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生世家世先世与梁平汪氏祖传对联考
因“状元”联引起的一场无谓的争论,本想说几句以正视听的话就了结了,没料想又招来了一阵狂轰滥炸,有人竟然要我拿出充分的证据来。此人便是在百度汪吧上一见到“状元”联就立即建议我发到汪氏宗亲网上,在被我婉言谢绝后又“先斩后奏”把我的帖子转帖汪氏宗亲网的那位老兄。原来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觧信息,没想到这位老兄却是另有所图。这倒使我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那时候,小朋友常在一起玩,有次一个小朋友把家里稀罕物件拿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有个小朋友一见就一把夺在手里,口称:“你看,这左下角有一团白色,这分明是我们白家的东西,怎么到你家里去了!你说是你家的,这东西你咬不咬得出血来?你如果咬得出血来我就还给你!”不过,那只是小朋友之间闹着玩的,过一阵子自然是物归原主。现在我碰上的这位大朋友却不然,因为他瞧准了这对联给他也能带来一丝光荣,他是非要夺到手不可。其实这对联不过是汪藻子孙认祖归宗的凭证,它同你们祖宗留给你们的两片锅片的性质亳无二致。当然对联作为文学作品,它又具有欣赏价值;但就文化遗产而言,又无须分是谁家祖宗所写,华夏子孙人人皆可欣赏。至于说它能给后人带来什么光荣,那也只是阿Q式的光荣,甚至阿Q式的光荣都说不上。阿Q常说“我们祖上还是很阔。”可见他的这位阔祖宗离他一定不很远,(一个文盲,不可能知道很乆远的事情)。我们今天争论的“状元”联距今己有八百多年了,废除科举考试也己经一百年了,光荣气气早己散发殆净。看来这位大朋友真的以为还有光荣气气可沾,他竟然较起真来了,他是真的要我咬出血来才物归原主了。他大概以为看准了我的要害,料定我是拿不出宋代进士第二、三人亦可称状元的证据,仅管我己经明示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赌注押在我拿不出证据这一边。本来这对联在汪藻子孙中己经流传了八百多年,不存在今天还要给任何人出示证据的问题。但我若不拿出证据来,这位大朋友还真的以为他这一宝押端了,可以“得胜回朝”了;不知内情的朋友也会误以为我在这位大朋友面前认输了。我的《汪藻身世家世先世与梁平汪氏祖传对联考》并非为论战而作。原打祘首先发藻公故里德兴网,第二发藻公晚年定居之所永州网,第三发梁平网。既然这位大朋友一定要见到证据才肯松手,我也只好把这篇文章多派个用场。这位大朋友别以为我不敢争论,我是不屑置辩而己。这场由争祖传对联发展到争名人作祖宗的笑话,都可以收入《笶林广记》了。还想增添笑料的人就去增吧!
