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32980|回复: 17

与李宾可教授商榷“花山谜窟汪华说”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8 00: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李宾可教授商榷“花山谜窟汪华说”
              汪兴吾
    李宾可教授近期有多篇论及“花山谜窟”的文章,主张此窟为隋末据六州而称吴国的汪华为屯兵所建,其一为“洞口之战”和汪华降唐》,此文认为《旧唐书·列传第六·王雄诞》记载的“歙州首领汪华,隋末据本郡称王十余年,雄诞回军击之。华出新安洞口以拒雄诞”中的“新安洞口”,罗愿撰《新安志·卷九·牧首·王雄诞》记载的“拒之於新安洞口”中的“新安洞口”,胡伸写的专门记述汪华身世的《越国公行状》记载“天瑶势促,因奋击,越巨石室”中的“巨石室”等,就是徽州“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花山谜窟”、“龙游石窟”、“淳安石窟”和此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的人工开凿的石窟群。这些石窟群都是隋末唐初汪华据有六州时作为一项“国策”,动员军队和民众开掘的备战工程。《石窟群的开凿年代》进一步考证了石窟是在大约616-621几年的时间里,大致同时开凿完成的。《石窟群成因的“汪华说”》则更提出了“十五项事实”。

    除了李教授提出的“汪华”说,目前为媒体所普遍推崇的有“八大猜想”:1
、屯兵说;2、采石场说;3、徽商屯盐说;4、皇陵说;5、史前文明说;6、功能转化说;7、山丘说;8、道家福地说。

    我赞成“采石场说”。“采石场说”可以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种种谜团。
    一、驳斥“采石场说”的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露天采石而挖洞采石?”主张此说的哑口无言了,是呀!谁都知道露天作业比挖洞作业的投资成本要便宜得多。人们无法想到,这正是徽州先民的精明之处:1、挖洞开采可以保持地面山场面积不变,山场主可以继续获得山场利益。2、挖洞开采可以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四季、日夜均可开采。3、挖洞开采还可以就地解决工匠的住宿问题。
    二、为什么洞窟临近江边,且有通往江面的通道?古代运输主要靠水运,最先开采的石窟必是最临近江边的,“花山谜窟”不是有两个窟有洞直通新安江吗,这便是最好的例证,近处的完了,再开远一点的,不可能跑到离江很远的地方去。
    三、为什么专家不能肯定洞窟开凿于何时?采卖石头不是一时完成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四、为什么洞口被封了,以至近期才发现?洞内便于开凿的石料开凿完了,便开凿另一窟。前窟没有用处,自然废弃,封口是山场主为了减少危险。
    五、从洞里挖出的大量石头哪里去了?除了“采石场说”,其它任何假说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遍布徽州的用于建筑、修桥铺路的麻石条及其它形状的石块是哪里来的?除了现代采石场,找到了古代的大量采石场吗?
    六、汪华等古代用兵者可能借用山洞。
    李宾可教授主张的“汪华说”的“十五项事实”我认为值得商榷。下面逐条探讨:

