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714|回复: 8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温家宝总理特批)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9-2-10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温家宝总理特批)

一、基本概念

徽州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徽州地处安徽省南端皖南丘陵地带,是历史上地理区划郡、州、路、府的名称,数千年中由障郡、新都郡、新安郡、歙州而在宋、元、清,辖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留县。婺源县于1934年划归江西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度划归江西省。
1949年5 月成立徽州专区,1987年撤消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古徽州府的歙、黟、休宁、祁门四县为其辖区的主体部分,绩溪县划归安徽省宣城地区(现宣城市)。


2、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形成的区域文化体系。徽州文化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整合、变异过程,并在由徽商创造的雄厚经济基础之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自宋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繁荣,教育普及,科举昌隆,因而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徽州文化的最终形成是在以徽州本土为基础的“小徽州”即地缘关系和徽州人活动区域的“大徽州”既亲缘关系互动作用的历史产物。
  概言之,徽州文化是指徽州人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它包括徽州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徽州人得、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方式、思想和观念等。
  徽州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城镇规划、村落布局、徽派建筑、商贸习俗、宗法制度、佃扑制度、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歙砚制作、节俗、方言等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徽州文化生态区
  古徽州“一府六县”与相关的周边地带,是徽州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徽州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的概念已被徽州文化概念所取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在徽州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全面的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徽州文化圈涉及的地缘范围


二、保护范围

    以清末的徽州府行政区域及其相关地域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与其相对应的现今的行政区划范围是: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为13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

三、保护对象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3、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自然保护区
(单位)


四、保护原则1

    1、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电面结合、讲求实效。

  2、工作原则

(1)落实刊物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作原则。

(2)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3)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保护实验区内民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工作原则。

(4)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5)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五、保护方式

1、完善保护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进一步完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行政区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修复搭建基本框架。

2、确立文化空间
  确立若干以自然环境、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关系相对紧密、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文化空间,并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有机部分。

3、资料收集
  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存。

4、维护生态文化  创造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持活力的各种条件,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有效传承。如节庆、人生礼俗、宗祠族祭等。

5、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其价值利用
  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如徽州三雕、宣纸制作、歙砚制作、徽墨制作、万安罗盘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既是艺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其相关产出也是增长经济效益的独特和可资利用的优良资源。

6、保护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具体的文化传承主题联结在一起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以传承人
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



六、保护措施
1. 开展调查

开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及传承人开展全面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 编制规划
依据本纲要,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各行政区划的保护规划、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等。拟包括:
(1)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2)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细则》;
(3)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遗产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
(4)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

3. 试点先行
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项目,合理布局,分级管理,先行开展试点保护工作,为保护实验区整体工作的推进提供经验。

4. 重点突破
重点关注对保护实验区整体工作推进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进行政策与资金的特别支持和资助,使其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保护实验区内民众自觉参与保护工作创造条件。

5. 整体保护
通过名录体系的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文化空间的确立、试点项目的先行、重点项目的关注等工作的开展,全面推进保护实验区的整体行保护工作。

6. 教育培训
(1)将保护实验区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乡土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为他们创造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
(2)开展保护实验区范围的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7. 学术研究
(1)设立相关课题,组织专家并鼓励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理论研究;
(2)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积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

8. 宣传普及
(1)利用“文化遗产日”,举办展览、展演活动,不断增进全民珍爱传统文化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2)出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徽州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建设并开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网站”,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宣传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

9.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传习所
(1)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制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内容,并为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发挥作用;
(2)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满足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必要的条件。


七、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1)工作机制
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安徽、江西两省文化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委、财政厅、建设厅、旅游局、宗教事务局、文物局、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
由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逐级成立保护实验区的专门工作机构。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常设机构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中心)。办公室(或保护中心)设在安徽省黄山市,并配备管理、研究、宣传、培训等专职人员。
(2)学术组织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对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3)民间组织
成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凝聚民间力量,开展保护活动,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的合力。

2. 政策保障
(1)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保护区和管理条例》;
(2)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护单位暂行管理办法》;
(3)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助及管理办法》;
(3)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保护工作条例》;
(4)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保护工作条例》;
(5)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6)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
(7)制定《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要传统节假日暂行办法》;

3. 资金保障
(1)安徽省、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涉及的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3)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筹集和接受境内外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以开展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


八、保护目标

实施文化生态区保护,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通过对与民众生活最为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是唤起人们珍爱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并能够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效途径。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标是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保护措施的实施,在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徽州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附件(1)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理区位图

      附件(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首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129项

一、民间舞蹈(18项)
1、黎阳仗鼓        屯溪区黎阳镇黎阳社区
2、跳钟馗          徽州区岩寺镇 上朱村
3、柳翠娘          徽州区文化馆 岩寺镇
4、渔翁戏蚌        徽州区文化馆 唐模村
5、龙  舞          歙县霞坑镇 昌溪乡
6、狮子舞          歙县溪头镇 森村乡
7、麒麟舞          歙县富堨镇
8、跳钟馗          歙县雄村乡、徽城镇、郑村镇
9、字  舞          歙县街口镇
10、蛤蜊舞          歙县岔口镇、北岸镇
11、花棍舞          歙县桂林镇
12、“龙凤呈祥”(板凳龙)黟县文化局
13、“山越之秋”(赶野猪)黟县文化局
14、雉山凤舞          黟县宏村镇
15、舞龙狮            黟县碧阳镇
16、祁门傩舞          祁门县芦溪、金字牌
17、采茶扑蝶舞        祁门县渚口等
18、打莲湘            祁门县历口、渚口、新安

二、传统手工技艺(33项)

  1、胡开文徽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
  2、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
  3、屯溪绿茶制作技艺                              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
  4、皖南古民居门罩艺术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5、“黟县青”与石雕艺术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6、竹制工艺                                              黟县宏村镇
      7、黟县砖雕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8、 黟县木雕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9、黟县米塑艺术                                    黟县碧阳镇
      10、食桃制作工艺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11、腊八豆腐制作工艺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12、渔亭糕制作工艺                              黟县渔亭镇
      13、麻布制作工艺                                  黟县地方志办公室
  14、孩童传统鞋帽工艺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15、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县全县(除凫峰)
  16、安茶制作技艺                                祁门县芦溪、溶口等
  17、歙砚制作技艺                                  徽州区唐模老作坊、岩寺镇
  18、徽墨制作技艺                                  徽州区曹素功墨厂
  19、黄山毛峰制作技艺                        徽州区漕溪茶厂
  20、徽州竹编技艺                                徽州区呈坎镇  灵山
  21、灵山酒酿                                        徽州区呈坎镇  灵山
  22、徽州毛豆腐                                    徽州区呈坎镇、潜口镇
  23、歙砚制作工艺                                歙砚厂
      24、徽墨制作工艺                                歙县老胡开文徽墨厂
      25、大方茶制作技艺                            歙县三阳乡 金川乡
                                                                        歙县福泉山顶谷  
                                                                      大方名茶协会
      26、汤口火腿腌制技艺                      黄山区汤口镇
      27、太平猴魁茶手工技艺                  黄山区新明乡
      28、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                  黄山区龙门乡
      29、民间宫灯制作手工技艺              黄山区仙源镇
  30、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休宁县万安镇
  31、松萝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松萝茶叶开发公司
  32、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                  休宁县五城镇
  33、五城米酒制作技艺                      休宁县五城镇

三、民间传统知识(6项)

1、程大位珠算文化        屯溪区大位小学
2、徽州水口—唐模        徽州区文化馆
3、宏村水系文化          黟县文化馆
4、水口文化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5、新安医学              歙县卫生局
6、斩尾龙挂纸风暴        歙县徽城镇

      四、民间音乐(6项)

1、民间小调              黄山区乌石乡  
2、新丰唢呐曲牌          黄山区新丰乡
3、徽州民歌              黄山市文联、歙县杞梓里镇
4、十番锣鼓              祁门县历口、渚口等
5、黟县女人歌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6、齐云山道教音乐        齐云山道教协会
            
五、人生礼俗(2项)   
  1、送花灯                黄山区谭家桥镇
      2、吵新人撒帐            歙县杞梓里镇 溪头镇

六、民间信仰(18项)   

  1、南坛胜会              黄山区三口镇
      2、周王庙会              黄山区焦村镇
3、松谷祖师会            黄山区耿城镇
4、丁宣大会              黄山区新华乡
5、五福会                黄山区永丰乡
6、轩辕车会              黄山区仙源镇
7、婆溪河灯              黄山区甘棠镇
8、大刀灯                歙县许村镇
      9、鱼灯                  歙县溪头镇 北岸镇
      10、麻痘灯              歙县杞梓里镇
      11、打秋千              歙县三阳乡
      12、太子会              歙县霞坑镇
      13、上九庙会            徽州区岩寺镇
      14、板凳龙              徽州区潜口镇
      15、草龙                徽州区 潜口镇蜀源村
      16、白菜灯              徽州区岩寺镇、永兴村
      17、徽州宗族祠祭        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18、田干拣日子          徽州区西溪南镇巴村

七、民间文学(计5项)

1、民谚                  徽州区文化馆
2、徽州民间故事          徽州区文联
3、徽州民谣              黄山学院
                  歙县文艺创作研究室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4、徽州楹联匾额          黟县文化局
5、黟县方言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八、民间美术 (计17项)  

  1、徽派三雕              黄山市博物馆
                    徽州区徽派雕刻研究所
                                        徽州区唐模老作坊、程阿日                           
      2、徽州竹雕          徽州区竹溪堂、竹艺轩
      3、徽州根雕          徽州区岩寺镇
      4、徽派盆景          徽州区区盆景协会
      5、新安画派          徽州区徽州书画院
      6、徽州剪纸          徽州区岩寺镇
      7、徽派建筑          徽州区中亚古建公司
                                      徽派建筑公司
  8、新安画派          歙县文化馆
  9、徽州四雕          歙县文化馆
  10、徽州版画          歙县文化馆
  11、徽派篆刻          歙县文化馆
  12、徽州根雕          歙县杞梓里镇
  13、徽州印模          歙县文化馆
  14、徽派盆景          歙县林业局
  15、徽派刻书          歙县文物局
  16、徽派建筑          黄山市建委、歙县建设局
      17、徽州篆刻(“黟山派”) 黟县文化局

九、民间戏曲(3项)

  1、徽剧                  市徽剧研究中心
                  歙县黄梅戏剧团
  2、目连戏                歙县长陔乡
3、徽州目连戏            祁门箬坑、历口、渚口

十、民间曲艺(1项)

讨饭灯                    歙县桂林镇

十一、民间杂技(5项)  

1、耍钹                  歙县武阳乡
2、耍叉                  歙县岔口镇
3、流星                  歙县岔口镇
4、叠罗汉                歙县三阳乡
5、舞抽单                歙县武阳乡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计1项)
      放飏灯                  歙县深渡镇

十三、民俗(13项)

1、徽州祠祭              黟县文化局
2、“出地方”              黟县文化馆
3、“游太阳”              黟县文化馆
4、闹灯会                黟县文化馆
5、地戏                  黟县文化馆
6、锡格子茶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7、女婿上门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8、九都做社              黟县徽文化研究所
9、五都清明              黟县徽文化联谊会
10、祁门祠祭          祁门县箬口、历口、渚口等
11、中秋草龙              祁门县闪里、历口等
12、舞龙                  祁门县
13、游太阳                祁门县金字牌

十四、消费习俗(1项)

1、徽菜                  黄山市烹饪学会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83处

