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6656|回复: 1

“花山谜窟”等石窟群开凿于汪华时期

[复制链接]

5

主题

7

回帖

240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
发表于 2008-6-22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山谜窟”等石窟群开凿于汪华时期

汪华与古六州石窟群》之一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 100084  

摘要: 本文提出“花山谜窟”、“龙游石窟”等石窟群成因的一种新说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目前围绕这一问题的“谜团”。“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龙游石窟”、“花山谜窟”、“淳安石窟”和此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石窟群的开凿,都是隋末唐初,在汪华据有六州(歙、宣、杭、睦、婺、饶)的时期,作为一项“国策”的执行,广泛动员军队和民众,在616621左右几年的时间里,大致同时进行的备战工程。这一辉煌成就,是中国人民之伟大的又一证明。

关键词: 汪华,古六州,石窟群。

、缘起

浙江“龙游石窟”、安徽屯溪附近的“花山谜窟”等石窟群的发现,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兴趣。这样恢弘奇伟的巨大工程,在地下沉睡千年,长期以来竟无人知晓。一经发现,洞窟数目又如此之多。观其规模之巨大,工程之难能,令人惊叹。而这些洞窟是何人、何时、为何目的而开凿的,一时却找不到可靠线索。谜团重重,颇为费解。围绕这些石窟群的成因之“谜”,出现了种种说法[sup]([/sup][sup]1[/sup][sup][/sup][sup]2[/sup][sup][/sup][sup]16[/sup][sup][/sup][sup]18[/sup][sup][/sup],有关的研讨和会议也进行了不少,至今没有定论。笔者不揣冒昧,也愿意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得之愚。

2003年,笔者曾两次到安徽屯溪访问。9月第一次到屯溪,听说有开辟不久的奇景“花山谜窟”,即去参观。听了导游饶有兴趣的、以“谜”为中心的讲解,看了石窟令人惊叹的宏大结构,参观了那里的2号洞和35号洞,心中不免激起“破谜”的欲望。10月到屯溪开会,再次用心参观了谜窟,搜集了一些资料,拍了一批照片,查看了一些文献。在嗣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不断留意,搜集材料,并加以对照思考,对于石窟群成于汪华时期的想法,逐渐成熟。在此期间,得知新发现了浙江淳安石窟群,又印证了笔者的想法。从前已经报道的龙游石窟群,以及在龙游附近、花山附近发现的其它石窟群,也符合笔者所想的道理。20062月,笔者到浙江,参观了龙游石窟,印象深刻,所见所闻,更坚定了原先的看法。同时笔者认为,在“古六州”范围内还有可能发现类似的石窟群。

关于石窟群的成因,已经有了采石场说、山丘说、筑路说、环保巢居说、汉洞说、盐商仓库说、贺齐屯兵洞说、方腊洞说、花石纲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鱼梁坝说、越王勾践秘密战备基地说、外星人工程说等许多种说法[sup]([/sup][sup]1[/sup][sup][/sup][sup]16[/sup][sup][/sup][sup]18[/sup][sup][/sup]。这里提出的一种,可以简称之为“汪华说”,也是一种假说,同样属于探讨性质。但是笔者认为它能言之成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符合绝大部分围绕这一“谜团”的既存事实,所以愿意提出来,供讨论。如果笔者这一看法有道理,有助于破解石窟成因之谜,则对于进一步研究石窟群,发掘徽文化,弄清徽州及周边地区的沿革,发展今日的地区文化经济,都是有益的。

二、简单的思路

一个事件的所谓“破解”,简单地说,就是弄清构成这一事件(从前说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按一般说法,有五个,就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五个词的英文,头一个字母都是“W”,所以通称“五个W”。五个要素一旦确定,一个事件就基本清楚了。如果弄清了“谜窟”的这些要素,“谜窟”之“谜”也就基本破解了。关于何事、何地,我们已经从众多报道里知道了一部分,花山、龙游等地的石窟群就是答案,已被广为宣传。关于何人、何时、何因,却知之甚少,而且是作为 “谜”的核心来对待的。对此,笔者在这里试加探讨。

笔者考虑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洞窟这样宏伟,工程如此浩大,决不是什么人“为挖洞而挖洞”、“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一定要有某种巨大动力的驱使,巨大决心的主导,巨大规模的动员,统筹全局的规划和绝对权力主使的运作。这一点也有人注意到了[sup]([/sup][sup]9[/sup][sup][/sup]。工程是秘密进行的,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希望成功,那么,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下,才具备组织领导进行这一工程的条件呢?笔者想,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只有那些具有远见和气魄的“一方雄主”才能做得到。

