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沧海成桑田,寒暑更替。数千年风云变异。你方唱罢我登场,斗转星移。
江山旧社稷,浮沉玉玺。几十个朝代相继。得民心者得天下,万古至理。
调寄《浪淘沙》
楔子        和氏璧横空出世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话说中原腹地,鄂西北大巴山区神农架,在古代春秋时期属楚国。那里山高、水清、林密,真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公元前七百多年时,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喜爱山水,善识璞玉,游历过不少高山大川。不惑之年,来至神农架下,沿沮水上溯,至荆山山麓,南漳西部之阴峪河畔的板仓坪。见其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鸟语花香,不觉心旷神怡,遂结庐而居。白天看山观景,涉水玩石;夜晚赏月数星,听涛入梦,真个悠然自得。
         盛夏的一天,闷热异常。忽狂风骤起,乌云密布,少时电闪雷鸣,随即大雨倾盆。那雨哗啦啦下了一天一夜,草庐的顶部早被狂风掀去大半,卞和哪里能安睡?只好面对风雨,坐而待旦。
         猛然间,那荆山顶上连闪几道白光,接着响了几个轰天炸雷。卞和明显地觉得大地在颤抖。趁着一束束强烈的闪光,只见对面的山在向下滑动,其中还有一个闪烁的球状物随之滚下。颇知天文地理的卞和心中一惊:荆山大滑坡了!随后一思忖:也许有宝物出现哩!
         次晨,雨过天晴。果见那荆山半腰滑下老大一片,把阴峪河道堵住了。奔腾的山间洪水,翻过阻塞的沙石岗,咆哮着向下游冲去。
         傍晚,卞和依庐远眺荆山,忽然发现滑坡处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隐隐闪烁,不由心中暗喜,想道:必是昨夜所见的闪烁宝物。
         山洪易涨也易退。两天之后,卞和便迫不及待地淌过发浑的河水到滑坡处寻宝了。
         只见山腰裸露出灰黄色的山体。山下的草木已被冲下的碎石泥沙掩埋大半,只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在山体与滑坡之上。
        卞和从下到上查寻了一遍之后,并未见到什么明显的异样之物。暗想那在闪电中闪烁发光的东西,也许就藏在这些石块之中。于是便将那些石块仔细察看。把这个敲敲打打,把那个掂量掂量,最后终于认定一六寸见方的石块里蕴藏着稀有的玉石,遂乐滋滋地将其抱回草庐。
        次日,卞和起个绝早,带着璞石赶赴楚国郢都。一路上风餐露宿,走了十多天方才到达。来到楚王宫前,卞和跪倒在地,手捧璞石,高叫“小民献宝!”把门甲士不敢怠慢,忙报之门官。门官闻有人献宝,立刻来到门外,见卞和手上捧着一块大石头,不由大怒道:“大胆刁民!怎敢以石当宝,欺君罔上!左右还不与我乱棒赶出!”言未毕,早有甲士抡棒就打。卞和大叫道:“大人且慢打,听小民一言。小民得祖辈秘传,善于识玉,知这块石内藏有一块硕大美玉,故不远千里来献。请大人奏知大王。”说罢,放璞于地,就于璞上连叩了三个响头,把额头都磕破了。门官见了此情也动了心,道:“罢,罢。我且与你转奏一声,好歹就看你的造化了。”
         其时楚王正与群臣议事,闻有人献宝,便命带进宫来。卞和献上璞玉,厉王问道:“这石头是何宝物?”卞和道:“此石内藏有一块稀罕的美玉,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呀!”厉王道:“这分明是块顽石,何得为宝!”说罢,转向两厢问道:“众位卿家且看此为何物?”众人均为肉眼凡胎,怎识得此?况大王已说是顽石,谁还敢道个不字!遂齐声道:“是块顽石,是块顽石!”卞和一见此情,不觉心中一急,忙叩头道:“此璞非良工不识。大王何不召玉工一剖验之。”厉王虽非明君,但也想得宝,便命人速传玉工来验。那玉工一看,便道:“这只是块石头,哪里会是宝玉?”厉王闻言,顿时大怒,喝道:“大胆刁民,敢将顽石戏弄寡人!左右将他砍去一足,以正其罪!”任凭卞和辩解呼冤,甲士还是将其拖出宫门,剁除左脚,顿时血流如注。可怜卞和痛得大叫一声,跌倒在地,昏死过去,怀里仍紧紧抱着那块心肝宝贝。