  序号  文物分类    文物名称    所在地    保护级别

1    古建筑    许国石坊•明    黄山市歙县城关    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古建筑    潜口民宅•明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    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古建筑    老屋阁及绿绕亭•明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    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古建筑    罗东舒祠•明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古建筑    棠樾牌坊群•明-清    黄山市歙县棠樾    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古建筑    渔梁坝•唐-清    黄山市歙县渔梁    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古建筑    程氏三宅•明    黄山市屯溪区城内    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古建筑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171幢) •明-清    黄山市黟县宏村    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古建筑    西递明清民居建筑群137幢•明清    黄山市黟县西递    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古建筑    呈坎古民居建筑群•明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古建筑    许村古建筑群•明至民国    黄山市歙县许村镇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古建筑    祁门古戏台•明至清    黄山市祁门县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古建筑    南屏村古建筑群•明至清    黄山市黟县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古建筑    溪头三槐堂•明    黄山市休宁县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    古建筑    郑氏宗祠•明    黄山市歙县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古建筑    竹山书院•清    黄山市歙县雄村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石刻    齐云山石刻。宋至清    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    石刻    新安碑园石刻•宋-清    黄山市歙县城西    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古建筑    渐江墓•清    黄山市歙县城西    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    古建筑    长庆寺塔•宋    黄山市歙县城西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古建筑    太平桥•明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古建筑    南谯楼•宋-清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三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3    古建筑    忠烈祠坊•明    黄山市歙县郑村    第二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4    古建筑    贞白里坊•元-明    黄山市歙县郑村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    古建筑    圣僧庵壁画•明    黄山市歙县 旸村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    古建筑    黄宾虹故居•清    黄山市歙县潭渡村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    古建筑    新州石塔•宋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    古建筑    方春福宅•明    黄山市歙县瀹坑村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    古建筑    张林福宅•明    黄山市歙县街口村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    古建筑    方士载宅•明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    古建筑    大观亭•明    黄山市歙县许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    古建筑    丰口四面坊•明    黄山市歙县丰口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    古建筑    潘氏宗祠•清    黄山市歙县大阜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    古建筑    吴氏宗祠•清    黄山市歙县北岸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    古建筑    北岸风雨廊桥•清    黄山市歙县北岸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    古建筑    殷尚书坊及大司徒坊•明    黄山市歙县殷家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    古建筑    东谯楼•宋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    古建筑    曹氏二宅清    黄山市歙县城内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    古建筑    稠墅牌坊群•明清    黄山市歙县稠墅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    古建筑    棠樾古民居•明清    黄山市歙县棠樾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1    古建筑    天心堂•明    黄山市歙县呈村降乡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    古建筑    敬本堂•明    黄山市歙县三阳乡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    古建筑    员公支祠•清    黄山市歙县昌溪乡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    古建筑    周氏宗祠•清    黄山市歙县昌溪乡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    古建筑    大邦伯祠•清    黄山市歙县许村镇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    革命旧址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现代    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第          三                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    古建筑    岩寺文峰塔•明    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8    古建筑    檀干园•清    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    古建筑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 •明-清    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    古建筑    金紫祠•明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    古建筑    程大位故居•明    黄山市屯溪区城内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    古建筑    程氏宗祠•明    黄山市屯溪区城内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    石窟寺及石刻    花山石窟群•唐-清    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    古建筑    戴东源墓•清    黄山市休宁商山乡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    古建筑    黄村进士第•明    黄山市休宁东洲乡    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    古建筑    汪由敦墓石刻•清    黄山市休宁溪口镇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    古建筑    梓坞祠堂•明    黄山市休宁板桥乡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    古建筑    玉虚宫牌坊•清    黄山市休宁齐云山镇    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9    革命旧址    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1936-1937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乡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    古建筑    钟鼓楼•清    黄山市休宁县城内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    古建筑    古城岩明清建筑群•明清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汪晓娣等宅(孙起孟旧居)•清    黄山市休宁县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    革命旧址    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清    黄山市黟县柯村乡柯氏祠    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    古建筑    程氏宅•明    黄山市黟县城关    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    古建筑    舒余庆堂 •明-清    黄山市黟县龙江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    古建筑    韩氏宗祠•明    黄山市黟县际联镇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    古建筑    屏山村古建筑群•明清    黄山市黟县屏山镇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8    古建筑    赛金花故居•清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9    古建筑    洪家大屋(归入太平军题字81.9) •近现代    黄山市祁门县城关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    古建筑    伟溪塔北宋元佑七年    黄山市祁门胥岑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    古建筑    郑之珍墓•明    黄山市祁门诸口乡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2    古建筑    贞一堂民•国    黄山市祁门诸口乡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    古遗址    中土坑遗址•新石器    黄山市祁门县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4    古建筑    合一堂•清    黄山市祁门县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5    古建筑    倪望重宅(一府六县) • 清    黄山市祁门县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6    古建筑    六角楼•明    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7    古建筑    慈光阁•明-清    黄山风景区    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8    石窟寺及石刻    黄山摩崖石刻•唐-近代    黄山风景区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9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观瀑楼及听涛居• 近代    黄山风景区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黄山观景亭• 近代    黄山风景区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1    古建筑    苏氏宗祠与海宁学舍•清    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2    古建筑    希范堂•清    黄山市黄山区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3    古建筑    程氏宗祠•清    黄山市黄山区    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九-3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统民间活动                    

(岁时节日)
时间
(农历)    地 点    项    目

十二月
初八
(腊八节)    徽州
民间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家家户户打扫除,吃“腊八粥”。接着就是杀猪备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农历除夕“三十晚”,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合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点,鸣放爆竹迎新年。

正月
初一   徽州
民间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全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向祖宗(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

正月
初二   徽州
民间
    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访亲友。祁门县溶口一带则有“喊年”拜年习俗,初一、初二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声:“应该来的!”

正月
初九    徽州
民间    初九的“上九”会,纪念唐朝忠烈张巡、许远;同时初七至十五还举办“嬉灯”民间游艺活动,按户一灯,开支自理,诸如“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八仙过海”及飞禽走兽、花卉山水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

正月
十五   徽州
民间    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吃元宵,各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并有采莲船、蚌壳精、抬阁、舞龙、凤舞、地戏等游艺。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完毕将祖容取下,卷收入匣。
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先祖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五百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祭猪饲养由上年中秋抓阄确定的四户人家负责,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徽州年俗从腊八起至正月十八止。

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

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

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两端排列24对白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

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琼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

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鱼

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用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赛琼碗不

仅是徽州民间春节中的一项娱神活动,而且还是徽州饮食文化的一次大展览。

从正月十三日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搭配,且规

定两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佑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花脸戏。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公生日,民间将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与土地生日混为一谈,俗称“龙抬

头”。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耕即将开始,进入繁忙

的劳作。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倒闭停歇换老板的商店也在这天交换。绩溪县的风俗是要

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用来供奉土地神,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

和在一起祭祀土地神。祭祀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

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黟县的风俗是每家于这天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

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

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

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打后放一串爆

竹,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吃“老虎馃”避邪。又以二月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

“花朝节”。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红花或小三角

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此俗以祁门为重。

清明节:家家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枝系纸钱,插于坟上,俗称“挂

钱”。宗祠更是于此日行大规模的“墓祭”,祭祀先祖。方西畴在《新安竹枝词》中描写了他当时所

见的清明“墓祭”时的场面说:“鼓吹喧阗拥不开,牲拴列架走舆台;问渠底事忙如许,唐宋坟头挂

纸来。”可见场面之隆重热烈。有的家庭如祖坟过远或年久失所,便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悼

念,称“寄钱”。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米粉艾叶

饺。俗称“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其他县俗则吃清明馃。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遇难而禁火烧食,是日不扫墓上坟。由于寒食日火种绝灭,清

明这一天,人们要钻木取火,谓之“新火”。钻木取火即钻榆柳取火,且以柳条传火,相沿成俗,所

以清明节,家家用柳插门,以炫耀家中有“新火”。祁门有妇女头簪嫩柳避邪的风俗,休宁县有“清

明不插柳,来世变黄狗” 之说,大概是“新火”的又一延伸义。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用红

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清明习俗,要算各种香会、庙会了。绩溪县湖村每逢

闰年清明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

音。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戏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观音会场

设在章氏宗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

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

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

鞋。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

会怀孕。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

鞋循环往复。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

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立  夏      

徽州民间    

城乡均有吃苎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称人习俗”。苎叶馃用野苧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

俗称苎叶有清凉鲜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病长痱。苎叶馃又称“立夏馃”,有“吃了立夏馃,农

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像蛋一样经得起

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

浴佛节   


徽州民间   由于宗族的干涉,徽州佛教和道教不很盛行,但每到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

民间仍有庆祝活动。是日,各寺院举行法事,诵经燃香。在虔诚的诵经声中,用五色香水浇洒每尊佛

像,俗称“浴佛”。老百姓则于是日赶往各大寺院烧香还愿。《新安竹枝词》云:“观音大士著慈

悲,诞日烧香远不辞,逐队岑山潜口去,相随女伴比丘尼。” 民间采乌饭树叶捣汁浸糯米蒸饭献佛,

饭呈紫黑色,因名“乌饭”。除自食外,还互相赠送,有“四月八,吃乌饭”之谚。

吃乌饭习俗在徽州流传很久,宋罗愿《新安志》“南烛”条载:“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

道家用以馏饭,故之谓之青精饭。”南烛即乌饭树,常绿灌木,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据说每天

吃一碗乌饭,能强筋健骨,盆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饭”。

端午节   

徽州民间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从节会上看,正是夏至

刚过的盛夏之初,其时又值梅雨季节,百菌丛生。杀菌、防病、避邪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从

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大蒜等,堂前挂钟馗像。端午这一天,各家吃鸡蛋、大蒜、绿

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毒蛇、蝎子、蜈

蚣、蛤蟆、蜘蛛)。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

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各

县还举行跳钟馗以驱恶避邪。跳钟馗有两种,一种是将钟馗偶像架在肩上,沿街市边旋转边舞,旁边

锣鼓相随。每至店家门口,点燃爆竹,掷五色小纸块。爆竹金鼓齐鸣,空中五色纸纷飞,气氛颇为热

烈。另一种则是由活人装扮成钟馗模样,每年端午节正午12时,村民先至祠堂拜祖宗。祠内烈焰腾

腾,烟雾迷漫,钟馗箭步冲出,身穿蓝色官衣,头戴方翅纱帽,旁插两根野鸡毛,手执朝笏板,赤

脚。一鬼手执篾制蝙蝠,逗引钟馗。一鬼手撑破红伞,在钟馗头上不断旋转。代表蜈蚣、蝎子、蛇、

蜘蛛、蛤蟆“五毒”的五个小鬼手执钢叉,在钟馗身前身后又跳又闹,一鬼不时以一纸扎的方形酒瓮

敬钟馗。喝醉酒的钟馗,东倒西歪,欲捉鬼吞吃。小鬼则逗引钟馗走街串巷,挨门挨户跳舞取乐。各

家各户将准备好的铜钱、糕点、喜物送给舞者酬劳,并燃放鞭炮,随舞人员鸣金鼓,撒五色纸。祁门

县的端午神船游街更具特色,相传此俗始于北宋祥符二年(1009),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

疫。神船用竹扎成,长约12米,宽1米。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

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褚红色。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

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船由三十多位壮夫抬着,船后十余人,手执鞭子,

吆喝驱赶神船前进。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神船在街

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

岳所撰)。神船游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先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

