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徽州绩溪县的杨溪一带,流传着一种叫《破寒酸》的民间舞蹈。
整个舞蹈只有五个演员。这五个演员当中,有三个化妆成古代武士。其中:一武士手执花棍,在前面开道;一武士肩驮太子神像,走在中间;一武士撑着龙凤伞,跟在“太子”后面;另两个演员则装扮成“和合二仙”,伴随“太子”两旁。他们头上全戴着由歙县篁墩一“程记纸扎店”特制的假面具。
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这三天,左邻八乡的人们都要簇拥着这五名舞蹈者,敲锣打鼓,走街串户,周游临近各村。他们每到一户人家门前,演员们便依次围成圈圈,点燃一个双响爆竹后,就踩着简单的锣鼓点翩翩起舞。执棍的舞棍、撑伞的旋伞、“和合二仙”则摆头舞袖,自由嬉戏。节奏由慢渐快,动作整齐诙谐,情绪热烈欢乐。每跳至第四拍,演员和观众都会齐声大喊“呵”以助兴。如此周而复始。东家则在演员一边舞的同时一边放鞭炮,舞止时还要抛撒一种用各色彩纸剪成的(两寸见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钱”。跳舞的时间视各家燃放鞭炮的时间而定。谁家放的鞭炮越多,时间越长,舞跳的时间也越长。谁家门口的舞跳得最长,便被认为这家明年必定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如此游舞三天三夜后,才把太子神像送归庙堂,盛会方告结束。
据了解,这种舞蹈已在当地流传了四百多年。相传在明朝末年,绩溪县城内有一戴姓豪门,官至礼部侍郎。戴家仗势横行强占了县城西至杨溪一带的大片农田作为他家的“祠堂田”。杨溪九村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受尽了剥削,过着穷困寒惨的日子。在一个忍无可忍的黑夜里,他们联合起来将戴家所立的田碑尽数砸除,并在夺回来的田头道口建起了“太子堂”。农历七月二十五那天,戴家伙同官府前来追查。为了对抗他们,杨溪九村的农民就聚集在“太子堂”前,举行盛大庙会,用四人大轿抬着太子神像游乡祭田。戴家摄于“太子”的神威,且众怒难犯,不得不悻悻而归。从此,每到农历七月二十五这一田,杨溪九村一带的农民,都要联合起来举行庙会,化妆神游,以示庆祝。庆祝活动越办越大,代代相传,到后来发展成每年的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三天,直到上个世纪“破四旧,立四新”时才停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绩溪县文化部门将这种舞蹈改编成了现在的民间舞蹈《戏丑图》,搬上了舞台。八二年参加 “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得了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