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796|回复: 2

推荐博客-绿静春深---独赏明月-大家族荣耀的体现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3-1 21: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博客-绿静春深---独赏明月-大家族荣耀的体现

绿静春深---独赏明月

大家族荣耀的体现——汪溪自传 (2007-12-16 11:33:22)

标签:汪氏家族史 人物 汪溪自传选
汪氏家族在苏州城东北街一带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坐落在东北街的一所老宅子,即使在晚清时代也算不上豪华。汪府在苏州乡下也没有置田产,只在太湖支边的一个村子旁边,有一块约一亩的坟地。
祖父在晚清朝廷的翰林院供职,翰林院是编修书籍、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充当科举考官的。翰林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的人,是当时文人阶层中的精英。从我记事的年纪起,就不时地听到过长辈们讲述我的祖父在公鸡尚未唱晓的时光,就匆忙起床漱洗,赶进宫中去上朝的事。人们不免添油加醋、眉色飞舞,给我留下了模糊的记忆。
那时,一夫多妻不但不违法,反而是家业鼎盛的标志,会受人称赞。祖父辈大概是三兄弟,家族就因为他们都一妻多妾而繁衍得人丁兴旺。到了我父亲这一辈,他们的子女比如我竟有嫡出和庶出的叔伯17位、姑姑8位。他们有到国外留学的,有到北京、上海去读书和成家立业的,始终留守苏州的不多。东北街的这个老家已成空壳,一个封建大家庭解体了。
父亲的堂兄汪荣宝是我们的三伯父,三伯母又是我的六姨。两堂兄弟与两姊妹结亲,亲上加亲。又因为两家的住宅都在东四八条,他家在东四八条30号院的花园与我家在34号院的侧面书房隔着另外3家通过后院相通,我们两家的密切关系,不比寻常。三伯父育有五男二女,我家有三女二男。孩子们的年纪相互交错,都以兄妹、姐弟相称。他家几个男孩都子承父业,一家堪称是外交世家。
三伯父家是朱漆大门的中式大宅子:共四进庭院,最后一进的后门开在东四九条胡同,可见宅子的进深了。
走进大门,和它并排的四五间平房是供看门人(也叫门房)和男佣人们使用的。第二进坐北朝南的“堂屋”悬挂着黎元洪和徐世昌两位大总统书写的一横一竖两条宽幅匾额,显示出宅子主人的显赫身份。“堂屋”两侧各有一两间小客厅。这一进的东西厢房都是有卧室、书房和洗手间的住房,是为成了家的儿子们准备的。单这一进就构成了一个不小的完整的四合院,院内栽着塔松、龙爪槐等名贵树木。
第三进是宅子的中心。红漆圆柱,雕梁画栋的走廊;中西式结合的正房大客厅,两侧各有一间和两间宽大的主卧房,有全套现代化洗手间设备;西厢是主人的书房,有门通向花园;东厢的饭厅放置着各有十座位的两个大圆桌。这一进所有的房屋都是细地板铺地。
第四进是后院,四五间平房一溜儿排开,西边开个后门,同花园相通。
第二、三、四进两边房子外面都有走廊相连,既可遮阳又防雨雪。
阴历年的除夕晚上,大约在晚饭时刻,我家老小都会到三伯父家和他们一起祭祖。
正中堂屋大客厅的门敞开着,长长的供桌跨在客厅和宽宽的走廊之间,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祭菜、糕点、水果,酒杯、碗筷应有尽有。房顶上吊装着一盏“汽灯”,整个大厅被乳白的弧光照得一片通明,使供桌上那些由高脚烛台擎着的蜡烛,变得黯然无光了。
供桌上面设有祖先们的画像。祖先是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举行跪拜磕头的礼仪时,到场的大人孩子,要按辈分长幼的顺序,一个接一个,跪倒在拜垫上,按规定三叩首。我被喊来,跪在拜垫上,学着长辈女眷的样子和姿势,顿着手叩头。原来女人和男人的跪拜动作还不大相同呢。
在孩子们的眼里,祭祖的高潮不是祭祖的礼仪,而是之后的燃放烟花炮竹。震耳欲聋的“二踢脚”、用竹杆挑起的长长的“挂鞭”,让孩子们捂着耳朵围着它们乱转。大大小小的“盒子”放出五颜六色、花样翻新的“礼花”,真让人眼花缭乱。放花炮的人主要是男佣工和年纪大些的兄长,孩子们是没有份的,更不用说女孩子家了。

