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068|回复: 0

汪优游:第一次以学生演出的形式将话剧介绍给社会

[复制链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7-5-21 2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叫“话剧”?
日期:2007-05-21 作者:徐冶敏 来源:文汇报






    中国话剧有别于传统戏曲,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仍保持着内在而深厚的联系。中国话剧并不是纯粹的西方舶来之物
   
    上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给千年传承的中国舞台演出注入一种新活力。人们模仿西方的演剧方法,舍弃传统戏曲的歌舞表演,这便是早期话剧的萌芽。
   
    学术界公认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晚清,其早期形式是文明新戏。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稍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和侨民涌入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口岸,中国最大对外窗口——上海,是他们主要的聚集地。
   
    1866年,上海西侨业余剧团爱美剧社(A.D.C)在上圆明园路(今圆明园路)、诺门路(今香港路)口建立了第一座西式剧场——兰心戏院(Lyceom Theatre)进行定期演出,1871年3月木板简房的“兰心”毁于火灾;1872年重建于下圆明园路(1886年改名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的“兰心”,砖石结构,内部上设楼座两层,装修考究。后因式样落后,设备简陋,于1931年在法租界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57号)蒲石路(今长乐路)转角另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兰心大戏院,成为中国话剧团体的主要演出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名上海艺术剧场)。
   
    由“爱美剧社”的称谓,可知话剧在中国之最早叫法“爱美剧”即“爱美的戏剧”,意为借鉴西方小剧场运动的业余演剧制度,反对演剧追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刚进入中国的西方写实戏剧顺理成章地充当了改良戏曲的参照物。除了出身旧戏曲的艺人外,促进中国戏曲改革的另一支力量来自新式学堂的学生们。应运而生的“文明新戏”,其滥觞便可追溯到19世纪末年上海出现的学生演剧。
   
    史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美国圣公会1878年创办的教会学校,现址为万航渡路1575号的华东政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在圣诞节晚会上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时事新戏”。该剧描写一位乡下财主,到城里缙绅人家做客,见到豪华场面便不知所措,闹出了许多笑话,大丢其脸。此人回家后立志做官,居然捐得个知县。虽然他也学得一些官场礼节,怎奈不会断案。后来终被革职,当场将官服剥下,而里面露出的仍旧是乡下人的土布衣衫。情节虽套用京剧等传统戏《送亲演礼》和昆剧《人兽关》中的《演官》,却“既无唱工,又无做工”。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一日(1906年1月25日),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的汪优游(1888—1937年,正是他率先提出“爱美的戏剧”)等在城东陆宅举行话剧试演,第一次以学生演出的形式将话剧介绍给社会。   
    学生演戏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中国人传统意识中视演戏为贱业的局限,为后来的留学生演剧以及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此外,这类演出,演员是中国人,吸引的观众也多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使得西方戏剧不再是少数洋人的专享,而逐步走向中国民众。所以,学生演时事新剧被视作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学生演剧受到欧洲戏剧的启发,趋向以散文化语言和非程式化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但在戏剧结构与演出方式上,依然明显地模仿了当时盛行的“改良京剧”,故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唱、念、做、打”的戏曲程式规范,处于“非桔非枳”、“不土不洋”的过渡状态。
   
    今年被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则与两大标志性事件有关。
   
    其一:近代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先生留学日本期间,发起成立中国人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文艺研究会。1907年2月11日,在新落成的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里,为赈济中国江苏等地水灾、饥荒而举办了游艺会,春柳社在此首次公演了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名著的话剧《茶花女》第三幕。
   
    另一件与之遥相呼应的事则发生在上海:曾留学德国、回国后任过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的浙江上虞人王钟声(1874—1911年)在同一年即光绪三十三年来到上海,结识了马相伯等社会名流,萌生“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的想法,毅然舍弃自己原有专业,投身戏剧界。在马相伯等赞助下,当年8月,王钟声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话剧学校——通鉴学校,校址在成都路、派克路(今凤阳路)北的一幢楼内。9月,该校在南市方斜路永锡堂(上海浙绍公所,又称绍兴会馆之殡舍,原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正殿前有两层戏楼一座。原址现为上海市丽园路650号)公演根据林琴南译美国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黑奴吁天录》(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的五幕新剧(一说在圆明园路兰心戏院首演,也就是1872年重建的“兰心”)。演出采取了新的戏剧形式,分幕,着西装,有对白,并运用舞台灯光和布景等现代手段烘托剧情。10月,王钟声创建主要由通鉴学校师生组成的国内第一个话剧团体——春阳社。
   
    这样看来,尽管中国话剧有别于传统戏曲,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仍保持着内在而深厚的联系。换言之,中国现代话剧并不是纯粹的西方舶来之物,而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传统为本体,采用了西方戏剧的某些内容、形式和技巧,重新组构的中国式的新剧。基于这种认识,戏剧家洪深才在1928年提议,将这种舞台艺术正式定名为“话剧”。
   
    从源流上判断,上海应为中国话剧的发祥地。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