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7 2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 我市最重要唐代墓葬谜团成功破解
--------------------------------------------------------------------------------
福建之窗 www.fujian-window.com 2007-08-17
本报讯 (记者 海鹰 通讯员 靳维柏 郑东)关于厦门城的开发史,“南陈北薛”的说法由来已久,可是这“陈”和“薛”所指何人,却一直是个“历史悬案”。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为配合仙岳路的改造工程,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位于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叉口东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最重要的唐代墓葬之一——“陈喜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发现,历代相传的陈喜墓和陈喜衣冠冢,其墓主人实为陈喜之孙陈元通及孙媳汪氏;由这座双冢双穴墓出土的两块墓志铭也因为承载着可能破解“南陈北薛”疑团的历史信息而成为了文史界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及辨识,日前,文保中心的专家终于“破译”了这两块墓志铭的铭文,并于昨日正式公布了对陈元通夫妇墓葬进行考古发掘的成果。
据介绍,这座双冢双穴墓东侧墓主人为陈元通,西侧墓主人为其夫人汪氏,两墓均为长方形土坑券顶砖室墓,坐北朝南。陈元通墓墓室长4.8米、宽1.64米、高1.65米,该墓早年被盗,墓中出土带盖大陶仓、青釉碗、青釉双系罐、青釉四系罐、银勺、铜镜、铜泡、铜钱、铁刀、墓志铭等遗物20余件;汪氏墓墓室长5.3米、宽1.38米、高1.64米,墓中出土邢窑白瓷碗、青釉碗、青釉盖罐、青釉双系罐、长沙窑双系罐、方形铜镜、银碗、银盏、银、银冠饰、铜簪、墓志铭等40余件。
陈元通墓的墓志铭《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刻在宽65厘米、高58厘米、厚8厘米的花岗岩石上;汪氏墓的墓志铭《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唐故歙州婺源县令陈府君夫人墓志铭并序》,宽46.5厘米、高61厘米、厚8厘米,由细泥烧制而成。记者了解到,由于岁月侵蚀,两块墓志铭的铭文都十分模糊,再加上铭文中有不少古文异体字,古时行文又不用标点,令铭文的识读困难重重。文保中心的专家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古文字专家刘钊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一字一字地“破译”了铭文。
文保中心的专家介绍说,关于厦门早期历史的记载很少,过去“复原”这段历史,主要是依据明弘治的《八闽通志》、明万历的《泉州府志》、明崇祯的《闽书》、清乾隆的《鹭江志》、清道光的《厦门志》、清同治的《福建通志》,以及一些族谱等。这些资料或成书较晚、或语焉不详,使人们对厦门早期历史的认识不甚明了。陈元通夫妇墓葬的发掘堪称我省唐代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除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之外,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尤为重要,是迄今为止记载厦门历史的最早实物见证,为研究厦门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这两块备受关注的墓志铭究竟记载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呢?文保中心的专家进行了解读。
陈元通夫妇何许人也?
根据墓志铭记载,陈元通卒于唐大中九年(855年),时年75岁,其生年为唐建中二年(781年);汪氏卒于“鄆王登位后两年”,鄆王即唐王李温,他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即位,是为懿宗,可见,汪氏卒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另墓志铭中有汪氏“享年四十八”的记载,则汪氏生于唐元和九年(814年)。
墓志铭称,陈元通曾任余干、南昌(今江西余干、南昌)县尉,再转为歙州(今安徽歙县)司马参军,后又迁任婺源县令。其父仲瑀,曾任番禺县丞(今广东番禺);祖父陈喜,担任蜀州(今四川崇庆一带)别驾;曾祖陈承,任抚州(今江西抚州)司马。
墓志铭中称陈元通为“颖川陈公”,说明陈元通祖籍地为颖川,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汪氏“其先新安人也”,专家介绍,隋唐时期叫“新安”的有3处,根据考证,汪氏应为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一带人。
陈元通时代厦门是怎样的?
专家介绍,此次发掘的陈元通夫妇墓志铭,与1973年在泉州发现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一起,成为了记载厦门历史最早、最可靠的实物见证。这位“陈夫人”就是陈元通之弟陈元达之女,她的墓志铭记载:“曾祖僖爱仁好义,……遂为闽之豪族。……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里是也。”陈元通墓志铭记载:“颖川陈公终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清源同安人也。”汪氏墓志铭记载:汪氏“终于清源郡同安嘉禾里之第”。
专家告诉记者,陈元通卒于公元855年,此时厦门岛隶属于设在泉州的清源郡,机构设置为“嘉禾里”。“里”是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可见当时厦门岛的居民数量还很少。
比照两块墓志铭对厦门的称呼,汪氏墓志铭多了“同安”二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专家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公元282年首次置同安县,后废此建置;公元803年置“大同场”,至933年又升“大同场”为“同安县”,由此可见,“同安”可算是“大同场”的古地名。当时的文人喜欢使用古地名以使文章更具古意,所以汪氏墓志铭仍记“同安”就不奇怪了。
陈喜何时到达厦门岛?
陈喜究竟是何时到达厦门的呢?专家介绍说,目前文史学界有“安史之乱说”和“福州军乱说”两种说法,在这两种说法中,陈喜率族人来到厦门岛的时间分别是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和788年。而通过这两块墓志铭所记载的信息来推算,专家说,陈喜来到厦门的时间应该在公元770至780年之间。
专家表示,经过考证这两种说法都存有疑问。根据推算,“许氏陈夫人”的生年应为835年,如果按每代22年计,陈喜应当生于769年前后;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此时的陈喜可能尚未出生或者十分年幼,不可能带领全家来到“新城”。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福州军士作乱发生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这是个“小乱子”,朝廷只撤换了福建观察使,说因为“福州军乱”导致陈喜举家迁往厦门似乎不合情理。
所谓“南陈北薛”,陈氏是最早来到厦门岛的家族之一。专家认为,根据陈氏族谱和墓志铭记载,元通是仲禹的长子,两者年龄差距要小一些;仲禹是喜的第三子,两者年龄差距要大一些;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再参考史学界较为通行的按每代22年计算,陈喜约长陈元通50岁,也就是说,陈喜应该生于公元731年前后,而他成为“闽之豪族”举家迁往厦门时应该已人到中年,即40岁至50岁,时间推算约为公元770至780年,即唐大历五年至建中元年,那时的厦门岛名叫“新城”。
本报记者 海鹰 通讯员 靳维柏 郑东
摄影/靳维柏 郑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