汪藻身世家世先世与梁平汪氏祖传对联考 藻公之苗裔 我是梁平汪氏子孙,因工作调动定居成都。十世祖尚登公于康熙三十六年因“湖广填四川”从湖南零陵(永州)携五子入川。落户龙门镇后,子孙繁衍,其地遂名汪家沟。我小的时候,家中神龛上有副祖传对联是:“渊源乆仰状元雨,世系遥进士风。”先父曾指着它对我说:我们湖南的祖先曾中过状元,这对联是祖宗传下来的。这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像。退休后于欣赏诗词时,偶见《点綘唇》新月娟娟作者《汪藻小传》中有“崇宁五年进士”、“夺职,居永州卒。”经一翻考证之后,确认汪藻是梁平汪氏祖贯零陵(永州)的始祖,并根据“乆仰”的特定用法,认定“状元联”系藻公亲撰。当我的《赏词认祖记》传回故乡后,八十高龄的堂兄即令其子打来电话,告知我另一副对联:“婺源世泽光犀角,南浦家声起凤毛。”嘱我也做些考证。因资料匮乏,只好回复:“婺源”联己无据可考,但可以肯定写的是藻公早先的家世。本文是作者根据网上查得藻公自叙身世家世先世的文字对两副对联所做的考证。 藻公自述身世:“起家寒甚”,“余谪居零陵得屋数椽”。藻公生平,《宋史》有传。藻公自述身世的文字,邓邦五先生文章中多有摘录:“汪藻故里德兴小浮溪村,位于大茅山麓。浮溪系乐安河一小支流,源自茅山,蜿蜒数十里入乐安河,直通鄱湖。……《德兴县志》称‘龙溪,在七都,宋学士汪藻迈迹之所,初名浮溪,徽宗赐龙溪’。” 汪藻“起家寒甚”(《辞免节度使表》)。……《夫人陈氏行状》深情回忆道:“奉仪君(注:指藻之父汪谷)与藻,仕皆小官,禄不足食。夫人为簿其所入,铢量算计,不以毫发费,虽迨老不衰减。或止之,曰:不尔,无以养仁者之廉,且吾乐之,不为病也。”在谈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时,汪藻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既藻之仕,意且讳贫矣。夫人每以奉议君所以励己者戒之,故藻亦所至自饬,不汲汲于苟进,系夫人之训则然。”这段话意思是说,汪藻初为官时,也怕人说自己出身寒乡穷家。但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教育他要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干大事,做好官、清官。良好的乡风、家风加之一位堪称典范的母亲,为汪藻创造了最佳的“成长环境”。如果说,他的才华是聪慧加勤奋之所得,而“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这种清廉的品质则是自幼培养的。”……汪藻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退休后‘盍求其余,结茅翠微之侧,以休吾老乎。’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看似最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1154年,一代名臣、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诗人汪藻逝世于湖南永州流放地。
藻公自述身世的文字,雷运福先生文章中也多有摘引:“汪藻在《柳先生祠堂记》中有‘ 绍兴十四年(1144年)予来零陵’句。在《玩鸥亭记》中有‘杜门息交,朝饭一盒、夕饮一尊、读古今书数卷、怠则枕书而睡’,‘一年而病,二年而苏,三年而心乐之,四年视我如人、视人如物,休休焉,不知忧乐之所在’……《玩鸥亭记》落款为‘绍兴丁卯正月记’即绍兴十七(1147年)……汪藻四赦不还,甘为永州民。他在《谢表》中有‘所当退养于罢癃’。《玩鸥亭记》有‘余谪居零陵得屋数椽…屋临大川,愚溪水注焉’,择居在愚溪水旁。” 藻公自录家世:“江左著姓”,“江南闻家”。藻公自录家世的文字胡可先先生摘引得最为集中:“汪 藻《浮溪集》卷二四《奏议公行状》:‘公讳谷,字次元,姓汪氏。……至五季,有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子孙因家焉。用高资为江左著姓。至公之父子,始以进士继踪起家,知名一时。