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981|回复: 21

转贴:家谱并不能重振家族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6-6 17: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谱并不能重振家族


  面对日渐城市化的现实,家族的观念只会越来越淡薄和泛化

  本刊记者/曹红蓓

  2003年,梁传岷第一次来到南昌世侄梁洪生的家。4月的天气,梁传岷还穿着棉衣。为了修谱他已经走了一冬,身上卸下的由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宗亲赠送的谱牒资料,足有40斤重。

  “再过半个世纪,如此有使命感的老人还有吗?真正把修谱当作自己事业在做的人还有吗?”梁洪生担心这次修谱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一件事。

  家谱遭遇城市壁垒

  一些地方修谱人的做法,似乎在瓦解梁的担心。鞍山的常怀德在谱成之后,成立了常氏宗亲联谊会,共吸纳71名委员,19名常委。联谊会定好了下一次修谱的编写班底。一名现年30多岁的族人,被指定负责在30年后主持下一次修谱。除此之外,宗亲会还预备建立族史馆,联络乡村政府,资助家族中特困小孩读书,并调解族人纠纷等。常怀德的做法为鞍山的修谱人普遍采用,他们对永续修谱有着十足的信心。

  然而在历史学者钱杭的眼里,现在就确定好下一届家谱的编写班底的做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认为,三五十年后的事情,只能由那时的时代做出选择,与现在是否指定人员,并无直接关系。

  钱杭指出,在中国,家谱还会碰到真正的城市壁垒。一方面,大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忙碌的生存状态不支持这样的传统,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空间,可能是家族文化在大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迄今为止,在我国,宗亲组织不能作为合法民间法人社团登记。而一些国家都有许多宗亲社团,比如在新加坡,就有630多个宗亲会形式的法人社团。

  当鞍山的家谱爱好者委托鞍山市图书馆申请注册协会时,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表示不可理解。从2002年10月提起申请,到2004年3月正式成立,民政部门组织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来讨论这一民间组织的适当性。最后,组织由家谱协会,改名为现在的谱牒文化研究会,才得以批准成立。

  家族泛化后的自由组合

  家族群体的生长可以充分地满足其成员的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等本体性的需求,这无疑赋予了其成员的群体生活以积极的意义。随着家谱的复兴,在乡土社会中,家族文化以民俗节日的联欢、祭祖、上坟、修祖庙、演戏剧,以及同姓人们之间的经济往来等形式逐渐恢复起来。

  与此同时,在大城市中,同姓俱乐部以另外一种新鲜的姿态演绎着别样的家族文化。

  2001年,罗弗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言称自己也姓罗,邀请她参加罗氏宗亲会的联谊活动。罗弗觉得这事有点玄,所以第一次活动就没去。第二次又受到邀请,罗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结果感觉非常好,她庆幸自己发现了同事同学老乡以外的另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没有的是功利因素、利害关系,有的是人员进出的变化,以及从毫不搭界的各个行业带来的独特经验。

  宗亲会像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又像朋友。其中固定的成员大致有十二、三位,都是老家在外地的北京居民,绝大多数已成家。他们大都具有硕士学历,大部分来自民营企业,并有自己创业的经历。对年纪较轻的罗弗来说,宗亲会里的兄姐,都是成功人士,每每跟他们交谈,收获颇丰。他们也有意识地发展会员,但在人员上有选择性,不是有姓无类。每有新人加入,介绍罗氏起源便是保留节目。

  宗亲会一到两个月抽一个周末时间搞活动,实行AA制。有时组织野餐、钓鱼等户外活动,有时是读书、观影等室内活动。一次大家一起去看了电影《冷山》,在随后的聚餐中,就讨论到人性问题。

  宗亲会还出资扶助了一个贫困女孩完成学业。原本他们是想赞助一个姓罗的女孩,但罗弗去青基会交钱的当天,刚好罗姓女孩被别人认捐了。他们商量后认为,只要有心,并不需要非得姓罗的,于是就捐助了别的孩子。

  家族力量越来越小

  事实上,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的家族组织在经历了3000余年的发展之后已基本湮灭于无形。

  作为家族符号的家谱,现今它的复兴,是否意味着沉寂多年的家族势力又有复兴的可能?

