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472|回复: 3

汪 华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8-10-4 2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 华 http://www.dhz.gov.cn/200804/qkwz_44.htm

□ 翟屯建

 

汪华(586~648年),字国辅,一字英发,又名世华,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瀛州)人。
  3岁丧父,母郑氏带着他寄居歙县郑村舅父家,8岁时母亦卒。汪华小的时候就很有王者气度,相传九岁为舅父放牛时,高坐在大石头上面,指挥一同玩耍的小伙伴,毅然有将帅之风。15岁时,长得身长9尺,广颡方颐,庞眉准隆,美髭髯,豪爽放荡,不事生产,整天放纵乡里,村里人非常惊异,认为日后必成大器。17岁时听说东阳郡有一位“演公”武艺高强,于是便至东阳郡向其习武。次年艺成归来,以勇侠闻名乡里。同时广会当地豪杰,先后收揽汪铁佛、汪天珤等人。
  隋大业元年(605年),婺源山寇频起。受新安刺史招募,带领郡兵平定山寇,被授于裨将之职。时值隋朝末年,朝廷已失去统治能力,群雄割据,纷纷称王立国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在山东、江淮一带起兵反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新安郡刺史想投靠杜伏威,但又忌惮汪华,便派遣汪华到箬岭山开拓道路,欲借机除去汪华。汪华带领兵士开拓山道,不几日便完成。回来以后,刺史不但不嘉奖,还申斥其差役不均,削其兵权。汪华大怒,带领将士冲入刺史府,欲讨说法。刺史惧怕,溜之大吉。众人公推汪华为刺史,镇守一方,保护地方平安。义宁元年(617年),宣城刺史遣兵进犯新安,汪华部署抗敌,并亲自带领八百精兵,先行攻入宣城境地。宣城郡将陈罗明出城应战,败走,被汪华追击斩杀。兵临城下,宣城刺史自缚投降,汪华为其解缚,不问其罪,安抚百姓,收编其精锐而归,遂兼并宣城郡。稍后,又带领军队先后攻占余杭、遂安、东阳、鄱阳郡,拥兵十万。诸将议论:中原纷乱,现占据有六郡,若以刺史的名义号令军队,恐怕以后仍要瓦解。于是建号称“吴王”,王城设于休宁万岁山,次年迁歙县乌聊山。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
  唐王朝建立,汪华顺应民意,于武德四年(622年)九月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护地方之功,并改新安郡为歙州、宣城郡为宣州、余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东阳郡为婺州、鄱阳郡为饶州,授予汪华歙州刺史之职,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其时唐王朝虽已建立,但天下仍然没有安定。杜伏威起兵后,大业十四年(618年)上表归降隋朝,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翌年,又降唐,被任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杜伏威对早先新安刺史归顺未成之事对汪华有隙,加上汪华号称吴王,杜伏威亦称吴王,形成对立。汪华归唐以后,杜伏威仍派遣部将王雄诞于当年十一月攻打汪华,汪华派遣汪天珤拒战。
  武德七年(625年)入朝晋见。贞观二年(628年)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参掌禁兵。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忠武将军,行右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留京担任九宫留守。李世民回朝后,称赞其忠心勤恳。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月三日,逝于长安。唐永徽年间(650~655年),归葬歙县云岚山。
  汪华死后,徽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保障当地不受战乱之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州衙之西建祠纪念他。大历十年(775年),刺史薛邕将祠迁于乌聊东峰。元和三年(808年),刺史范传正又迁于南阜山之最高处。徽州六县及宣、杭、睦、婺、饶等地百姓也相继建立许多汪王(公)庙,封其为越国公汪王神。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相继加封至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
  汪华生有九子,长子建,官朗部州督杞府法曹参军,子孙世居歙县唐模、岩寺、郡城西、休宁阳湖、黟县宏村、旌德新建等地。次子灿,官左卫勲府费州培川令,为培川汪氏始祖。三子达,以征高昌,至上柱国,子孙散居陕西巩昌、绩溪尚田、歙县富溪等处。四子广,官左卫府飞骑尉,后裔迁居浙南、闽西等处。五子逊,官左卫勲飞骑尉,年21卒,葬长安积福里,无传。六子逵,官薜王府户曹参军,子孙世居江北、四川杨城等处;七子爽,官左卫勲府选授岐王府兵曹参军,子孙繁衍,世居绩溪登源、歙县慈菰、婺源还珠、大田、鳙溪、大畈、梧村、回岭,浙、闽、苏、杭、江北桐城、江西乐平、湖广汪氏大多为爽后裔。八子俊,官至卫郑王府参军,子孙世居旌德新建、尚文坊、龙潭、昌庭路,太平浮溪,歙县过塘,泾县东马头等处。九子献,封授崇福以正,年十九卒,葬绩溪登源,无传。汪氏在徽州甚为望发,南宋初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可见其盛。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