……男六人,盘、棐、槩、楶、藻、汇。’卷二六《左朝请大夫知全州汪君墓志铭》:‘新安汪氏,见于隋末唐初,五季之乱,有自黄墩徙婺源者,以赀雄饶歙间,数世而至君之高祖讳某,擢进士第。……为江南闻家。皇考讳盘。’卷二八《安人汪氏墓志铭》:‘安人汪氏,世家新安,余伯兄大中大夫盘之女也。’本集中题其贯者尚有卷十七《跋叶择甫李伯时画》题:‘绍兴癸亥季春朔,新安汪藻书。’卷十九《永州玩鸥亭记》末题‘绍兴丁卯正月新安汪藻记’。又《新安志》卷七《叙先达》:‘汪内翰藻,字彦章,婺源人。自曾祖以下三世第进士。’同书卷八《进士题名》:‘崇宁二年霍端友榜:汪藻,翰林学士赠端明殿学士。’《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首《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诸贤姓氏》有‘新安汪藻记’。《方舆胜览》卷十六《徽州·人物》:‘汪藻,婺源人。为内翰。’又孙觌(di)《浮溪集序》称:‘公鄱阳人,讳藻,字彦章云。’《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上》:“汪龙溪藻,字彦章,婺源人,迁德兴。举进士。’同书卷九四上孙觌《汪公墓志铭》:‘公讳藻,字彦章,姓汪氏,饶州德兴人。……新安汪氏之徙鄱阳,盖已久矣。自曾祖至公四世,皆以儒学中进士第。’《宋史》卷四四五《文苑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宋诗纪事》卷三六《汪藻》条:‘藻字彦章,德兴人。’是汪藻先世贯婺源,后移居德兴。” 上面摘引文字表明,从藻公的十世祖起,有过两次迁徙和两个特点鲜明的时期。两次迁徙:歙州歙县黄墩—→饶州婺源县还珠—→饶州德兴县浮溪(新安郡即歙州,鄱阳郡即饶州)。两个时期:一个是从藻公的十世祖迁到婺源后的数世,“以赀雄饶歙间”、“用高资为江左著姓”。其中“以”〈介〉凭借。“用”〈介〉因为,由于。“赀”通“资”〈名〉资财,钱财。“雄”〈动〉称雄。刘向《战国策·赵策》“方今唯秦雄天下。”“高资”,很多的钱财。以上两句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凭借资财称雄饶、歙地区,由于巨额钱财成为江左著名姓氏。不难看出,“婺源世泽光犀角”,写的就是这一时期。另一个是迁饶州德兴后,自藻公的曾祖起“始以进士继踪起家,知名一时”,“为江南闻家”。“继”〈动〉接连,连续。“踪”〈名〉脚印,踪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藻公的曾祖开始一代接连着一代中进士第,一时间成为江南地区远近闻名的家族。“南浦家声起风毛”写的就是这一时期。联中用“南浦”不用“德兴”是由于受到平仄的限制,因为上联“婺源世泽光犀角”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一字“婺”,虽是仄声,但不在节奏点上,故可以不论),下联必须用“仄仄平平仄仄平”,“德兴”的“兴”字却是个平声字,第二字用平声字是绝对不行的,而“南浦”的“浦”字恰好是个仄声字。浦〈名〉水边,岸边。南浦:南面的水边。德兴位于婺源南面的乐安河边,故以“南浦”代指“德兴”。 不难看出,梁平汪氏祖传“婺源”联与藻公记叙家世的文字如出一辙,对联正好是记叙的概括,记叙的正好是对联的本事,差别只在于一是文学的一体,一是应用文的一种,即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据此,我以为“婺源”联亦出自藻公手笔。至此,“状元”联同“婺源”联的关系也更清楚了。“婺源”联写的藻公十世祖一脉的家世,“状元”联写的藻公曾祖一脉的家世,后者是前者下联的展开,或者说具本化。其中【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历史渊源,家学渊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乆仰】与人初见时之敬辞,言仰慕己乆也。【状元】旧时科举之制,以廷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养新录》:“进士第一人称状元起于唐,至今因之;惟宋时状元不必定第一名,第二、三人亦有此称。”