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后有香盘,前呼后

拥,煞是热闹。整个游街仪式从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

其漂流而去。

(岁时节日)

中元节
  

徽州民间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旧

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烧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粑”、“面脆”、“砸

棚”、“风车”等。“砸棚”表示砸开地狱之门,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城乡均多孟兰盆会,超

度冤魂孤鬼。届时,煮一大锅稀粥,用桶担着,另一个人敲锣引导,将粥泼在三岔路口,施舍给孤魂

野鬼,名“泼粥”。中元节这天还有“城隍老爷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

目连戏等活动。宗族虽然排斥宗教,宗教神佛鬼怪的观念却能够接受,以上“放焰口”等活动都是由

族祠牵头举行。



重阳节   

徽州民间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时值秋高气爽,金菊飘香的季节,宜于登高远

眺,赏菊赋诗。因此每逢重阳,人们登高远眺、饮酒赏菊、制作糕点成为传统的习俗。民间以茱萸泡

酒,吃“重阳馃(米粑或糯米圆子)”。“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驱风

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古人将它看成驱邪的神物。徽人以它泡酒饮,以示消灾防病。休宁县临溪镇

还于是日举办庙会,盛况空前。

下元节和祭祖节   

徽州民间  农历十月十五日和冬至日分别为下元节和祭祖节,是徽州民间祭祀祖宗的日子。下元原为

道教解庖水官的日子,徽州民间却于是日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成的箱中,正

面写“谨具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

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又谓“送寒衣”,叩拜后焚化。歙县大谷运、三阳坑、淪岭坞等地却在

下元节采取唱《铜盆》方式聚兴,在公共场所(社屋、祠堂)设桌椅乐器,弹、唱、吹、拉,即兴表

演,以娱祖先、鬼神。冬至为冬藏之日,是日专为祖宗做佳肴供品,诚心祭拜,以示秋收冬藏,五谷

盈实,而不忘祖先开创之功。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宗祠

祭始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朗读祭文,祭祀庄严隆重。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

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饼等食物,按丁发放,俗称“族

胙”、“族饼”。

生  产  礼  俗

时间(农历)  

农事习俗    徽州民间        开秧门是徽州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事习俗,每年早稻第一次插秧为“开

秧门”。休宁县、屯溪区一些地方这天一早,由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

田,置入茶盘,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

长良好的兆头。大家吃点心、面食之后下田,从已“开”的“秧门”处,拔秧莳田。歙县这天要设宴

拜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燃三根香于田埂,然后虔诚跪拜,并念祈祷歌:“田公、田母、田

伯伯,上丘不长禾,下丘不出蔷,保佑我家田里长满蔷;喜坏种田人,挑坏割稻客。”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工业习俗   

徽州民间    徽州山多田少,手工业发达,手工业习俗丰富多彩。手工业习俗中技法的传承性是一大特

点,从业人员都有神秘的行业信仰,沿袭先师的技艺操作经营。因此,行业性的祭祖和师徒之间的技

艺传授成为手工业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学徒拜师,要由人介绍,俗称“荐保”,担保人称“保头”。

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拜师前要办“拜师酒”。木工学徒期一般三年,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

食;学徒期满还要当一年至三年“伴作”(即伙计),由师傅给一定生活费,然后才可以单独营生。

铁工和裁缝学徒期及伴作期与木工相同,待遇也大体差不多。学徒学业期满,叫“满师”。要举行满

师仪式,表示徒弟已学好技艺,可以独立谋生了。届时办“满师酒”,宴请师傅、师母、师伯、师叔

及亲朋好友等。首先祭祀行业祖师,然后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叩之礼。师傅当众介绍徒弟已经学到

全部技艺,同时师傅赠送一套工具给徒弟。民间请工匠上工,东家除请吃三餐外,还要在下午四时左

右加点心,多为面条、包子、米粉餜等。凡建房、砌灶、安葬事,动工时要给工匠送红纸包(内装钱

币);建房架梁竖柱要给双份工钱。婴儿剃满月头、男子结婚理新郎发,也要给理发师送红纸包。请

裁缝做结婚服或做死人穿的“寿衣”,亦要送红纸包或给双份工钱。

建房习俗   

徽州民间    建新房是徽州民间的一件大事,其俗尤重。徽派建筑正梁不起负荷作用,但却是“屋神”

的象征。一般上梁分偷梁、接梁、赞梁、祭梁和上梁五个程序,正梁既是屋神,自然不能玷染污秽,

上梁前夜才能砍伐。正梁不能在自己山场上砍,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偷砍。树主发现也不上门索赔,

若树主当众骂街,被视为“越骂越发”。砍下正梁后,由工匠在两端写上“文东”、“武西”,寓发

家有日;正中画太极图以“驱邪”、“镇煞”;两端内侧雕饰月形花纹,称为“开梁”。梁上披红

布,插金花,主人在新房门口点爆竹,拈捧香火接梁。正梁被供养于新房正中,上放墨斗、曲尺。梁

前供桌上放木盒,内装“三牲”即块肉、豆腐、包子,各12双。赞梁由木匠师傅主持,边唱边做,众

人在旁“接口彩”。如匠人赞:“金斧响到东,文武在朝中;金斧响到西,福寿与天齐。”众人接:

“好啊!”开祭时,匠人持酒壶,先祭天,后祭地,再祭八方神灵,最后以红毛公鸡血祭梁。有的地

方木工在架梁时,常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然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

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得

就是个口彩。上门拐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

边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

以求吉利。



贸易习俗   

徽州民间    明清时期,徽州人以经商作为谋生的第一手段,男子一到十三四岁就要外出经商学做生

意,谣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即指此。进店学徒须有亲朋好友或同

行中的头面人物介绍并担保,有的还要交保证金。进店时,先要拜见财神。拜“先生”,有师娘在店

中居住的,还要拜“先生娘”。“先生”就是师傅,一般由店中的“阿大”、“阿念”(即经理或副

经理)收徒。然后学徒还要向“上手”(即店员伙计)和师兄们叩头,请求关照。保证金用红布裹装

妥,悬挂在店堂梁上,抬头可见,以督促学徒学做生意。学徒期满,保证金退还,中途学徒违反店

规,犯有重大过错被开除,则保证金予以没收。学徒期一般三年,中途不得离店回家(父母丧事例

外)。每天早晚,学徒要向财神爷和门神上香祈祷。逢年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要煮一大块猪肉向财

神爷祭拜,名为“烧六日”。除学做生意外,凡扫地抹桌、端饭端菜等下手活都得干。如学徒被开除

回家为家乡人所不齿,被称做“茴香豆”、“茴香萝卜枣”(“茴香”与“回乡”谐音)。

饰习俗   

徽州民间        徽州旧时服饰为男着长袍马褂,女着襦衣。长袍、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

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

重大方。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之

感。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称“褂”,棉的称“袄”。面料主要有朱青布、兰竹布、白底兰花

布、士林兰布和黑香云纱、绸、缎等。

居住习俗   

徽州民间    徽州山区气候潮湿,为防瘴疠之气,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主要栖息地之处,保留土著

越人“巢居”遗风。明代居屋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轩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

靠”,供作休息小坐之用。清代以后,开始以楼下作为起居的主要场所,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

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

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透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

有隔间墙,四周高筑封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

子就一进一进的套建,形成豪门深宅。平时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节日一到,边门打开,

同一个大门出入,同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体现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饮食习俗   


徽州民间    徽州人主食大米,喜籼不喜粳。山居农产多以小麦、玉米为食、辅以大米、山芋。以豆、

毛豆、茄子、扁豆、丝瓜、南瓜、苋菜、韭菜、百菜、莴苣、芥菜等为家常小菜。腊月家家杀猪,腌

制火腿,春上户户晒咸肉。春茶季节,咸肉烧春笋,为农家美味。臭鳜鱼、鸭子臭(豆腐)、毛豆腐

是人们喜食的风味菜。过年时,农家喜欢将米粉用木模做成各种动物、花卉形状的米餜,用水浸在缸

里,随吃随取,烤、炒、煮均可。同时家家做冻米、芝麻糊、猫耳朵(油酥面点)、豆粉饴糖、麻酥

糖等。作为地方习惯,春节吃粽子。对于日常来客,多以四碗、六碗、八碗招待,荤菜多于素菜。正

规宴请则为“八碗八”,即在每张餐桌上摆八盘徽州土特产品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八盘土特产品分

“四咸”、“ 四甜”,四咸盘通常为透明似玉的皮蛋瓣、鲜美可口的鸡什丁、黄金喷香的花生米、乌

黑发亮的瓜子;四甜盘分别装的是苹果瓣、蜜桔瓣、甘蔗段和荸荠肉,苹果盘和桔瓣盘造型宛如两朵

盛开的梅花,甘蔗段和荸荠盘造型则是两座七层宝塔,八盘是宾主谈心、叙情的下酒菜。八碗传统徽

菜依上席次序分别为清炖鸡、炒肉片、徽州圆子、红烧肉、红烧鱼,八碗菜貌似平常,但佐料、做工

都极讲究。游子有句口头禅:“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
徽州是“茶叶之乡”,喝茶之风盛行,无论是文人士绅的细瓷盖碗茶,还是农民工匠的粗瓷大碗茶,

以及樵夫上山所带的竹筒茶,都是徽州饮食习俗中的一道风景线。来人一杯茶,已成为徽人待人接物

的最基本的礼节。徽州以茶为礼,主要表现在婚娶方面,俗有“三茶六礼”,三茶就是接待来人时必

备的清茶、枣栗茶和鸡子茶。文人品茶还注重环境、气氛,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

茶敬宾,逐步形成一整套饮茶的规定和秩序,被人称为“茶道”。徽州茶道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

院、竹坞流泉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

盛炭篮、涤物桶、铜火筋、茶洗、竹杓、茶轩、竹扫帚、竹茶匙、竹茶橐、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

为上,河水中,井水次。程序主要有静气、烹汤、焚香、涤器、烫盏、赏茶、投茶、洗茶、注汤、敬

茶、闻香、观色、品位、上食、论茶等。宋罗愿有《茶岩》诗曰:“岩下才经作夜雷,风炉与鼎一时

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做松风万壑回。”可作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

附件九-4

徽州文化研究有关单位、机构及主要研究方向

单    位                                          研究方向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徽州建筑、徽州方言、徽州宗法、契约文书等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        徽州文书、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宗族社会徽州方言、旅游、世  界                        遗 产保护与利用、徽州文学(民谣)、徽州民俗等。
黄山市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    徽商、徽州文化的开发利用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            新安医学
歙县徽学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保护、利用
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民间歌舞、民间故事
黄山市徽剧研究中心                徽剧艺术
徽州文化研究所(黟县)        徽州古村落特色文化

附件九-4

徽州文化研究有关单位、机构及主要研究方向

单    位                                          研究方向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徽州建筑、徽州方言、徽州宗法、契约文书等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        徽州文书、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宗族社会徽州方言、旅游、世  界                        遗 产保护与利用、徽州文学(民谣)、徽州民俗等。
黄山市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    徽商、徽州文化的开发利用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            新安医学
歙县徽学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保护、利用
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民间歌舞、民间故事
黄山市徽剧研究中心                徽剧艺术
徽州文化研究所(黟县)        徽州古村落特色文化



