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消徽州 割裂文化 是对历史的犯罪1楼 2009-02-11 09:09:20 xufeng065
积分:47
称号:幼儿园
头衔:无名小卒
在线21分钟
发表13篇
个人信息
个人博客
复制本帖链接 | 查看全部 | 只看楼主
稍微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几乎都会知道徽州。一个“徽”字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作为徽州这种典型的地名,它更有其相应的稳定性、丰富性。尊重徽州历史,尊重徽州文化,首先就在于珍爱历史的赐予,而非忽视它们,甚至是无所谓的抛弃。重视自然风景区的价值,开发旅游资源,并非意味着消解传统文化,淡化历史的形象。徽州以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独具特色,闻名海内外。徽州确实美,那是独特的徽州文化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美,可谓之为中国东南的一颗明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徽州歙县人,又是近代徽州教育的杰出代表,他曾说过:“徽州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与之类比,那就是瑞士。”在他的观念中,徽州就是徽州,黄山就是黄山,清清楚楚,也很明白,绝对没有把徽州和黄山相混淆,犹如没有将瑞士与日内瓦互相混淆一样。
徽州历史其渊源可上溯至西周青铜器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晋初设新安郡,隋称歙州。“新安”是以祁门县西新安山而得名,新安江的名称也出于此。1987年祁门县由徽州辖区改名划入黄山市管辖。自秦设黟、歙两县始,至今徽州已有2300多年历史。宋代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1年)设徽州府。徽州的“徽”字,又是取绩溪县内的徽岭、徽溪、大徽村的“徽”字的,其本意是美的意思。1987年绩溪县由徽州辖区划入宣州市管辖。
康熙元年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的合称安徽省名,取这两府首字作为省名,不仅因这两府在文化、历史影响大,而且这两个字的结合,也是完美的结合,徽州由于其历史地位而成为安徽省的饿标志和代表。撤消徽州后,人们所说的安徽省形成了“跛脚”省,话题来源就在于此。
历史上,徽州以山水之美、茶林之富、商贾之多、文物之盛蜚声世界。徽商称雄明清300多年,并以其雄厚的资产办教育、创书院,使徽州一度出现过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鼎盛时期,成为新安文化的 “发源地”,享有“东南邹鲁”、“无绩不成徽,无徽不成镇”之称,对中华经济文化繁荣的发展,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年历史上徽商崛起的最好印证。至今,徽州仍保留着明清乃至唐宋时期的许多珍贵文物和优良传统:人们崇尚礼义、处处粉墙青瓦、厅堂厢阁、字画书斋,邻里间和睦相助、耕读樵织、代代相传。事实上,徽州文化早已越过地域和国门,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学者、专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徽州地区青山绿水,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一个“徽”字就形象具体地概括了徽州特色和丰富内涵,这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它和敦煌文化、西藏文化齐名,已成为我国三 大著名的古文化地区。
徽州曾产生过最为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朱熹、程颐,史志学家罗愿;明代学者朱升、潘志恒,医学家汪矶,戏剧家汪道昆,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数学家程大位,篆刻家程邃;清代理财家汪茂萌(咸丰时期主张发行纸币被马克思写上《资本论》的中国人),哲学家戴震,物理学家郑光复,著名徽商鲍漱芳,“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汪士慎;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新文化创始人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经学大师吴承仕,奔随孙中山先生左右、献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代法学家徐谦等等。《中华名人大字典》共收集记载历代名人四万多人,徽州籍名人就有86人;在安徽古代科学家中,歙县占72%;在安徽清代著名诗词家中,徽州人占44%。又如徽州科举,中举人者数不胜数;中进士者,宋、明、清三代徽州籍就有1242人,加上寄籍者就更多;中状元者,仅清朝一代,徽州籍加寄籍有18人,占全国总数的14.9%,仅次于苏州府,名列全国第二。历史上,徽州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进两元者”等之说,这些都是徽州教育发达的饿真实写照。
中国当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的祖籍也在徽州,为这块人杰地灵的徽州更增添了新的光彩。他原将自己的籍贯都填成江苏或上海,后来听其堂兄胡锦江说,他们的祖籍是徽州绩溪县,胡锦涛才把籍贯改成安徽绩溪。在一次全国团代会上,胡锦涛对来自安徽的代表说:“我也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徽州,我是绩溪人。”
徽州旅游景点遍布各地,仅地面上的名胜古迹就有4900多处,自然景观是山、水、洞俱全。歙县因有潜口明代古民居、老屋阁、许国牌坊、呈坎宝纶阁、棠树牌坊群、鱼梁坝,又修建了新安碑园、太白楼、多景园、黄宾虹故居、陶行知纪念馆、渐江墓等,而列入全过历史文化名城;黟县有全国闻名的古民居群落,其造型之奇特,结构之精巧,规模之宏伟,为全国之罕见,另西递、宏村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屯溪有古朴繁荣的老街、程氏三宅、花山迷窟,又修复了戴震纪念馆、、程大位故居等;休宁有古塔、古桥、古墓、古牌坊、古祠庙,道教圣地齐云山上的36峰72怪石堪称绝妙,碑林石刻星罗棋布,塑像、亭阁随处可见,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祁门的牯牛降,是全国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之一,它不仅有奇松、怪石、瀑布,还有独特的云海、云河、云湖,神奇的五彩“佛光”经常可见;绩溪有清凉峰、胡氏故居、胡氏宗祠、太平天国壁画、尚书牌坊、原始村落遗址,其县北村乡湖村景区,“会祭有万丁之祠,奉先有千年之墓,宗佑有百年之谱,构筑有门楼之最”,被称之为徽文化的活化石。这一系列中尤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门楼砖雕艺术乃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徽文化的极其深厚的丰富内涵;沿袭数百年民间文娱活动、民间食品、民间世人的木雕家具、装饰品,都是徽州历史的沉积;石鸡、石耳、石斑鱼的“三石”资源,极具地方特色的“山珍”徽菜让游客在品尝中体会徽州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谓徽州是“南有西递,北有湖村”之徽文化美景之称。
1987年赫赫有名的徽州改称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将1983年国务院批设的省辖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改称黄山区,山上(黄山风景区)和山下(黄山区)一分为二,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分割不算,又把绩溪划属宣州市管辖,徽州解体了,可惜天下无徽州,这令海内外无数人为之遗憾、呼号。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徽州,翻开今天最新的安徽地图,在地市建制上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一个源远流长的徽州,一个名闻中外的黄山,为什么要互相取代而不交相辉映呢?地名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多年沿袭下来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确认的地名,不应随意更改和易位,何况徽州还是个历史名城,更要保护和闪现其固有的光华,并使之发扬光大。徽州、黄山两个地名有其特定内涵,而且长期以来,两地在行政区划上亦各自为政。再说,各个地方各具特色和优势,徽州打“徽字牌”,黄山打“黄山牌”,完全可以各显神通,互相促进和发展,实在没有必要“合二为一”,“黄山一口吃掉徽州”。
徽州是历史,是文化,是现实和传统连结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说撤消徽州尚属无知,那么将原徽州地区驻地屯溪更名为黄山市就更不沾边了,屯溪离黄山太远,又是一块“飞地”遥控黄山。徽州更名黄山市,“三区四县”都打“黄山牌”,形成了“皖南处处皆黄山,真正黄山无处寻”。游客到了徽州找不到徽州,到了黄山也不到黄山,本末倒置,严重制约了徽州和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两地世界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为此,强烈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顺应民意,依法行政,纠正乱改地名、造成地名混乱的局面,早日实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恢复徽州完整的行政区划地名,还我徽州!
2007.1.21
管理 举报 修改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