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817|回复: 12

一门三拔贡四知府之元和汪氏(铁佛公之后裔)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8-7-5 12: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佛公后裔大泽移居休宁县潜阜,其子高樘清初由休宁移居苏州,是为本支苏州汪氏始祖。该支家族因世居苏州娄门内北街,是为娄门内北街汪氏。清代硃卷中收入本支家族4人,即汪凤池、汪凤梁、汪凤藻、汪荣宝。这支家族在苏州甚至整个中国都很有影响,是一门出三拔贡(凤池、凤瀛、荣宝)四知府(凤池、凤藻、凤瀛、凤梁)的外交官世家,参与了晚清民国历次重大事件,如甲午战后的中日交涉、晚清钦定宪法的起草、与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等等。对晚清民国政局都有深远影响。   
                       
    据汪荣宝在考贡时所书世系,汪华堂弟铁佛的后裔大泽移居休宁潜阜,其子高樘由休宁迁吴,入元和籍,为这支迁吴始祖。经承煐、元圻传至亮钧,步入仕途。

    汪亮钧(1827-1910),字秉衡,号和卿(汪星伯曾祖父),元和廪贡生。官至镇江府学训导。他在前往镇江府学赴任时,正值太平军围困镇江府,“上下游皆为敌据,镇江以孤城扼敌。冲敌兵攻,扑无虚日”。而汪亮钧作为一介书生,竟“单车赴任”。到镇江后,他“奉檄治团防,昕夕徒步衢巷讥察”,以致“奸尻间谍无所容,城守益固”。因守土有功,江南肃清后,被清廷奏奖五品顶戴。其后,汪亮钧专心授学,在镇江府“别创冬荣春满斋”,“会课平陟精当,捐给花红”,“大江南北能文之士争先投卷以待品题,先后得科敌以去者踵接一时,称盛会焉”。汪亮钧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仕人,他的思想和处世之道未能超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范围。他反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反对外来势力对原有社会秩序的破坏,是一个护守封建秩序之人。但汪亮钧具有洞察时事的眼光,生活在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时代,他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变,毅然把自己的二儿子汪凤藻送到上海广方言馆中接受西学教育。由祖父汪亮钧传承光大的家学遗风,影响了后来几代人。84岁卒于任上。有四子汪凤池、汪凤藻、汪凤瀛、汪凤梁。

                 
    汪凤池(1849-1909),字思赞,号药阶,汪亮钧长子(汪星伯祖父)。世有阴德,绩学善属文。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后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旋升起居注主事,又迁刑部主事,掌管邢狱。1901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权势正炽,汪凤池上疏请求裁抑,慈禧太后闻奏动容。1902年,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西狩”还京,顺天府尹密饬大兴、宛平两县拘留大车二千辆备用迎接,人心惶惑,群臣不敢言。汪凤池闻知此事,上疏力争。汪凤池任职期间,“折狱平恕,不附长官意旨”,敢言敢谏,指陈得失皆关乎政要,为有名的清官和“诤臣”。为此,他得罪了不少朝廷要员,慈禧太后对他也颇感不快1904年,汪凤池被调离京城,外放湖南衡州知府,后迁为长沙府知府,颇得湖南巡抚岑春蓂的赏识和倚重。1909年以疾卒于任,年61岁。
唐宣城郡开国公铁佛像.jpg
汪凤池书法作品    扇面.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凤瀛与顾麟士合作的扇面.jpg    汪凤藻(1851-1918),字芝房、云章,亮钧次子。生于清咸丰元年,12岁就入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称广方言馆)英文班学习,1868年入京师国文馆。以监生资格获保国子监学正职衔。光绪四年(1878)参加岁试,以户部主事留馆,任算学兼副教习,并从事西学图书的翻译。1882年以监生资格参加顺天乡试,中壬午科南元(第二名)。翌日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驻俄使馆二等参赞,赏二品顶戴。1891年三月任驻德参赞,奉旨记名以知府录用,同年7月,曾一度署理出使日本大。1892年7月正式接替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任清政府第六任出使日本大臣。但不过两年即逢甲午战争,在战争发生前,汪凤藻曾致电李鸿章,指出日军在朝鲜“布置若备大敌”,我“似宜厚集兵力”,但不被采纳。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仍在翰林院任职。1902年10月任上海南洋公学总办(校长),同年11月离职,回北京升翰林院侍读(五品),任日讲起居注官,1904年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监督。1911年离职。译有《富国策》、《新加坡刑律》、《公法便览》等书。民国七年逝世,终年67岁,墓在光福。有一子二女。
广方言馆:清末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1863年(同治二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始称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招收14岁以下文童住馆学习。聘英国人为西教习,另聘中国人任总教习和分教习。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仍保留原名称,分为英文馆、法文馆和算学馆,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增设天文馆。学习期三年,毕业后视成绩分赴各衙门、海关充任翻译等洋务工作。1905年,改为工业学堂。另有设在广州的广方言馆,1864年由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仿照上海例,奏请设立。招收14-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和20岁以上有功名的人入馆学习。设有英、法、德文班。学习期三年,毕业后派充各衙门翻译。经费由粤海关支付。


