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412|回复: 10

答“hnnywjg ”总版主先生   本人关于汪世显家族族属的一点认识

[复制链接]

50

主题

104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644
发表于 2006-5-5 15: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代巩昌汪世显家族族属再确认
王旺祥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甘肃 兰州 730070)
【论文摘要】元代万户制度根深蒂固,对有元一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元代历史不可避免要对万户制度进行研究。而对于像元代巩昌汪世显家族这样绵亘元明两代的万户家族而言,研究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汪世显家族的族属依然混乱,弄清其族属对于研究元代西北乃至西南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以及元代西北西南的统治、万户制度变革诸方面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汪世显家族的族属作进一步的澄清确认,以有益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元代     汪世显家族   族属  确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元代汪世显家族在有元一代“虎符赫赫,锦衣煌煌,荣宠斯绝。”[1]P38 “独是一门,父死子继,兄终而弟可及,旄钺相先后,圭衮相焜煌。”[2]可是就是这样显贵的世候家族却因处于西北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之中,因种种原因族属混乱不清,虽然已经有“吐蕃说”、“汪古说”、“汉族说”等,但都对于认定似乎不是太肯定。[3]汪氏族属的再认定,对于研究元代在西北的统治政策、民族关系、西北形势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元代的汪世显家族是汉族。主要有一下原因:
首先,从信仰上看,汪氏家族是汉族。据《陇右金石录》[4]卷五《仁寿山关侯庙碑》:“皇元国初,义武陇右王汪便宜都总帅(汪世显)神交千载,慨遗构毁,撤首营正殿,于后忠烈(汪德臣)受兵告伐应接如响,贞肃公(汪惟正)敬成先志,有严像设躬荐苹藻文,贞肃公又绘东西序,今中丞(汪寿昌)监郡日偕都总帅(汪延昌)同知总帅祁润哥征西镇抚王□□□□□蒲口概捐赀益加斲择修洁。有道之士若周道广、杨应骐、李混然、杨一清、先后一主庙事,然由父故,出私财夹建两庑口垣,以拓庙垣,远近争附益之。”P110从这一点看来,无论汪氏出于何种意图,但完全可以肯定,汪氏信仰的宗教是道教,汪氏对道教是情有独钟的。而且, 《道藏》[5]第十九册《甘水仙源录》卷三《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丙午夏四月,西游巩昌,以汪侯德臣敦请故也。冬盘桓秦亭宾僚刘泽叔、王道宁、焦澍朝夕左右,动静语默 ,具《西州录》,丁未春二月,还宫。”P748《道藏》第十九册《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洞真真人》:“丙午秋,巩昌总帅汪德臣欲请师作蘸父灵仪,虑其不能动,启于王府,以汪侯开国大臣,遂命丞相完颜凤哥敬诣终南,礼请师,即应之。巩昌地接西羌,居民但习浮屠之教,师以无为清静诚意之道化之,风俗为之一变。”