《称谓录》:“案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又云:‘状元、榜眼、探花,制所定也。’则以一甲第一人为状元,前明己为定制矣。”(见《辞海》上册巳集1888页)【雨】犹【雨露】雨和露能滋长万物,多用以比喻恩泽、恩惠。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圣上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世系】谓世代相承之系次也。【风】〈名〉作风,风度,节操。这“状元”联是“自曾祖至公四世,皆以儒学中进士第的艺术再现,上联是说:经过有着家学渊源的四代人的苦苦追求,同仰慕己乆的状元所能受到的雨露恩终于初次见面了。
一声“乆仰”,固然道出了撰联者的欣慰,更多的是道出了祖辈的艰辛。读了“起家寒甚”“ 奉仪君(注:指藻之父汪谷)与藻,仕皆小官,禄不足食。”便知这一声“乆仰”多么深沉。下联是说:祖孙四代一代紧接一代继承了并期望子孙永远继承进士家风。这家风便是“既藻之仕,意且讳贫矣。夫人每以奉议君所以励己者戒之,故藻亦所至自饬,不汲汲于苟进,系夫人之训则然。”这段话邓邦 五先生作了很好的注释:“汪藻初为官时,也怕人说自己出身寒乡穷家。但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教育他要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干大事,做好官、清官。良好的乡风、家风加之一位堪称典范的母亲,为汪藻创造了最佳的‘成长环境’。”不难看出,这“状元”联正是在藻公那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中酝酿出来的。没有这种客观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对联来。 顺便提及,日前我在网上披露了我对“状元”联的考证,立即有人出来指认:“状元”联写的是状元汪应辰的事迹,即《宋史·汪应辰传》:“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岁小旱,命应辰祷雨名山即应,越人语之曰:‘此相公雨。’鼎曰:‘不然,乃状元雨也。’”这说法显然与对联和律诗对仗常识相扺牾。对联中的“雨”对“风”,非“天类”对,乃“人类” 对。“雨”(雨露)喻状元受到的“恩惠”。这种不说出本体“恩惠”,而把喻体“雨”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从修辞格讲,叫做“借喻”。“风”自然也不是“地面上流动的空气”那个“风”,而是“作风、风度、节操”。汪应辰事迹的“状元雨”意为“状元求下的雨”,“雨”乃“云层中降落地面的水滴”,人皆司空见惯,谁还同它道“乆仰”;“岁小旱”,祷“即应”,道一声“乆违”还祘勉强。状元求雨,岂有“渊源”。故它同“状元”联中的“状元雨”,实是风马牛不相及。何况“状元求下的雨”同下联的“进士风”也无法对仗。于是有人说,这对联是汪藻之后婺源出了很多进士,“中进士这股风刮起来了,后人才以汪应辰的事迹写出这副对联的,这风对雨真神来之笔也!”这类话就无须我点评了。最后有人坚持说:查遍宋史,汪姓人氏惟有汪应辰是进士第一名,“状元”联是写的汪应辰的事迹必定无疑。史书上,非但没有汪藻进士第一名的记载,连汪藻中进士第是“崇宁五年”还是“崇宁二年”都各说不一,《宋史·汪藻传》则记“入太学,中进士第”。《新安志》卷八《叙进士题名》:“崇宁二年霍端友榜:汪藻,翰林学士赠端明殿学士。”(注:藻公绍兴二十四年,卒。二十八年,诏赠端明殿学士。这题名至少是崇宁二年后近半个世纪才记的)这祘是具体了;但同书又记:“崇宁二年霍端友榜:汪伯彦,祁门,建炎宰相。”是其一有误,还是“二汪”同榜?总之,迷雾重重。事实上,“状元”联一直流传在藻公子孙中,它本身也是一种史料,而且是第一手史料。撰联者同“状元雨”道“乆仰”,清楚表明他进入了进士前三名之列。这“状元”联本身也是“惟宋时状元不必定第一名,第二、三人亦有此称”的活化石般的证据。 