         过了一年,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想:“厉王不明,使宝玉不得现于世。今新王初登大位,也许此宝有了出头之日。”于是怀抱璞石,拄着拐杖,一步一跛地来到宫门前,高叫:“卞和献宝!”左右忙报之武王。武王正与宫妃饮酒取乐,初闻有人献宝,倒也为之一喜。继之一问,才晓得是一年前献石刖足之人,顿觉不快,便吩咐左右:“去叫个玉工看看。若真是块宝石,自然有赏;若还是将块石头欺哄寡人,便将他另一只脚剁去,省得他有脚乱跑,来败寡人雅兴!”结果,卞和的右脚又被剁去了。
卞和两次献宝,历尽艰辛,反而两次受刖刑之苦,现在只能以手代脚,一步一挨了。伤心之时,来到沮水之滨,本想一死了之,猛然醒悟道:“我死事小,这宝玉岂不是永远难见天日了!”于是忍痛含悲,乞讨度日。日间以璞玉为凳,夜间以璞玉为枕,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狼狈不堪。时人视其为痴汉疯人。
         一晃又过了五年,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卞和闻之,触动心事,不由得紧抱璞石,嚎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最后竟流出血来,远近视为奇事。消息传入王宫,文王也觉得奇怪:“一个两次献石刖足之人,为何痴迷如此?”乃派人前去察看究竟。
        使者来至荆山之下,很容易就找到了卞和。只见他面黄肌瘦,容颜枯槁,双足已失,两眼无光。提起献璞之事,仍呜咽不已。使者不觉怜惜道:“你献石遭刑也已数年了,然事过境迁,何必还如此伤心、自苦自损呢?”卞和见其衣冠华丽、车马雄壮,知是个有身份的人,便叹道:“我这样伤心,既是为这块宝石不能为人赏识而叹息,更是为是非颠倒、真假不辨的时风而感悲哀啊!哪里是因为两次受刑的缘故呢!”那使者是个有识之士,听了卞和之言,大为赞赏。乃将来意讲明,请卞和同车返郢。
        使者将卞和之言奏知文王,并请剖石察看。文王暗想:“国人为献宝刖足之事沸沸扬扬,已历数年,今日何不明断之!果是美玉,当归我所有;若是虚妄,也显得寡人宽宏大量。”乃命玉工小心凿剖,务须明白回奏。
        玉工小心翼翼仔细凿剖,不久白玉便初现一角。待将周边石质全部凿去,果然是一块差不多五寸见方、中高三寸的扁圆美玉,洁白晶莹,细腻润泽,通体无瑕,实世间罕见之宝也。文王见之大喜,命玉工精心雕琢成一块大型玉璧,藏于宫中,奉为国宝。
        文王念卞和献宝,两次遭刑,而忠贞不改,真是有识之士,于是重加赏赐。为彰其功,遂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此乃公元前六百八十九年事也。
        和氏璧在楚宫中藏了三百多年。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败魏。为酬其功,遂将和氏璧赐之。昭阳是个识宝之人,特别珍爱,命人特制宝椟专藏,时时欣赏把玩,不肯轻示他人。
        一日,昭阳寿诞,宾客盈门。相府大摆宴席,自午至晚,均是高朋满座。时相府后花园中百花盛开,昭阳乃移席园中,洗杯更酌。酒酣耳热之际,便有人请见国宝和氏璧。一人提议,众人响应。昭阳已是半醉,一时高兴,便命心腹家人从密室中取出宝椟,亲自打开,揭去三层锦袱,捧出玉璧放在桌上。众宾客齐来围观,一饱眼福。有客问道:“请问相国:传闻此玉奇异,不知究竟妙在哪里?”昭阳道:“此玉不仅硕大光润,且冬日捂之则温,夏月抚之则凉;百步之内,蝇蚊不入。若夜间置于暗处,自然有光,故称夜光之璧。有此数奇,实乃天下至宝。”众人闻言,齐声喝彩。当下便有好事者求昭阳道:“此正夜间,相国何不叫我等见识见识此宝夜光之奇!”有人首倡,众口赞成。昭阳不好拂了众客之意,刚命人将火烛远移,忽地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树摇花落,人眼难睁,所有火烛尽皆吹灭。众人乱作一团。待风减烛明,再看宝璧时,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昭阳见宝璧不翼而飞,惊得一身冷汗,忙叫人快找。家人及宾客乱嘈嘈闹了大半夜,园中府内俱找遍了,还是不见宝璧。昭阳懊恼非常,命心腹门客用心追查。有一门客道:“魏人张仪,德薄乖张,宴会时左顾右盼,大谈如何割人之地、夺人之城,一派盗贼神情,甚为可疑。”昭阳此时也无主见,闻有嫌疑之人,乃授意门客便宜行事。