P537关侯,乃是道教崇拜的偶像,而汪氏有汪世显、汪惟正、汪寿昌、汪延昌等捐资修缮关侯庙,又有周道广、杨应骐、李混然、杨一清等名流主庙事,可见汪氏对道教的笃信十分痴迷真诚,非一般汉族。又汪德臣为父作蘸灵仪敦请洞真真人杨一清,可见汪德臣也是信仰的,似乎汪古族未有信仰道教的情况。盖天林先生在他的书中考察了汪古族的信仰,认为汪古族领地存在道教,但并不见有信仰的痕迹,[6]P311这更使人坚信汪氏是道教笃信教徒,汪氏的族属与汪古族无关。况吴景山先生《元代汪世显碑志资料辑录•元荣禄大夫、大司徒汪惟贤夫人祁氏墓志》[7](《西北民族研究》 1999.01)记:汪惟贤,字安卿,号恕斋,又称乐善老人。《元安远大将军巩昌等处宣慰使司事兼权便宜都总帅汪惟纯墓志》记:汪惟纯,号济斋。《元奉直大夫陇州知州汪懋昌墓志》载:“公讳懋昌,字则□,闻道号秋泉。”《元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汪寿昌墓志》载:“公讳寿昌,子□辅,号云溪。”从汪惟贤号恕斋,又成乐善老人,汪惟纯号济窄,汪懋昌闻道号秋泉,足以说明道教在汪氏家族生活中的地位。
其次,从家训传统、生活作风看汪氏亦是汉族的作为,故认为汪世显家族为汉族是有道理的。据《天水县文物志》[8]载有1964年4月在陇西县城西门内城墙下出土的元代石刻《万卷楼记》曰:“国家创业以来,披舆地图,启土西南。越岁丙申, 维我陇西义武汪公(汪世显)佐命云初,总戎先驱。比岁深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伙,户有诗书,于时诸将士争走金玉财帛;惟公所至,独搜典籍,捆载以归。常曰:‘金帛世所有,兵火之后,此物尚可得耶?吾将以遗子孙耳!’厥后仲子忠烈公(汪德臣)世其官,补所未足,雅欲创书院,集儒生备讲席,以建、油、益昌戎事倥偬未遑也。舣斋相公(汪惟正)方妙龄,袭祖父爵任,于书尤笃好而宝藏之,凡遇善本又极力收致。既而即府治东南隅隙地,摒瓦砾,划芜秽,因城建楼,列架于中,签整排比条为之目,经、史、子、集,亡虑万余卷;图书、琴、剑、鼎、砚、珍玩,横陈其间,皆希世宝。扁额曰:‘万卷’,万,取盈数也。昔杜兼聚书至万卷,每卷必题其末云:‘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夫兼之用心远矣,惜子孙无闻焉!公今创斯楼,可谓克念厥绍,而无夭乃祖矣!然公之于书,非惟藏之,而实宝之,非为宝之,而又详读之,明辩之,克之于行已治政,非直为观美而已。敢请该诸坚珉,以示将来云。至元四年岁强圉单阏相月七日门人素斋冉南翔谨记。”从这段珍贵的史料,可知几点,一汪世显入蜀广搜文化典籍,而弃金玉财帛;二汪德臣打算圆父亲夙愿创立书院,集儒生讲席;三汪惟正始建藏书楼,名之曰万卷楼,藏书万卷,皆是世间珍宝善本,有分列条目,完全是元代一大藏书家,这一点汪古似乎从来也没有做到过,即使是一般的汉族家庭也是没有能力做到的,只有那些汉族有远见世家大族才会那样酷好诗书翰墨的,由此看汪氏出了那么多的翰林学士是势所必然地。难道汪氏不为汉族,为何族?历史上似乎只有汉族最重典籍,北方民族很少有这种嗜好。
据《陇右金石录》卷五《汪义武公神道碑》载:“公器局宏远,资仁孝,奉养太夫人斯须靡忘。征南得旨酒,不远千里载归,以备滫瀡。处丧不御酒肉,劬劳之日,必致斋荐祭。喜儒术,闻介然之善,应接无少倦罢。羁人寒士至,解衣推食,生馆死殡,各得其所。还自蜀,辇书数千卷,而图书半之……休沐对客,命觞雅歌,投壶而已。燕居逸游,若不胜衣。”[9]P28 又《元史》[10]卷155《汪惟正传》:“惟正,字公理,幼颖悟,藏书二万卷,喜从文士论议古今治乱。” P3655从这两段史料看,汪世显是以孝道守家的,特别注重丧事祭祀,又酷好儒术,乐善好施,道行介然之善。有春秋战国养客之风度,无论从其对人、藏书、对客宴饮、燕居逸游都无不浸透着汉族甚至魏晋名士那种风格气度。汪惟正又喜与文士谈经论道,汪氏非汉族,谓何?