以“花山谜窟”为例,在安徽屯溪附近这一带地方,组织开掘这些洞窟的,可能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开凿的时间,洞窟是在哪朝哪代开凿的。记得花山谜窟的导游介绍过,地质人员根据在35号洞发现的、洞成以后形成的石钟乳的厚度判断,成洞的时间大约在15002000年前。关于浙江淳安石窟群的报道说,石窟群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了[sup]([/sup][sup]17[/sup][sup][/sup]。这个时间范围,大概在东汉至唐朝这一段时间内。

考虑到工程量非常巨大,工程又是秘密进行的,凿洞时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是在中央统治能力特别强大的“盛世”,而只能是在中央控制力薄弱的、各方割据的“乱世”,由地方势力“私自”进行的。南北朝和隋唐之交的时期可能性最大。

笔者查阅了一些正史和方志,意在寻找“合适的”人物。既然能够领导进行如此巨大而秘密的工程,他们一定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有权有势”,能够动员起他所管辖的军队和民众。并且当政多年,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样,他们或是在地方上做官为宦的“豪门贵胄”,或是逢时而起的“乱世英雄”。

顺着时间检索下来,“合适的”人选并不多。程灵洗和汪华最惹人注目。这两个人都是徽州望族的代表人物,很有名气。后来为人们尊崇,加上了各种光环。封号和祠庙都非常多,甚至已经被奉为神灵,说明他们在徽州历史上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程灵洗,海宁(休宁旧名,当时属歙州)篁墩(今属屯溪)人。于公元514年至568年在世。后人一般称他为“忠壮公”。他曾在南朝的梁、陈两朝为官,曾经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多次做过郡县首脑和军事领导,南征北战,功绩显赫,多受封赐。但是他似乎并不具备在歙州地区领导大规模挖洞工作的条件。因为他是“政府官员”,没有那么多“自由”。汪华则不然。史称汪华曾起兵自立,占据歙州,后来又占据了宣、杭、睦、婺、饶等州,拥兵十万,自号“吴王”,据有六州之地,达十年之久,可称是“一方雄主”。后来汪华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声名显赫,后代繁盛。笔者觉得汪华很像是所要寻找的人物。

于是笔者集中精力,仔细研究汪华,发现他是要寻找的最“合适的”人选。

三、汪华其人

汪华是什么样的人物呢?这里根据笔者的了解,作一简介。

《歙县志》、《徽州的太阳》等文献[sup](2,3)[/sup]记载,汪华(586年-649年),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歙州登源人。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1400年。汪华幼年丧父。随母郑氏投靠歙西外公家,不久丧母,9岁为舅父放牛。常与乡邻诸少年习拳练武,后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适逢大业(隋炀帝年号,605年—617年)之乱,汪华带领一班人加入郡府官军,参加了平定婺源地方起义的行动。隋末,群雄割据,战火频仍。汪华审时度势,起兵自立,占据歙州,并相继占据宣、杭、睦、婺、饶诸州,统兵十万,统治“六州”达十余年,并自立为“吴王”。曾将新安郡治所由黟县迁至休宁万岁山。隋义宁二年(唐武德元年,618年)再迁至歙县乌聊山(今徽城),并建筑了城池[sup]([/sup][sup]5[/sup][sup][/sup][sup]6[/sup][sup][/sup]。在此期间,汪华立志“保境安民”,使他所统治的地区“六州不见兵戈,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国家行将统一,汪华遣人上表归顺唐朝。唐高祖颁布“制”书[sup]([/sup][sup]17[/sup][sup][/sup]表彰他说:

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贞观二年(628),汪华被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官至“行右积福府折冲都尉”。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辽,汪华被委任为 “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汪华殁于长安。永徽三年(652年),归葬于歙北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有汪公祠建于乌聊山。

汪华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保境安民”政策的施行和和奉表归顺唐朝两件事。汪华起兵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他“为政宽宏,远近爱慕。其时四方大扰,六州则赖以平安”。他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使人民群众能够避开战乱,得以休养生息。后来汪华的归顺唐朝,对一方安定和发展也非常有利。后人认为,徽州地区的安定发展,乃至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古六州”时期的和平安定所奠定的基础分不开。这里所称“古六州”,即上文提到的、当时由汪华主管的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纪念汪华的“吴王宫”,宫中有一副楹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可说是后人对汪华一生两大功业的概括。