                  汪凤瀛与顾麟士合作的扇面

    汪凤瀛(1854-1925),字荃台,亮钧三子。光绪出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定海黄以周,黄与王闿运、俞樾齐名。汪凤瀛在名师教导下学问大长,选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朝考后授中书舍人。1891年随兄凤藻到驻日使馆习外务,因日本开战而返国,以知府分发湖北,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请入幕。张之洞才高而慢人,起居无节,往往昼眠夜起,有时兴起,半夜立即招人商议或谈论文史,做他的幕僚辛苦且不讨好。但凤瀛却深得张的信任,担任张的洋务文案。后为常德、长沙知府,以父丧去官,已近六十。入民国,袁世凯闻其才,召为总统顾问。袁企图称帝,汪毅然反对,并撰《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持“七不可”之说,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与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为当时反对帝制的两大名文,传颂南北。当初凤瀛拟定此文,先给在京的儿子们看,几个儿子都跪下说:“文章足与日月争光,但是您恐有身入虎口之危。”凤瀛默然。第二天拿着这篇文章找政事堂机要局长、同乡张一麐转呈给袁,张一麐看了说:“你不怕遭祸吗?”汪说:“作此文时我就考虑过,虽死于刑场也是我分所应得。”张转袁看了,因其辞直有理,也未能加罪,凤瀛以此义声震天下。凤瀛有八子二女,以荣宝、东宝最知名,长女适陈衡恪。章太炎曾为其撰写《故驻日本公使汪君墓志铭》。

                    汪凤梁书法作品

  汪凤梁(1857-?),亮钧四子。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编修,曾典试广西,后任四川顺庆府知府。据光绪三十三年《申报》报道,慈禧曾数次召见汪凤梁。其后情况不详。有五子三女。
汪凤梁书法作品.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2: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相关的几个问题

1、关于迁居苏州的派系


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活动非常频繁,而且,其作为徽州第一大姓,房支繁衍茂盛,人丁兴旺,其宗族组织在不断裂变中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也不断地发生裂变,尽管因裂变而分支出很多家族,但这些家族对始祖的认同不会因此而发生丝毫减弱,但这些家族之间的交往,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若干代之后明显有所减少,甚至互不相认,因此,迁到苏州的汪氏,存在着很多支派,初步考察有:吴趋汪氏、东花桥巷汪氏、娄门内北街汪氏、盘门内梅家桥汪氏、阊门内汪昌一支、汪登瀛一支、休宁(西门、双溪)迁苏汪氏(包括娄门内北街汪氏)、汪琬一支、绩东迁苏汪氏。而其他诸如临时性的暂居或个别性移居的汪氏,在此不作考察。