        (1石窟的开凿是一项战备工程。开凿石窟的目的是暂时屯人。石窟工程所追求的,不是豪华,不是展示科学或艺术水平,而是适于有众多的人在其中暂时存驻,即暂时屯驻军队和民众,以避战乱,或者还可以在其中筹划和准备反击,这个暂时指的是战时,而非平时。
    这只能算假说,不是事实。
        (2)开挖体积大,采出大量石料。开挖的洞体都很大,开出的石方也很多。以花山谜窟为例,按进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估计,挖出的石料有几十万立方。但是采石只不过是挖洞过程的副产,不是主要目的。不排除开采出的石料运出去、卖出去用作其它项目材料的可能。
    因果倒置。就此问题反思的结论:卖出去,长期地卖,大量地卖,其结果是“采出大量石料”。还有一理由:如是屯人,不必挖那样深,比人略高便于行走就行,何需耗时耗工。
        (3)洞窟独立成体。各洞互不连通。即使两洞已经近在咫尺,也不打通。这应是一种安全考虑,以免在遭到破坏时一损俱损
    从战备考虑,应该相通,便于转移,否则一旦被包围会全洞覆没,《地道战》便是明证。洞体相通的好处是:此洞被围,可以转移到另一洞,只需将通道堵住即可。
        (4)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些洞窟,不论是属于一个洞窟群的,还是属于不同地点不同洞窟群的,都是在几年的时间内开掘的。或许是由于工程量超出了预先的估计,或许是由于形势变化太快没有料到,因为时间紧蹙,洞窟大多没有最后完成。已开发的洞窟内的半完成状况,积存的大量碎石,洞口被草草掩埋的痕迹,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作为采石场,无须完成工程。洞口被掩埋的问题,上面已有解释。
        (5)石窟群依山近水,互相靠近。这主要是为了施工和互相沟通的方便。一旦有战事,也便于互相联络支援。据说有的洞窟有通往江面的通道,这也是出于交通和安全的考虑。
  更能说明是采石场,便于运输。古时运送重物,以水路为主。
        (6)石窟群并非建在古六州地广人稀的边界上,反倒是建在人口稠密地区的附近山岗上。已经发现的几个石窟群就是这样。近来发现的淳安石窟群也是建在当时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建造石窟的山岗,一般也不高。这些都是为了使洞窟便于应用。这样的战备工程,不必,也无法(例如无法保密)建在边界上。石窟比较集中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人口和兵员比较集中的地区。
    开洞的目的就是出售石料,当然离人群越近越好。
        (7)洞窟是成群发现的,每洞都有较大平面。为了多屯人,除了石洞的个体较大之外,洞子的数目也要多。每个石窟都追求有较大的平面,而不是不适当地追求洞窟的高度,也要有尽量多的间隔。这在洞子的形制和施工方面都有很多表现。龙游已发现有双层的洞窟。花山谜窟石洞的高度,似不如龙游石窟。洞中的类似包厢的小空间是否是供少数人使用的空间?二十四柱多层石洞现象是否也可以得到解释?有的洞窟中,不同空间中间只有一堵一二十公分厚的墙,也不打掉。这都是为了使间隔多一些,适于不同用途。据报道,淳安发现的石窟有的很长,其中的人似乎是分等级居住的。分等级居住,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发现的情形是,所有洞窟都是成群的,数目都有二三十个。有时这样的几个洞窟群,相距都很近。
    长期开采,大量开采,形成了“群”。内部结构并无刻意追求,除了保证安全外,怎样便于开采就怎样开,所以没有规律。
        (8)每个石窟中都有大池。已经发现的石窟中都有。体积相当大,多不是天然的。这些大池,应当是为了储备生活用水而建的。还有一些用整块石头凿成的薄壁凹形容器,估计也是储水用的。据察看,龙游石窟群洞窟中的方池,是半凿半砌的,大约有100立方米大小。按每人每天分配5水(不算苛刻)粗略计算,够20000人天之用。洞里如果存驻1000人,一满池水大概够用20天左右。所以,暂时存驻,用水方面大致不成问题。
    由此想到:为什么在此存人?军队住在这儿既不能攻,也不能守,有必要吗?何况还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挖洞。无异于自掘坟墓。凿池也许是为了开采“特别的石料”。洞内渗出的水要有储藏处,挖成蓄水池既可以解决凿具用水,也可以解决石工的部分生活用水。聪明的工匠们成功解决了石场污水问题,又进行了合理利用。
        (9)只设一个洞口,而且力求隐秘。这是建洞时的一种安全和保密考虑。
    自寻绝路,稍有军事常识的都不会这样做。背水一战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或指挥者认为绝对有把握而鼓舞士气时临时采用的一种自杀性战术。
        (10)洞体的石质较软。石质较软,便于开凿。无论是花山的红砂岩或白麻岩,还是龙游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泥质岩)石质都不太硬。凡是考察过龙游石窟的,都注意到石质较软,在未开凿风化前更是这样。洞体石质不太坚硬,一可以说明凿痕条纹间距较大的事实,二可以因此而减低开凿的艰巨性,三可以解释开采出的石料质地并不太好的现象。
    我看到的洞体石质与遍布徽州的麻石条石质一致。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洞内凿痕基本是长条形的。
        (11)偌大的工程,未见于文献记载。由于石洞的开凿是秘密进行的战备工程,有关信息当然不宜宣扬,也许有令,这些信息不得见诸一般文献。开出的石方也要妥善处理。现在还没有完全考证出,开出的石料究竟去了何方。笔者认为,以就近利用为合理。关于工程的秘密文献,即使有,也是由主管人员统一掌握的,很少会有旁人知道,年深日久,容易散失。没有文字记载的口传历史容易消失。洞子被水淹没后,真相更加难以探究。洞窟已经存在了将近1400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查清,也不奇怪。可以想见,在古代,要想抽干大量的积水是一件很难的事。虽然徽州的古迹和古文献保存得相对较好,但是能否找到关于开挖石窟群的直接记载,尚不得知,很可忧虑。挖洞的事,可以尽量不见于文献,但参加挖洞的人不在少数,至少在当时,他们是知情的。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汪华特别受到民众拥戴。但这些记忆,几十年后便会消失,远不如文献记载来得久远。
    最简单的解释:那时没有工商管理部门。官方文献不会记载采石场的,私人记帐簿也不会长久保存的,因为欠帐收齐后,帐簿就毁了。
        (12)洞窟的开掘大体在同一时间进行。很多考察者和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汪华616年起兵算起,到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唐朝,不过56年的时间。到天下已经基本统一的时候,继续修建备战石窟,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万一朝廷知道了,那反倒会成为谋反的证据。这样,全力开挖洞窟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在56年相对集中的时间里。
    五、六年时间能开采这么多石窟吗?开采出的石料一时也运不走啊,现存石窟附近并没有开采过的石料遗存。再者,到目前为止,没有专家肯定石窟挖于何时。唯一的解释是长期的作为石料卖出。
    “花山谜窟”在清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釉陶,经有关部门鉴定,认定为晋代的,晋代比汪华时期早几百年。如果有幸再找到遗物,不一定还是晋代的。
        (13)洞内经过适当的凿纹修饰。洞体内壁要稍加修饰,以免有坠石伤人等类事情发生,同时也为了适当美观。但凿刻的花纹只是石工们技术的表现,而非刻意追求的艺术创作,尽管看起来非常精美。已经有人研究过凿痕的方向和排布等问题,证明是人工开凿,合于凿石工艺。
    卖石料不需要修饰,只需“稍加修饰,以免有坠石伤人等类事情发生”就行。
        (14)在附近陆续有新发现的石窟群。歙县桂林镇、花山附近的烟村、龙游石窟群的最早发现地,石岩背村附近的翠光岩和上畈、千岛湖的淳安,也陆续发现了石窟群,洞窟数目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笔者认为,陆续发现的这些人工开凿的石窟,其结构、开凿目的和时间,与已经知道的花山谜窟龙游石窟是相似或相同的。它们的地点都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因为开掘洞窟是作为一项国策在汪华控制的古六州”范围内大致同时进行的,所以,今后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很有可能再发现类似的石窟群。
    卖石料当然是就地取材。
        (15花山谜窟中发现了铁制工具,而且据认为就是开凿石窟所用的工具。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论证。但笔者认为,开凿洞窟的工具应当是铁器。在隋唐时代,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使用先进的铁器,工程才能较快进展。
    不错,不论谜窟的用途如何,开采石料的工具应该是一致的——铁器。
    至于石壁上的一些图文符号,完全是工匠信手涂鸦的。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720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一切皆有可能

