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有"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之句。诗中所说的花桥,位于苏州城内临顿路中段,唐代在此建有一座花桥水阁,是苏州一处有名的景点。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又曾在此建文昌阁、轩辕楼、魁星阁等一组建筑。花桥面架长条石梁,武康石边梁遍雕牡丹花,西南堍水面较广,有石阶船埠,颇具特色。行人往往在此驻足流连,观赏景色。花桥经改建,至今尚在。花桥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分别名为东花桥巷、西花桥巷。东花桥巷内古宅鳞次栉比,特别33号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堂汪宅,是始建于清初的一座大型住宅,至今保存比较完整。 汪宅坐北朝南,共有三路六进,西部原为义庄,现存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路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门厅三开间,承檐额枋上一字并列斗拱四朵;前为扁作梁船篷轩,后为圆作抬梁式木构。第二进为三开间轿厅,颇觉敞朗。第三进大厅即主体建筑中和堂,为清代早期建筑,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七檩9米,扁作梁架用材粗壮,山雾云雕刻精细,有较强的立体感。明间脊檩上留有彩绘痕迹。前有翻轩,后置白漆屏门,保留着古朴宏敞的建筑风格。厅前隔院北向矗立着一座硬山式砖雕门楼,阔3米,高5米,刻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篆书题额"质厚文明"。砖雕采用深浮雕工艺,出檐下置一字形斗三升砖斗拱六朵,拱眼壁上雕出不同字形的五个"福"字,象征"五福临门"之意。上枋雕刻"状元游街",下枋雕刻"鲤鱼跳龙门",形象活泼生动;两侧为垂花柱,构图严谨简洁。门楼保存完好,图象鲜明生动,为苏州现存不可多得的清代早期砖雕精品。中路后部为三进楼厅。大厅两侧有备弄贯通南北,以便出入。 东部,五十年前尚存花园,内有荷花池、假山和四面厅、亭廊等建筑,现均已无存。通过大厅东侧备弄,进入东路宅院。主体建筑为两进三开间的楼厅。第一进开阔宽敞,庭院内树木蓊郁,太湖石峰两座体量较大,高约4米,可惜残损严重,但仍气势非凡。厅内立柱下青石柱础坚实,东西各设长窗六扇,布局对称协调。往后为第二进楼厅,前连左右两厢楼,庭院开阔,前有一座清嘉庆年款的硬山式砖雕门楼,采用较细的平浮雕工艺,檐下斗拱与中路门楼形式相同,拱眼壁雕出不同书写形式的一排"寿"字,下枋浮雕飞翔和伫立的仙鹤两只,形象栩栩如生。 西路前部为附房,有一单间小轩,内部采用前后两个连体船篷轩顶组合而成,构筑形制独特美观。朝北为一小天井,对面壁面上部有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孟冬潘奕隽所题砖刻横额"植槐贻荫",环境颇为闲雅幽静。西路中部为一花厅,后部原有佛堂和花园,面积较大;原有湖石假山,山洞盘曲,还有湖石驳岸环抱的水池,并植有各种花木。可惜近年已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住宅小区,已与古宅风貌大相径庭。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大宅的东西花园部分均已废毁。 最后,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该宅宅主中和堂汪氏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物?有关记载说:中和堂汪氏是清代的一位富商,发财之后,就建造了这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宅院。但据笔者调查询问,现住在宅内的老人们却说:"这座大宅的最初兴建者,就是清代的汪状元"。他们认为大厅前刻有"状元游街"、"鲤鱼跳龙门"的砖雕门楼,就是宅主身份的佐证。根据宅内现存三座砖雕门楼题款所记,分别建成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砖雕所示图像也充分体现了宅主的身分是一位科举出身的达官贵人。西落"植槐贻荫"题额是潘奕隽所书。潘奕隽是状元宰相潘世恩的伯父,字榕皋,乾隆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升户部主事。他工书法,并以诗文名世,著有《三松堂诗文集》。他是当时苏州的一位名人,能亲笔为汪宅书写题额,也可证明汪氏是位官场上的知名人物。但经查阅清代苏州的状元名录,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苏州府出了一位状元,他是常熟县人,名叫汪绎。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苏州府又出了一位常熟县人状元名叫汪应铨,但这两位汪状元在苏州城内有没有府第?汪绎、汪应铨与中和堂汪家有无关连,是不是一家人?都不得而知,一时也难以查考。这个"历史之谜"的解开,尚待进一步考证与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