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汉公传
前言 应汉公是婺源西溪七十四代祖善庆公的后代。
善庆公生五子:英、雄、豪、杰、宪。英公留守故园,其余四公皆辗转来到湖北汉阳安家落户。英公传至八十九代应汉公时,亦经商至汉阳定居。后曾回故乡参与老家修谱活动,并带回新修谱谍收藏,惜乎此谱毁于兵燹。
1948年,汉阳汪氏创修宗谱,曾读过婺源家谱的应汉公之孙西坡先生,受族众之托,毅然只身回故里,费时一月余,手抄《汪氏历代源流世传》一套,作为《汉阳汪氏宗谱》的“谱头”。没有应汉公祖孙俩的努力,今日之汉阳汪氏,恐怕很难查清始迁祖的来龙去脉了。 liang
十四、应汉公传
曾祖考应汉公,字五麟,号玉庭。德镰公之第五子也。溯吾汪氏,自越国公世华,奉六州归唐,历代祀以王爵,而族始显。越十二世。 传至唐兵马使道安公,镇寄婺源。其子源,随父领兵分守五镇,因家于郡之城内大庙西湖荡焉。逮至公之考德镰公,因盗匪为乱,流离于外。终以过劳成疾,返祖籍婺源而殁。其妣朱老孺人卒,公等兄弟六人避难于鄂。经营商务,辗转江汉,遂卜址于汉阳新集。公与家人每谈及此事,念念不忘,遂决意图归。终以关山险阻,世道崎岖,为环境所难。未克如愿,良可叹也!清光绪七年,婺源县本祠存著堂续修族谱。公毅然冒风雨、破骇浪,只身赶赴梓里,参与谱事。未及一年,即告成功。乃随带谱卷回汉。孰意天运不济,荆襄扰攘,干戈连连,波及吾邑。谱牒遂不幸于兵荒马乱之年,而为火灾所焚。公,跋履山川,逾越险阻,犹未能全其追远之至意,功败垂成,可胜慨哉!
公常训曰:“家室之道修,则国家之理得。故诗始国风,书美厘降,所以原性情而明人伦也。礼别知庶,分长幼辨尊卑,所以统人情而理家声也。如使卑逾尊,疏逾戚,则犯上作乱。因时而动,以乱国家。”传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无国。”其斯之谓欤!公性温柔而有刚,迂事则直而不倨,曲而不屈,乐而不荒,和而不流。常省已以所有余;而强已之所不足。其得于经史之功深,而修已、立人之道著。齐家、治国之本术,亦寓于其中。时,外人窥我堂奥,海寇扰我边陲。公,毅然上书进谏,旨浅而意深;词严而义正。娓娓千言,隐然寓扶世翼国之心。故清赠授光禄大夫。时,邻里皆谤议之曰:此真痴汉也,志梦作官。公正色曰:“今中国四境虎环,中原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义奏疏于前,吾等靡不效命于后耶!若国之不存,家焉安保?奚其为乎。”众皆服悦。呜呼!处世难,犹谋其国,缙绅而不移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惟是,公竟以光禄大夫之空头衔,无所实施,未能展布。乃执鞭教于乡。今汉南儒林中巨子,多为公门下士。公,于是陶情诗酒,怡然山水间。不治产业,常与渔舟为侣。寄身于奇伟秀绝各名胜地区。是以公在家之日少,而家务惟祖妣孙老孺人赖焉。
曾祖妣,讳意凤,出汉南名族,为吾邑望门。娴于母训,秉孝慧。奉上以敬,待下以慈。谐妯娌,以表率其子妇;洽亲戚以敦其往来。凡事仰承堂上意而弗贻。鸡鸣而起,宵深而卧。虽半丝半缕之细,若兼全;一饭一粥之微,珍如宝玉。曾祖妣治家、律身如斯。其严宜乎!曾祖考之志乎国事,不得行其志,即抱到自娱,而传其通焉。以其无内顾之忧,而助其长也。
今年春,余府君买舟赴婺,手录宗谱回汉。以继曾祖考敬睦宗族之志。复而奔走汉南,连络族人,合修汉阳汪氏宗谱。以竟敬宗收族之愿。迨至秋,以谱牒告成。遂命余以纪曾祖考、妣之迁址于汉阳新集。历今六代。瓜瓞连绵,世膺儒林,无一敢逆先人志气之败类,闻于世焉!窃愧诗书少读,罔知所言,谨传其万一。俾为后之子孙鉴。
中民华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孟秋月中浣
曾孙 振钺 拜撰
本文摘自《05版汉阳汪氏宗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