回帖

275

积分

侠客

积分
275
QQ
发表于 2009-2-8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586~648年),字国辅,一字英发,又名世华,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瀛州)人。
  3岁丧父,母郑氏带着他寄居歙县郑村舅父家,8岁时母亦卒。汪华小的时候就很有王者气度,相传九岁为舅父放牛时,高坐在大石头上面,指挥一同玩耍的小伙伴,毅然有将帅之风。15岁时,长得身长9尺,广颡方颐,庞眉准隆,美髭髯,豪爽放荡,不事生产,整天放纵乡里,村里人非常惊异,认为日后必成大器。17岁时听说东阳郡有一位“演公”武艺高强,于是便至东阳郡向其习武。次年艺成归来,以勇侠闻名乡里。同时广会当地豪杰,先后收揽汪铁佛、汪天珤等人。
  隋大业元年(605年),婺源山寇频起。受新安刺史招募,带领郡兵平定山寇,被授于裨将之职。时值隋朝末年,朝廷已失去统治能力,群雄割据,纷纷称王立国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在山东、江淮一带起兵反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新安郡刺史想投靠杜伏威,但又忌惮汪华,便派遣汪华到箬岭山开拓道路,欲借机除去汪华。汪华带领兵士开拓山道,不几日便完成。回来以后,刺史不但不嘉奖,还申斥其差役不均,削其兵权。汪华大怒,带领将士冲入刺史府,欲讨说法。刺史惧怕,溜之大吉。众人公推汪华为刺史,镇守一方,保护地方平安。义宁元年(617年),宣城刺史遣兵进犯新安,汪华部署抗敌,并亲自带领八百精兵,先行攻入宣城境地。宣城郡将陈罗明出城应战,败走,被汪华追击斩杀。兵临城下,宣城刺史自缚投降,汪华为其解缚,不问其罪,安抚百姓,收编其精锐而归,遂兼并宣城郡。稍后,又带领军队先后攻占余杭、遂安、东阳、鄱阳郡,拥兵十万。诸将议论:中原纷乱,现占据有六郡,若以刺史的名义号令军队,恐怕以后仍要瓦解。于是建号称“吴王”,王城设于休宁万岁山,次年迁歙县乌聊山。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
  唐王朝建立,汪华顺应民意,于武德四年(622年)九月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护地方之功,并改新安郡为歙州、宣城郡为宣州、余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东阳郡为婺州、鄱阳郡为饶州,授予汪华歙州刺史之职,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其时唐王朝虽已建立,但天下仍然没有安定。杜伏威起兵后,大业十四年(618年)上表归降隋朝,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翌年,又降唐,被任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杜伏威对早先新安刺史归顺未成之事对汪华有隙,加上汪华号称吴王,杜伏威亦称吴王,形成对立。汪华归唐以后,杜伏威仍派遣部将王雄诞于当年十一月攻打汪华,汪华派遣汪天珤拒战。
  武德七年(625年)入朝晋见。贞观二年(628年)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参掌禁兵。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忠武将军,行右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留京担任九宫留守。李世民回朝后,称赞其忠心勤恳。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月三日,逝于长安。唐永徽年间(650~655年),归葬歙县云岚山。
  汪华死后,徽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保障当地不受战乱之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州衙之西建祠纪念他。大历十年(775年),刺史薛邕将祠迁于乌聊东峰。元和三年(808年),刺史范传正又迁于南阜山之最高处。徽州六县及宣、杭、睦、婺、饶等地百姓也相继建立许多汪王(公)庙,封其为越国公汪王神。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相继加封至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
  汪华生有九子,长子建,官朗部州督杞府法曹参军,子孙世居歙县唐模、岩寺、郡城西、休宁阳湖、黟县宏村、旌德新建等地。次子灿,官左卫勲府费州培川令,为培川汪氏始祖。三子达,以征高昌,至上柱国,子孙散居陕西巩昌、绩溪尚田、歙县富溪等处。四子广,官左卫府飞骑尉,后裔迁居浙南、闽西等处。五子逊,官左卫勲飞骑尉,年21卒,葬长安积福里,无传。六子逵,官薜王府户曹参军,子孙世居江北、四川杨城等处;七子爽,官左卫勲府选授岐王府兵曹参军,子孙繁衍,世居绩溪登源、歙县慈菰、婺源还珠、大田、鳙溪、大畈、梧村、回岭,浙、闽、苏、杭、江北桐城、江西乐平、湖广汪氏大多为爽后裔。八子俊,官至卫郑王府参军,子孙世居旌德新建、尚文坊、龙潭、昌庭路,太平浮溪,歙县过塘,泾县东马头等处。九子献,封授崇福以正,年十九卒,葬绩溪登源,无传。汪氏在徽州甚为望发,南宋初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可见其盛。
I LOVE YO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帖

80

积分

认证会员

同宗是命,相聚是缘!

Rank: 6Rank: 6

积分
80
QQ
发表于 2009-3-19 1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第一伟人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号英发,出生于古徽州绩溪县瀛州汪村。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宋淳熙间篡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迁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迁祖为汪文和。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追溯徽州汪氏源流时指出:“汪氏源出于汪芒之后。昔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其骨专车,盖却汪芒也。其国在今湖州山中。楚灭于越,遗黎四窜。汪芒氏入歙,当在斯时,故时号山越。及秦立鄣郡,彼土日辟,汪芒益有所逼迫,而不得不西窜于歙,居今绩溪境内。”汪华自少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母。九岁为歙县郑村的舅父收留。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发动兵变占据歙州,击退官府围剿,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卒于长安。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著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勾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以上是我在百度搜索到的信息,觉得也可以参考,特供本家们学习研究。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40222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09-4-16 16: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祝明) 的帖子

我是越国公七子爽公之后,根据《越国公行状》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越国公汪华》,正在宗亲网《文学艺术》栏连载。敬请斧正。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