除了以上的珍贵史料以外,我们还有足够的理由和史料证明汪氏的族属所归。《陇右金石录》卷五载《汪忠烈公神道碑》曰:“公天资颖悟,见善明,用心刚,事无巨细裁决适宜,握兵十九年未尝妄杀;宽厚和易有长者风。孝于亲,友于兄弟,辑睦宗族,一无间言。轻财乐施,爱恤军民。将士僚佐有疾故,必亲闻吊,未尝以富贵骄人。至于莅众驭下,小有不谨,不加辞色。凡出师,与士卒同甘苦;遇攻战,则率将校先登,故人乐为之用,士类如樊中者,多所拯拔。虽在军旅,数引儒生,诵说经史。每与宾客宴会,必使尽欢。”P36-37《汪氏祠堂碑》云:“虽在军旅,崇儒重道,不废讲习;身处富贵,轻财好施,未少骄啬,此乐善之遗爱。”又吴景山先生《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元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汪惟正神道碑》载:“ □  昌私第,一贮于蓼川别墅。时□文士抽绎,商略古今,理□将相始终得失,兵家战阵奇正,孤□风角,若指诸掌。”《元安远大将军、巩昌等处宣慰使司事兼权便宜都总帅汪惟纯墓志》:“□少颖悟,性奇特,资禀英雄,胄出将相,风流儒雅,工于声诗,楷篆笔法如神,精于蒙古言语文字,善射骑,富韬略。及登要路,莅政凛然,沈挚有谋,始由御位下应当怯薛,深荷隆宠。”《元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四川行省事便宜都总帅王惟易圹志》记汪惟易曰:“迨至爵加宣威官升右辖□□□务丰饬诸司屯兵戎、劝农桑、兴文风、理狱讼,里闾安静,边境无虞……以勤俭理家,以诗书教子。”《元明威将军保宁等处万户汪惟简圹志》载:“(汪惟简)公□□□傥文武,兼该处阀阅将相之家,不尚奢靡,折节下士。壮岁莅官从政,除苛禁暴,抚军恤民,廉干公忠,始终一至。每遇暇日,宴同僚,习射投壶,讲阅经史,弹琴博弈,靡不洞究。应人接物,文容和缓,治家严肃,临政简宽,深得民心。”    《元奉职大夫陇州知州汪懋昌墓志》记有:“ 昆仲四人,公天资英伟,颖悟过人,弱冠寓京从学。袭父荫,除邠州牧,以廉介莅官 ,正己正人,待同僚,御胥吏,兴学校,明赏罚,劝课字民,尽有条理。”《元武节将军吐番等处宣慰使司副使都元帅汪舜昌墓志》载:“(汪舜昌)天性敏悟,器局宏深。幼居庠序,如老成人。及长,通经史,精骑射,绰有大将之风焉。”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知,  汪氏诸将者能“数引诸生,诵说经史”,“崇儒重道”,与文士“商略古今,理□将相,始终得失”;且工于声诗,在位能兴文风,办学校;在家能以诗书教子,孝养至亲。尤是汪惟简在宴同僚时能习射投壶,讲阅经史,弹琴博弈,无所不精。舜昌“通经史”。这些都说明汪氏是极有深厚家教传统和素养的;而且汪惟和为昭文馆大学士,汪隆昌、汪庆昌、汪智昌、汪归昌、汪云昌、汪晋昌、汪佐昌、汪高昌、汪兴昌、汪弘昌、汪震昌、汪益昌、汪俊昌、汪伯昌、汪道昌、汪真昌、汪原昌、汪友昌等十九人均为翰林学士,[11]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汪氏是汉族,从来没有一个少数民族能做到这么宏大绵长,汪氏绝对是诗书瀚海之家,否则不会有这么深的跟脚。再者“藏书二万卷”[12]也可以说明汪氏至少在元代是一个大藏书家,又建有藏书楼,难道不能说明其是汉族吗,谁见过有哪个少数民族这样做过,即使汪古族也不会有这样的修为造诣的。一般的汉族也不会有这样的远大见底见识,否则汪氏能出那么多的翰林吗?能保持金元明三代甚至清的绵亘不衰吗?我想这与汪氏前辈的积淀是密不可分的,不谓汉族,谓之何族?