宋人罗愿在淳熙年间纂修的《新安志》[sup]([/sup][sup]4[/sup][sup][/sup]中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说明早在南宋时期,汪华不仅作为地方英雄,同时也作为地方神的地位就已奠定。“新安”常用以代表后来的徽州。

在汪华死后的历朝历代里,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宋政和四年(1114年)有诏为汪华建庙,赐匾额“忠显”,至宋乾道四年(1168年),庙号已累加为“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成为官封的“王”了。在民间,汪华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等[sup](14[/sup][sup][/sup][sup]15)[/sup]。久之,汪华便被逐渐神化,成了族人和地方的双料神祗,至今仍为安徽和别省许多地方的人所祭祀。

鉴于汪华在徽州历史上的突出地位,有的学者称汪华为“古徽州第一伟人”[sup]([/sup][sup]14[/sup][sup][/sup]

汪华所“保有”的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在今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紧凑地区。当时的歙州大体相当于后来徽州中的歙、黟、休宁三县[sup]([/sup][sup]5[/sup][sup][/sup][sup]6[/sup][sup][/sup],隋大业三年(607年)以后,再称新安郡(新安郡之名,始见于280年),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几经变化,至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成为日后著名的“一府六县”的徽州。今黄山市的市府所在地是屯溪,歙县离它很近。徽州区则是它的一个区。当时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杭州在隋时为余杭郡,开皇九年(589年)始有杭州之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杭州领钱塘、富阳、余杭三县。当时的睦州,治所就是今天浙江千岛湖的淳安,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州,领雉山、遂安二县。又3年,以桐庐县来属。婺州是现在浙江的金华,唐武德四年时领华川、长山二县。武德七年(624年),义乌来属。当时饶州的治所在今江西波阳,上饶虽属之,但不是治所。如果看一看地图,就知道当时的歙、睦二州,处于“古六州”的中心地带,两州的治所,相距仅百余里,有水道新安江相连。

汪华拥十万之兵,据六州之地,自号吴王,称雄一方,是隋唐之际反隋力量的重要一支。但考诸史实,这支力量在当时并不特别突出。也就是说,它虽是隋大业年间许多反隋势力之一,但与当时(如,以大业十二年,616年为准)的三大势力相比,实力还是大大不如,所占地面也小得多。三大势力,按一般说法指河南的瓦岗军(翟让、李密)、河北的夏军(窦建德)和江淮的吴军(杜伏威)。汪华政权的统治范围不算特别大,其口号是“保境安民”,好像也没有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图谋和实力。它“保有”六州之地以后,并无明显的领土扩张。“保境安民”政策可以说是从传统儒学思想派生出来的一种民本主义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想很受历代统治者肯定,也为一般民众所接受。以汪华的出身和行迹,打起这个旗号并不奇怪。在当时的形势下,动员管内军民为“保境安民”而挖洞备战,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只有为“保境安民”而挖洞备战,才有足够大的动员力。

四、“保境安民”,挖洞备战

笔者认为,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龙游石窟”、“花山谜窟”、“淳安石窟”和本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石窟群的开凿,都是在汪华据有六州、自立为吴王的时期,作为一项“国策”的执行,广泛动员军队和民众,在几年时间里,大致同时进行的备战工程。

说是“国策”,就是说这一巨大工程,有全国(“古六州”地区,“吴国”)的统一号令,军民全体动员,统筹安排,统一指挥。说开凿时间为“几年”,是按现在可以找到的文献推测的。

据《旧唐书》[sup](8)[/sup]:“歙州首领汪华,隋末据本郡,称王十余年,雄诞回军击之”。说的是王雄诞奉杜伏威之命,在消灭了余杭李子通势力之后,转而进攻盘踞六州的汪华的事。史载其事在唐武德四年(621年)。

据《新唐书》[sup](7)[/sup]:“歙守汪华在郡称王且十年,雄诞还师攻之”。“且十年”,就是将近十年。

十余年”和“且十年”,都可说是十年左右。在一般史书上,或徽州地区的流行说法,是汪华“据有六州,称王十年”,实际上称王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也许 “十余年”、“且十年”指的是当时古徽州的那一段相对安定时期,包括汪华称“吴王”前后的一段时间。那时汪华虽不是王,仍是实际统治力是有的。