2、关于迁苏的时间



徽州汪氏的迁徙活动频繁,迁到苏州的支系很多,而且迁苏的时间也不同,最早见于记载的大概于元末,如前述及的避元末张士诚之乱的一支汪氏,但主要集中在明中叶以后,其原因主要是,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产生变化,自金花银的征收到一条鞭法的推行无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徽州商人也带来的机会,出现了手握巨资的大商人,同时,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联合经营的必要性增强,遂徽州商帮应运而生。而徽州商帮经营的特色就是善于利用徽州宗族社会的温情脉脉以维系其宗族成员,建立商业网络,以垄断经营获取厚利,汪氏家族更是利用这一点,在明中叶以后陆续向大都市迁徙,从事商业活动,而且他们的外出经营,往往是与其宗族分支的迁徙相结合,先由一人在异地站稳脚跟,随后整个家族俱迁此地,在异地重建宗族组织,进行宗族活动,并利用宗族来进行商业活动。



3、关于迁徙的原因



徽州人金声曾说:“新安不幸土瘠地狹。所以生业著于土者,什不获一。其势必不能坐而家食。故其足迹常遍天下。”可见,地理上土瘠地狹是他们迁徙的重要原因,另外关于汪氏迁徙的原因,在汪氏族谱中也有所反映,如《武进汪氏合谱》有云:“古人有聚族而居,虽死徙无出者,今吾观世之人往往东西流寓南北迁徙,其何故哉?或避难而迁,或谋利而往,或因宦游而羁留,或爱山水而卜居……”。徽州汪氏迁徙活动频繁,初步考察,其迁徙原因有以下几种:



(1)出于经商需要



由于徽州特殊地地理环境,徽州人自古就有经商地传统,《徽商便览》指出:“吴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多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远服贾,今日徽商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而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其家族迁徙更为频繁。迁徙的方向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尤为突出。如 “汪以功,字惟敏,潜口人,幼聪颖迈群,年十八捐书从父,贾于汴……客姑苏”“汪扬烈,字景昭,瞻淇,监生,生性孝友,贾于吴”;“汪社生,以贫困奔驰吴越”。



(2)躲避战乱



传统社会的周期性王朝更迭,社会动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为躲避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而且这种迁徙带有不规律性、不固定性,往往是一迁再迁。如六合汪氏就是因避张士诚之乱而由苏州迁到江苏六合的。



(3)任官调遣



传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官吏的控制,规定“三百里不得为吏、五百里不得为官”。而且对官员调遣更为频繁,很多人因任官调遣而迁居为官之地,如“汪乃昌,字曙民,新阳人,寓吴,以知府衔,候选员外郎,入湘军、淮军幕,积劳病故,循例议恤加道衔,一子入监,期满,以州判用”。



(4)交游而喜好当地文风

徽州文化底蕴浓厚,孕育出喜欢到处交游的徽州人,他们往往因喜好异地文风而迁居此地,如“汪璂,字彩五,休宁人,寓居吴县,以诗与吴中诸文人交,屡游黄山,归辑近人诗文,加以评释。” 再如《武进汪氏合谱》载:“我毗陵始迁祖海云者,公讳海云,原名锡,海云其字也,……,闻吴中风土甲天下,遂与同族自黎阳而卜居姑苏者甚多,遂往而受廛于甪直里,既而以事道经毗陵,见风醇俗美视甪直尤胜,于是复由甪直而占籍于毗陵(江苏武进县)……”。
(5)业医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它肇自北宋,盛于明清。由于行医需要,很多新安医家到处行医,很多为“吴中医学甲天下”的温病学派的发源地苏州所吸引,而留居吴地。如汪启贤(1662-1722),清医家,歙县人,康熙年间名医,行医于吴越间,常与其弟启圣(字希贤),子大年(字自培)等辑注《济世全书》录各科应征验证方及食疗、按摩诸法。
汪氏家族的迁徙活动频繁,对其追踪考察比较困难,但根据遗留下来的大量族谱,结合方志、文集、碑刻等资料大体可以搞清其整体脉络,尤其对于迁到苏州的汪氏还有大量珍贵的档案存世,这就为考察徽州汪氏在苏州的活动提供方便。至于徽州汪氏如何迁到苏州并定居下来?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取得客居社会的认同?融入客居地之后对客居地产生何种影响?而当地社会激烈地变迁对汪氏家族自身发展演变产生何种作用?这将是笔者随后研究的课题。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7-5 15: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家族资料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7-5 23: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7-6 09: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89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8-7-7 0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起来有新鲜感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顾问
——记汪凤瀛父子