附件九-5

徽 州 学 成 果

徽商研究

民国21年(1932年)日本根岸佶著《中国行会的研究》专门论及徽商问题,但还没有系统地考察徽商的活动。民国32年日本藤井宏《明代盐商一考察》一文也专门谈到徽商。国内的傅衣凌民国35年完成《明代徽商考——中国商业资本集团史初稿之一》,发表于《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第2期。该文是第一篇对徽商进行专门研究的长篇大作,全文约三万字,对徽商形成原因、徽商的活动范围、经营行业进行全面考察,并从社会经济史的观点对徽商在中国商业上的历史地位及所代表的商业资本的类型作出评价。1958年,傅衣凌又有专门研究徽商的论文《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发表。

与傅衣凌同时,日本藤井宏也着手对徽商进行系统的研究,1953年完成《新安商人的研究》专著,连载于日本《东洋学报》第三十六卷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第四号(1953年6月、9月、12月和1954年3月)。文章发表后不久,就被勤于搜集徽商资料的傅衣凌先生获悉,傅衣凌通过天野元之助从藤井宏处获得《新安商人的研究》日语原文,并与黄焕宗合作,将《新安商人的研究》翻译成中文在《安徽历史学报》1958年第4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1期。

何炳棣1954年发表的《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研究》一文,是就徽商某一行业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另外,何炳棣1962年发表的专著《明清社会史论》中,也有一些篇幅论及两淮盐商,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盐商的社会流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虽然还有一些其他专门研究徽商的论文发表,但都没能超出傅衣凌、藤井宏、何炳棣的研究成果。

1980年《中国史研究》第3期发表叶显恩撰写的《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与傅衣凌、藤井宏不同的是,叶显恩侧重从徽州佃仆制的角度出发,论述徽商的形成与发展。随后,叶显恩又连续发表《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两篇文章。叶显恩的研究,深化了傅衣凌、藤井宏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徽商研究的视野。

1984年《中国史研究》第4期发表张海鹏、唐力行合著的《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一文,把徽商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该文的特点是把徽商的形成与成功从自然地理上升到人文地理,强调徽州这个“东南邹鲁”所盛行的儒风对徽商带来的影响,指出徽籍学者王道昆提出的“商何负于农”的观点,极大地解放了徽州人的思想观念,使徽州人能够理直气壮地去经商营生。同时徽商把儒家道德观念运用经营活动中,形成了“徽人的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

张海鹏、唐力行当时在安徽师范大学(唐力行90年代初调出安师大),还有他们的同事王廷元、王世华都在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共同对徽商这一课题展开攻坚。为了更好地对徽商进行研究,他们从搜集资料做起,经过数年的努力,从搜集到的一百多万字的资料中筛选出40万字,汇集成《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一书,于1985年由黄山书社出版。《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解决了徽商研究资料分散难觅的难题,方便和促进了徽商研究的深化。他们自己也在搜集、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获利,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展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张海鹏先后发表《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从汪氏阄书看徽商资本的出路》等论文和《徽州商帮:翰墨儒商,信义为先》专著。唐力行先后发表《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徽商心理研究》、《论明代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徽州商人文化整合》等论文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专著。王世华先后发表了《论徽商的抗倭斗争》、《徽商与长江文化》、《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等论文和《富甲一方的徽商》、《徽商》(与王廷元合著)专著。王廷元先后发表《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徽州典商述论》、《明清徽商与江南棉织业》、《徽州商人的小本起家》等论文。

后来,周晓光、李琳琦相继加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徽商研究中心,共同对徽商这一课题进行攻关。周晓光发表有《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徽州盐商个案研究:〈二房赀产清簿〉剖析》;李琳琦先后发表有《论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特点及其规律》、《明清徽州粮商述论》、《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等论文,两人合著有《徽商与经营文化》专著。李琳琦著有《徽商与明清教育》,主编《话说徽商》。

1995年,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集体攻关项目,张海鹏、王廷元任主编的《徽商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中心对徽商的形成与发展、资本积累与出路、经营活动、徽商与政治的关系、徽商的“儒贾观和商业道德、徽商与徽州文化进行了全面、持久、深入的研究,在徽州学领域徽商专题研究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陈学文1958年就发表《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是国内研究徽商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侧重于徽商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选择徽商在江南的经商活动为重点,发表了《古代徽州纸砚墨手工业的发展》、《徽商与明清时期嘉定县的经济发展》等多篇论文,阐述了徽商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作用。90年代中期,陈学文又集中精力对徽商与明清之际的商业文化进行探讨,从徽商总结经商经验、著书立说、编纂商业用书、传承儒商文化方面着手,对徽商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士商要览》等商书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收入他的著作《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2003年4月,陈学文出版了他研究徽商和徽州文化的专著《徽商与徽学》,这是他研究徽商的一部总结性成果。

王振忠研究徽商是从徽州盐商切入的。王振忠的学术背景是历史地理专业,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两淮盐业与苏北区域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中,接触到不少徽州盐商的史料,自然而然便转入到对两淮盐政与徽州盐商诸问题的探讨。先后发表《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清代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区域之变迁》、《两淮“商籍”何以无徽商》、《从祖籍地缘到新的社会圈——关于明清时期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三个问题》等论文。1996年他又将上述论文整理成《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专著,由三联书店出版。王振忠从移民史的角度,提出了徽商从本土到侨寓地的土著化进程。徽州盐商麋集淮、扬,提高了淮、扬城市地位,在当地掺以徽州乡土色彩,最终蕴育出独具特色的扬州城市文化,扬州城市文化是自明代中叶以来东南地区新兴的徽州文化的表征,它以集大成的形式成为闭关时代东南城市文化发展的顶峰。王振忠的学术思路把徽商研究从经济史层面推进到社会史层面,提高了徽商研究的学术品位,也引导他进入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促使他倾力搜集徽州民间档案文书,导致他的另一部《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专著的问世。

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对清后期徽州宗族与商人、商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2月,日本汲古书院出版了她的专著《徽州商人的研究》,对徽商在明清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徽商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对海商的研究。胡武林的《明代徽州海商》认为明嘉靖、隆庆时期徽州海商主要有以许栋为首的许氏集团、汪直集团和徐海集团,他们是在违反明王朝海禁政策的大背景中进行海上贸易,具有商人和海盗的双重性。戴裔煊、林仁川的《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指出,以汪直为代表的所谓嘉、隆年间的“倭寇”不同于万历年间的真正倭寇,他们是不顾封建朝廷的海禁,出海从事正常贸易的商人,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之间的斗争。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进一步指出,徽州海商的活动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他们反海禁斗争的意义超越于农民战争,是市民反矿监税使斗争的先声。叶显恩的《明清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以更广阔的眼光把以汪直为代表的海商集团置于16世纪东西两半球商人在东亚海域相遇而形成的世界海洋贸易圈这一大背景下加大考察,认为他们“对时代富有敏感性,善于抓住时代脉搏,所以敢于加入世界性海洋挑战的行列。他们这种超前的思维和举动,自当不能见容于当时的时代,更不能为当道者所容许。”日本学术界对徽州海商的研究也很重视,1961年,李献璋就发表有《嘉靖年间浙海私商及舶主王直行迹考》。80年代以后,松浦章先后发表《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明代末期中国商船的日本贸易》、《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等论文。松浦章指出,汪直等海商在中国被称为海盗,但他在日本却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基于汪直在对日海外贸易及促进日本福江市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日本福江市还将两处与汪直活动有关的遗址“六角井”、“明人堂”定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文物遗址加以保护。2000年,日本福江市议会代表团访问歙县,捐款35万日元,用于在汪直的故乡拓林村修建江氏祖墓纪念汪直。

从徽商研究成果的目前态势来看,关于徽商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经营行业、活动范围,徽商的性质、特色、资本出路与历史作用,虽然研究者或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于某一方面,大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关于徽商的起源,最初有东晋说、宋代说,但作为一个商帮形成,基本认同于在明代成化、弘治之际。徽商的衰落,从总体上看也基本认同于清道光以后。徽商的经营行业可以用无业不营来加以概括,其中以盐、典、茶、木四大行业为主,但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各有侧重。关于徽商资本的出路问题,不少人认为主要是投向土地、投资于家乡和侨寓地建筑、进行奢侈性消费,只有少量用于扩大积累。不少人认为徽商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还有不少人从文化、科技、商贸、城市建设、社会慈善事业等不同领域探讨了徽商的积极作用。

后来,周晓光、李琳琦相继加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徽商研究中心,共同对徽商这一课题进行攻关。周晓光发表有《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徽州盐商个案研究:〈二房赀产清簿〉剖析》;李琳琦先后发表有《论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特点及其规律》、《明清徽州粮商述论》、《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等论文,两人合著有《徽商与经营文化》专著。李琳琦著有《徽商与明清教育》,主编《话说徽商》。

1995年,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集体攻关项目,张海鹏、王廷元任主编的《徽商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中心对徽商的形成与发展、资本积累与出路、经营活动、徽商与政治的关系、徽商的“儒贾观和商业道德、徽商与徽州文化进行了全面、持久、深入的研究,在徽州学领域徽商专题研究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陈学文1958年就发表《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是国内研究徽商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侧重于徽商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选择徽商在江南的经商活动为重点,发表了《古代徽州纸砚墨手工业的发展》、《徽商与明清时期嘉定县的经济发展》等多篇论文,阐述了徽商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作用。90年代中期,陈学文又集中精力对徽商与明清之际的商业文化进行探讨,从徽商总结经商经验、著书立说、编纂商业用书、传承儒商文化方面着手,对徽商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士商要览》等商书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收入他的著作《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2003年4月,陈学文出版了他研究徽商和徽州文化的专著《徽商与徽学》,这是他研究徽商的一部总结性成果。

王振忠研究徽商是从徽州盐商切入的。王振忠的学术背景是历史地理专业,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两淮盐业与苏北区域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中,接触到不少徽州盐商的史料,自然而然便转入到对两淮盐政与徽州盐商诸问题的探讨。先后发表《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清代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区域之变迁》、《两淮“商籍”何以无徽商》、《从祖籍地缘到新的社会圈——关于明清时期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三个问题》等论文。1996年他又将上述论文整理成《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专著,由三联书店出版。王振忠从移民史的角度,提出了徽商从本土到侨寓地的土著化进程。徽州盐商麋集淮、扬,提高了淮、扬城市地位,在当地掺以徽州乡土色彩,最终蕴育出独具特色的扬州城市文化,扬州城市文化是自明代中叶以来东南地区新兴的徽州文化的表征,它以集大成的形式成为闭关时代东南城市文化发展的顶峰。王振忠的学术思路把徽商研究从经济史层面推进到社会史层面,提高了徽商研究的学术品位,也引导他进入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促使他倾力搜集徽州民间档案文书,导致他的另一部《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专著的问世。

