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吾
关于汪氏起源,历来争议颇多。现综合分析如下。
一、由姬姓分支的主流汪氏。
各家说法能达成一致的是汪氏出自姬姓,为周公长子伯禽之后。这是汪姓的主流。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鲁成公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其后以邑名为氏。为一说法虽得到绝大多数汪姓人的认可,但对具体细节尚存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一字——“汪”。
1、“汪”是地名还是人名?
几乎所有汪氏宗谱都有着这样的记载:鲁成公次子(或庶子)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取名为汪。朱熹有赞曰:“汪氏始祖,神异自天,左王右水,两手俨然,合成汪字,遂以名焉。”从汪氏宗谱的记载看,“汪”应是人名而非地名。据考,鲁国并无“汪”地。汪松寿在《汪芒辨》中对一些姓氏书中提到的汪氏封地“汪野”作了细致考证,指出:《山海经·海外西山经》记汪野之地在玉门关东,距齐鲁八千余里,不可能成为汪氏封地。
2、始祖名“满”还是名“汪”?
诸多姓氏书记载始祖名“满”,而汪氏宗谱均记名“汪”。我在《汪姓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一文中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公子汪出生前父母已取名为满,因掌纹取名汪后,公子满的名字反而淡化了,但这个名字已永远记入鲁国的宗室档案。”而姓氏书中记载的名“满”可能来源于鲁室档案。
姬汪因是成公之子,人称公子汪,因名封爵为汪侯,食采颍川(今太康县),世称“颍川侯”。公子汪生公孙挺,公孙挺生诵,诵由鲁室徙封于平阳(今山东新泰县),汪姓郡望“平阳”即缘于此。依古礼“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诵始以王父(祖父)名别为“汪”氏。
解决了以上问题,汪氏起源可以表述为:
汪姓源于姬姓。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封于鲁,十三传有鲁成公黑肱,其庶子因体貌特征取名为汪,封为汪侯。汪侯之孙诵以王父字别为汪氏,尊汪为汪氏始祖。
二、少数民族改姓汪。今满、回、蒙、土家、锡伯、东乡等民族有此姓。如:
1、金时女真(后为满族)改姓:①瓦勒佳氏(Walgiya Hala)又作汪拉佳,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长白山,后改汉字姓汪。②完颜氏(Wanyan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所冠汉字姓汪、王、鄢、张、完、颜。③汪佳氏(Wanggiya Hala)又作王佳,世居王佳、辽阳、讷图等地,后改汉字姓汪、王。④汪氏(Wang Hala)本汉族(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沈阳、铁岭,著名人物有内阁侍读学士汪国弼。⑤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古里甲,一名瓜尔佳氏曰汪。⑥汪扎布氏(Wangjabu Hala)本蒙古姓氏,加入满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又作王扎普、旺扎布,世居科尔沁,后改汉字姓汪。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2、蒙古族改姓汪:①成吉思汗八代孙南木哥始姓汪。元末,朝廷把白城子(今民和官亭地区)分给了南木哥,南木哥与其次子汪失加带领属部在官亭地区屯田。洪武四年(1371 年) 率丁壮归附明朝,授副千户袭职,安置于西宁县,是为土族之汪土司。累除金吾左卫中卫所副千户,加指挥佥事。传至汪升龙,顺治二年,归附清朝,仍袭指挥佥事。此支汪氏世居青海省湟中县海子沟。②元时翁观部有改汪姓者。
三、有争议的“六桂堂”汪氏。
唐末五代,京兆翁氏35世祖何公随父轩公入闽,卜居莆田福兴里竹啸庄,传至39代乾度公(898-951),官拜闽国补阔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而翁乾度堂叔翁承赞是闽国王审知朝中宰相。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闽国被南塘和吴越瓜分而亡,翁乾度为避国乱,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公元960年,赵匡鹿建立北宋王朝。乾度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先后中进士,即“三科六进士”,并跻身仕途。长子处原,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三子处易,留本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六桂联辉”。翁氏分姓实为权谊之计,不久便复为翁姓。
翁氏六桂传至江南诸省市,并向海外发展。旅居台澎等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侨胞为求生存和发展,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根据历史上的翁氏分姓之说和此六姓皆源于姬姓的事实纷纷组织起来,成立“六桂堂”机构。中国闽南侨乡在海外侨亲推动下,于四十年代也相应建立“六桂堂”组织。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菲律宾六桂堂为寻根溯源,首先倡导六姓二年一度召开世界六桂恳亲大会。这个倡议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六桂堂的响应。自1991年至今,已先后在菲律宾马尼拉、台湾高雄、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里谷、美国洛衫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等地召开过七次恳亲联谊大会。这就是世界“六桂堂”的由来。
四、无从考证和无须考证的两种说法。
①出自赢姓,秦国支庶之后,见《姓考》。②据《希姓录》所载,汉置汪陶县(今山西山阴东),居者或以为氏。第一种说法无从考证;第二种说法纯属臆断,无须考证。
五、 “陇西汪”是姬姓汪的一支。
1、陇西汪氏和其他所有汪氏宗谱都记载陇西汪出自姬姓汪。