查,汪华起兵在大业十二年(616年),这一年,汪华三十一岁(虚岁)。奉表归唐在武德四年(621年),奉诏晋京在武德七年(624年)。他组织军民备战挖洞的时间,应该就是这段时间内。621年以后,他已经是唐朝的钦命官员,不大可能继续领导挖洞工作了。所以,可以估计,汪华组织领导军民备战挖洞的时间,大约就在616-621年的几年之内。

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写《唐史演义》时,则说“汪华据有黟、歙等县,已有数年,至是也为雄诞击败”[sup](13)[/sup]。蔡东藩大概是注意到了时间上的矛盾,才不说“称王十年”,而说是“已有数年”了。

这样我们就对“古六州石窟群”这一事件的五个要素,得到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对石窟群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即,在花山、龙游等地的石窟群,都开凿于隋唐之际、汪华统治“古六州”的时期,是在616621年左右几年时间里,为战备而修建的工程。不排除有天然石窟作为开凿的基础。如果有,能够利用,何乐而不为?也许某些天然洞窟,也拿来做军事利用了。

这样来认识“古六州石窟群”,可以说明其特点,至少可以符合下述15项基本既存事实:

1)开挖石窟的目的是暂时屯人。石窟群是一项战备工程。他石窟工程所追求的,不是豪华,不是展示科学或艺术水平,而是适于有众多的人在其中暂时存驻,即暂时屯驻军队和民众,以避战乱,或者还可以在其中筹划和准备反击,这个“暂时”指的是战时,而非平时。

2)开挖体积大,采出大量石料。开挖的洞体都很大,开出的石方也很多。以花山谜窟为例,按进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估计,挖出的石料有几十万立方。但是采石只不过是挖洞过程的副产,不是主要目的。不排除开采出的石料运出去、卖出去用作其它项目材料的可能。

(3)洞窟独立成体。各洞互不连通。即使两洞已经“近在咫尺”,也不打通。这应是一种安全考虑,以免在遭到破坏时“一损俱损”。

(4)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些洞窟,不论是属于一个洞窟群的,还是属于不同地点不同洞窟群的,都是在几年的时间内开掘的。或许是由于工程量超出了预先的估计,或许是由于形势变化太快没有料到,因为时间紧蹙,洞窟大多没有最后完成。已开发的洞窟内的半完成状况,积存的大量碎石,洞口被草草掩埋的痕迹,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5)石窟群依山近水,互相靠近。这主要是为了施工和互相沟通的方便。一旦有战事,也便于互相联络支援。据说有的洞窟有通往江面的通道,这也是出于交通和安全的考虑。

(6)石窟群并非建在古六州“地广人稀”的边界上,反倒是建在人口稠密地区的附近山岗上。已经发现的几个石窟群就是这样。近来发现的淳安石窟群也是建在当时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建造石窟的山岗,一般也不高。这些都是为了使洞窟便于应用。这样的战备工程,不必,也无法(例如无法保密)建在边界上。石窟比较集中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人口和兵员比较集中的地区。

(7)洞窟是成群发现的,每洞都有较大平面。为了多“屯人”,除了石洞的个体较大之外,洞子的数目也要多。每个石窟都追求有较大的平面,而不是不适当地追求洞窟的高度,也要有尽量多的间隔。这在洞子的形制和施工方面都有很多表现。龙游已发现有双层的洞窟。花山谜窟石洞的高度,似不如龙游石窟。洞中的类似“包厢”的小空间是否是供少数人使用的空间?“二十四柱”多层石洞现象是否也可以得到解释?有的洞窟中,不同空间中间只有一堵一二十公分厚的墙,也不打掉。这都是为了使间隔多一些,适于不同用途。据报道,淳安发现的石窟有的很长,其中的人似乎是分等级居住的。“分等级居住”,,。没在当时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发现的情形是,所有洞窟都是成群的,数目都有二三十个。有时这样的几个洞窟群,相距都很近。

(8)每个石窟中都有大池。已经发现的石窟中都有。体积相当大,多不是天然的。这些大池,应当是为了储备生活用水而建的。还有一些用整块石头凿成的薄壁凹形容器,估计也是储水用的。据察看,龙游石窟群洞窟中的方池,是“半凿半砌”的,大约有100立方米大小。按每人每天分配5水(不算苛刻)粗略计算,够20000人天之用。洞里如果存驻1000人,一满池水大概够用20天左右。所以,暂时存驻,用水方面大致不成问题。