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对清后期徽州宗族与商人、商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2月,日本汲古书院出版了她的专著《徽州商人的研究》,对徽商在明清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徽商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对海商的研究。胡武林的《明代徽州海商》认为明嘉靖、隆庆时期徽州海商主要有以许栋为首的许氏集团、汪直集团和徐海集团,他们是在违反明王朝海禁政策的大背景中进行海上贸易,具有商人和海盗的双重性。戴裔煊、林仁川的《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指出,以汪直为代表的所谓嘉、隆年间的“倭寇”不同于万历年间的真正倭寇,他们是不顾封建朝廷的海禁,出海从事正常贸易的商人,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之间的斗争。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进一步指出,徽州海商的活动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他们反海禁斗争的意义超越于农民战争,是市民反矿监税使斗争的先声。叶显恩的《明清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以更广阔的眼光把以汪直为代表的海商集团置于16世纪东西两半球商人在东亚海域相遇而形成的世界海洋贸易圈这一大背景下加大考察,认为他们“对时代富有敏感性,善于抓住时代脉搏,所以敢于加入世界性海洋挑战的行列。他们这种超前的思维和举动,自当不能见容于当时的时代,更不能为当道者所容许。”日本学术界对徽州海商的研究也很重视,1961年,李献璋就发表有《嘉靖年间浙海私商及舶主王直行迹考》。80年代以后,松浦章先后发表《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明代末期中国商船的日本贸易》、《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等论文。松浦章指出,汪直等海商在中国被称为海盗,但他在日本却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基于汪直在对日海外贸易及促进日本福江市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日本福江市还将两处与汪直活动有关的遗址“六角井”、“明人堂”定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文物遗址加以保护。2000年,日本福江市议会代表团访问歙县,捐款35万日元,用于在汪直的故乡拓林村修建江氏祖墓纪念汪直。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徽商研究成果的目前态势来看,关于徽商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经营行业、活动范围,徽商的性质、特色、资本出路与历史作用,虽然研究者或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于某一方面,大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关于徽商的起源,最初有东晋说、宋代说,但作为一个商帮形成,基本认同于在明代成化、弘治之际。徽商的衰落,从总体上看也基本认同于清道光以后。徽商的经营行业可以用无业不营来加以概括,其中以盐、典、茶、木四大行业为主,但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各有侧重。关于徽商资本的出路问题,不少人认为主要是投向土地、投资于家乡和侨寓地建筑、进行奢侈性消费,只有少量用于扩大积累。不少人认为徽商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还有不少人从文化、科技、商贸、城市建设、社会慈善事业等不同领域探讨了徽商的积极作用。

徽州农村租佃关系土地制度研究  

徽州农村租佃关系涉及佃仆制、地租形态、地租剥削量以及地价等问题。佃仆制的流行是明清徽州地区的特点之一,徽州大量契约文书的发现,其中就有不少是关于佃仆的资料,因而佃仆制问题首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1960年,傅衣凌利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文化部文物局的部分庄仆文约进行研究,发表了《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究》一文,这是最早对徽州农村社会租佃关系进行研究的专文。1964年,叶显恩在确定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时,选中徽州佃仆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先后两次到徽州实地调查,完成了毕业论文。后因“文革”开始,叶先生的研究停了下来。“文革”一结束,叶显恩连续发表了《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度》、《明清徽州的佃仆制》等数篇论文,并于1983年出版了专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在这部专著中,作者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翻阅大量丰富的徽州文献材料和各种徽州民间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徽州的历史地理、徽州人的由来、徽州历史上人口与土地变动、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占有关系和乡绅阶层、徽州商业资本、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徽州的封建文化、徽州的佃仆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傅衣凌、叶显恩之外,很多学者也先后展开对徽州佃仆制的探讨。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佃仆制的成因,农民沦为佃仆制的原因,佃仆制的身份以及与佃农、奴婢、火佃的区别等问题上。

刘和惠《明代徽州洪氏誉契簿研究》认为明代徽州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实物额租,分成租主要限于山区林业经济物范围,而货币租只是刚刚开始。彭超《歙县唐模许荫祠文书研究》通过对歙县许荫祠文书的研究,总结了清代租佃关系的新变化:租佃文约中纯租佃关系的租约(没有附加贡纳,如信鸡、应付婚姻、丧祭、辞岁祥年等)在康熙年间已产生,以后有所发展。主佃关系已由奴役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

一田二主的土地制度明清时期在徽州非常流行。对徽州一田二主的现象,学术界通常认为,拥有田皮或称田面权,便就有了永佃权。刘和惠的《清代徽州田面权考察》认为田面权并不等于永佃权,在封建制度统治下,获得永佃权只是一种空想。陈柯云的《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力分”问题》则对徽州山林经济中的“力分”进行了探讨,也认为力分的流行,并未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永佃”。但力分权的确立,使力分成为佃农私有的可以任意支配的财产和权力,遂使力分的买卖不可避免,租山经营山林的生产方式才有可能诞生,也就为资本主义租山林场主的诞生打下基础。

针对徽州土地占有形式,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及佃仆制》将其分为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情况,地权比较分散,没有大的土地所有者。章有义的《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认为徽商对田产的追求并未减弱,商人资本或商业利润确实有一部分投入土地兼并,从而转化为地权。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却认为明后期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情况确有减少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徽商资本投向土地、参与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普遍,数量也很大。

关于徽州土地买卖过程,栾成显的《明代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之演变》以徽州文书为例,全面考察了明代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的前后演变情况。周绍泉的《田宅交易中的契尾试探》则对田宅买卖中作为税契凭证的契尾进行了研究。傅衣凌的《明代前期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刘和惠的《明代徽州田契研究》先后对土地买卖契约中作为支付手段的通货作了考察。周绍泉的《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和彭超的《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价格与地租》还考察了明清徽州土地的买卖价格。汪柏树《徽州明清民国地契中的“卖”初探》对646份明、清、民国三代土地买卖契约进行抽样分析,认为由“大买权”与“小买权”的分离不断地向统一的“大小卖权”集中,由“一田二主”的占有形态不断地向“一田一主”的占有形态靠拢。郑力民通过对歙县许荫祠“典、当、绝、活”卖契各四件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典价一般较卖价为高,是买地人诱人出典,最终达到绝买的一种手段。彭超的《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刘淼的《徽州民间田地房地产典当契研究》对徽州土地典当情况也分别进行了研究。


宗族研究  

对徽州宗族开展研究最早的是日本学者牧野巽。民国29年(1940年),牧野巽著《明代同族的社祭记

录之一例——关于〈休宁茗洲吴氏家记•社会记〉》,通过对《社会记》的研究,分析了明代徽州聚族

而居的村落中祭祀活动由社向宗祠的演化。另一位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对明代徽州的一部公共族谱

《新安名族志》专门进行了研究。1972年,斯波义信《宋代徽州地域的开发》一文着重谈到了大姓移

住徽州对徽州经济开发的贡献。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对徽州宗族研究开始重视起来。1983年,叶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

与佃仆制》专设有《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从徽州的封建宗族组织、祠堂、族长与族权、家谱的修

撰和宗规家法、族田在宗法制中的作用等方面,全面探讨徽州宗族问题。叶显恩还著有《徽州和珠江

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一文。

洪偶《明以前徽州外来居民研究》是较早系统研究徽州宗族问题的长篇论文,文章从徽州外来居民概

况、徽州外来居民地理分布状况、外地居民迁徽定居原因、迁徽大族、外来居民对徽州历史发展的影

响等不同角度,考察和分析了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情况。

唐力行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徽州学研究,一直将徽商与徽州宗族关系作为研究重点。1986年,

他在《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一文中,就徽商与宗族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紧密结合所造成

的社会后果,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随后,唐力行又连续发表多篇论文,从徽州宗族的社会变迁等

角度对徽州宗族进行研究,主要论文有《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

《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等。唐力行还出版了三本有关徽州宗族研

究的专著:《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

济研究》、《徽州宗族》,全面探讨了徽州社会的形成及其结构变化、宗族文化、商人文化对徽商及

徽州农村社会的影响,宗族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宗法制度在徽商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

宗族文化为核心的徽州文化的双重作用等。

赵华富采用历史文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徽州宗族研究,发表有《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

报告》、《祁门县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婺源县游山董氏宗族调查

研究》等调查报告,对宗族社会的形成、特点、建祠、修谱、族田、族规家法、文化教育等有关宗族

制度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搜集了相当多的徽州宗族资料。他还发表有《徽州宗族族规家法》、

《论徽州宗族祠堂》等论文,对徽州的族规家法和祠堂的兴起时代、规制、祭祀礼仪、祠堂功能进行

了探讨。2004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徽州宗族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徽州文书课题组结合徽州文书对徽州宗族进行研究。周绍泉撰有《明清祁门善和里

程氏仁山门族产》一文,这是他结合整理《窦山公家议校注》,利用《窦山公家议》资料对祁门善和

里程氏仁山门族产进行研究的论文。他还利用历史所收藏的36张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崇祯

十年(1637年)涉及一户胡姓农民家族的文书资料,撰写了《明后期祁门胡姓农民家族生活状况剖

析》一文,阐明这个农民家族世系的递嬗、家族的演变,从而剖析该农民家族的生活状况。陈柯云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一文,通过对明清徽州宗族势力在乡村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活动的

考察,认为明清徽州宗族实际掌握了对乡村的统治权。

徽州大族的姓氏源流、名人行迹一直受到徽州学界的关注。张恺的《歙县张姓考》对歙县张姓的起

源、迁歙经过和在歙县的分布、歙县张氏名人进行了考察。黄启昌的《“明经胡氏”的由来及其发展

足迹》对徽州“明经胡”的源流及名人胡天注进行了考察。翟屯建的《新安朱氏考》对新安朱氏的渊

源和在徽州的分布、新安朱氏迁徙、新安朱氏宗谱的编纂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就新安朱氏与朱熹的

关系、新安朱氏名人及其文化遗存进行了阐述。陈爱中的《婺源王氏聚落简说》对婺源王氏的源流及

迁徙、王氏聚落的情况作了介绍。查秉枢的《婺源查氏考略》对婺源查氏的源流、分布情况作了阐

述。吴仁安的《明清徽州著姓望族述论》指出,明清徽州著姓望族主要由魏晋唐宋以来的“世家大

族”和明清徽籍著名家族所构成,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主要走科举入仕

道路)去争取与维持,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稳定。

族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宗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赵华富的《宋元时期徽州族谱研究》对宋元徽

州族谱的体例、内容和编纂宗旨进行了阐述。翟屯建的《黄山市博物馆藏善本家谱述要》对黄山市博

物馆收藏的13部善本家谱进行了钩玄提要。接着他又与合作者一道,对黄山市博物馆收藏的69部保存

完整的家谱逐一作了提要,使得大家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到黄山市博物馆收藏的家谱情况。翟屯建的

《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一文利用黄山市博物馆收藏的10部徽州明代家谱,分析了家谱内容与

体例的演变。该文认为明嘉靖时期是家谱由单纯的记血缘世系向一族之全史式的氏族管理典籍制的过

渡阶段,隆庆、万历是近世家谱的定型期,标志着徽州宗族社会的成型。翟屯建另一篇关于徽州家谱

的研究论文《谱牒的纂修与管理》对徽州家谱的纂修方式、方法及管理手段进行了探讨,认为编纂家

谱不单单是编一部书,在近世宗族社会中,编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正本清源、联络宗谊、褒忠惩奸

的过程,每年对家谱进行定期验谱检查和读谱活动更是实行宗族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王振忠通过对

《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的研究,认为这是一部内容相当别致的族谱,受民国时期志书体例影响较深,

是族谱与乡土志的混合体。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徽州宗族一直很热。美国学者居密1982年发表《1600—1800年皖南的

土地占有制和宗法制度》一文,对明清时期宗法强固的徽州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几个侧面作了探讨。日本臼井佐知子通过商人来考察徽州宗族,她的《徽商及其网络》强调宗族在

商业经营中的作用;《徽州汪氏宗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根据汪氏宗谱考察了汪氏族人迁徙与商业的

关系;《徽州家族的“承继”问题》对徽州家族中非亲生子的继嗣情况进行了考察。荷兰宋汉理《徽

州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宗族——徽州休宁范氏宗族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休宁范氏家族的考察,认为一

