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溯源
汪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古今姓氏书辨证》称,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战国时,汪芒氏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则再度西迁,到达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一个汪字。二是汪姓还有一支出自春秋的鲁国,系以邑为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称:“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今山东省境内),因以为氏。”三是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生六子,同中进士,誉称“六桂联芳”,后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处休,分姓汪。
汪姓历史上形成新安、平阳等郡望。有“六桂”等堂号。汪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5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
二、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队正汪子固、火长汪延(迺)君自光州固始随从落籍福建。
约于北宋末,江淮招讨使汪立信以身殉国,其妻康氏挈四子逃难入闽,隐居惠安。
三、肇安及繁衍
约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汪十位自泉州迁居安溪感德镇霞春村。《清溪霞春汪氏族谱》称:“我祖十位公由泉抵霞,卜居于格头池之滨,蕃衍于鼎甲之上。”后裔尊汪十位为霞春汪氏一世祖。霞春汪氏至今已繁衍三十一世,后裔衍播感德镇霞春、霞庭、霞中、霞云、洪佑、龙通、洋山等村及剑斗镇剑斗村、御屏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汪十位的裔孙汪世晃移居大田县横坑村,至今繁衍数百人,人才辈出。
四、 分 布
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汪氏共11234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全县姓氏中居第20位。主要定居于感德镇霞春村,具体分布见下表:
2004年12月安溪县汪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表
乡镇 人数 主 要 聚 居 地 及 其 人 数
凤城镇 117 凤山居10人,北石居13人,朝阳居23人,南街居6人,祥云居9人,东北居38人,小东居18人
感德镇 10766 霞春村2793人,霞庭村3408人,霞云村2062人,霞中村2345人,洪佑村49人,龙通村57人,洋山村52人
福田乡 4 场前分场4人
桃舟乡 26 桃舟村26人
白濑乡 4 下镇村4人
五、 谱 牒
《清溪霞春汪氏族谱》
为安溪县感德镇霞春、霞庭、霞中、霞云、洪佑等村汪氏总谱。原由各房系自行分修,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进士汪光严(克用)合修;光绪七年(1881年),汪霞溪主持二修;民国26年
(1937年)汪贤所、汪贤祥、汪德良等主持重修。昭穆:
自八世起字行:仁义礼智世,子君道仕朝元廷,夫建家国有贤良,启承济时延周命,在鲁圣德同天统,系贵盛亿万斯年。
自二十二世起讳行:辉锡孙(光)枝(笃)挺(庆),秀(绳)长(其)发(祖)其(武),慈孝存善,业绩流芳,宗规克绍,展志扬名。
六、宗祠
鼎甲祖宇
感德镇霞春、霞庭、霞中、霞云等村汪氏宗祠,坐落于感德镇霞庭村鼎甲角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始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两次翻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扩建落成。1998年重建。坐南向北,砖石结构,大厝式建筑,占地面积595平方米。楹联:“鼎革后诗书礼乐犹存,无忝海滨望族;甲科中文物衣冠未艾,可称闽峤名家”、“霞光先巡检之誉;春望裔青书于蓝”、“鼎盛勋名,前人继后人承,共仰祖宗厚泽;甲科赫奕,左为文右为武,方知地脉钟灵”、“鼎食钟鸣,念当年越国忠贞,代有文章垂国史;甲第蝉联,观奕祀婺源谟烈,家传诗礼溯源流”。
七、墓葬
汪毅庵墓
位于长坑乡月眉村境内之山。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汪毅庵,感德镇霞春村汪氏先祖,巡检,带兵剿匪,殉难于长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