当之东家,有员外之称,老于典业者,有朝奉之号”。 抗战以前江南“当押名义之别,亦遂严如鸿沟”。传统的典当,积极参与地方文教及慈善公益活动,甚至成为行业制度。江苏某些地区之慈善、公益捐款“典商甚至担任全数之半”。另外,每逢岁终还实行让利,有学者指出这种年终让利 “乃我国典当尚留有慈善性质之一证,而为各国典当所无者”。此外,在发生灾荒时还经常捐赠财物。 |
抗战以后,典当经受不住摧残,纷纷闭歇,或缩小资本,典、押之别已不复存在,均沦为人们心中的暴利剥削行业。 |
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经营典当业者多为徽州人,素有“无徽不成典”之称,且徽州人经营的典当一般规模较大,利息亦相对较低。而在徽商中,休宁典当业最为著名。今天,美国波士顿北面赛伦市有一处博物馆,从休宁黄村搬去一座名为“荫余堂”的徽州典商住宅建筑,并藏有一批我国典业的文献资料。 |
汪作黼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提出重视金融的看法,并且作为休宁人士的后裔,选择从事典业是很自然的了。所以,汪作黼之 “济和典”,所雇店员多有休宁人士。然而,1903、1904以来,各省滥铸铜元,充斥市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商家震动。至1906年,作为金融周转调节的典业已亏耗不支。济和典首先创改洋码,又请农工商部注册实行,远近仿请代办者,有十多典行。1907年,经无锡锡山周舜卿等坚请,汪作黼又代招江苏省铁路股份于常州,先后集股数千,款项逾万。1908年沪宁线全线建成。 |
辛亥革命后,江苏屡遭战祸,地方党派林立,金融恐慌,典业凋零。江苏省典业同仁不得不谋图自救。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汪作黼与潘济之、姚涤源、周榖人、金西林、王蕊先等省内百余典业代表,于南京创立江苏典业公会。汪作黼不顾年迈积极参与。对此,苔溪姚洪淦记述道,“民国二年江苏典业公会成立于金陵之商园,时全省典商莅会者百余人,中有一皤然一老,道貌岸然。询之,则武进汪作黼也。 |
附注: |
注1.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曾因杀土豪、劫富户,为官府追捕之要犯。咸丰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与太平军对抗。1862年,编入李鸿章的淮军。1865年因镇压捻军提升为直隶总督。1868年,奉旨督办陕西军务,后辞官回乡。1883年,被任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1885年,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1891年告病辞官。1896年病逝。 |
注2.铜沙洋,上海吴淞口外30哩左右的海域。1948年12月3日,“江亚”轮客船在此地被漂雷炸沉,3000余名乘客遇难,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海难。 |
注3.李盛铎,字椒微,号木斋,1858年生于江西九江。1879年中举,1889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院协修、京师大学堂总办、江南道监察御史、驻日本使馆公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李盛铎被袁世凯聘为大总统顾问,先后担任参政院参政、国政商榷会会长等职。1920年退隐津门,不问政事,一心收集古籍。世传藏书家风,四代藏书近10万卷,藏室“木犀轩”名闻天下,至20世纪30年代,藏书已达9000余部、58000余册,其中宋元古本约300部,明刊本2000余部,抄本及手稿本2000余部。《太平圣惠方》、《医说》、《杨氏家藏方》、《永类吟方》、《孙真人急备千金方》等古代医学书籍均为我国罕见之本。因此,他曾被称为“近代四大收藏家之一”,编撰《木犀轩收藏旧本书目》、《木犀轩藏书目录》等10余种藏书目录。是我国著名收藏家、校勘家、版本家、目录学家。 |
注4.杨颐,1852年中举,1866年中进士,先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因办团练“剿匪”有功,奉旨加赏五品衔。同治十年(1871)及光绪二年(1876)两科会考均为同试官。光绪三年(1877),加四品衔。光绪十年(1884)八月,任顺天府丞兼学政。十一年任顺天乡试武围校射大臣。十三年正月,授大理寺少卿。十四年任江苏提督学政。十七年任光禄寺正卿,太常寺正卿。十八年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二十二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二十三年任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兼署工部左侍郎,知戊戌科会试贡举。 任职期间,敢于弹劾那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骄横跋扈的大臣。对国史纂修、修建北京胜迹也作出贡献,1898年,为慈禧太后佐戡东陵工程后,请假回乡修墓。翌年二月病逝家中。 |
注5.王之春(1842-?)字爵棠,湖南衡阳人,先后任浙江、广东按察使,湖北、四川布政使,1899年任山西巡抚,不久调任安徽巡抚,1902年又调任广西巡抚,著有《国朝柔远记》(后改为《通商始末记》)外,还有《瀛海危言》等书。 |
注6.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湘军宿将。1855年参加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以军功累擢至直隶知州。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10月28日,清廷谕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1895年 1月16日,刘坤一奉旨出山海关。不料,清军辽河东岸全线溃败,刘坤一反攻设想化为泡影。甲午战败后,刘坤一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1896年,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坤一和张之洞、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1902年刘坤一逝世。 |
注7.联魁后升任新疆巡抚,1910年10月,全国爆发了召开国会的声势浩大请愿活动。联魁与其它各地总督和巡抚等十四名大员联名致电朝廷,请求立即组织内阁,并要求于次年开设国会。 |
注8.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曾国藩小女婿。家族以“三代进士,两世翰林”著称,但本人功名仅为副贡生。历任上海道台、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浙江布政使等职,1899年署理江苏巡抚,1901年调补安徽巡抚,1903年调任浙江巡抚。1906年,因浙江铜元舞弊,被朝廷开缺回籍。1911年病逝 |
本文由汪赞纶曾孙——汪忠,发表在安徽论坛。(2009-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