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凤冈遭受持续二十多天50年未遇的雪凝灾害,在这样的恶劣天气状况下,凤冈县土溪镇大屋村104岁的汪家老袒母张宗芝老人连一片感冒药都没有服,安然无恙地渡过了这场灾害。这位高龄老人身体为何如此硬朗?老人身后又有些什么故事?近日,记者走访了她家。
母亲的爱,让我们渡过艰苦岁月
凤冈县土溪镇大屋村砖房组有一个小寨子,小寨背后是一片苍翠的松林,小寨当坝菜畦纵横,寨中竹林摇弋、鸟雀翻飞,多年来张宗芝老人就居住在这个清幽的环境里。
那天中午,记者来到她家,正遇上老人的儿子汪启厚来看她,老人已经睡午觉了。汪启厚说,这些年,老人每天吃过早饭,都要习惯性地睡上两个小时左右的午觉。汪启厚是老人的大儿子,常住在绥阳镇街上,他隔三岔五的来看望老人家。现在老人与二儿子汪启恩一家生活。据他介绍,老人家现在身材还硬朗,在不用拐杖的情况下都能慢慢走路,这些年来,老人也从来没用过拐杖。但是从去年起,老人出现了严重的听力障碍,不能与人正常的语言交流,记者只有从老人的大儿子汪启厚和二儿媳陈国英的介绍中了解老人的一些情况。
老人出生于1904年农历冬月20日,到今年农历冬月20日,刚好满104周岁。老人有6个孩子,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儿,大儿子是汪启厚、76岁,二儿子汪启恩、71岁,三儿子在1987年意外去世。她的大女儿出生于1928年,在1959年去世、二女儿不到10岁被豺狗咬走了,三女儿还健在,今年已是64岁了。老人膝下有4代人,共计99人,她的玄外孙女已是10周岁了。
在汪启厚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记得自已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家里开了一个煮酒的小作坊,母亲还能喝酒,喝酒后脸红红的。父亲不太料理家务,很多事都落在母亲的身上,很多时候,母亲点上桐油灯整夜整夜的干活,家里还算过得去,能经常吃上大米饭。后来,世事变故,煮酒的小作坊关了,汪启厚上到小学3年级就失学了,汪启厚的二弟和妹妹一天也没上过学。
家境陷入困境,常常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最艰难的时候,母亲就去山坡上挖石蒜、摘红籽、采野蒿等来做成食物。母亲特别疼爱孩子们,她常常把大米面、玉米面、洋芋泥等悄悄的拌在那些难吃的食物中让孩子们吃,自己却吃没有拌过粮食的野生食物。吃的时候母亲还鼓励孩子们说,这东西太好吃了,你们快点吃啊。那时候食盐比较稀缺,家里好久没盐吃了,孩子们急着要吃,聪明的母亲就去河里找来白色的石子,当着孩子们的面放在米汤里,说盐巴已经放了,孩子们非常高兴,抢着喝汤。在那些艰难的日子,母亲也不忘记教育孩子,对孩子们说,只有勤快点才能不挨饿。汪启厚说,是母爱,让他们渡过了那艰苦的岁月。
但是,母亲还是没躲过1959年那场饥荒,那是农历的8月,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一天,父亲也饿得起不了床,为了活命,已经饿得走路都很吃力的母亲扛着锄头去山破上挖草根,实在没有了力气,母亲就跪着挖,当母亲背着草根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不行了,他临死的时候对母亲说,他好想喝一口米汤。没几天,汪启厚的大姐饿死在回娘家的路上。那时候,汪启厚在一个粮站打临工,后来,汪启厚带了5斤碎米回家,一家人靠这5斤碎米和草根树皮才从厄运中走了出来。
我们的爱,让母亲感到宽慰顺心