(9)只设一个洞口,而且力求隐秘。这是建洞时的一种安全和保密考虑。

(10)洞体的石质较软。石质较软,便于开凿。无论是花山的红砂岩或白麻岩,还是龙游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泥质岩)[sup]([/sup][sup]11[/sup][sup][/sup]石质都不太硬。凡是考察过龙游石窟的,都注意到石质较软,在未开凿风化前更是这样。洞体石质不太坚硬,一可以说明凿痕条纹间距较大的事实,二可以因此而减低开凿的艰巨性,三可以解释开采出的石料质地并不太好的现象。

(11)偌大的工程,未见于文献记载。由于石洞的开凿是秘密进行的战备工程,有关信息当然不宜宣扬,也许有令,这些信息不得见诸一般文献。开出的石方也要妥善处理。现在还没有完全考证出,开出的石料究竟去了何方。笔者认为,以就近利用为合理。关于工程的秘密文献,即使有,也是由主管人员统一掌握的,很少会有旁人知道,年深日久,容易散失。没有文字记载的口传历史容易消失。洞子被水淹没后,真相更加难以探究。洞窟已经存在了将近1400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查清,也不奇怪。可以想见,在古代,要想抽干大量的积水是一件很难的事。虽然徽州的古迹和古文献保存得相对较好,但是能否找到关于开挖石窟群的直接记载,尚不得知,很可忧虑。挖洞的事,可以尽量不见于文献,但参加挖洞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是“知情”的。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汪华特别受拥戴。但这些记忆,几十年后便会消失,远不如文献记载来得久远。

(12)洞窟的开掘大体在同一时间进行。很多考察者和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汪华616年起兵算起,到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唐朝,不过56年的时间。到天下已经基本统一的时候,继续修建备战石窟,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万一朝廷知道了,那反倒会成为“谋反”的证据。这样,全力开挖洞窟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在56 年相对集中的时间里。

(13)洞内经过适当的凿纹修饰。洞体内壁要稍加修饰,以免有坠石伤人等类事情发生,同时也为了适当美观。但凿刻的花纹只是石工们技术的表现,而非刻意追求的艺术创作,尽管看起来非常精美。已经有人研究过凿痕的方向和排布等问题[sup](10)[/sup],证明是人工开凿,合于凿石工艺。

14)在附近陆续有新发现的石窟群。歙县桂林镇、花山附近的烟村、龙游石窟群的最早发现地,石岩背村附近的翠光岩和上畈、千岛湖的淳安,也陆续发现了石窟群,洞窟数目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笔者认为,陆续发现的这些人工开凿的石窟,其结构、开凿目的和时间,与已经知道的“花山谜窟”、“龙游石窟”是相似或相同的。它们的地点都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因为开掘洞窟是作为一项“国策”在汪华控制的“吴”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所以,今后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很有可能再发现类似的石窟群。

15)“花山谜窟”中发现了铁制工具,而且据认为就是开凿石窟所用的工具。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论证。但笔者认为,开凿洞窟的工具应当是铁器。在隋唐时代,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使用先进的铁器,工程才能较快进展。

五、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古六州石窟群”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之伟大的又一证明。观其气势之恢弘,工程量之巨大,施工难度之高,都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高超的工程工艺水平,誉为世界奇迹,确不为过。不少人倡议,此项目应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来保护,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笔者很同意这个意见。对这些石窟群,应当积极开发,妥善保护。它不仅是旅游热点,还是中国了不起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财富。

考虑到当时的具体背景,也不能对工程的各技术方面评价过高。首先,这一工程必须秘密进行的要求,限制了组织者向各地征求最佳工程技术人员的自由,工程设计很难说是当时最高水平的。其次,“屯人”的总目的,也不必要求工程的各项水准都那么高。比如柱子的设计,在力学上可称很科学。但可以看到,所有的柱子都并非是上下均匀的,各洞柱子的粗细和支撑方法都有所不同,有的细长,有的粗壮,样子差别较大。所以,柱子很可能不是统一计算设计的。花山第24号洞已有一柱断裂塌下,不能说预先的设计就是这样脆弱。再比如,洞窟内壁看起来比较粗糙,好像不够很“艺术”,水准不算太高。这与不追求豪华的想法相吻合。还比如,对于“花山谜窟”洞内的“大斜面”有种种说法,甚至有的说在科技上、艺术上多么了不起。但“大斜面”恐怕也不是为了显示科技和艺术水平。据报道中的老石工说,这没什么奇怪——“如果不斜着打,就会漏天了”。当然,测量技术是很不错的,知道洞内斜面与山坡是平行的。第三,环境、安全的考虑不很周全。龙游石窟已发现了各种不够稳定的安全隐患[sup](12)[/sup],现在已采取了一定的人工保护措施。“花山谜窟”和其它洞窟群恐怕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汪华在历史上属徽州望族。但在望族之中,在汪姓族人之中,他特别受到推重,笔者认为,除了其它历史功绩之外,与他曾经组织实施这项备战挖洞的巨大工程有很大关系。由于必须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来挖洞,工程肯定是“劳民伤财”的。但“保境安民”的口号也许更加深入人心。挖洞备战,是执行“保境安民”政策的重大举措。在当时,这项工程是关乎境内全体军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大量人力财力的付出是值得的。汪华在动荡之世、战乱之年,组织和实施这一伟大工程,是难能可贵的,客观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汪华在当时民众中的威望,肯定是非常高的,一定备受民众拥戴。还可以想见,汪华的归唐之举,也必为唐室和历代统治者所赏识。有官方和民间两股力量的推动,汪华在后世之被推崇,祭祀,乃至被神化,是不难理解的。

