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5 1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凤藻(1851-1918),字芝房、云章,亮钧次子。生于清咸丰元年,12岁就入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称广方言馆)英文班学习,1868年入京师国文馆。以监生资格获保国子监学正职衔。光绪四年(1878)参加岁试,以户部主事留馆,任算学兼副教习,并从事西学图书的翻译。1882年以监生资格参加顺天乡试,中壬午科南元(第二名)。翌日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驻俄使馆二等参赞,赏二品顶戴。1891年三月任驻德参赞,奉旨记名以知府录用,同年7月,曾一度署理出使日本大。1892年7月正式接替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任清政府第六任出使日本大臣。但不过两年即逢甲午战争,在战争发生前,汪凤藻曾致电李鸿章,指出日军在朝鲜“布置若备大敌”,我“似宜厚集兵力”,但不被采纳。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仍在翰林院任职。1902年10月任上海南洋公学总办(校长),同年11月离职,回北京升翰林院侍读(五品),任日讲起居注官,1904年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监督。1911年离职。译有《富国策》、《新加坡刑律》、《公法便览》等书。民国七年逝世,终年67岁,墓在光福。有一子二女。
广方言馆:清末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1863年(同治二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始称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招收14岁以下文童住馆学习。聘英国人为西教习,另聘中国人任总教习和分教习。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仍保留原名称,分为英文馆、法文馆和算学馆,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增设天文馆。学习期三年,毕业后视成绩分赴各衙门、海关充任翻译等洋务工作。1905年,改为工业学堂。另有设在广州的广方言馆,1864年由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仿照上海例,奏请设立。招收14-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和20岁以上有功名的人入馆学习。设有英、法、德文班。学习期三年,毕业后派充各衙门翻译。经费由粤海关支付。
汪凤瀛与顾麟士合作的扇面
汪凤瀛(1854-1925),字荃台,亮钧三子。光绪出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定海黄以周,黄与王闿运、俞樾齐名。汪凤瀛在名师教导下学问大长,选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朝考后授中书舍人。1891年随兄凤藻到驻日使馆习外务,因日本开战而返国,以知府分发湖北,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请入幕。张之洞才高而慢人,起居无节,往往昼眠夜起,有时兴起,半夜立即招人商议或谈论文史,做他的幕僚辛苦且不讨好。但凤瀛却深得张的信任,担任张的洋务文案。后为常德、长沙知府,以父丧去官,已近六十。入民国,袁世凯闻其才,召为总统顾问。袁企图称帝,汪毅然反对,并撰《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持“七不可”之说,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与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为当时反对帝制的两大名文,传颂南北。当初凤瀛拟定此文,先给在京的儿子们看,几个儿子都跪下说:“文章足与日月争光,但是您恐有身入虎口之危。”凤瀛默然。第二天拿着这篇文章找政事堂机要局长、同乡张一麐转呈给袁,张一麐看了说:“你不怕遭祸吗?”汪说:“作此文时我就考虑过,虽死于刑场也是我分所应得。”张转袁看了,因其辞直有理,也未能加罪,凤瀛以此义声震天下。凤瀛有八子二女,以荣宝、东宝最知名,长女适陈衡恪。章太炎曾为其撰写《故驻日本公使汪君墓志铭》。
汪凤梁书法作品
汪凤梁(1857-?),亮钧四子。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编修,曾典试广西,后任四川顺庆府知府。据光绪三十三年《申报》报道,慈禧曾数次召见汪凤梁。其后情况不详。有五子三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