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742|回复: 5

宋畈汪氏家族概述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3249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北京汪子明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035
QQ
发表于 2008-4-15 01: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畈汪氏家族概述
作者:徐德河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淳化初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从江西婺源鳙溪镇大畈村跋山涉水来到常山县宋畈村,他“爱山水之佳丽,遂卜居于宋畈”(引《汪氏宗谱》原文)。他对当地人说:“因宋世而迁,故名“宋”;因大畈而来,故名“畈”,此吾“宋畈”之所由名也”。

从此,这位书生就在宋畈安居,一心一意苦读圣贤经书,准备应试,考取功名。到了淳化五年甲午(994年),他孤身一人北上汴梁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很幸运,一举荣登进士榜。喜讯传到常山,全县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喜气洋洋。正是他,摘取了常山县科举史上首位进士的桂冠。这位年轻的书生就是扬名故里的汪韶。

汪韶高中进士后,不久就入京任职,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终日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尽管国事繁忙,但他对家里三个儿子的教育丝毫也不放松,严格督促儿子读经书、习礼仪,勇攀科举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儿子汪文于1019年中进士;三儿子汪杰于1027年中进士;二儿子汪兴于1034年中进士。一门父子“四进士”成为北宋时代常山乃至浙江省的佳话(《汪氏宗谱》有记载)。

据《常山县志》记载:汪韶一门父子四人中进士之后,汪氏家族学习之风日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以至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汪氏子弟登上进士榜。从北宋淳化五年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汪原进荣登进士为止,一共有18人荣登进士榜。故人称宋畈村为“进士村”。这是有史有据可查考的。

宋畈汪氏宗族中除冠冕堂皇的18人荣登进士之外,还有5人获得了国子监给予的“岁进士”荣誉称号。他们是:汪珪(1386年岁进士)、汪文(1406年岁进士)、汪景润(1410年岁进士)、汪宾(1420年岁进士)、汪时(1450年岁进士)。这一事实在《汪氏宗谱》里也记载地清清楚楚。宋畈汪氏这一大群文人雅士,除个别年老体弱者外,不管功名高低、资历深浅、年龄大小,都分赴全国各地任官职。据考证:有文官也有武官;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有行政官也有监察官;有司法官也有教授官。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朱晦庵(即朱熹)来宋畈访问时,对汪氏历代名人深表敬佩,他临别时特意赠送长联一幅,挂在汪氏宗祠里永思堂大厅之上,长联赞曰:忠烈乘勋,保子孙、保黎民,凛凛犹生,独秉两间正气;簪缨传世,有公侯、有相卿,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长联载于《汪氏宗谱》)。

到了清朝末期,宋畈汪氏相继涌出两名秀士,他们就是汪志南、汪楫父子俩,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据汪志南的同窗好友、湖北恩施县知事,清.丁酉(1897年)科解元、衢县人郑永禧,撰写的《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载:“君少负俊才,数下闱不第,视清室政变,识帝祚之将倾也。遂退处田园,长为识字之农,不再出而问世。”汪志南一心热心于乡间的公益事业,如:救助贫困乡民,修复回龙高桥、平整邑东山路等,为当地民众做善事。为此,他日夜奔波,操劳过度,得了软脚病而去世。郑永禧还在《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运用了两个典故,赞美汪志南:采樵思柳下,挂剑识徐公。这篇墓志铭石刻,现在还保存完好,竖立在宋畈卫生院旁的小山坡上,常有来往行人驻足观摩。实为宋畈汪氏一古迹。

关于汪志南的儿子汪楫,《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记载:“时,长子楫已补博士弟子员”,博士授业至一定年限,经过考核,可在郡庠任文学职务,优秀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后来汪楫即在邑庠任职,教授庠生。至1930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他辞职回到宋畈老家,在三衢山赵公岩里隐居了一段时间,并在石壁上题刻了一首诗:


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
依岩消白日,枕石问苍天。
腊尽寒归路,檀香薄有田。
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中华民国十九年冬月(即1930年冬月)
这首诗是汪楫遗留下来的、现存的唯一一篇作品,至于别处是否有他的作品发现,其家人都不知。所以说,这首诗也可作为汪氏传统文化传承。

到了19459月,常山县按照省市的部署,准备纂修县志,决定设立修志局,局长由当时的县长晏忠承兼任,副局长为汪楫、袁素斋。可见当时汪楫在常山文化界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后来因形势起变化,县里经费不足,修志一事中止。

目前,宋畈汪氏宗族的文物古迹尚有四件:一是一套《汪氏宗谱》(五大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辑,至今已有117年之久了。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只因纸张太薄,恐难久存。二是越国公“汪氏宗祠”。清代时期建造,祠内的栋梁、牛腿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三衢山赵公岩洞里,石壁上刻写着一首汪楫题的五言律诗。四是《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刻于宋畈卫生院附近小山坡上的一根石柱上,石柱高2米多,呈六角形,是衢县人郑永禧所撰。此外,还有许多留传于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有待于有心人去一一挖掘,再整理成文,以便广泛流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受计划经济影响,宋畈部分汪氏村民一度困惑不振,只能安心在农村学工艺、学农艺、学技艺,作为立身之本。所以,那一段时期内,宋畈汪氏培养出的手工业师傅比较多,基本上是每户一二个正劳力。那时教育相对滞后,接受五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生也没有几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院校。在那种大环境里,众多宋畈汪氏子孙勤奋学习,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在国际经贸、教育、保险等各个领域一展身手。年青一代的汪氏子孙,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正如朱熹在那幅“长联”中所说的:“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


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65c9601007v3p.html
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北京汪子明
《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4-15 1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为骄傲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9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积分
10912
QQ
发表于 2009-3-19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老师,作为宋畈汪氏的后裔,衷心地感谢您为宋畈汪氏家族整理出如此详细的史料。如今,宋畈汪氏正在重修家谱,希望宋畈汪氏的后裔尽快和家乡取得联系,为顺利圆满完成修谱工作尽心尽力。我的联络电话: 00852-91847666。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宋畈"永思堂",汪氏第88世孙,家字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9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积分
10912
QQ
发表于 2009-3-19 12: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畈越国宗祠
宋畈越国宗祠001.jpg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宋畈"永思堂",汪氏第88世孙,家字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9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积分
10912
QQ
发表于 2009-3-22 0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为宋畈永思堂题写的对联:
IMG_4543.JPG
三衢山旁宋畈村,越国宗祠今犹在 宋畈"永思堂",汪氏第88世孙,家字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37

帖子

5115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115
发表于 2009-4-15 1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说来,有目共睹,常山宋畈,书香传世。
一汪清水,泽衍须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