个宗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其宗族领导人的作用相当重要,休宁范氏宗族领导人的个人努力对宗

族组织产生很大影响。英国学者贺杰《明清徽州的宗族与社会流动性》对徽州16世纪以后的向外移民

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徽州原籍隶属外地的进士同本地大族具有对应关系。韩国学者朴元熇曾三次到

徽州考察,对歙县柳山方氏进行了系列研究,先后发表了《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

大》、《明清时代徽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与宗族的关系——以

柳山方氏为中心》、《明清时期的中国族谱——以〈方氏会宗统谱〉》为例》、《明代中期的徽州商

人方用彬——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之〈明人方用彬书〉书为中心》等多篇论文,后结集题名为《明

清徽州宗族史研究》,2002年在韩国出版。

里甲赋役制度研究  

周绍泉的《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里长和老人》通过徽州文书,对徽州农村基层社会中的里长、粮长和老人进行研究,得出“至迟到清中叶,徽州还存在里长、排年等基层组织”的结论。他在《清康熙休宁“胡一案”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一文中,通过对诉讼案件的处理过程探讨徽州乡村基层组织的情况,指出明代后期的徽州,里长和乡约并存,即以村或一族为一约,保证了在村和大族对小村小族的控制。日本中岛乐章在《明末徽州的里甲制度关系文书》一文中介绍了明代后期一系列关于里甲制的合同文书;他还发表了《从〈茗洲吴氏家记〉看明代的诉讼处理程序》、《明末徽州的佃仆和纷争》等多篇研究徽州乡村社会纷争的文章。韩国权仁溶的《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以祁门县“谢氏纷争”为中心》一文,通过明万历年间祁门县谢氏因土地丈量引起诉讼纷争的资料,分析了丈量人役与里甲制的关系。权仁溶的另一篇文章《清初徽州一个生员的乡村生活——以詹元相的〈畏斋日记〉为中心》,讨论了徽州婺源县庆源村詹元相以生员身份在调解乡村纷争中的作用。熊远报通过对清乾隆时期婺源西关坝的诉讼案的研究,探讨了清代徽州地方地域纷争中的社会结构形态,当时的人际关系交错复杂,因各自的利益而互相牵制。

卞利的《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讨论》分析了徽州健讼的性质、原因和争讼的主要内容,提出徽州民间诉讼观念发生变化产生于明代中期的观点。陈柯云的《雍正五年开豁世仆计分谕旨在徽州实施的个案分析》利用徽州法律文书探讨了清雍正五年开豁世仆令在徽州的实施情况。阿风的《明代徽州批契与其法律意义》则通过徽州批契的研究,讨论了徽州土地财产契约的法律意义。他的另一篇文章《试论明清徽州的“接脚夫”》还对徽州宋元明清时代的“接脚夫”(招夫养子或坐产招夫)这种特殊婚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接脚夫”在实际生活中的法权关系。

栾成显通过对徽州鱼鳞图册、赋役黄册以及一些家族文书契约的研究,发表了《龙凤时期朱元璋经理鱼鳞册考》、《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薄考》、《明初地主积累兼并土地途径初探——以谢能静为例》等一系列论文,澄清了不少学界多年以为是正确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指出早在元末龙凤年间,朱元璋就开始了攒造鱼鳞图册。栾成显的专著《明代黄册研究》,在大量占有明代徽州黄册底籍以及黄册归户册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材料,对明代黄册的攒造时间、登录事项、户帖制度、小黄册与大黄册之区别与联系、黄册里甲的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甲首户问题、黄册制度的本质及其衰亡原因等,都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见解。

民间民俗文化研究  

陈政的《休宁民间歌谣谈》从休宁县民间的具体歌谣着手,揭示在程朱理学思想统治下,徽州妇女、学徒等下层百姓的生活遭遇;邵本武的《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史考察》对徽州重视风水习俗的由来进行考察和探讨;杨浩的《徽商的婚俗稽考》对徽商的婚姻习俗进行稽考;姚存山的《徽州民居与徽俗》从徽州人重风水、工匠重分工等习俗上分析了徽州民居的特色;翟屯建的《徽州人的饮食》对徽州人的饮食风俗作了介绍;周致元的《明清徽州妇女节烈风气探讨》对徽州妇女节烈风气进行了探讨;程富金于1996年出版了《徽州风俗》一书,对徽州民间民俗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如果说上述文章还只是停留在对徽州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介绍或浅层次的探讨上,那么郑力民《徽州社屋的诸侧面——以歙南孝女会田野个案为例》则是对徽州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学术探讨。徽州虽为宗族社会,但却极少有宗族间的械斗,原因何在?郑力民采用田野调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民间社屋奉祀时的“嬉菩萨”活动进行了认真研究。他指出徽州各村都有社屋与神祗,每逢赛会,各村“嬉菩萨”时都能打破族的概念,社屋的神可以轮流到各族的祠堂里去“坐”(落座)。社屋的神以“汪公大帝”(汪华)最为常见,凸现了徽州地方神的“一体化”理念,族与族之间也在“嬉菩萨”的过程中,达成默契。

王振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徽州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徽州“五通(显)”与明清以还福州的“五帝”信仰》、《“徽州朝奉” 的俗语考证》、《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抄〉为中心》、《徽州的春祈祭社——介绍一份祭菜单》。他不辞劳苦,经常到徽州乡村从事田野调查,搜集收藏了一万余件(册)徽州契约文书,其中不少就是民间民俗文书,并以此来从事徽州民间民俗文化研究,颇有创获。2002年,王振忠出版了研究徽州社会文化史的专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全面探讨了徽州民间民俗文化,内容涉及生产生活习俗、岁时习俗、人生礼仪、民间娱乐,尤其是对水、旱、瘟疫、虫、兽、火等灾害的预防、祈禳风俗的记述,对种痘及相关习俗的观照,更是发人所未发。

新安理学研究  

对新安理学研究用力最勤者为安徽师范大学周晓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他先后发表了《新安理学源流考》、《宋元明清时期的新安理学》、《论元末明初新安理学家朱升与郑玉》、《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他的专著《新安理学》于2005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程朱理学与新安理学的关系、新安理学的学术观点、新安理学的发展与演变、新安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可以说是其新安理学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李霞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试论新安理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把新安理学置于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新安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韩志远的《论元代徽州陆学向朱学的演变——从郑玉看这一演变过程》、解光宇的《徽州“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对新安理学“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作了探讨。

新安理学对徽州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一直是新安理学研究的重点。翟屯建的《新安理学与徽商的崛起》一文论述了新安理学与徽商的相互影响,即新安理学对徽商从政治上予以扶持,从思想观念上予以提倡,反过来,徽商对新安理学又给予了经济上的援助,促进了新安理学的发展。王国良的《朱熹理学体系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阐述了朱熹体系对徽州文化的影响。汪银辉的《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也对朱熹与徽州的渊源、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进行了探讨。其他探讨朱熹与新安理学的文章还有赵华富的《朱熹徽州行者考辨》,郭淑新的《朱熹理学与徽商的商业理性》,周兆茂的《论朱熹思想在徽州的流传和影响》。


徽派朴学研究  

徽派朴学研究始于梁启超,他的论清代学术史的两部著作《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徽派朴学的代表人物及成就都曾论及,对戴震的评价非常高。对戴震的研究不仅是徽派朴学的重点,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点,著作、论文汗牛充栋,以致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戴学”。涉及戴震与徽州文化关系的论文主要有胡槐植的《戴震在徽州》、胡德明的《戴震与江永》、陈爱中的《谈谈戴震的老师江永》、胡家祚的《戴震私淑弟子凌廷堪及其他》。除戴震外,徽派朴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程瑶田也颇引人注目,主要论文有孙海波的《程让堂学记》、朱芳圃的《程瑶田年谱初稿》、房建昌的《程瑶田与〈蜾蠃转语记〉》、翟屯建的《程瑶田与金石考古》、程观林的《程瑶田及其〈通艺录〉》等,对程瑶田在音韵、训诂、考古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论述。关于徽派朴学其他代表人物的论文主要有:柳雨生的《黟县俞理初先生年谱》、沈筱瑜的《绩溪三胡氏学通论》、戴敬标的《江永简论》等。金家恒对徽派朴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他把徽派朴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奠基时期,由黄生开其端,江永奠其基;二是成熟期,以戴震为代表;三是衰落变革时期,殿军为吴承仕。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洪湛侯《徽派朴学》一书,对徽派朴学的形成和发展、徽派朴学的学术成就、徽派与吴派异同、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徽州刻书研究  

1957年10月,王重民在《安徽历史学报》创刊号上发表《套版印刷法起源于徽州说》一文,这是对徽州刻书进行研究的最早一篇文章。1958年,蒋元卿发表《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对徽州刻书产生的条件、徽州刻书的兴起与发展,徽刻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1980年,蒋元卿又发表了《徽州黄姓刻工考略》一文,对著名的歙虬村黄氏刻工进行了考证。1986年,严佐之的《论明代徽州刻书》也从徽州刻本的源流及其兴盛的原因、徽州刻书的性质及其名家刻本、徽州刻书的成就及其文献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徽州刻书进行研究。刘尚恒1987年发表的《安徽古代出版史述要》,其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谈到徽州刻书,后来他又发表了《明清徽商的刻书业》等多篇关于徽州刻书的文章,出版有专著《徽州刻书与藏书》,对徽州刻书进行了较有深度的研究。

翟屯建对从1987年开始,先后发表《胡正言和十竹斋》、《明清时期徽州刻书简述》、《明清时期徽州刻书》、《宋元时期徽州刻书述略》、《虬村黄氏刻工考述》等多篇论文。对徽州刻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徐学林的《源远流长的安徽古代出版业》一文,其中很大一部份谈到徽州刻书,后来又发表了《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业》和《试论徽州地区的古代刻书业》,对徽州刻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徐学林还先后于1995年、2005年出版了《徽州出版史叙论》、《徽州刻书》专著。

美国学者周启荣通过对明末徽州刻书的研究,认为万历以后徽州刻书在全国享有声誉,是因为应用超越的雕刻技术与版画的创作,提高了小说、戏曲等各类书籍的视觉艺术效果。其他徽州刻书的研究成果还有叶树声《论明代徽刻》、《谈谈明清时期的黄氏刻书工人》,李国庆《徽州仇氏刻工考略》等。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徽派版画研究  

徽派版画是由徽州刻书派衍而出的一门艺术,鉴于其在中国版画史上的特殊地位,很早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民国23年(1934年),郑振铎就发表有《明代徽州的版画》,对徽派版画进行过介绍。1957年,马彬在《安徽日报》发表《徽派版画》,介绍徽派版画的成就。1958年,戎克《徽州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专门就徽派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进行了探讨。1964年,张秀明《明代徽州版画黄姓刻工考略》对明代徽派版画的黄氏刻工进行了专门考证。1973年,智龛《十竹斋胡正言》对创制徽派版画“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法的十竹斋主胡正言进行了研究。1978年,张延民《论明代胡正言的木刻书画》也对胡正言的版画艺术进行了探讨。