  钱杭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家谱是宗族的记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宗”可以因血缘世系而客观存在,但“族”就不存在了,因为家族完全聚居的形态没有了。城市的分散居住,是对宗族最致命的瓦解。

  唐军分析了人口政策的作用,多年计划生育的结果,使家族网络越来越小,对个体来说,社会关系网会成为更加实用的社会资源。

  唐军在以山西某村为例考察家族势力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时发现,1949~1979年都曾顽强存在并生长的血亲力量,在当下更加宽松的制度空间下,却处于不作为状态。

  “这或许反映出人们现代性意识的增强。”唐军认为,在以家谱为代表的所谓宗族文化的复苏中,功利性需求减少,精神需求增加。

  钱杭也认可这一推论,他说:“整个社会发展清晰地显示出以地缘取代血缘的历史趋势。”他经常提示他的热心于修谱的农民朋友们,在家族文化的重建上,应以不去干预社会公共事务进程为度。“事实上,有些地方的家族文化和经济行为也在自觉地保持一定距离,”钱杭说:“家谱复兴的是家族的自觉意识,而不是家族本身。对此,我们要正视它,给它客观的地位。”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17: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观点还有待探讨。。。。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17: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一些国家都有许多宗亲社团,比如在新加坡,就有630多个宗亲会形式的法人社团。

---这个客观事实就说明了,宗亲事业决非一些专家说的这么简单。。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6 2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修谱本身就抱着自愿的原则,决不会去干预社会;现代人更没有把家族拉回到宗法制度中去的意思;现代人热衷于家谱是把家谱、家族当作一种文化来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同一宗亲的人也可能从功利主义或非功利主义出发组成其成员所认同的组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好转,稍有点爱家、爱国、尽孝道的人都会关注家族的来历,追本穷源本来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本性,重家谱、认家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立宗亲组织正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产物。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6 21: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的家族组织在经历了3000余年的发展之后已基本湮灭于无形。"
这的确是事实.可是,为什么家族组织湮灭于无形呢?
因为家族讲血缘关系,讲支系房头,讲长幼序列,这与阶级斗争的政策严重对立,于是不可避免地被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冲倒了.不过,宗族房头,长幼序列等客观存在着.只是被掩蔽起来了,现在不搞阶级斗争了,关于宗亲活动开始重新启动,是不足为怪的.想想看,隔了这么多年,当局也没有提倡,为什么宗亲活动就悄悄地在民间自发地开展起来了呢?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6 2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家族符号的家谱,现今它的复兴,是否意味着沉寂多年的家族势力又有复兴的可能?
钱杭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家谱是宗族的记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宗”可以因血缘世系而客观存在,但“族”就不存在了,因为家族完全聚居的形态没有了。城市的分散居住,是对宗族最致命的瓦解。"

我不认同钱杭把宗和族分开的说法,有宗就有族,不能分开,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宗族活动,必须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决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的一些作法,我很同意三楼的提法:
"现代人热衷于家谱是把家谱、家族当作一种文化来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同一宗亲的人也可能从功利主义或非功利主义出发组成其成员所认同的组织。"
我想补充一点:任何家族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妨碍社会的发展.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2038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6-6 21: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亮老先生真有见解!我百分百支持!
专家的观点不是权威,一切以事实说话!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人讲的是炎黄子孙;在中国范围内,中国人讲的是同姓,这说明姓氏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宗族背景的.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在承传了几千年后,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6 22: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的分散居住,是对宗族最致命的瓦解。"
'"在新加坡,就有630多个宗亲会形式的法人社团。"

城市人居住分散,他们忙于谋生,这是事实,可是1949年以前,中国不也有城市人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瓦解宗族呢?
新加坡630多个宗亲会未必都是非城市人吗?
城市人大多数是从农村迁来的,他们开展宗亲活动不过掺杂点城市人的特色而已.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2038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6-6 22: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有一种特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祖归宗!
许多华人去了国外,即使多年没有联系,也始终念念不忘祖国的亲人,千里之外回国寻亲谒祖!
所以,现代化不应是宗族文化泯灭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7 1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史,族有谱,家有乘,乃世之常,史为国之瑰宝,谱乃家传之本,国无史焉能承前,族无谱何以启后,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庞大之族必有其宗,人岂能无祖乎?何况领袖人物也提倡整修家谱,国家有关部门更积极主张修谱。
  毛泽东主席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总理对宗亲乡情也曾说过:一个爱国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档案局八四年十一月联合下文: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挖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系统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国内收藏的家谱较为分散,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挖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这与国外学术机构对中国家谱的收藏,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不相对称。同时随阒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急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对国内家谱的研究,利用挖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的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外、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厅、图书馆等单位,拟组成专人收集分藏于各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收藏单位,将所收藏的家谱和可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到国家档案局。
  弘扬祖德,续修族谱是我辈义不容辞之重任,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坐等不救啊,我们应树立信心,为弘扬我汪氏文化,完成我汪氏续谱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多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