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127|回复: 3

说汪直 话鸿章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6-16 08: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直(一说王直),明朝徽州人氏;李鸿章,清朝合肥之人。

徽州和合肥,分别位于安徽的南部和中部偏北。汪李一南一北,好像不是东西;一明一清,却实在不清不白。一个是所谓“倭寇”的总头目,一个是系列屈辱条约的总签字人,百多年来,更是以汉奸、卖国之名广遭诟病。

本人对翻案毫无兴趣,但诚以为:详察历史,指二人卖国不公;审视现在,骂二人汉奸无益;展望未来,除汉奸一说有助国人更轻装自信前行。

                           (一)

强汉盛唐,中华是气度恢弘的开放国度。丝绸之路通向遥远的印度以及中亚、西亚直至欧洲,促进了几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对周边的藩属国也有着极强的向心力。

降至宋朝,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中华文明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这一过程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而中断。

有人认为宋朝是中华帝国衰落的开始,其实不然。经济、技术、文化不说,军事其实也不弱。

蒙古帝国征服了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强悍帝国。面对强敌,在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一触即溃的时候,大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抵抗,使蒙古铁骑遭受了其征服史上最惨重的损失。

然而大宋也未能避免灭亡的命运。崖山一战,陆秀夫身背幼帝蹈海而亡,中华第一次整体亡国。

这使我想到恐龙的灭绝,诚非战之罪也。

蒙古族如今是中华大家庭中和谐的一员,这是另外一回事。从历史角度上,蒙元八十余年的统治时间虽不长,但对中国人性格的伤害实在良深。整体亡国,中华精锐损失殆尽。敢做敢言,则难免斧钺之祸;苟且偷生,或可得蝼蚁之活。从此,国民性格中强悍自信不在,软弱奴性日长。

也是天佑中华,明朝开国,中国又迎来一个良相层出、将星云集的年代。凭借这股自强不息的力量,中华完成复国大业,避免了蒙古帝国衰落后四分五裂的局面。

大明恢复了盛唐时的大部国土,惟一没有收复的是新疆,这导致东西方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的未能复兴。另外,开国后不久实行的莫名其妙的海禁政策,更使中国从此走向闭关锁国的不归之路。

我们刚刚纪念了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海日。为何大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实行海禁政策,与三宝太公造宝船巡游的目的本身一样,是个历史之迷。一种说法是,与明成祖朱棣夺位,建文帝或流亡海外有关。

大明开国时的强悍转瞬即逝。闭关锁国使中华在人类十五、十六世纪大航海运动中,虽占据经济、技术、军事的领先地位,却进取意志全无,从而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时刻,选择了一条逆潮流而动的道路,一步步滑向近代落后挨打的深渊。

中华之落后,实自大明中叶始。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拜所谓“修墓”、“砸墓”事件所赐,汪直,这个被尘封了近五百年,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海洋英雄,以一种令人伤感的方式,进入国人视野。

虽然实行海禁,但海上贸易并未禁绝。因为,东南沿海人民需要生活,全世界也都需要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无法在大陆立足,以徽商海上分支为主体的中国商人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以宁波外海的双屿岛为基地,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双屿岛,成为十六世纪世界贸易中心,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

年轻的汪直豪侠仗义,谋略过人,秉承徽商亦儒亦贾的传统,信誉卓著,深得当时海上徽商首领许栋的信任和众人的拥戴。经商同时,为了对抗官军清剿,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奉祖训“片板不许下海”为圭臬的嘉靖皇帝决心剿灭这股叛逆。明军偷袭双屿岛,许栋战死,汪直等人突围而出,被迫远遁日本。

当时的日本仍处于诸侯混战时期,无论哪方面,都不及中国万一。

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套句俗话说,那是崇拜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日本崛起是在十九世纪明治维新之后。即使那个时候,当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敲开日本大门时,日本天皇仍下诏书曰,对待高鼻子洋人,要像对待中国人那样尊重。

汪直很容易就在平户(今长崎)落下脚来,被众人推为新盟主,号称“徽王”。倭人深服其信义,称之为“大明朝的儒生”。

汪直和明朝沿海地方政府联系其实相当紧密,配合明军剿灭了多股海盗,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称霸东洋。

                             (三)

为了促使朝廷早日开放海禁,汪直采取了“以打促和”的方针。但斗争的对象主要是官府,对待百姓,他与部下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其中一条就是“凡对妇女施暴或强占妇女为妻者,格杀勿论。”

汪直招募了一批日本浪人,但十不过其一。这些倭人打仗时被安排冲锋在前,死伤惨重,回到日本,往往所剩无几。为此,汪直颇遭倭人埋怨。本来吗,说好带人去发财的,怎么连命都给弄没了呢?