三伯父汪荣宝是名副其实的大官僚,他曾留学欧洲(法国和比利时),并在那里开始了职业外交官的生涯。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又出使日本任公使。因中日两国之间某种外交纠纷被南京政府召回,30年代初,退出了外交界在家赋闲。我是上高中的时候才见到他。
三伯父身材高大魁梧,不苟言笑,很是严肃神气,使我感到拘束,又有些畏惧。感觉他一点也不像一个老外交家,特别是举止没有带什么洋味。
三伯父的书房很宽阔,书柜中的藏书,多是中国的古籍,外文书籍不多。他学惯中西,国学基础不薄,爱好诗词又工于书法。玻璃厂有名的荣宝斋文物商店的师傅是他的常客,他们来是同他商谈买卖字画文物,或出版他的什么著作之类的事。
这年元旦之后,他的弱智二儿子茂先的妻子为汪府生下了第一个第三代、一个长孙起名尧仁,,他书房的墙上便新添了“元旦书红今岁得龙”的喜庆横幅。那年正是龙年。他的欢欣也暗含着稍许进入老年的心境。
他似乎是以书房为家的人,很少到上房的大客厅同妻子、女儿、儿媳等女眷围坐叙家常。或许他心里还隐藏着什么难言之隐。
卸任公使回国时,他带回来一位30岁上下的日本女子“托西”,叫我们晚辈称她“恩娘”,就是她的一位小妾了。宅子一长排正房,左右两边各有侧室作主卧室。三伯父的卧室在右,托西的卧室在左。
托西出身贫寒,原来是东京中国公使官邸的“下女”(日本人对女佣工的称呼),她高高的个子,身体娇弱,走起路来,杨柳细腰不停地扭动。可惜她染上了毒瘾,每天离不开吗啡针。她很少在众多家人相聚时露面,虽然客厅就在她住房外面。三伯父为人仁慈厚道,看不出她同托西有什么不和。儿女们似乎也接受了托西,但是托西真的难以融进这个大家庭,也是很明显的。

第二年夏天,忽闻三伯父因高烧不退,住进了协和医院的特等病房。接着就接连不断地传来他的体温始终居高不下的坏消息,两家的大人孩子都很焦虑。没想到过了半个月,还没到花甲之年,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时,潘尼西林还未问世,金钱和良医也是无奈的。
丧事追求气派,办得很隆重。记得正值盛夏时候,宅子的中间庭院搭起了高大的天棚。故都北京拥有各种手艺的能工巧匠,搭天棚虽说不上什么顶尖的技术,但也算是很高明的。天棚适合四合院,城里不少大户人家需要搭天棚,办喜事、办丧事,或纳凉。
天棚用草席搭成。它依照庭院的大小高低,把它覆盖的严严实实,白天不透阳光,小雨不会漏水,晚上把它卷起,迎进凉风。棚顶还装有电灯,随时可以开关。这么宽阔的庭院,几天内天棚便搭好了。
灵柩停在正北的堂屋里,四周用大冰块围绕着。灵堂就设在大廊前的走廊上。悬挂的挽联,从上到下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走廊的一侧坐着一排念经超度的和尚道士。家属们按照辈分、亲疏、长幼区分,有的批麻穿戴,有的只穿白布孝袍,女眷们有的头上缠着白布,有的只戴白纸花。
停灵举丧期间,每逢有吊客来到,由门房引进,临近灵堂时、便高喊“××先生到”,刹时间念经的声音响亮起来,家属们各就各位,跪倒在两侧的拜垫上陪吊。一时,灵前跪拜的人密密麻麻有10多个以至20个。
我的九叔汪季琦是三伯父同父异母的胞弟,特意从南方赶来奔丧。进宅门后,走到第一进就开始嚎啕大哭,直到跪倒灵前。他用这种方式表现最深的哀痛,也是从俗,按当时社会上的习惯行事的。
据说按规矩应该是“七七”四十九天,大概因为天气太热,不得不缩短吧。停灵了半个多月就出殡了。把灵柩送到郊外一个寺庙停灵,以后运到苏州祖坟下葬。
出殡是显示治丧风光的最重要一步。灵车上的灵柩有特定的披盖,可能要符合死者的身份。灵柩由几十个人用木杠抬着,缓慢地行进。路途很长,抬杠人要两班倒,据说抬杠的人数还有讲究呢。
送灵的批麻孝子,手里举着幡,走在灵车前面,其他的家属和前来送殡的亲友,乘坐在用白布铺盖的只容两三人的小驴车,跟在灵柩车后面,一辆尾随一辆,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尽,总有一两里长。
三伯父辞世,最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托西了。她身在异国他乡,失去了依靠,孤苦伶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算她幸运。办完丧事后,天津有一位三伯父的旧友,曾久居日本,大概也是做官的人,愿意收留托西。她换了新的主子。
我是第一次、也是生平唯一的一次参加这种治丧的全过程。上中学时,我看过《红楼梦》书中荣、宁两府治丧的规模和气派,虽然汪府的治丧远远赶不上其阵势,不过,小说中的情景在民国时代一个故去的外交官身上重现,是我未料到的。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博文:

