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痴心不改晚报情
——汪坤友印象
在山清水秀的宣城市泾县,有一位年已68岁的老人叫汪坤友。10年前,他在偶然间结缘了皖江晚报,从此,这个“缘”就住进了他的心里。为了皖江晚报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他用手中的笔讴歌泾县的山山水水,用一双勤快的双脚走遍了泾县的山山水水。今年11月中旬,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里,我们慕名前往泾县,采访了汪老。
我们和汪老谈得很愉快。汪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很精干,热情,真诚。
汪老说,其实他和皖江晚报结缘,是被晚报老总们以及记者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那是1998年底,当时已58岁的汪老担任一家医院的党委书记,接近退休了。当年的宣城记者站老站长王宏业等人到他任职的那家医院采访,王宏业在和汪老交谈后,认为汪老为人真诚善良,在当地朋友多,身体素质又好,正好又快退休了,就有意请汪老任皖江晚报特约记者,负责晚报在泾县的宣传和发行。汪老当时没有同意。1999年春节,当人们还沉浸在万家团圆的氛围中,大年初四,报社的几位老总突然造访。汪老在感动之余,平添了对报社老总们的敬意。就冲报社的这份诚意,汪老接受了报社的聘请。“半道出家写新闻,搞发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尝了个遍。特别是发行,真的是腿跑细了,嘴说破了,苦吃尽了。为了一份报纸,连续往一个单位跑五六趟,那是常有的事。”汪老说,最多时,他一个上午跑了十几个单位,爬了七八幢大楼。
为了扩大晚报的影响力,汪老不遗余力地采写泾县的新闻,每年都将皖江晚报上刊登的有关泾县的文章汇集起来,送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关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汪老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报纸从当年的发行几十份逐步增加到百十份、二百份,从2002年起,稳定在了280份左右。
在汪老的家里,我们发现汪老家墙上的书法苍劲飘逸,细看竟然是汪老自己写的,询问汪老才知道,原来早在1995年,汪老的书法作品就在“全国老书画家精品集大赛”上获得金奖。汪老说,泾县有这么多皖江晚报的读者,我很感动,我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回报读者。有人曾出价500元一个字买我的书法作品,我没有卖,可是我却精心书写了100多幅书法作品无偿送给皖江晚报的读者。
在采访中,汪老拿出了一本《皖江晚报十年话泾川》的书,厚厚一大本,装帧精美,里面全是在皖江晚报上刊登的介绍有关泾县的文章和新闻,还有风景图片。一看封底,第五次印刷,乖乖,这得要多少钱,“一万四千多块”,汪老的老伴阮双英告诉我们。汪老坦陈,这本书共印了近2000本,都免费送给皖江晚报的读者了。泾县电视台的记者从宣城日报上知道了这件事,要采访汪老,被汪老婉言谢绝,电视台的记者不甘心,联系了汪老朋友的孩子,在一个中午,将正在家中的汪老 “逮”个正着。电视台将《汪老出书》的专题片播出后,汪老一下子成了泾县的“名人”,索书的电话络绎不绝。汪老说,他还要继续将皖江晚报上有关泾县的文章收进书里,再“版”后送给新的读者。
由于汪老皖江晚报发行工作做得好,曾有其他媒体找到汪老,许以高薪,请汪老改弦易辙,加盟他报,被汪老谢绝了。也有老熟人劝汪老:“你这么大年纪了,不缺吃不愁穿的,还这么卖力干吗?”汪老说:“我投身皖江晚报是奔着报纸关注民生,责任、本土、主流的办报理念,是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老有所为吧。”
最美不过夕阳红,汪老,你真的让我们感动。祝你的晚年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文\慕继平 汤小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