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04月18日11:14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0个大姓中,73个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其中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
天下大姓出河南
□本报记者 蔡璐 梅志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提到寻根,就不得不提到姓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她浩浩荡荡滚滚东流,泽被千里,在中下流域为我们的先民造就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
这个区域曾是许许多多部落栖息的家园,也是大大小小战争争夺的沃土,随后它又先后成为中国20多个朝代的都城,被历史学家称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于是,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和许许多多华夏文明遗址一样,密集的簇拥在这条伟大的河流两岸,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
正是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0个大姓中,73个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其中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除此之外,名列前五的大姓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其余两姓,王姓最早的一支及刘姓最主要的源头也在河南,因此,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的眷念这块土地,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最浓厚的“寻根情缘”。
姓氏的诞生
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珍贵遗产,现代汉语常用汉字不过六七千字,然而,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就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甚至还有八字姓、九字姓。
据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分析,姓氏最早的起源应是华夏族人,即汉族人前身的姓氏演化而来的,这些姓氏来源于不同的事件或事物,也有由于各种原因改姓变姓,中华姓氏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姓多源或多姓同源的现象,这些内容构成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中华姓氏文化。
姓氏的发展
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认为,中国姓氏的大爆发时期是在西周,因为西周留在历史上最主要的政纲是迫于人口急剧增长压力所执行的扩疆驯土,封国多如牛毛。
张新斌说,“分封就是分家,分家就是分氏,所以姓氏在那个时代大爆发了。以国氏最为普通,后世再衍生出无数姓氏,另外还有以官名为氏的,如太史、司马、司徒、以先人别号为氏的,如唐、夏、殷,以封地为氏的,如鲁、米、武、穆、宣;以居住地名为氏的,如郭、池;以从事职业为氏的,如陶、屠、巫、卜等。
姓氏的普及
据专家考证,西周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和封底也是在河南。而姓氏大爆发的周代之初,只是一些帝王家族才拥有这些,因此当时几乎凡是姓氏的拥有者都能够名六青史。直到后来一道编户齐名的旨意,才使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姓氏。人们由于眷念故国故土,使很多小王国消失后国名于是变成了姓氏,还有以自己部族的宗长姓氏为姓,或者被赐姓等等。中国的姓氏带有浓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为荣的色彩,因此具有深厚传承感和文化底蕴。
姓氏的迁徙
“张王李赵刘,天下遍地有”,中国的姓氏为什么会像今天这样分布?“这是历代移民的结果。”张新斌告诉我们。源于中原的150多个大姓,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大批的迁徙就有六次,另外因居官、经商、避灾祸战乱等分散迁徙者不计其数。
因大规模的战乱大多发生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北方民众就会迁往各地避难,其中的迁移方向还是生存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南方。而其中福建、广东两省历代移民多来自中原,自宋代以来,这一带已成为中原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到了明清时期由福建、广东向台湾的移民潮中,有相当数量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这些迁徙到南方的部分中原人口中,因为是“客居他乡”而词性成了“客家人”。当今客家人约有4500多万,分布在南方9个省区和台湾、香港、澳门,亦有大批客家人出海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都自称“河洛郎”,至今仍保持中原风俗,讲中原土语,表示他们的祖根在中原。
知识链接:
天下大姓出河南
据史学专家分析考证,当今我国的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分别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
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
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
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是这三族长期的活动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基本也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来源:郑州广播电视报
(责任编辑:王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