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择降小浮溪
民间一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天庭玉皇大帝为使下界百姓安居乐业,让众生享受太平,免受战乱之苦。一日,拿来一本仙籍名册,挑选出九十八位文星,派遣他们入尘投胎,辅佐圣主,兴世抚民。话说这九十多个星宿,得了玉皇指令,纷纷下界而来,各自找胎投了去。此时,大宋北疆有户游牧蛮勇斗狠之家,一妇产下一男婴,未曾想过了两天就大啼不止,虽请人百般调治,都无丝毫效果,半月之后,此婴儿“啼饿而绝。”婴儿死后,一缕游魂向南飘荡。来到江南,进入江西饶州德兴境内。停下云头,只见下端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处地面,山峦叠萃,溪水涓流;阳光之下,那山与水显得无比清爽,隐隐蕴蓄着一团紫气。在山边溪水旁,古树林荫里,居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一户,有一妇已怀孕十一月余,腹内正在疼痛,有临盆之状;游魂见此,方一头栽下云端,重新入腹转世。孕妇顺利产下一男,婴儿出生时,却是奇特得紧,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家人虽是惶惑,但毕竟是个超月出生的男婴,来之不易,还是皆大欢喜,连摆了三天酒席,全村人都齐来庆贺。这一年为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是个大吉之年。 这处地方便是现今的德兴市海口镇杜村,那一脉长长的溪水就叫着浮溪,那一个村庄便叫汪家墩,那择地择户出生的男儿便是一代文雄、南宋文学家———汪藻。汪藻其父,名榖,字次元,宋皇祜五年进士,家住饶州德兴县龙溪(浮溪被高宗皇帝敕名为“龙溪”)。为官清廉正直,“宪宪令德”,因不肯“贱而媚”,一辈子只做过县尉等小官,后来因不肯折腰事权庸,弃官回乡后,亲治桑田。一生孤傲清高,“老于故居龙溪”,死后葬于龙溪源冕木坞;十年后,其妻陈夫人卒,与之合葬一处。汪藻在墓旁特建霜露堂以备祀。后因霜露堂损毁,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上半年,汪氏后代予以重修,并有《霜露堂重修记》碑文一篇,现保存较为完好。 汪藻兄弟五人,名槃、棐、槩、、藻。从字型上看,五人名都离不开一个木字,不言而喻,汪藻的父亲一生惨淡为官,对仕途也自然偏于冷漠,对待儿子上,只希望他们象青葱的林木一样健康成长,在人世间,只求能平稳和谐地生存下去,并不想去追求什么仕途经济。从字意上看,一个藻字却与众不同。藻,即文彩也。汪藻,字彦章,这名字却有一段故事来历,倒也不同凡响。在当时,按照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男孩子在满周岁时,都要设酒摆筵,以示祝贺。散席之时,大人们便拿出几样东西,譬如笔、钱、果子、称砣等物,放在一张大桌面上,任由小孩子摸拣,小孩子摸着什么,便预示着他以后成长中的发展趋势。汪藻满周岁时,当然也要经历这样一场世俗仪式。可是,这一回,却未出现往日测试的情景,摆放在桌面上的东西,此儿一件也没去触碰,而是径直爬到桌缘,伸着一只小手去抓一位坐在桌边的老先生手里端着的书本,抓住以后,紧紧地许久不放手。围观的人先是一愕,随即便是一片喧闹的道贺声,皆说此小儿将来定会成为一名文士泰斗。当下,父亲汪榖和村中里老拿出平生学问,搜词攫句一通,为小儿重新取名为汪藻,字彦章;藻、章二字名,是由此而来。天命人愿,其后来诗文,尚能“雄视一代”,成为“词臣冠冕”,倒也让人不疑是命注运定使然。(张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