         那张仪乃鬼谷子的弟子,胸藏韬略,口若悬河,周游列国,尚未发迹。此时并未行窃,虽鞭棒交加,如何肯招,自毁名节?昭阳也知是门客猜测,并无实据,又恐打死游客,有损声誉,乃叫人将张仪放走了事。
         张仪得了性命,连夜改奔他国。后以连横之策献于秦国,终为秦惠文王所赏识,拜为客卿。不过一年,竟擢为相国。张仪深恨楚国,每每夸和氏璧如何精妙,引得秦国君臣垂涎三尺,只叹息无缘得见。
         数年后,赵人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一璧,乃请善识玉器者鉴之。其人抚视良久,复于暗室中察之,然后拜贺道:“此璧色白光润,硕大无瑕,手感温和,暗室透光,实乃天下至宝、楚国之和氏璧也。闻失踪数年,今先生得之,福分不小。”那缪贤乃赵惠文王跟前一宦官,职卑人微,久不得志。今得此宝璧,立时来了主意。次日进宫,手捧玉璧,拜倒赵王跟前,口称:“恭喜大王,贺喜大王!”赵王诧异道:“你手捧何物?寡人何喜之有?”缪贤解开锦袱,呈上玉璧,道:“小人敬献天下至宝和氏璧于大王驾前,愿其为我镇国之宝。”接着把和氏璧的来龙去脉及美妙之处细说一遍。赵王猝得此宝,以为天佑赵国,不由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当即大会群臣,共同欣赏,并立擢缪贤为宦者令。
         消息传入秦国,秦王便思得宝璧,遂从谋臣计,致书赵王,云欲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两国永结兄弟之好。
         赵王得了秦王书信,烦恼异常,乃集群臣计议:若拒绝璧城互换,只恐秦国借口兴兵,难以抵敌;若送璧入秦,又恐秦国不与赵城。失璧事小,反受秦国轻视,被诸侯耻笑。议论多日,尚无一两全之策。
         缪贤见了此情,遂开言道:“臣有门客蔺相如,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智慧超群,云愿为国家出力。大王愿见否?”赵王但得有人解围,当然应允。遂召蔺相如寻问对策。蔺相如道:“秦以城易璧,赵不许璧,曲在赵;秦受璧,不与城,曲在秦。当今秦强赵弱,不可使赵理曲。宜选一智勇之士,怀璧入秦。得城则留璧于秦,不得城则完璧归赵,方为两全。”赵王道:“理实如此,行之诚难。先生愿当此重任否?”蔺相如答道:“如蒙差遣,微臣当以身许国。赵得城则留璧于秦,否则微臣舍却性命亦要完璧归赵!”赵王闻言大喜,当即拜蔺相如为大夫,奉璧使秦。
        秦昭襄王闻赵国果送璧来,大喜。会群臣,召赵使。蔺相如奉上玉璧,秦王见果是个世间罕宝,连连称赞,并付与群臣观赏,后又命送入内宫与嫔妃把玩。蔺相如等候良久,见秦王并不提交城之言,心知秦实无互换诚意,乃上前奏道:“此璧虽好,但上有微瑕,待臣指与大王看。”秦王闻言,立命左右将玉璧取来,交与蔺相如。
         蔺相如得璧在手,倒退数步,斜倚殿柱,扬眉怒目,谓秦王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宝。寡君斋戒五日方才使臣奉之来秦。今大王箕踞傲慢,亵渎圣物,是以知大王无偿城之意,故臣复将玉璧取回。如大王逼迫强夺,臣头宁愿与璧共碎于柱!”说罢,举璧睨柱,做欲击之状。秦王恐其毁璧,忙止之道:“大夫勿误会。寡人即日便命人交割城池。”蔺相如道:“大王如有诚意,亦请斋戒五日,大会诸侯使节。彼时微臣再敬奉宝璧。”秦王无奈,只好答应道:“就依大夫之言。”
         届期,秦王大会内外群臣僚于章台,召蔺相如。蔺相如道:“微臣死罪,请准我言毕就诛。”秦王诧异道:“大夫何出此言?”蔺相如道:“当今秦强赵弱,秦可欺赵,赵不敢负秦。臣恐被大王见欺,有辱使命,故早已使下属怀璧归赵矣!大王如诚心以城换璧,请先将十五城交割。赵既得城,断无留璧之理。大王如欲强索赵璧,臣即请就烹,当天下诸侯使节之面,成全大王夺璧杀使之名。”蔺相如一番大义凛然之辞,反使秦王无言答对,只好强压怒火,大度地一笑道:“赵使虽然欺哄寡人,念你远来不易,寡人也不与你计较,待异日与赵王当面协商。”
         蔺相如安然返回赵国,这便是历史有名的完璧归赵。
         欲知和氏璧如何变成天下共宝、与社稷同沉浮的神物,请看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