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艺 敏于思
——汪天行其人其画
陈先义
《人民日报》 ( 2007-05-27 第08版 ) 书画创作不是汪天行繁忙公务之余的一种消遣与调剂,而是他的人生境界的一种提升,是他的美学追求的一种体现。所以,他的山水画能够以业余之状而得专业之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有中肯评价:“汪天行的画作,在平淡率真中追求的是一种浑厚和苍劲,空濛的山色中映衬的是连绵群峰,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在近年来的中国画创作中,汪天行应是出类拔萃的一位。”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时下的艺术家们大多外“摹”造化,中“造”心源。他们多年摒弃写生取象,拿个相机照一照,然后以写“心”、写“意”之名,心“造”山水。如果说,在开始阶段,这种山水画还有些自然气息、还有些新鲜感的话,到后来,大多不过是些重复的符号,既未感动自己,也难感动别人,最多不过是展示一下笔墨技巧而已。汪天行要:“画自心里流出。”一个“流”字,便与上述画坛流行风拉开了距离。他声言,“古人画竹要成竹在胸,我们今天画山水也应该山水在胸。”汪天行擅长摄影,风光佳作不少,但他坚决反对用摄影图片代替对真山真水的观察与揣摩,他提倡深入生活,提倡到实地去体验去感悟。他的山水以宋元之法,直取罗霄山脉,将山水之精魂摄于心中,然后以充沛之情感将之跃然纸上。其巨匹山水《革命圣地》,便来源于他下基层时一次又一次对五百里井冈山的深入体验。画作上,浩浩井冈山重峦叠嶂,壁立千仞,奇石嶙峋,烟笼雾起,挥笔泼墨之间,非常复杂的自然景观得以生动逼真地展现,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观之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生活在江西革命老区的艺术家,汪天行的作品无处不浸润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无处不倾注着他对革命老区人民那种发自肺腑的情深之爱。正是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种浑厚苍劲的笔意,才以那种节奏起伏和视觉变化的频繁,向读者叙说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故事,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悲壮。有学者说,观汪天行的画作,胜似读历史的大书,潜移默化中,你便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不知不觉间,对画家用笔勾勒的一方圣土,你不能不给予深深的敬意。我以为,观汪天行的画作,应该有一种朝圣者的心态,这既包括了对作者笔下这方土地的顶礼膜拜,也包括了对汪天行艺术创新精神的推崇。无论是他展现革命圣地雄姿的《井冈山黄洋界》、《井冈暖翠》,还是他表现其他山水胜景的《巫峡帆影》、《云卷千峰秀》,都寄托了他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都寄托了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思考。有评论家言:“汪天行的画作绝少书卷气,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同时,更多糅进了现实主义精神,让人一看就富有生机勃勃的内涵。”
其实,汪天行书卷气十足。他能诗擅词,出口成章,即席成篇;会钢琴、小提琴,常常技惊四座。他的书法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他集行、草、隶、篆于一体,运笔遒劲有力,章法布局自成一格。一幅作品写下来,局部的造险令人意外,而整体的和谐之美,又让人击节三叹。在景德镇市任职期间,他又深入瓷板画艺术创作之中,不仅促进了中外人士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了解与理解,又使得他在艺术天地的驰骋之艺更有一番新天地。多才多艺的汪天行最终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他的攻读。作为经济学博士,其读书却杂博异常。无论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只要他听说有可读之处,必展卷于灯下;只要他闻知在必读之列,必反复研读,几达背诵程度。烂熟于心的那些名章佳句,进而化作他的思想、情感、血气与精神,进而化作他的诗词、文章、书法与绘画,这就是汪天行,一个生机勃勃的汪天行,一个才情四溢的汪天行,一个勤于艺、敏于思的汪天行。 《人民日报》 ( 2007-05-27 第0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