藻公自叙先世:“中间谱系不传”。胡可先先生文章:“汪藻《浮溪集》卷二四《奏议公行状》:‘公讳谷,字次元,姓汪氏。汪氏轩辕皆古国名。春秋时,童子踦以功显鲁,孔子韪之。中间谱系不传。至五季,有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子孙因家焉。’” 认“状元”联系写汪应辰事迹者,意在把“状元”联定性为“汪氏通用联”,于是以自家的家谱来证明汪藻是他们祖先的子孙。对此,可作以下对比鉴别。 【藻公】:“汪氏轩辕皆古国名。” 【家谱】:“黄帝到鲁成公再到颍川侯汪姓”。(辨别):前者出自汪氏古国,后者从颍川侯得姓上溯至黄帝,出自轩辕古国. 【藻公】:“中间谱系不传。”【家谱】:“大凡家谱的谱序中常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看来此言确实不假,祖上没有留下家谱的宗亲,只能到处找资料,凭只言片语发挥想象力地臆断。我们家谱的谱序(此序为明工部尚书朱衡所写,这次做家谱是我们跟婺源大畈一起做的)上写道:越国公十三传裔孙汪道安镇婺源,有二子,其中汪源居环珠,他的后代以尚书汪泽民、学士汪藻、状元汪应辰最为名声显赫。所以我认为‘状元雨’说的是汪应辰,汪藻和汪应辰是很亲的关系。另外对于姓氏的起源,只要是越国公后的主流家谱,都有黄帝到鲁成公再到颍川侯汪姓的世系关系,我们的家谱甚至有颍川侯汪在山东的坟墓地图,非常详细。”(辨别):前者“中间谱系不传。”后者谱系完整,“非常详细。”藻公的话是在《奏议公行状》中写下的,那是关于其先父谷公的世系、籍贯、事迹向皇帝上的奏章;藻公并非一般文人,他所著《世说叙录》为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谱系,至今还为这些家族的后人所称道。藻公不会不知道汪华这样的显赫人物,然而他明确地上奏“中间谱系不传”。这说明经过他的考证,汪文和、汪华与新安汪氏亳不相干。
‘ 【藻公】:“新安汪氏,见于隋末唐初”。【家谱】:从汪文和到陏末唐初的汪华,己传十多代。 【藻公】:“至五季,有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子孙因家焉。”【家谱】:“汪公道安在唐代以兵马使镇婺源,道安有子二人:源、濆,治第大田。源公后裔后周长史汪操,避季唐五代之兵燹,爱弋西佳山秀水之胜地,遂移家乐邑之建节乡自西。”(辨别):前者在五代时才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后者在唐代就以兵马使镇婺源,至五代,其子孙则从婺源移家弋阳。藻公十世祖迁入婺源之日,正是汪道安之子汪源的后裔汪操迁出婺源之时,藻公怎么可能是汪源的后代。汪泽民是藻公七世孙(见于元史《汪泽民传》),自然也不可能是汪源的后代。 【藻公】:“公讳谷,字次元,姓汪氏。……男六人,盘、棐、槩、楶、藻、汇。” “数世而至君(注:藻公之侄)之高祖讳某,擢进士第。……为江南闻家”。【家谱】: 63代畅公 留居弋阳建节乡自西 一子成公 63代禄公 随二兄俱迁德兴 子盘、棐、槩、楶、藻、汇 64代藻公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遂有宣城支系 宣城支系71代汪泽民为元礼部尚书,65代 恬、恪、憺、怲、懔、憘 (辨别):这就更加离谱了,藻公的曾祖就己移居德兴,“江左著姓”己发展至“江南闻家”时期了;藻公之父讳谷。主流家谱竟然把藻公记为随二兄迁德兴的汪禄之子。显系做家谱者因汪藻是名人,生拉活扯扯进去的。由于藻公是名人,其兄弟其子的名讳随处都能抄袭到,藻公大哥和小弟的名讳抄也抄错了,至于藻公“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那些话更是随处可以抄袭到。汪泽民明显是从元史中找出来扯进去的。家谱造假己到了何等地步。 总之,二者虽同姓汪,但源流不同,判若鸿沟。藻公之子孙乃至新安汪氏子孙如欲寻根问祖者,一定要以藻公留下的文字作为辨祖别宗的依据,千万不可轻信别人之言。 我的本意是通过两副祖传对联的考证达到寻根问祖的目的,这个目的己经达到。
藻公之苗裔 二00六年四月下旬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