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芜编著的《徽派版画史论集》,这是第一部对徽派版画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同时书中附录有360幅徽派版画作品,解决了学人徽派版画资料难觅的困难,便于徽派版画的研究。穆孝天《试论明清徽派版画》、《“十竹斋”的版画艺术》把徽派版画的研究引向深入。张国标发表有《徽派版画〈环翠堂园景图〉艺术论》、《徽州出版史与徽派版画艺术略论》、《徽州雕版刻工诸氏》等论文,编著有《徽派版画艺术》图录。张国标的资料搜集工作极为扎实,对徽派版画的代表作品,主要刻工黄氏、仇氏、汪氏、刘氏、洪氏及所刻画目,都予以详细编录。尤其对“环翠园址在休宁汪村”进行了考证,具有说服力。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徽派版画》。美国学者居密和叶显恩的《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一文总结了徽州刻书和版画的特色,指出徽派版画使上层文化更细腻、精致,这正反映了处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接榫处的雅俗共赏的徽商文化观念。

翟屯建的《程大约生平考述》对徽派版画代表作《程氏墨苑》的作者程大约生平进行了考证,并对程大约与方于鲁(徽派版画另一代表作《方氏墨谱》的作者)的关系作了阐述。他的另一篇论文《徽派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指出,由于徽州商人的参与,使得画家、刻工、印工三者更容易结合到一起,促进版画艺术的繁荣,并将商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渗透到版画的艺术风格中去。清乾隆以后,由于徽派版画的最大支持者徽州商人开始走下坡路,徽派版画也开始走下坡路。意大利学者米盖拉(MICHELABUSSOTTI)90年代中期开始对徽派版画进行研究,不远万里数次来到徽州进行考察,于2001年出版了她研究徽派版画的力作《GRAVUREHUT徽派版画》(巴黎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徽派版画的其他研究文章还有石谷风《徽州木板年画的发展》、王伯敏《胡正言及其十竹斋水印木刻》等。

新安画派研究

民国29年(1940年),黄宾虹发表《渐江大师事迹遗闻》,开始其对新安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渐江的研究。民国32年,黄宾虹又发表了《垢道人佚事》,对另一代表人物程邃进行研究。民国35年,郑秉珊在6月11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新安画派概况》,全面介绍新安画派的情况。196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汪世清、汪聪编纂的《渐江资料集》,该书辑录了所有有关渐江的传记、诗录、画录、评述和其他文字,是研究渐江最为完备的资料集。1973年,野山发表有《程邃及其画法》。
1984年,以渐江逝世320年为契机,安徽省博物馆发起组织召开了“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暨黄山画派学术讨论会”,大会收到74篇有关新安画派的论文,掀起新安画派研究的高潮。李明回《谈新安画派》后来发表在1985年《徽州学丛刊》创刊号上,该文对新安画派的源流、代表人物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就画派的定名进行探讨。在同一期《徽州学丛刊》上还发表有郭因的《渐江及其画派的几个问题》、周吾的《新安画派源流初探》、陈传席的《略论渐江与新安画派》等论文,这些论文也是这次讨论会的成果。张国标将他参加这次会议的论文扩充形成了《新安画派史论》专著,由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90年8月出版。“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暨黄山画派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后来结集为《论黄山诸画派文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

陈传席发表了《渐江与黄山画派》、《徽商与新安画派》、《黄山对新安画家的影响》一系列关于新安画派的论文,对渐江与新安画派的关系、徽商与新安画派关系、黄山自然景观对新安画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陈传席对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渐江用力最勤,除了撰写了多篇论文外,还于1996年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研究渐江的专著《弘仁》。

徐卫新、程映珍合作编著的《黄山画人录》收录了有史以来的徽州地区画家1000余人,是研究新安画派较为完备的资料集。其他有关新安画派的论文还有朱季海《新安四家新议》、林树申《天都派与程嘉燧、李永昌》、饶宗颐《谈渐江大师画随记》、谭树同《渐江、黄宾虹的山水画和黄山》等。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因、俞宏理、胡迟合著的《新安画派》一书,对新安画派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徽派篆刻研究  

徽派篆刻是中国文人篆刻的主流之一,研究徽州学必然要涉及到徽派篆刻。黄宾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发表《宾虹羼抹•叙摹印》,其中专列《新安篆刻之学派》,对徽派篆刻展开探讨。民国6年(1917年)王世撰《治印杂说》、民国22年寿石工著《篆刻学》都有关于徽派篆刻的论述。

1985年,沙孟海发表《新安印派简史》,开始对徽派篆刻专门研究。该文对徽派篆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篆刻风格逐一作了介绍。同一年,郑清土、叶长庆也在《徽州学丛刊》创刊号上分别发表《何震和徽派篆刻》、《皖、徽篆刻流派之我见》,对徽派篆刻代表人物何震和流派名称进行了探讨。黄惇《关于明清徽籍印人流派问题》把徽州印人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加以论述。他还发表有《伪托何震的〈续学古编〉辨讹》,认为何震并没有撰著过《续学古编》这部印学著作,这部书是别人伪托何震名义的。对徽派篆刻家进行研究的著作还有陈大中的《黄牧甫篆刻及其刀法》、孙慰祖的《巴慰祖父子篆刻风格》、李路平、顾工的《黄宾虹印学初探》等。

翟屯建的长篇论文《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把徽派篆刻分为三个阶段,对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文章将徽派篆刻置于文人篆刻艺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加考察,指出徽派篆刻是最早的篆刻流派,并对一些徽派篆刻家的生卒年月、籍贯、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徽派篆刻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认为徽州考据学和徽商对徽派篆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徽派篆刻》,系统论述了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名家风格、徽派篆刻与其它篆刻流派的关系。

徽州戏曲研究  

1956年,程宽在8月12日的《安徽日报》上发表《古老的剧种——徽戏》,最早介绍徽戏。1957年,刘静源的《从徽剧的演变谈到徽剧的新生》接着对徽剧的演变进行了探讨。1960年,周思木的《徽戏今昔》对徽剧的发展史作了阐述。1961年,均宁发表了《说“徽调”》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徽剧的研究开始热起来。均宁的《徽剧和青阳滚调》一文对徽剧与青阳滚调的特点作了探讨;禾子的《婺源徽戏的源与流》一文对婺源徽戏的源流作了介绍;严济棠的《明清以来徽戏活动的传闻与纪实》采用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徽州明清戏曲活动作了全面钩沉;汪效倚的《徽班与徽商》阐述了徽商与徽班的关系,并对徽班的艺术适应能力、社会功能、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江巨荣对明代徽剧演出本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徽州腔、青阳腔虽都有“滚唱”,但两者有区别;徽剧宾白具有表演性、动作性;舞台表演艺术上武打、杂耍、特技的运用增加了观赏性。

1988年,“郑之珍目连戏学术讨论会”在祁门举行,会后出版了《目连戏研究文集》,收录25篇论文,其中涉及专门探讨徽州目连戏的有倪国华的《郑之珍籍贯生卒年考》,陈长文、谷水、赵荫湘的《目连戏在徽州的产生与发展》,郑建新的《浅谈目连戏对徽州民俗的影响》,雷维新的《浅议〈劝善记〉之产生兼及其它》,郑存孝的《郑之珍目连戏在清溪》,魏慕文的《徽州目连戏音乐初探》。陈长文的《目连戏与徽州俗文化》一文还对目连戏对徽州俗文化的影响作了探讨。

徽州傩戏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并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对徽州傩戏进行研究的文章有王兆乾的《祁门傩及其对宇宙本原的阐释》、陈爱中的《婺源傩初探》、倪国华的《祁门芦溪傩》、曹芷生的《黟县〈城隍会〉试析》,这些文章对徽州傩戏的流行、演变、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朱万曙的《明清两代徽州的演剧活动》、翟屯建的《明清时期徽州戏剧活动述略》对明清徽州戏剧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阐述。朱万曙出版有专著《徽州戏剧》。

徽州建筑研究  

1953年,著名建筑史研究专家刘敦桢发表《皖南歙县发现古建筑的初步调查》,对歙县西溪南乡古建筑进行了初步考察。次年夏季,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和杜修均等组成调查研究小组,赴歙县、绩溪、休宁和屯溪等地,对二十余处古民居建筑,分别从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建筑概况(包括总体布置、大小住宅平面、外观、结构与建筑装饰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完成了《徽州明代住宅》一书,1957年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殷涤非的《皖南古建筑调查中的一些认识》、胡悦谦的《徽州地区的明代建筑》等也对徽派建筑的特色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徽州建筑的研究从单体建筑向古村落研究、园林研究、砖木石三雕艺术研究多层次方向发展,并走向研究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1980年,吴兴汉发表《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形成及其类型》一文。汪立信、鲍树民著《徽州明清民居雕刻》一书,专门就徽派民居的雕刻进行阐述。江骥的专著《徽派建筑》对徽派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王治平的《徽州传统民居综论》一文对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徽州民居的群体布局进行了探讨。程极悦的《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殷永达的《论徽州传统村落的水口模式及文化内涵》探讨了徽州村落水口的模式及文化内涵。江顶胜的《地域文化的沉积物——徽州明清建筑的木、砖、石三雕》对徽州建筑中的砖木石三雕的题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丁宏伟的《徽州明清祠堂建筑》对祠堂建筑进行了专门研究。李俊就徽州建筑中的消防问题专门进行研究,发表有《源远流长的徽派民居防火》、《明代徽派砖木结构建筑的防火措施》等多篇论文,并出版《徽州古民居探幽》专著,对徽派建筑中的防火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徽州建筑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观念,陆林、焦华富的《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对此进行专门论述。

对于徽州的村落研究,刘沛林在《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一书中在利用“意象”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村落的空间意象从选址、布局、地城差异、特征与标志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大量地引用徽州古村落的实例。汪昭义的《徽州村落视野中的生态文化意蕴》对徽州古民居自然村落在择址和建筑方面的选择以及影响人们生活与健康的生态因素和环境进行了探讨。王明居、王木林的《徽州园林艺术初论》和《徽州园林艺术再论》对徽州园林进行了研究,认为徽州园林由山水、花木、建筑,书画四大要素构成.就其山水而言,包括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二者均富于动静、软硬、黑白之美。徽州园林重视叠山理水。就叠山而言,其假山具有透、漏、皱、怪的特点;就理水而肓,其池、瀑、泉的营造,均崇尚自然。2000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还出版了王明居、王木林的专著《徽派建筑艺术》。
1992年以来,东南大学建筑系与当地文物部门合作,对徽州的古村落棠樾、瞻淇、渔梁、豸峰等全面测绘,进行著录,是对徽州建筑从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设计手法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丛书。《徽州古建筑丛书》中的《棠樾》、《瞻淇》、《渔梁》、《豸峰》已于1996年~1999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些大型的徽派建筑摄影集《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州篇》、《徽州牌坊艺术》、《中国徽派建筑》等相继问世,对保存保护和研究徽派建筑都大有裨益。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永春的专著《徽州建筑》,该书从徽州建筑的形成、形态特征、结构与构造、工艺特征、建筑景观意象与艺术境界、建筑空间、建筑风格、风水与徽州建筑、建筑美学等诸多方面对徽州建筑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