     一九一五年间,袁世凯忽起帝制念头,筹安会一些人,密锣紧鼓正要搬演“猴把戏”上场,一般群小劝进,佞辞百端之际,总统府里一个高等顾问汪凤瀛,忽给筹安会一封书,列举七个不可。


  当此稿草拟完毕,先给他几个儿子传观,他大儿子看了之后,跪在他面前劝阻道:“大人这封信里,所持各种理由,辞严理壮,自是正气充沛之论,可是项城方在兴高采烈地制造舆论,促成帝制之际,这种相反意见,一定是不能入耳,万一有个不便,似乎是犯不着的……”


  这个老头儿却说:“国体已易共和,称帝便是倒行逆施,于国于袁,两俱不利,这般人殷勤劝进,误了袁也害了国,吾尽吾言而已,危险也顾不得了……”说着,捏着稿子踱进房去。


  第二日问起这封信,已发出了。袁世凯看了信,却没有什么,家中人却捏了把汗。  

  汪凤瀛,字荃台,元和人,光绪初年,从学于黄以周(元同),通群经大义,选拔贡,入粟得中书,后跟他仲兄芝房(汪凤藻)出使日本,娴习外交。返国后,入湖北蔡毅若(锡勇)观察幕,撰治文书,都能曲中肯棨(qǐ,关键),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见其文,询知为汪手笔,请他入幕,他尚未答应,“庚子拳乱”发生,张之洞便径予札委督署洋务文案,外交事件由他总其成。唐才常之变,汉口租界被搜名册中多知名之士,汪凤瀛将册付诸一炬,对之洞道:“按册穷治,必兴大狱,灭迹所以安人心,却为明公省却许多事。”

   之洞叹息,遂也不穷究了。这位张香帅是以起居无节出名的,白天里往往酣睡,深夜才起来治事。做他幕僚最苦不过,起草奏牍,商论文史,差不多就难得好好地安眠,但汪凤瀛却特别勤慎负责。

  以后做了好几任知府,最后任长沙知府时,已六十岁了,他是个外和内刚,大节不苟的人物。


  鼎革(改朝换代)以后,便到北京,就养于大儿子汪荣宝,袁世凯聘他做高等顾问,是因为久慕他的名气。他之上书阻帝制,写好之后,便去找他同乡张一麐,托他转递,张是政事堂的机要处长,于袁称帝也不甚赞成,因对汪道:“论理应该由我来说,老兄这又何必?”

   汪凤瀛道:“我写了这件东西,就准备到军政执法处去的,拜托老兄代我一递罢!” 一麐也为之太息,握手而别。怎料书上,却没有事。

   汪氏上书原文,今已佚失,其七不可之说,仅见于致杨度一函中,虽措词稍别,意旨或无甚差异。因觅录之,以存此一代重要之文献。

   他有八个儿子,长荣宝、次乐宝、东宝、楚宝、桢宝、椿宝、松宝、相宝。女二,长嫁给陈三立子衡恪(陈师曾),次嫁何元瀚。

   东宝,又名汪东,字旭初,是章太炎门下五王之一的东王。

   荣宝,字衮甫,小字梦珊,据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人家给他一把珊瑚制的剪刀,所以又叫做梦珊,也是黄以周的学生,十九岁选了拔贡,朝考签分兵部。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O O年)联军入京,他南下上海,进了南洋公学,不久赴日留学,革命学生组抗俄义勇军,他也参加过,毕业回国,在民政部任参议,黄复生、汪兆铭谋刺摄政王不遂被捕,将处极刑,他言于民政部尚书善耆,力争免死。一九一二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以后历使比、法。