老人寿星高照,她的生命在汪启厚的记忆中后来还有过两次劫难。一次是老人70岁的时候,一天涨大水,在龙台的一个渡口过河,船行在河中,突然一个大浪袭来,船翻了,船工跳水遇难。老人紧紧地抓住船板,船被冲下险滩,老人抓住了险滩边的石头上了岸。老人上岸后,看见自己的一把伞还在船上,老人又冒险到船上把伞取了回来。还有一次是老人95岁的时候,在汪启厚家,汪启厚的一家都出去了,老人在家砍猪草,不知是什么原因摔破了头。过了大半天汪启厚回来,看见母亲头上一片白色,还有血迹,老人说是头摔出血后用石灰敷的,还说石灰是消毒的,汪启厚把母亲带到医院缝了七针,后来伤口很快就好了。
下午3时,张宗芝老人起床了,她慢慢地来到火炉旁,她的二儿媳妇陈国英准备搀扶着她走。老人不要她搀扶,老人说:“我自己能走。”陈国英为老人倒上了热茶,汪启厚为老人拿来麻饼和粮果,老人把麻饼和粮果拿给大家,还说:“你们吃嘛。”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利索地吃东西,两片坚硬的麻饼和一颗糖果很快就吃完了。过一会儿,老人起身到厨房喝冷水,陈国英说,老人不咳不喘,很少吃药打针,经常喝冷水,老人说喝茶改不了渴。陈国英介绍,老人的门牙掉了几颗,磨牙还没有掉,花生、葵花等坚果把壳去后,老人也能吃;老人的生活很好安排,从不挑食,早上就为老人煮点鸡蛋汤、面条和稀饭,中午和下午老人一餐能吃2至3两米的饭,有时还能吃五六片肥肉。陈国英还说,老人在101岁的时候还能推石磨。
老人坐在火炉边,一连问了几次“凤蝉在哪的?凤蝉回来没有?”汪启厚说,凤蝉是老人的孙儿媳,汪启恩的儿媳,叫罗竹蝉,去年打工去了。多年来,罗竹蝉很孝敬奶奶,经常为老人洗脚、洗裹脚布、洗衣服、捶背。孙儿媳打工去后,老人很牵挂她,经常自言自语念起“凤蝉”。
“五世同堂喜的是孙贤子孝、一家团聚乐的是夫唱妇随。”“弟兄是手足凡事相互体谅,妯娌如姊妹家务共同商量。”这是汪启厚写的两副对联。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后辈们细心的关照,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带上礼物看望老人。汪启厚经常来看望老人,把老人的脏衣服带到绥阳用洗衣机洗,每月拿 100元给老人补充营养。雪凝灾害的那些日子,陈国英怕老人冷,她就在床上为老人放上暖水袋,为照看老人,每晚还陪老人一起睡觉。前些年,汪启厚的儿媳周兴兰还把奶奶接到凤冈县城居住,精心照料老人,可是老人却过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要回到农村。汪启厚介绍,不管是他们的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过得很和睦,弟兄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吵吵闹闹,老人从来不为他们操心,这一切,都使母亲感到宽慰顺心。老人的邻居罗会竹60岁,她介绍,老人性格乐观,邻里关系很好,去年春节的时候,老人还到寨子中串门。
老人的老年生活还得到了国家的关照,现在国家每月发100多元的高龄补贴给老人。前不久,凤冈遭遇雪凝灾害的时候,县领导李廷学、郭正勇等看望了老人并送去了500元慰问金,还送了一个由贵州省政协特制发放的“长寿之星”牌。(题图:张宗芝老人的大儿子汪启厚为母亲穿鞋)
记者手记:什么是幸福?爱尔兰著名学者威廉· 巴克莱在《花满香径》中这样开宗明义地写道:“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张宗芝老人是幸福的,当她的儿女们还小的时候,老人用希望和爱,使儿女们渡过了艰苦的岁月;当她老了,儿女儿孙们的爱,使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宽慰顺心。我想,张宗芝老人的生命历程中,一路都有爱,这种爱正是对我们弘扬的“尊老爱幼”的有力诠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