历史上有过真正的倭寇,是元朝延至明初的小规模日本海盗。但明朝绵延近两百年的大规模所谓“倭患”,实际上是以海上武装商人为首,国内流民及手工业失业者为主体,夹杂小部分倭人雇佣军的一场内乱,其起因,是明朝不合理的海禁政策。

汪直平生以信义成,最终也为背信弃义害。

汪直流亡日本长达二十年,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的老母妻儿,更思慕朝廷招安,用自己的力量平定真正的匪盗,创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当同为徽州人的浙直总督胡宗宪,以同乡之谊,释放老母妻儿之情招安时,汪直毫不犹豫,说服各岛的大商人,乘巨舰百艘,归国投诚。

我相信胡宗宪是真心主抚,朝廷也许其“便宜行事”。

汪直并非毫无防备,在扣押一名人质,留下大队人马后,只身赴胡宗宪总督府。胡也优待有加。

然而朝廷此时依然或剿或抚争论不休,事态的发展更出乎胡、汪二人所料。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个个非呆即傻。朝政也长期为宦官所把持,国家大计如同儿戏,毫无远见。

不知那时有无汉奸一说,但胡宗宪确实被指称收受几十万贿赂,引汪直来衅。胡难辩也不敢辩,遂将汪交给主张严剿的巡案御使。临别时,胡置酒相待,百般解释,万般抱歉。汪拍案而起,却徒呼奈何。

在被关押两年之久后,1560年,一代枭雄汪直引颈杭州。时隔不久,舍人未能保己的胡宗宪迫于压力,自杀身亡。

汪直下狱后,以其义子为首的部下拒不投降,突围而出,演变成真正的流寇。东南沿海遭受了数倍于前的惨烈蹂躏。

哥伦布出身海盗,最早完成环球航海的英国人德雷克也是海盗,英王查理二世招安的“海盗国王”亨利•摩根,后来更成为大英驻加勒比海地区代表、牙买加的总督。汪直的命运不如他们,也不如后来的郑芝龙。

郑芝龙同为以日本为据点的海上武装商人,比汪直更进一步,还娶了个日本妻子,为明朝招安后,平灭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其子郑成功成为晚明的支柱和收复台湾的英雄。后来,随着明朝开放海禁,“倭患”彻底消失。

我有时想,如果汪直招安成功,明朝“倭患”或可早平息几十年。辅以必要的人员装备,以汪直的声望、谋略、勇气和实力,统一日本不是不可能。更重要的,中国将与世界同步迈向海洋,中国史和世界史都将改写。

                             (四)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拿马克思根据西方历史总结的社会五阶段论来套中国历史,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自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中华进入了帝国时代。

绵延至今两千余年的中华帝国,先后出现了蒙元和满清两个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统一政权。

今日之中国,汉、满、蒙、回、维吾尔、藏、苗,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家庭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分裂的企图注定会造成无尽的伤害,也注定不可能得逞。

中华文明是最博大,最具包容性,也最具生命力的文明。然而任何文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华文明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近两百年的落后而妄自菲薄。实际上,今后人类文明的更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华夏各民族逐步融合的历史。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是有差异的。我们审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清现实,更坚实地走向未来。

满清政权得到了国人有限度的认同。除了军队,无论朝廷还是地方,满清实行一满一汉体制,更多吸收了汉人进入统治阶层,虽然汉族官员还远不能起主导作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叶。当外部、内部危机接踵而至的时候,振作欲为的咸丰皇帝郁闷地发现,曾经骠悍神勇的八旗子弟,叱咤风云的满族大员,如今不是被酒色淘空了身体,就是被钱权迷惑了神经,早已不堪其用了。

历史的舞台,已经为曾国藩、李鸿章师徒搭好。

说李鸿章,离不开曾国藩。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三圣齐全。今天,无论是他教诲子弟的家书,三省其身的日记,还是鉴人、治军、运筹、驾御的谋略,都成为众人争相学习的经典。

曾国藩出身农家,秉性朴质,终生勤学深思,数十年如一日,毅力惊人,终成伟业。时人呼为“圣相”。

李鸿章比曾国藩小十二岁。李父和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小李进京赶考时,遵父命跟随老曾学习文章,二人由此结下师生之谊。

李鸿章才华出众,深得曾国藩赏识。但李出身富家,性情浮巧,年轻时多因急躁和傲慢遭人非议。曾国藩对这个爱徒进行了诸多磨砺,使李鸿章受益良多。

1858年,李鸿章投入曾氏幕府。经四年实战学习,李能力大长,性格更日趋坚忍成熟,终于在39岁时,募淮军赴上海,独挑大梁,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的政治生涯。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09: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从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无兵无权的幕僚,到手握重兵、独当一面的政治新星,李鸿章开始显现他过人的拼命进取,同时八面玲珑的政治手段。