再次,从汪氏家族墓葬的葬制、随葬物、墓葬壁画和墓葬保护措施等方面也可以看到汪氏是汉族。汪家坟元墓群位于漳县城南1.5公里的汪古山麓,墓群占地3万平方米,约建于公元1243─1616年,为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群。据传,原有封土堆200多座,其子汪忠臣(巩昌便宣副总帅)、德臣、直臣(巩昌中路都总领)、良臣、翰臣(奥鲁兵马都元帅)、佐臣(巩昌左翼都总领)、清臣(四川枢密院副使)、孙惟正(陇西行中枢省左臣)等数十人及妻室均葬于此。1972-1979年,省、县博物馆先后清理27座墓,共出土各种陶、瓷、铜、金、银、玉、丝等器物728件。其中最珍贵的为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砖刻象及24孝人物,造形生动,形态逼真。且壁画表现的神话人物故事更是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墓志铭,书体或篆或楷,遒劲有力。[13]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羣共埋葬有汪世显以下十四代人,墓葬按辈份排序,墓室结构基本是汉族的规制,随葬物中的砖雕木刻及陶器上的图案纹理均为汉族文化传统的道教佛教以及崇道重儒的二十四孝图,而这些只能见于汉族的墓葬中,而且随葬物又这么大量,还有汪氏家族墓葬有用水银保护棺椁的现象,这是人更加坚信汪氏是汉族。又从汪世显家族墓群出土铜镜铭文有“青盖作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百炼(作)镜,八卦相备,卫神帝命,永镇阴精。”[14]汪源昌墓盖四边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汪氏墓内的壁画、墓壁门楼建筑、使用器具、墓门墓室建筑风格无不浸透着汉族浓厚的气息。又《汪贞肃公神道碑》(《陇右金石录》卷五)中曰:“盐川之阡,羊虎行蹲。”P39(光绪)《陇西分县武阳志》 “陵墓”目“元陇右王墓”条曰:“城南七里,汪古山原上,南作北向,,大小二盐井,左右排如旗杆式,漳水前环北山对列,漳城在左,河塔在右,风水家每艳称之茔地宽敞,竖碑一百有八,皆王侯将相,华表文仲仅存十之二三,地方官时保护之,年终造册呈报,祭祀无少间,寓三岔。……岁贡生汪会一乃其嫡派也。”[15]P39可见,汪氏家族墓地的选定是严格按照中国古老的风水阴宅选址的,也窥知汪氏对风水的笃信。史料曾记“镇河塔,在城南六里窦家坪,元时所建,以镇漳河。或谓陇右王欲补风水而建。据堪舆家云其塔在县巽方,为县文笔。”[16]P28也可知汪氏对风水的见解之深。似乎这些不见于少数民族呀!
最后,我们再辨析一下原始材料对汪氏族属的说法,从中亦不难发现汪氏族属汉族的纰漏之处。
《元史》[17]卷155《汪世显传》云:“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系出旺古族。”P3649《蒙兀儿史记》[18]卷六十四《汪世显传》曰:“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漳县盐川镇)人。父颜忠,系出汪古部族,遂氏汪。”P455《新元史》[19]卷一百四十二《汪世显传》曰:“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漳县盐川镇)人。父颜忠,隶于汪古部,故改姓汪。”P606《元朝名臣事略》[20](苏天爵撰  中华书局 1985)卷六《总帅汪义武王世显》:“公系出汪古部。” P69《元史新编》[21]卷二十八《平蜀功臣汪世显传》P281同《元史》。《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之四《甘肃通志稿》卷八十六《人物四》:“汪世显……系出汪古族。”P488《陇西县志》卷六《宦绩》:“系出旺古族。”[22] 卷之八《人物》:“汪世显,系出汪古族。唐越国公第三子达,贞观十四年,达征贺鲁、龟兹、高昌有功,袭封留镇陇西。子三:长处哲,还居故里;次处惠,袭封与其的处澄同家陇马。世显华二十二代孙也,历仕金元。详在《宦绩》。”P330《巩昌府志》卷二十一《官绩》:“系出旺古部”。[23]《元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四川行省事便宜都总帅汪惟易圹志》“其先世掌汪古族,以武勇雄冠山西。” 可见《元史》、《蒙兀儿史记》、《元朝名臣识略》、《元史新编》、《甘肃通志稿》、《陇西志》、《巩昌府志》、《陇西分县武阳志》等都认为汪氏的身世是与汪古族联系在一起的,但汪古族似乎没有改姓汪的,就目前所知汪古族有阴山四大家族如天德郡丰州汪古,净州天山的马氏汪古,世居云中塞上的赵氏汪古,居于在四王子旗锡拉木伦河流域的耶律氏汪古,并未见至今取汪古第一个字的汪氏汪古,可是盖天林先生他的《阴山汪古》中认为陇西巩昌的汪氏也是汪古族中的一大望族。P18依据的可能是我上面提到的正史和陈述的《金史拾补五种》[24]和《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简报上所作出的轻率论断而已。涉及到漳县有汪古山和《蒙兀儿史记》,但这些都是不足为证的。而且我们知道少数民族改姓很少取自己族名中的一个字,几乎都是完全换姓的。即使临洮狄道存在过汪古族的足迹,也是混入巩昌周围复杂的民族融合混流中去了。这些记在包括《元史》在内都是不可信的,这些资料出《元朝名臣事略》是当时之人苏天爵所转抄外,几乎都是后人所记,似乎苏天爵于巩昌汪氏关系不甚了了。