老宅(四) (2006-08-19 10:18:47)
老宅(三) (2006-08-15 21:57:07)
老宅(二) (2006-08-13 15:23:11)
老宅(一) (2006-08-10 11:02:16)
(2006-08-06 12:12:35)
汪星伯早年印章欣赏 (2006-08-01 17:41:37)
看病 (2006-07-30 17:14:16)
拜师 (2006-07-29 14:12:28)
命悬一线 (2006-07-27 13:10:14)
辈分 (2006-07-26 10:42:18)
疑问 (2006-07-25 09:37:51)
汪星伯与陆润庠 (2006-07-23 09:28:45)
末代状元陆润庠 (2006-07-22 13:03:20)
风骚 (2006-07-20 12:13:22)
梦游 (2006-07-19 10:25:27)
生日有感 (2006-07-17 20:44:19)
名家临《兰亭》的感受 (2006-07-12 12:26:27)
名家临《兰亭》 (2006-07-10 18:56:45)
磨墨 (2006-07-08 13:15:01)
扇面欣赏 (2006-07-08 12:43:33)
净土 (2006-11-05 23:00:17)
汪星伯墨迹(七) (2006-10-30 21:16:33)
汪星伯墨迹(六) (2006-10-30 20:38:24)
汪星伯墨迹(五) (2006-10-27 11:39:25)
汪星伯墨迹(四) (2006-10-26 08:20:50)
汪星伯墨迹(三) (2006-10-24 20:53:00)
汪星伯墨迹(二) (2006-10-23 12:01:44)
汪星伯墨迹(一) (2006-10-22 11:00:58)
陆润庠与湖州 (2006-10-19 11:03:37)
不愧顾问——记汪凤瀛父子 (2006-09-12 11:32:23) .
苏州古典园林之功臣 (2006-09-03 11:50:38)
“脂砚斋”的来历 (2006-08-31 12:33:57)
沐浴在幸福中 (2006-08-30 19:30:30)
戒烟 (2006-08-25 14:50:56)
人物—汪森宝 (2007-08-02 19:03:30)
珍贵的旧照 (2007-07-21 11:06:14) 父亲 (2007-04-07 21:00:37)
母亲开博 (2007-01-16 11:32:12)
汪季琦百年诞辰纪念 (2009-02-28 10:40:56)
汪梅未的魅力--金建陵(下) (2009-02-09 21:58:11)
《梦秋词》——汪东 (2008-07-21 21:02:33)
汪鸣銮墨宝——老凡赠 (2008-07-17 22:34:38)
对联——陆润庠 (2008-06-04 21:25:24)
(2008-06-03 19:24:39)
《思玄堂》 (2008-04-16 19:15:44)
汪荣宝书籍 (2008-04-09 19:05:43)
关于这皮包——汪坦 (2008-04-02 19:57:51)
汪复熙诗词 (2008-03-28 22:08:45)
汪华熙诗(2) (2008-03-22 20:29:23)
汪华熙诗(1) (2008-03-22 16:49:49)
汪星伯诗二首 (2008-02-16 19:46:07)
庆清朝——汪梅未 (2008-01-31 20:55:56)
汪东为章太炎辨 (2007-12-22 20:02:31)
九十八岁寿星读书 (2007-11-25 16:28:40)
汪氏兄弟——金建陵 (2007-11-20 11:28:54)
人物—汪孝熙 (2007-11-10 15:46:19)
人物—汪公纪 (2007-11-03 21:55:39)
人物—汪学熙 (2007-10-30 21:48:00)
汪坦与马思琚——旧照 (2007-10-19 09:40:53)
88岁音乐老人开博 (2007-10-13 18:24:31)
人物—汪春熙 (2007-10-12 20:35:13)
汪杨宝补充资料——楊盦 (2007-10-09 11:16:34)
人物—汪乐宝 (2007-09-20 21:54:57)
人物—汪杨宝 (2007-09-19 19:18:26)
人物—汪楫宝 (2007-09-13 20:27:05)
粗释百年家书之人物 (2007-09-11 13:33:19)
旧照——汪凤瀛家人合影 (2007-09-04 21:12:34)
祖宗像—汪亮钧 (2007-08-29 22:45:13)
江南才子汪星伯 (2007-08-26 14:27:43)
人物—汪星伯 (2007-08-25 23:09:15)
人物—汪衡 (2007-08-19 15:19:52)
人物—汪季琦 (2007-08-15 20:47:18)
重逢 (2007-08-13 23:50:02)
一封百年家书 (2007-08-11 21:13:07)
人物—汪东 (2007-08-07 21:24:17)
人物—汪梅未 (2007-08-04 21:40:47)
人物—汪荣宝 (2007-08-04 10:50:57)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2-8-22 2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 东