积分
10839
QQ
发表于 2008-6-18 0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徽州游子就是你老啊。
45世爽—56道安—64敦诗—71俨—74奴—86正元—98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60

回帖

2633

积分

认证会员

鄂东黄冈世泽堂 汪(广)洋

Rank: 6Rank: 6

积分
2633
QQ
发表于 2008-6-18 0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兴吾公的观点,除了石窟开凿年代和文献记载之外,开采石块的去向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而且也容易解决,只要把两地的石块进行对比研究,答案就知道了,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如果石块的形成年代,化学组分,岩石学性质相同的话,基本可以推断两者同源。

   补充一点个人猜测,这些石块还有可能被运送到新安江下游的杭州等地,尤其是隋末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得以大规模的建设,石料的开采规模估计也不小。
http://baconw.blog.sohu.com/#tp_38b16587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842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544
QQ
发表于 2008-6-18 10: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俊公后,旌德义门,西庄文谅公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8 1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吾本家的论叙,似乎更趋合理一些,我基本赞同。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815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20
发表于 2008-6-18 1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兴吾本家看法,是长期采石形成的洞窟。汪华耗兵力、民力,费数年挖那多不适用的洞窟干啥呢?难道他不会藏兵于民而只会趋兵挖洞吗?果真如此,兵民能拥护他吗?敌人来了,这些兵还有力气去拼死拼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89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8-6-18 1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石说有点牵强附会,石窟里的石头被利用是肯定的,可开凿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石料!
仔细参观一下石窟,仔细看看石窟的几何形状和结构,再仔细推敲它的六面加工工艺——有必要费这样大的工夫去修饰一个个采石场吗?除非是金矿!
应该是国库,打算储备什么物质不得而知,各地的石窟分别储备不同的东西吧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8-6-18 12: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教授几篇有关徽州各地石窟群为“汪华说”相关方面的论述,总觉得其论证不足,难以成立,还有待探讨。
本人对石窟为“汪华屯兵说”产生的诸多疑问和兴吾先生分析的观点雷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9 11: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些洞窟的成因,我赞同汪兴吾本家的看法,这与汪华的战备部署没有关系,而且这种开山取石的活动也不会起于汪华占取六州之初而止于投唐以后,恐怕直到现代还在干,所不同的是,现代有大型机械,可以进行露天取石作业,而古人用手工取石,只能顺着石层走向开窟取石。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