   袁氏谋称帝之前,曾召见他谈中西政制,及外国对中国国体意见,他回答道:“国外人士,希望中国出个华盛顿,不愿中国有拿破仑。”袁氏色沮,知他父子终不为用,即遣还。

   荃翁闭户著书,作《救亡论》十九篇,要旨在提倡道德,改造社会,盖忧国伤时之作也。

   一九一八年戊午,荣宝奉命使瑞士,一九二二年壬戌,调驻日本公使。一九二五年乙丑,荃翁病逝。

   荣宝任职十年,折冲撙俎,对日本军阀图谋侵华,辄留心细察,“九"一八”前夕,他向政府报告,请派人到日核实,而“万宝山事件”发生,奉派前往勘查,沈阳陷时,他已卸任回国了。寓居北京,主张对日抗战。其后便不复出山,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卒。遗著有《扬子法言疏证》,脱稿仅半月,不意便一瞑不视了。

    祖孙三世,俱以知日本外交闻于世,可谓能传家学了。
 
   在汪老先生作《救亡论》时,荣宝见到篇目,劝阻不从,曾写了一首诗:众生溷浊亦同群,欢凤伤麟孔思纷;局促乾坤成末日,昭回云汉属斯文。 新书宁止潜夫比,要指先令小子闻;若使陆沉犹可挽,岂应数策废河汾。见衮甫所著的《思玄堂诗集》。
 
 但也有人说:沮袁世凯帝制的“七不可”文,原是荣宝写的,他父亲看了便用他自己的名递去的。是否如此不可知,但他父子见解原是相同的,则无可疑也。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梅未嫁给陈三立子衡恪(陈师曾),汪梅梧嫁何元瀚。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东先生年表简编


刘长焕

摘要:现当代词学巨匠汪东(旭初)先生,是海内公认名家,早年识孙中山并入同盟会,后随章太炎先生游学,为“章门四大弟子”之一。其创作之宏富,为同门中翘楚,是民初王、郑、况、朱四大词学研究家之后承上起下的重要人物,殷孟伦、沈祖棻出其门下,足以显示其风仪。章黄学派之最大特点,其实不仅局限于精于考据,深通义理的治学门径,更在于独创辞章、感悟现实的传统品格。语言与文学并重才是章黄学派的内核。然关于汪东先生之研究,海内似乎根本没有展开,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学术与创作道路,学界依然停留在最基本的“简介”范畴,年表之简编或可为学人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汪东  年表   简编



汪东出生在苏州城东北街一个大家族,先祖由徽州迁徙而来,最后成为苏州影响很大的名门望族。汪东的祖父汪亮钧(1827-1910),字秉衡,号和卿,官至镇江府学训导。这是一位精于学问并传承光大了家学遗风的清代官员,其思想既有保守的一面(如反对太平天国起义),同时又有敏锐洞察世界的眼光(将自己的二儿子汪凤藻送到上海广方言馆中接受西学教育)。他影响了汪氏后来几代人。汪东的上一辈有四兄弟:大伯汪凤池、二伯汪凤藻、父亲汪凤瀛、叔汪凤梁。苏州汪氏家族是一门出三拔贡(凤池、凤瀛、荣宝)四知府(凤池、凤藻、凤瀛、凤梁)的外交官世家,参与了晚清民国历次重大事件,如甲午战后的中日交涉、晚清钦定宪法的起草、与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等等。对晚清民国政局都有深远影响。⑴

卢酉纯《汪东先生事略》记述说:“汪东,字旭初,别号寄庵,寄生,江苏吴县人。生于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己丑)。祖父和卿,官镇江府训导衙门。父凤瀛,字荃台,从定海黄以周先生学,通群经大义。清总督张之洞召置幕府,任长沙知府。辛亥后任总统府顾问。袁世凯野心勃发,设筹安会,谋称帝号,严复、刘师培等佞辞百端。汪凤瀛为文述七不可,反对筹安,不畏虎口,甘冒杀身市曹之祸,为世所称。”⑵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说明汪东幼承庭训,其家父耿介磊落大义之风必然对其有深厚濡染。