本文不敢说是对石窟群成因问题的破解,只是提出一种看法供讨论。“破解”石窟群成因之谜,这一课题本身是很重要的。石窟群成因之谜的初步破解,是对这些石窟群所蕴含的、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深入挖掘的前奏曲。

但是在伟大的中国历史文化、徽州文化的辉煌殿堂之前,破解石窟群的成因之谜,只是方才登阶,远未进入堂奥,继续探索研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总之,隋唐之际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出现石窟群的客观需要。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成就了这一伟大工程。工程的组织者汪华也因此更加被视为历史上的地方伟人。





1)江志伟,花山谜窟揭秘》,黄山书社,合肥,2002年。

2)汪兴吾,徽州的太阳,徽州人论坛,徽州名人,www.huizhouren.cn/simple/,2006;【宋】胡伸,越国公行状》。

  11.9.

3《歙县志》,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 1995年。

4,《新安志》,【宋】罗  愿,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 1990

5《黟县志》,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第1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9。

6《休宁县志》,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第1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1990。

7《新唐书》,【宋】欧阳修,列传第十七,中华书局,北京,1975

8《旧唐书》,【后晋  昫,列传第六,中华书局,北京,1975

9)杨鸿勋,“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龙游石窟研究论文集》,第26页。龙游县旅游局,2002。

10)李铁匠,“龙游石窟又一说”,《龙游石窟研究论文集》,第153页。龙游县旅游局,2002。

11)杨志法等,“龙游石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步研究”,《龙游石窟研究论文集》,第12页。龙游县旅游局,2002。

12)方龙龙、金平斌,龙游石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龙游石窟研究论文集》,第98页。龙游县旅游局,2002。

13)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十四回,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4。

(14)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汪华》;《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中国网,2003.9。

(15)张脉贤,话说“送菩萨”,《徽州行》,第125页,黄山书社,合肥,1991。

(16)李紫贤,《龙游谜窟》,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0。

(17)李渊,“封汪华越国公制”,《全唐文》,【清】董浩等编纂,卷一。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

(18)郑纲,“‘花山谜窟’的汉洞渊源”,第一届“花山谜窟”国际论坛(2005年11月5-6日,屯溪)交流论文,搜狐博客,八月雪,2006年11月29日;郑刚,王金来,“‘花山谜窟’即汉洞”,安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42-43页,屯溪。

The Excavation of Huashanmiku caves etc.was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of Wang-Hua

(Li-Binke, Tsinghua Univ. Beijing 100084,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hina, P.R.)

Key Words:  Wang-Hua, The six ancient counties , the mysterious caves.

Abstra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opinion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Huashanmiku ” caves(the mysterious grottoes at Huashan hill, located in Anhui province ,China),Longyou caves(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etc. This hypothesis can explain most existing facts around this topic. The excavation of the antient caves (including  Hhashanmiku caves, Longyou caves, Chun‘An caves and other similar caves might further be discovered in this area )are all carried out almost simultaneously in a few years (A.D.616-621)in the period Sui-Tang (between the end of Sui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 when  Wang-Hua overruled the six ancient counties (the county She, Xuan, Hang, Mu, Wu, and Rao ). Wang-Hua fixed on this state policy ,and mobilized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under his rule in fulfilling this great engineer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and the territory. This splendid achievement is another proof of the great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作者简介:李宾可,河北人,1939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已退休。Emaillizc1688@gmai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37
发表于 2008-8-3 10: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宾可教授的分析文章很值得一看。
汪乃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