相比之下,还是碑志较为准确。其他的我认为取材之处值得怀疑。况《元史》卷15《世祖本纪》“己酉,巩昌汪惟和言:“近括汉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绝,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库。’帝曰:‘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P323由此可见元朝最高统治者认为汪氏是汉族,但巩昌汪氏的地位隆厚,所以可以例外。我想这一条已经足以表明了汪氏真正的身份了。如果我们只是信任墓志还不够,那也该信任统治者的权威吧。胡小鹏先生的是目前研究汪氏最为有权威的专家,他在《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25]中对巩昌汪氏作了专题研究,文中认为汪氏是汉族,但受到西番诸族的影响。P174由《巩昌府志》附地图可知,元代巩昌处在部族的包围之中,不受影响好像不可能。况巩昌汪氏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女,同时其后代许多人姓名都取少数民族的姓名,可知受到的影响很多。但这些只能表明影响而不能怀疑其本质上的汉族。
对比这些史料,正史对汪世显家族族属的认为是从当时的碑志文集等中获取的,所以其实最真者应该属于碑志了;那么《陇右金石录》卷五《汪义武公神道碑》( 元•杨奂撰),《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汪惟正神道碑》(元•商挺),(光绪)《陇右分县武阳志》卷三《封爵》,这些当时人撰的我想是可以肯定其真实性的。至于其他言说汪古族的,都是传抄或者耳闻的;当然不能排除家族攀附的可能。但观汪古之事似乎于汪世显家族的族属无关呀。[26]如果认为汪氏与汪古有关那只能认为他受到汪古的影响而已。元朝时,巩昌及周围一带生活着汉、吐蕃、女真、党项、蒙古和回回等族。汪氏与这些民族基本都有交往,特别与西番十八族关系密切,还有汪氏所取夫人中有好多是部族豪酋的女儿,而且,汪氏子孙中有很多的人取了这些民族的姓名。由此可以察知,汪氏深受这些民族的影响。后面的人记录汪氏这样的大家族是不清事实故看到别人的材料就随便引之,以讹传讹,才造成今天的混乱。但汪氏是汉族是不容质疑的。巩昌汪氏仍然是崇儒重道、仁孝立家、通文习武、琴棋书画、博弈投壶无所不能的汪氏世家望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汪氏的族属汉族,至于史料中经常提到的“系出”、“世掌”、“隶于”汪古部的说法当是不知情者的传抄而已,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况且汪氏家族在当时又是名门望族,对自己的身世发迹都是讳莫如深的,撰者有不明具体情况如何不出混乱呀。通过对汪氏信仰、家训生活作风 、墓葬葬制、随葬物 、墓葬壁画、 墓葬保护措施及其对其族属记录史料的剖析,不难看出元代汪世显家族的族属归根结底是汉族。
王旺祥,号秋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04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644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参考文献:
[1] [4]. 民国 张维纂.《陇右金石录》[M].卷五《汪忠烈公神道碑》,十卷,兰州:甘肃文献征集委员会印,1943年,线装,共十一册,兰州古籍书店复印本,今藏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又见于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全二○三册),第七辑,第182分册,西北考古文献《陇右金石录》(二)[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90.10,P38.
[2]. 元 姚燧撰.《牧庵集》[M]卷八《乔木堂记》,三十六卷, 钦定四库全书本.
[3]. 胡小鹏先生《元代巩昌汪氏家族事略》[J](《西北师大学报》1990.3)认为“其家族当是汉化的西蕃部落酋豪”;又《元巩昌汪氏非汪古族考》[J](《西北师大学报》1994.11)认为巩昌汪氏似为汉化的吐蕃族。先生在《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05)认为“其家族当是有蕃化特征的汉族部落酋豪”。汪楷先生《元朝巩昌汪氏的族属探秘》[J](《汪氏文化研究》第二期 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主办)认为汪世显家族源自汪古族,汪氏族属混乱是由于汪氏族属经过三次转折性变化。李兴华先生在《汪氏家族的源流与族属》[J]从“现存《汪氏家族》的记载、碑文与墓志的辨析、元墓群的墓葬结构显现着汉族文化传统、对几则史料的理解与推断”等几个方面认为汪氏是汉族。盖天林先生在《阴山汪古》[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4)中认为除阴山汪古的四大家族均属回鹘(突厥)外,在甘肃陇西漳县还有一个汪氏家族,这个家族也是“系出旺古族”、“亦沙陀突厥也”.