汪东共有八兄弟:长兄荣宝、二哥乐宝、四弟楚宝、五弟桢宝、六弟椿宝、七弟松宝、八弟相宝。大姐梅未嫁给陈三立子衡恪(陈师曾),妹梅梧嫁何元瀚。

汪东在兄弟中排行在三,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东渡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后在早稻田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哲学馆,章太炎四大弟子之一。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主编,鼓吹革命。曾任教民国中央大学教授,弟子遍布,有重要成就者如沈祖棻、殷孟伦等,汪东是海内著名学者,词坛大家,书画家。其词学著述及创作宏富,有《词学通论》和《梦秋词》等传世,影响深远。考索其一生经历及其前辈、同代文人学士相关事件及履历辅成年表简编。抛砖引玉,或可助于当代词学研究。



年表



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汪东生在江苏吴县。兄荣宝十二岁,姊汪春绮(梅未)八岁。是年章太炎二十三岁,进诂经精舍从俞曲园学习。严复任李鸿章所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梁启超十七岁到广东应试中举。陈衡恪十四岁。鲁迅九岁。吴承仕六岁。黄侃五岁,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钱玄同三岁。陈寅恪生。

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一岁。叔汪凤梁进士,授编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开宗明义指出千有余年的倚声之学到他那个时代,词的创作:“大雅日非,繁声竞作,性情散失,莫可究极";词的批评则大多“务取秾丽,矜言该博"。于是“作者愈漓,议者益左。"——清季词学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出露了衰竭的气色。王鹏运、朱祖谋们大操大办,很有点巅峰狂舞的豪情,但总是回光返照的晚景了。是年刘师培八岁学变卦之法。
   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二岁。父亲汪凤瀛随二伯凤藻到驻日使馆习外务,因日本开战而返国,以知府分发湖北,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请入幕。是年梁启超娶贵州李端棻从妹李蕙仙为妻。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三岁。章太炎完成作品《膏兰室札记》四册及《孝经本夏法说》、《子思孟轲五行说》等。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四岁。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五岁。蔡元培授翰林院编修。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六岁。陈衡恪19岁,到湖北与书法家范肯堂之女范孝嫦结婚。5月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提出了变法纲领。章太炎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况周仪作《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夜深不管人憔悴。凄凉和并,更长漏短。够人无寐。灯炧花残,香消篆冷,悄然惊起。出帘栊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愁入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鬓线搔短,壮怀空付,龙沙万里。莫谩伤心,家山更在,杜鹃声里。有啼鸟见我,空阶独立,下青衫泪。”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七岁。梁启超到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办《时务报》,连续登载《变法通议》等文章,其言论在全国尤其在青年中影响很大,人称“言论界之骄子”,又称他为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上海是人才集汇之地,又是中西文化的汇合点,他在上海接触了很多西书和新事物,成为著名的维新思想宣传家。6月26日,胡璋(铁梅)创办《苏报》。11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诱禁。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得知后,将此事在报纸上公开披露,由于舆论的干预,孙中山终于获释。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八岁。德国占领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赶到北京,上清帝第五书。夏曾佑在天津和严复、王修植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杨文会在南京延龄巷住所,创立“金陵刻经处”,专门负责刻印、流通各种佛经。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九岁。父亲汪凤瀛任武汉大学提调。1月,康有为上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维新派政治改革的政治纲领,要求制定宪法,实行西方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度,同时组织保国会,推动政治维新运动。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在菜市口被杀,世称“六君子事件”。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岁。郑文焯作《浣溪沙》从石楼、石壁往来邓尉山中“一半梅黄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词写吴县光福镇南的邓尉山,这一带居民多植梅树,有“香雪海”之称。这首词萧闲淡远,格调高雅,词中有画,画中有人。秋天,孙中山派陈少白赴香港办报,并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将报纸定名为《中国日报》。是年冬天,陈宝箴离开长沙抚院,携全家老幼扶夫人的灵柩迁回江西南昌。时陈三立大病,三立大姊痛哭而死,寅恪长兄师曾之妻范孝嫦(范伯子之女)不久亦逝。陈寅恪这一年九岁。
(全文14000字,历时一年仍在进一步落实细节之中)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