汪东(1889—1963)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江苏吴县人,住娄门东北街,有书房名曰“寄庵”。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时章太炎居东京,提倡国学,遂与黄侃、钱玄同等师事之,与吴承仕并为“章门四子”。后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鼓吹革命,任《民报》编辑、主编。著有《法国史论》。1910年,汪东回国参加江苏光复,翌年,武昌起义,上海、苏州响应,相继宣告独立。汪东被江苏都督程德全聘为江苏都督府驻上海办事处秘书。民国成立后,汪东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应功成身退,故拒绝参加后来成立的国民党。1912年,章太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在上海出版机关报《大共和日报》,聘汪东为总编辑,并参加“南社”。汪东的前妻是柳亚子的姨母,比柳亚子还小三、四岁,柳亚子称她“新娘姨”。柳亚子在一则通信中说:“旭初先生对我的批评‘个性极强’四字,深得我心,我非常高兴。”
1913年起,汪东先后任北京大总统府法政咨议、政事堂礼制馆主任、内务部佥事,民治司第三科科长等。1917年起历任浙江省象山、于潜、余杭等先知事。1923年后辞去政界职务,在上海与章太炎等创办《华国月刊》,提倡国粹。1925年任江苏省公署秘书。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学校长张乃燕之聘担任该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第四中山大学由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在1927年组建,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大校歌由汪东作词,歌词是:“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焕哉郁郁兮,文所钟。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汪东在1937年随中央大学入川,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重庆行营第二厅副厅长,1938年改任监察院监察委员,至1943年任重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担任民国政府礼乐馆馆长,1947年与柳诒徵、夏敬观、冒鹤亭、汪辟疆、顾颉刚等教授同任国史馆修纂。抗战胜利后,汪东久居上海,在《新闻报》副刊连载其《寄庵随笔》,随写随登,凡一百数十则,后结集成书刊行。
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被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备时,汪东为筹备委员,并被聘为画师。早年他在南京任教时,与朋辈黄季刚所居相近,季刚宅名“量守庐”,汪东为之绘《量守庐图》山水一幅、并以篆书作一联云:“此地宜有词仙,山鸟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赋清景,一丘一壑也风流。
汪东画梅尤得同行称赞。他曾以画梅扇赠吴湖帆,湖帆力誉其清逸可人。《逸梅随笔》载:他为了画梅,到处访梅,在南京中山陵,观赏一种作姜黄色的梅花,大为称述。又观明孝陵的梅。有一次,黄季刚、胡小石等结伴来苏,观梅邓尉香雪海,旭初和吴梅作东道主,酣饮联咏,作了许多梅花诗。他自己家园中,也植梅花,有小记:“寄庵植红绿梅数株,顷盛开,余游宦时多,在家看花,尚为第一次也。平生观梅胜处,孤山最清,邓尉最盛,冷香阁(在虎丘)兼有之,然清不若孤山,盛不及邓尉也。重庆则南岸之清水溪,江北之杨园(杨少吾之家园),皆所常至。”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看到汪东先生所画墨梅并《东风第一枝》词,倍加赞赏。时汪东先生正因病住在苏州医院,获悉这个消息后,捋捻着颌下那部雪白的长髯,点头微笑道:“这是光荣的,我以后更要多画梅花了。”
周恩来总理赞赏的《东风第一枝》词,载于汪东亲自编定的《梦秋词》。该书他从1909年到1962年之间的词,计20卷1380余阙。1963年6月13日,汪东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故在苏州,葬于吴县越溪陆墓山。汪东逝世后,《梦秋词》等遗稿,曾由其门人沈祖棻、殷孟伦二先生整理,保存于苏州故宅。但至1966年“文革”时,汪东先生所遗文籍手稿,竟被当作“四旧”抄焚。适其后人乘混乱从火堆中抢出文稿一包,竟是《梦秋词》等手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部手稿在程千帆、殷孟伦、吕贞白和唐圭璋等先生的支持下,由齐鲁书社影印问世。集中还附有汪东先生的《词学通论》等三篇词学论著,弥足珍贵。海峡彼岸也曾出版了《汪旭初先生遗集》,内收《梦秋词》前五卷。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汪东先生应即将出国的侄子汪公纪之请,亲笔抄录的纪念物。
(金建陵)
本文来自:留溪生活论坛——58、汪 东
原文链接:http://www.liuxilife.com/bbs/read.php?tid=11935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