[4]. 张维纂.陇右金石录[M].十卷.甘肃文献征集委员会印,1943年,线装,共十一册;又见于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全二○三册),第七辑,第182分册,西北考古文献《陇右金石录》(二)[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90.10,P110.
[5]. 李一岷编.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P748、P537.
[6]. 盖天林.阴山汪古[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05,P311.
[7]. 吴景山.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J].西北民族研究,1999,(1),P233-252.
[8]. 天水县文物志编写委员会编印.天水县文物志[M].1884.
[9]. 也见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持《全元文》[M]. 卷七《总帅汪义武王世显神道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P155-156.
[10]. 明  宋濂 王袆等奉敕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一版,P3655.
[11]. 韩世英纂修.陇右王汪世显世家[M].线装 ,兰州:甘肃学院出版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 今藏甘肃省图书馆.
[12]. 明 宋濂等.元史[M].卷155《汪惟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一版,P3655.
[13]. http://www.gsei.com.cn/lvyou/jindian/dingxi/zxy.asp,2005年3月17日星期四.
[14]. 甘肃省博物馆  漳县文化馆《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简报之一  ,漳县文化馆《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简报之二,文物春秋[J]1982年第二期.
[15]. 清 周裕杬、杨学震.(光绪)陇西分县武阳志[M].五卷,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图书馆,钞本, 线装,五册;又见于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丛刊,邵国秀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八).《陇西分县武阳志[M]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4.12,P295.
[16]. 民国 韩世英.重修漳县志[M].分上下两册,共八卷,甘肃学院出版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出版. 又见于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全二○三册),第一辑,第40分册,西北考古文献,第四十卷,重修漳县志[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90.10.
[17]. 明  宋濂 王袆等奉敕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一版, P3649.
[18]. 清 屠寄撰.蒙兀儿史记[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12月 ,第一版,P455.
[19]. 民国 柯劭愍著.新元史[M]中国书店影印 中国书店出版 1988年8月第一版,P606.
[20]. 元 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P69.
[21]. 清 魏源撰.元史新编[M].影印本,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4月第一版,P281.
[22]. 清 鲁廷琰纂修.陇西县志[M].十二卷残存九卷.残存五册,钞本,线装,今藏甘肃省图书馆.
[23]. 清 杨恩撰.巩昌府志[M].合二函,12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复印本,线装,今藏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
[24]. 陈述撰.金史拾补五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
[25]. 胡小鹏.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P174.
[26].请参看: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盖山林.阴山汪古[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年4月.
备注:明 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M.]钦定四库全书本.   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主办.李兴华主编.汪氏文化研究[M].第一、二期 ,2004.05/2004.08.


该文已经经恩师胡小鹏先生修改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六期。

愿总版主指教  粗浅之处还愿批评指正
王旺祥,号秋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5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师胡小鹏先生"



[s:1] 名师出高徒啊!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5 16: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相一  [s:1]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5-5 16: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旺祥先生毕竟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又有胡小鹏教授指导,功底深厚。分析问题的深度和角度独特,使人信服。
我是学经济的,历史知识浅薄。在我们的家族论坛上,当涉及到陇西这支汪氏时,大家只能根据原来传统说法,认为是“系出汪古”。不过后来看的东西多了,大家有了一些疑问,提出了一些看法,即总的认为汪世显家族是汉族,是唐代汪达的后裔。望先生多指教。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7 10: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wwx2006888先生。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3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574
发表于 2006-5-7 16: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王老师经常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9 11: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王旺祥先生研讨陇西汪世显家族的族属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文章也写得好,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充分,行文如流水,滴滴沁心田!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983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9832
发表于 2006-9-25 17: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资料翔实.
swylx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9-25 18: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王教授的深刻论证,为我汪氏族人一直探讨有争议的汪世显明确了他的身份,道出了大家一直想弄清楚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汪世显属唐不属古/

                                                                   多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