对曾国藩,李鸿章是言必称“我老师如何如何”,推崇备至。

当时另一个才大气高的人物左宗棠,李曾与其同事湘军幕府,俩人诸多芥蒂。但彼一时此一时。现在二人一在上海,一在浙江,唇齿相依,难免有冲突,更需要合作。李鸿章施展无敌拍马术,将老左哄得心花怒放,奋勇杀敌,大大减轻了上海自己方面的压力。

左宗棠爱被人比作诸葛孔明,呼其老亮最高兴,李鸿章便口口声声老亮。后来李鸿章崛起时,权重一方的左宗棠也未作难。

对朝廷,李鸿章铭记“作朝廷官,办国家事,遵号令,守规矩”。同时他确实识见过人,也勇于任事,军务、洋务颇有起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等人信任和倚重。

锐意进取的李鸿章给暮气沉沉的上海官场带来一股生气,他“带印孤行”的豪迈举动也为时人所瞩目。如果说所谓“虹桥大捷”还是力量不足时一种自我吹嘘的宣传战大捷的话,那么1862年10月的沪郊四江口,淮军与太平军慕王谭绍光部的决战,确实是李鸿章独自指挥的经典之战,不仅加速了太平天国灭亡,也奠定了皖系军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笑傲武林的辉煌。

后曾任台湾巡抚的名将刘铭传,就是四江口决战的指挥之一。

十里洋场,李鸿章得风气之先,与身居安庆的老师曾国藩遥相呼应,一起倡洋务,求富强。

制器练兵以求强。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进一步创办中国近代海军。

开矿筑路以求富。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热河铜矿、漠河金矿等近十处;建成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设立天津电报总局,并发展成全国性电讯网;创办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夺洋人水上之利”,创办轮船招商局;倡设广方言馆,开近代中国留学美欧之先河。

与曾国藩铁肩担道义,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儒家理想主义不同,李鸿章奉行的是功利实用主义,无法达到曾国藩“闻道”的境界。

面对满清摇摇欲坠的江山,曾国藩深感无力回天,只求速死。李鸿章却毫不在乎,依然乐此不疲。

李鸿章对于官印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嗜好,越大越好,拿的时间越长越好。

“拼命做官”是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雅谑。曾国荃就十分羡慕李的这股拼劲,认为李易于取得成功。清史馆为李鸿章立传,也用“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概括他只想升,只想进的拼劲。

然而造化弄人,李合肥未能进一步成就惊世奇功,却招来无尽骂名!

                              (六)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内忧外患,千疮百孔。李鸿章独掌军政、外交大权,表面上十分风光,其实个中滋味,恐未足为外人道也。

不过李中堂的心理素质很好。甲午惨败,他的洋务军事大业毁于一旦,亿万国人恨不得食其肉。搁一般人,早忧愤而死八遍了,他啥事没有。

事实上,李鸿章既具有创大事业的冒险精神,更能持大体,不拘小节,遇事勇为。有关国家存亡的重大责任他都担当不辞,坦然赴之,不以成败易常度。他死后,慈禧太后评价曰:坚忍。应非虚言。

骂李鸿章卖国也不为过,谁让他签了那么多的屈辱条约呢?但他不签,又让谁签呢?用李自己的话说,总得有人签吧。

回过头看,清末面对那么大的危机,四面受敌,居然没有分裂,也算是中华幸事。

其实只有贫穷和没落之家才会出败家子,放在鼎镬之家,骄奢百倍,也是豪富、大方。

回首中华领先的数千年,汉奸、卖国贼一说罕见,二者层出不穷,是国弱兵疲近两百年的事。

大贤大圣如曾国藩,晚年处理天津教案时也曾被骂为“卖国贼”,曾文正公气愤难当,不久即抱病而亡,却无人为其洗刷不实罪名。

相比历史上另一个完美人物诸葛亮,《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一句“将略非其所长”,结果他自己被骂了一千余年。

都是圣贤,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盖因卖国一词,杀伤力太大;为“汉奸”辩护,风险太高。

动辄出现的汉奸、卖国贼骂声,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落后以来,不再从容自信的国民心态。

不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就难以认清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依我的看法,二十世纪中国出了四位领袖,完成了四件大事,那就是孙中山的复华,蒋介石的建政,毛泽东的强兵,以及邓小平的富国。

文明的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敢于任事,就难免犯错;伟大的事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错误,真理并非显而易见。我们正是踩着前辈的肩膀,踏着先人的鲜血前行。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汉唐恢弘雄浑民族性格的再造。抛弃自贬三分的汉奸卖国贼口舌之争,更从容、更自信前行。即使真的再出现这样的民族败类,我们也早已用行动的力量将其击得粉碎。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诚哉!曾文正公言。

——摘自: 搜狐社区文集(作者:金怒澜)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1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s:1]“ 伟大的事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错误,真理并非显而易见。”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