据《汪氏通宗世谱》记载,以及徽州、桐城(源于徽州、江西)等地汪氏宗 谱载:鲁国姬姓汪氏传至31代有汪文和迁居徽州,再传至44世汪华,唐初封越国公,其三子名汪达,“字德远,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享年五十有七,卒葬白渠府北二十里,陕西巩昌派,宋元追封忠应侯,历封崇善衍佑王。”达公次子处惠,袭父爵镇陕西巩昌,遂家于盐川(今漳县),历宋至金,相传为汪古族,迨元至汪世显以武功拜巩昌便宜都总帅,卒赠太师、上柱国,谥义武,追封陇佑王。参考如下资料: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①范墉撰汪钊墓志:其先徽州府歙县人。始祖有曰华者,子达袭爵,移镇陕西巩昌,遂家于盐川,即今漳县是也。历宋暨金,相传为汪古族都总管。
②汪忠让公神道碑:公王姓,由大父彦忠世汪古族,故汪姓。
③王鹤《忠烈神道碑》以为迁本姬姓,世掌汪骨族,因以为氏,即鲁后之说也。
④漳、陇两志:惟汪氏之先,漳、陇两志均谓出于鲁成公子黑肱之后,唐越国公达之后。
⑤杨灸《义武神道碑》以为系出徽州,即越公之说也。
第一条明确指出是汪华三子之后;第二条所说‘王姓”无据,因不知其先祖历史而想当然而来;第三条因果倒置;第四、五条同第一条说法一致。由此可知,汪世显家族确实是汪华第三子汪达之后。桐城《三安汪氏宗谱》记载得非常明确,汪达公衍“陕西巩昌派”,南方各省的家谱几乎都有这样的记载,而许多学者不去查看汪氏家谱资料,却热衷于推测、想像,以上五条资料的说法基本一致,有人偏说相互矛盾,实则是对汪氏家族史的一无所知。
2、汪古族不等于汪世显家族。
据史料记载,“汪古”,又称“雍古”、“旺古”,最早属于活动在阴山以东的回鸽人。金南宋时(即1127-1142年间),已称汪古部人,生活在今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地区。汪古部落长期驻守在蒙古通金地带。在蒙古统一北方各部过程中,汪古部落归附蒙古政权,并辅助蒙古人击败了金、宋王朝。阿刺兀恩是蒙古统一时期汪古部落的头领之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时,授开国有功者95千户,其中汪古部落占有5千户。从建元朝到元朝灭亡,期间汪古人被封为北平王、高唐王、愉王、赵王。在朝中任重要职位的多数是汪姓。如功绩赫赫世代显贵的汪世显家族,汪世显,最初在金朝为官,展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史,巩昌便宜总帅(在今兰州天水),归顺元朝后,对收复汉中成都有功,官拜便宜总帅,掌管秦、巩等二十余州之军事,1320年加封陇右王。
有人据以上资料认为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族,属回鸽人,否认其汉族身份。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以上资料就会发现,汪古族本身是回鸽人的分支,汪世显家族是汪古族的统治者,他们不等于汪古族。从汪氏家族的记载也可以知道,汪达后裔于唐时就任职于甘肃一带,在少数民族云集的地区,他们慢慢融入少数民族,成了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就像沈阳铁岭汪国弼家族由汉人融入满族、蒙古汪扎布氏加入满族一样。不过,汪世显家族在融入少数民族的过程中由于处在头领的位置,所有一直保持着汉家特色。
总之,汪古部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汪姓源头,他只是姬姓鲁国汪氏迁移到徽州后出现的一个分支。
六、汪芒氏不是汪姓之源。
有人认为,汪姓出自漆姓,系古诸侯汪芒氏之裔。据《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所载,商时有汪芒国,国君名防风氏,后防风氏因迟到被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后为楚国灭之,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姓。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三代”史,就会发现“汪芒氏”说 是无稽之谈。河南大学教授汪聚贵对此作了精辟分析,现略述如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首先,从“三代”疆域的范围看,夏代的活动范围极为有限,是以陕西、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处为中心,特别是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和河南西部的伊洛河流域。所谓“禹贡九州”,实际上主要是以今天河南西部伊、洛、汝、颖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一带,即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夏禹在会稽召集众诸侯,这个会稽是今天的伊川。所以,就是有那个“防风”部落,也是在中原地区,决不会在江南的湖州一带。其次,从姓氏起源的时间看,姓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在周代以前固定下来,或留下来的古姓氏很少,包括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总共也不超过30个。所以,考察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是在周代。第三,从汉姓起源的总体看,中华汉族的姓氏一般都起源于中原,然后由中原扩散到江南(包括四川),而江南的百越人大都被融进了在中原形成的姓氏之中。很少能说出在南方土著居民中产生的姓氏。
那么,为什么许多重要的的关于姓氏的书籍都说汪芒氏是汪姓最早的祖先呢?我认为:
1、此说来源于《国语》的《鲁语》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日:‘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在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书注解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封、禹二山,根据《方舆纪要》考证,位于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一些姓氏书籍据此认为汪姓源于“汪芒氏”之后。试想,虞、夏、商的“汪芒”国,到周改名为“长狄”,到孔子时叫“大人”,怎么他们的国人在亡国后又姓汪呢?况且防风氏的传说本身就毫无根据,孔子说他死后“骨节专车”你信么?既然汪芒国国民是“大人”,怎么我们现代汪姓人并不比别姓人长呢?
2、姬姓汪氏(鲁成公次子之后)公孙挺次子名汪芒,世人误将此汪芒讹为古“汪罔(芒)氏”。
《姓篆》、《通志氏族略》等重要姓氏典籍皆指出:“汪,汪芒氏之后。”此说实为误传也。
结论:汪姓基本是一个以姬姓汪为主干的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