新安医学研究  

民国19年(1930年),全国医学总会歙县支会成立,创办《歙县医药杂志》,对新安医学进行发掘、整理,刊载流传于民间的部分新安医家著作,如《余氏(午亭)医验录》、《乌聊山馆医粹》等。民国25年,屯溪中医程六如、毕成一在《徽州日报》第四版开辟《新安医药半月刊》,设有“新安名医传记”专栏。民国35年,《徽州日报》设“新安医学”专栏,由黄从周主编,每旬一期。1978年,歙县卫生局建立“新安医学史研究小组”,广为搜集散在民间的新安医学文献,编有《新安名医著作书目》,收录医著218部、名医275人。1980年,吴锦洪在徽州地区中医学会年会上发表《新安医学流派刍议》一文,将新安医家分为培元、轻灵、启蒙、考古和创新诸派。1983年,张玉才发表《新安医学概况》一文,介绍了新安医学的成就。他的另一篇论文《孙一奎学术思想初探》对新安医学名家孙一奎的生平及医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1985年12月11至13日,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大会收到论文63篇,涉及新安医学史和本草学、妇科、喉科、眼科、伤寒、针灸、脉学、护理学各科,主要有陈湘萍的《陈嘉谟及其〈本草蒙荃〉的初步研究》、林乾良的《新安医学对本草学的贡献》、龚维文的《东传的新安医籍及其影响略考》、方爵如的《汪机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新安医史上的地位》、项长生的《宋代新安张氏医学世家》、李济仁等人的《程杏轩及〈杏轩医案〉》等。会后,选取55篇论文结集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发行。

1990年,李济仁主编的《新安名医考》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清末以前志书和史籍上有记载或有医著传世的徽州籍名医668人,搜遗觅佚,用力甚勤。从1986年开始,安徽科技出版社整理出版《新安医籍丛刊》,陆续出齐15卷册。王乐匋主编的《新安医籍考》也于1998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第31卷第4期发表项长生的《固本培元派的形成和发展》一文,该文认为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治疗法与现代医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网状内皮系统、体液学、营养学及基因学的治病途径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玉才的《新安医学》一书,该书对新安医学的兴起、发展与延续和新安名医、名著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探讨。



其他科技方面的研究  

徽州科技除建筑和医学外,在数学、天文、历法、农业、水利、气象、物理、地理等诸多领域也都有杰出的成就。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比较散,未见系统性。主要论文有李兆华的《汪莱〈递兼数理〉、〈参两算经〉略论》,黄澍、郁祖权的《〈算法统宗〉初探》,胡一飞的《古徽州科技举要》,江志伟的《程大位〈算法统宗〉在东传扶桑考》、《程大位,最具世界意义的中国珠算家》等。20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秉伦、胡华凯撰著的《徽州科技》一书,该书是系统研究徽州科技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对徽州科技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科学贡献以及徽州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特殊贡献进行了探讨。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介
自二○○六年夏至二○○七年秋,根据省文化厅统一部署,我县文化干部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重点。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其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由分管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组,对当地的普查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另从乡镇有关部门抽调干部会同文化馆、站开展工作。
历时近一年的田野调查,现今已调查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十余项,包含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传统技艺、民间戏剧、民间美术、传统体育竞技等七大类。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各乡镇的各个村落。其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徽文化底蕴。不少项目不仅在形式内容上精妙绝伦,风格独具,艺术品味高,而且具有徽文化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二○○七年,宣城市人民政府所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十五项,我县占了十四项。今年秋,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绩水徽山迎盛世》大型民俗文化汇演。汇演分四个篇章,集中展示了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受到公众的赞扬和专家的青睐,全县人民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深远意义有了认识与了解,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进行田野调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二○○七年十二月,县政府召开了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对第二期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全县又一次掀起“田野掘宝”热潮,文化馆站的同志分赴各乡村,他们不辞辛劳深入群众,搜集挖掘“珍宝”,然后载入县城集中。县政府即将颁布绩溪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精选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省、市名录。在目前普查中,我们普遍了解到各流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经费严重缺乏,道具陈旧,人才匮乏,青黄不接,许多项目濒临消失,急需保护与抢救经费。

二、绩溪县文物保护项目简介
绩溪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国家、省、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涉及宗祠、牌坊,遗址、古民居、古桥梁、古关隘等类型,还有不计其数、价值极高的各类文物散布于县境,生存环境恶劣,亟待有效保护。
绩溪祠堂是徽州宗法现象的一个缩影,也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建筑规制严谨,气势巍峨,技艺精良,是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绩溪至今尚有祠堂三十余座,以龙川胡氏宗祠、坎头许氏宗祠、城区周氏宗祠、瀛洲章氏宗祠为代表,文物价值极为珍贵。但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等原因,绩溪境内的大多数祠堂都濒临倒塌乃至消亡。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绩溪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众多遗址和窑址见证了绩溪历代先民改造自然,服务生活的辉煌业绩。新石器文化——胡家村遗址充分展现了绩溪土地上的人类由野蛮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1961年就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皖南地区最早由国家保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五代至北宋年间,绩溪瓷业繁荣,窑址遍及各地,有霞间窑址、孔灵窑址、仁里窑址,湖里窑址等十余处,其中霞间窑的黑釉瓷被有关专家称为“天目瓷”,而青釉瓷器则可与越窑相媲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剧,绩溪众多的遗址和窑址面临巨大威胁。
绩溪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徽派传统民居则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绩溪的徽派传统民居以其“粉墙矗矗,鸳瓦鳞鳞”之特征而深受学界关注。据调查资料统计,绩溪县域内至今仍保存有典型的明清住宅三千余座,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数量众多的古民居或形成一条条规整的古街巷,或构成各具特色的古村落。绩溪县城内,至今古风犹存的街巷就有舒家巷、项家巷,城隍庙街、西关古街和中正坊街,其中尤以中正坊街最为典型。绩溪拥有龙川、湖村、坎头、上庄、冯村、石家六个省级文化名村,还有仁里、瀛洲、湖里、宅坦等众多古村落。这些古民居、古街、古村落无不散发出绩溪厚重的徽文化气息。
此外,一座座雄伟壮观的牌坊也充分反映出绩溪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清代嘉庆的《绩溪县志》载:境内的牌坊共有147座之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牌坊大多罹难,如今仅存15座,其中县城尚有5座。现存牌坊大多为明代建筑,其中以龙川村的奕世尚书坊和冯村的进士第坊最为著称。奕世尚书坊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该坊是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著名建筑大师郑孝燮先生认为这座牌坊的雕刻水平“比歙县许国石坊略胜一筹”。
古时候,人们常用“左接金陵右接杭”来形容绩溪的地理优势。位于绩溪东部的“江南第一关”就为这种地理形态提供了真实写照。“江南第一关”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摩极顶,下临深渊,是古代徽州通往江浙的必经之道,故称“徽杭锁钥”。这道古关隘见证了徽商发展的历史,至今仍传承着徽商艰苦创业、诚信经营的“骆驼”精神。
绩溪境内约有数十座古桥梁,大多为明、清时期修造,以苏桥、旺川石桥、冯村石桥等为代表。有些古桥至今仍是县民过往的主道。但大多数由于年久失修,已失去“迎来送往”的功能,却还寄托着人们的深情。
抢救并发掘绩溪众多文化遗存,使之服务于经济发展,是绩溪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企盼。愿各方共同努力,为这些文化遗存赋予崭新的文化意义而得以弘扬光大。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婺源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徽剧
二、傩舞
三、婺源三雕
四、歙砚制作工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徽剧
二、傩舞
三、婺源三雕
四、歙砚制作工艺
五、婺源茶艺










婺源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名称     时 代        地  址
清华彩虹桥      宋至清     婺源县清华镇
婺源宗祠     明至清     婺源县
(含:汪口俞氏宗祠、黄村经义堂、篁村余庆堂、豸峰成义堂、阳春方氏宗祠、洪村光裕堂、西冲敦伦堂)
理坑村民居    明至清     婺源县沱川乡
(含:天官上卿第、司马第、余自怡官厅(友松祠)、云溪别墅、福寿堂)

婺源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单位名称     时 代        地  址
朱瓌墓          五代(南唐)  婺源县紫阳镇   
坑头村民居      明            婺源县中云镇  
(含:太宰读书处及民居三幢)
江湾村民居      明至清        婺源县江湾镇   
(含:由礼堂、敦伦堂、善馀堂)
豸峰村民居      清            婺源县中云镇   
(含:成义堂及民居三幢)
灵岩洞遗墨题刻  唐至清        婺源县大鄣山乡
凤山龙天塔      明            婺源县浙源乡
诒裕堂          清            婺源县沱川乡



婺源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四十二处(74个点)

1、西汉•长沙王吴芮墓                镇头镇冷水亭村鸡山
2、隋•詹初墓                        浙源乡庐坑村
3、唐•胡昌翼墓                      紫阳镇考水村
4、宋•朱熹四世祖墓及手植古杉        中云镇官坑村
5、清•江永墓                        江湾镇湖山村
6、清•汪绂墓                        段莘乡洋边村
7、宋•甲路花桥                      赋春镇甲路村
8、宋•李坑中书桥                    秋口镇李坑村
9、元•鹤溪桥                        秋口镇鹤溪村
10、元•仁寿桥                        中云镇横槎村
11、明•思溪桥                        思口镇思溪村
12、宋•甲路马延鸾故居及马家花园水井  赋春镇甲路村  
13、清•延村古建群                    思口镇延村
  (含:聪听堂、笃经堂及民居一幢)
14、李坑明清建筑                      秋口镇李坑村
  (含:铜録坊及民居四幢)
15、庆源古建筑                        段莘乡庆源村
  (含:詹养沉故居、詹励吾故居、詹福熙故居)
16、豸峰清代建筑                      中云镇豸峰村
  (含:民居三幢)
17、晓起清代建筑                      江湾镇晓起村
  (含:进士第、荣禄第、大夫第、儒林第、日省堂、继序堂、居易堂、济阳江宗祠)
18、清•游山清代建筑                  镇头镇游山村
  (含:民居三幢)
19、上坦清代建筑                      江湾镇上坦村
  (含:树仁堂、宜福堂、新屋、九世同居)
20、明•玉坦民居                      太白镇玉坦村
21、婺源明清宗祠
明•岭下大经堂                    大鄣山乡岭下村
    清•萧江大宗祠                    江湾镇旃坑村
清•水岚肇英堂                    大鄣山乡水岚村
清•新源俞氏宗祠                  思口镇新源村
清•洪村一经堂                    清华镇洪村
22、清•程门雪故居                    溪头乡下溪头村
23、清•浙源客馆                      浙源乡政府
24、清•中云民居                      中云镇中云村
25、清•思溪百寿堂                    思口镇思溪村
    清• 思溪敬序堂                  思口镇思溪村
26、清•篁村民居                      沱川乡篁村
27、清•凤山立德堂                    浙源乡凤山村
28、清•龙腾民居                      思口镇龙腾村
29、清•虹关民居                      浙源乡虹关村
30、清•冲田民居                      赋春镇冲田村
31、清•许村客馆                      许村镇许村
32、清•裔村上门厅屋                  段莘乡裔村
    清•裔村友慕堂                    段莘乡裔村
33、唐•清华方塘                      清华镇清华村
34、浙源浙岭吴楚分源地及古驿道        浙源乡岭脚村
35、宋•虹井                          紫阳镇
    宋•廉泉                          紫阳镇
36、宋•理坑金家井                    沱川乡理坑村
37、宋元•石门山石刻                  江湾镇晓鳙粟木坑
38、清•平渡堰                        江湾镇汪口村
39、清•婺源瑞虹门                    紫阳镇
    清•婺源保安门                    紫阳镇
40、清•洪村“长寿故里”题刻          清华镇洪村
41、余绍祉石刻                        思口镇金竺村
42、江湾古建筑                        江湾镇江湾村
(含:由礼堂、敦伦堂、善馀堂)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1: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入遗产保护名录的有不少是汪氏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本家们有时间可以整理下!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9-2-11 23: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明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