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箬岭古道又称千年古官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至明代,仍是联结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徽商兴起后,更是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而许村也凭借这条官道,成为市肆殷繁的水陆转运码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和清军多次通过这条官道往来厮杀。解放战争时,李德生部就是从这里跨越若岭,解放歙县。古官道由青石板铺就,自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谭家桥。沿途植被垂直分布显著,峰峦叠幛,阴雨天山上云雾缭绕,远观如黄山云海,身处其中则又似云中漫步。古道边沿途设有古凉亭供行人车马歇脚。古道深处村落处处,游人可以在村中随意打尖,品尝山上特有的高山玉米糊等特产。箬岭关现仍存有屯兵城楼和古汪公庙遗址。今天走访官道,不仅可以翻山直达黄山,更可沿途访古探幽,亲近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景区 |
|
|
|
|
|
|
|
|
|
|
|
|
|
|
|
|
|
高阳桥横卧在昉溪河上,最初由元代处士许村人许友山所建。开始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1557)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桥廊,清康熙(1719)年间再修,构成现在的模样。桥上有廊,所以又名廊桥,廊内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中间和南侧设佛座。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四周的绿水青山,墙上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飞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从建桥算起,它比由电影《廊桥遗梦》而出名的美国麦康逊的那座廊桥至少要早300多年,就是高阳廊桥上古代人留下的遗迹旧踪,也要比美国那座廊桥要丰富精彩得多。因为高阳桥不仅在崇山峻岭中构架了一条许村通向外界的通道,而且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的离愁化为滴滴热泪融入潺潺的溪水中。至于桥上佛座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人和送行的家人跪拜的,但愿浪迹天涯的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当然,依窗默对流水,眺望远山逶迤,更烘托出廊桥上离别的悲情愁绪。离人衣锦还乡,游子久别重回故里,村里的亲人们也在这廊桥上拱手相迎。所以,高阳桥是离合桥,有离散的悲凉,也有聚合的欢喜。世代相沿,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在许村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观亭与高阳桥携手相依,巍然屹立于许村正街。登此亭四望,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可以一一尽收眼底。大观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阁式建筑,一二层是八角形,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木构架,斗拱与斜撑相结合,型制非常特殊,所有的梁、枋、柱上都绘有彩绘,显得华贵雅致。从高处仰视,翼角飞翘,重台迭阁,整座大观亭显得秀丽壮观。许村历代重教兴学,文人辈出,犹如群星闪烁,大观亭就是古代文人相聚的地方,所以充满了儒家的浓厚气氛 |
|
|
|
|
|
|
|
|
|
|
|
|
|
|
|
|
|
五马坊在大观亭的北侧,建于明代早期的正德二年(1507),是四柱三间五楼的石坊。五马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十分精美。这是为明代洪武年间曾在福建汀州府任知府的许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给当太守或知府的官员取了一个雅号叫“五马”,故名。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筑上雕有“哺鸡兽”的图案,在五马坊上也存有一处,是研究明处的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双寿承恩坊位于大观亭的边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双寿承恩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十分精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2000多年前的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了尊老也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重要内容。明季许村许仕继和夫人宋氏寿过百岁,朝廷乃立坊以纪之。这种为两位百年老人而立的牌坊,在全国极为罕见。 |
|
|
|
|
|
|
|
|
|
|
|
|
|
|
|
|
双节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是全国现存最小的牌坊。牌坊为双柱一楼,高4.7米,宽2.9米,有月梁,平板坊中部立有“圣旨”牌,派上立一小宝顶,是朝庭表彰许村人许俊业的妻妾二人而立的贞节坊,由于是妻妾二人,所以叫双节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薇省坊位于许村村口世德桥边,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四柱三间五楼结构,宽8.8米,高11米。嘉靖1523年许村人许绾中进士,官至湖广参政,由于明代称掌省级政令之机构为“薇省”,所以为许绾立“薇省坊”。坊柱用花岗岩,梁柱、花板用砂岩,雕刻精美。现存雕刻风蚀较为严重。 |
|
|
|
|
|
|
|
|
|
|
|
|
|
|
|
|
三朝典翰坊位于许村村口薇省坊边,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米,高11.5米,花岗岩,梁柱光洁,雕刻精美。三朝典翰坊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奇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纳妾胡氏,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独特的体香,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甚至传到了崇祯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忍痛割爱,以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三天后,香姑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仕不得面君之嫌,崇祯点为翰林,赐名德章。汪德章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香姑后又让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明亡后,香姑亦不知所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世德桥位于许村村口,原名升平桥,清朝汪伯爵回到故里捐资所建,许村后人为纪念汪伯爵造桥功德改名世德桥,取意汪家世世代代积德行善之举。桥分三拱,花岗岩料石,长48米,宽7米,高7米。桥身两侧有望柱、栏板。桥头原存碑二方,一述汪伯爵生平,一述造桥始末,解放后修建歙许公路时被毁。 |
|
|
|
|
|
|
|
|
|
|
|
|
|
|
|
|
|
云溪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该堂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俗称大宅祠。为许村的一个支祠。后进栏板有明代风格的净瓶荷叶,因左右山墙嵌有董其昌、申时行等明代名人手迹“云溪堂贴”石刻15块,故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郡伯第门坊明末修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腻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皆四角翘起,中脊两端装鳌鱼。大郡伯第原为福建汀州知府许村人许伯升赐建,后被拆改,现只留门坊。 |
|
|
|
|
|
|
|
|
|
|
|
|
|
|
|
|
仪耘小学堂是近代徽州第一所洋式学堂,由许村人两淮盐运使许家泽让留学德国的儿子请欧洲建筑师设计建立。仪耘小学堂采用近代启蒙教育,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许根俊等一大批许村后代才俊。许家泽把自己的五个儿子恪士、粹士、笃士、奎士、怡士陆续送往美国、德国、日本留学,创造了一门五博士的许村佳话。五个留洋博士学成之后,先后回国报效国家。恪士成了著名的教育家;粹士后任北京矿业学院院长,亲手创办了淮南煤矿;笃士是著名大律师;奎士是著名心血管专家;而怡士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一门五博士学成全部回国报效祖国,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作为许村的后代,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许村的骄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公钓台古“许村十二景”之一。任公为南朝梁新安太守,钓台是村中昉溪边的巨石,相传任公在此垂钓,乐而忘返。“许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而许村古名亦为任公村。 |
|
|
|
|
|
|
|
|
|
|
|
|
|
|
|
|
|
二水合津位于高阳桥前,体现了许村特有的的村落布局和“悠然见南山”的自然风貌,也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二水交汇处河滩宽广,一派纯朴的自然风貌,与许村悠久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