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故事
新闻来源:乡村灵韵 发表时间:2006年1月20日8:11
汪智星fficeffice" />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汪家——快乐地度过的。
老家村子不大,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听爷爷说,解放前老家仅是一座大祠堂(汪氏宗祠),但祠堂所占的范围却是现在的整个村子。爷爷的讲述,足以让我们这一辈人想到昔日老家的繁华与富有。如今,老家的祠堂已不留片瓦块砖。一座座粉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新房装扮着老家。三条深巷分上中下纵向地将老家的小村子分为匀称的三部分。三条巷也因此而得名:上边巷、中巷下边巷。如今我家的房子就建在下边巷的后排第一户。
老家的村后有一座黄土小山,大家都叫它后边山。山不高,但足能挡住山后那袭来的阵阵山风。山势呈优美的起伏状,村子里的人都视它为“龙脉”。这一说法虽有点迷信色彩,但这却表达了老家人内心的向往和思想的寄托。漫山都栽上了茶树和油茶树,每逢入秋时节,漫山林木结满了累累硕果,同时又盛开着朵朵鲜花。看着这一切,笑得最甜的却是老家的乡亲。后边山给老家的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因此,老家人也时时为它织衣绘彩。在最靠近村子的山沿,勤劳的村民们不知在什么时候栽上了排排翠竹,根根翠竹四季常青,既更好地挡山风,义务为老家服务,又给老家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远远望去,简直是一块天然的屏风,有青山,有绿水,有古树,有翠竹,有老屋……
当然,后边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山的两侧,紧挨村子的两头,屹立着两棵高大的古樟。我看见过浙源虹关的江南第一樟,那树干的粗大,树冠的庞大,老家的樟树虽比不上,但老家樟树的高大却是我在它处从未见过的。站在树下,你就是真正把头仰起,也不能见到它那积蓄着无限生命力的树顶。一棵村头,一棵村尾,不正像两位高大的巨人日夜尽职地在守卫着老家?
村中三条深巷纵向由后边山脚直通村前的一条大路。无论是三条巷,还是村前的那条大路。年年岁岁,石板青青,热闹非凡。“笃笃”阵阵脚步声沉稳而有力,不用猜,那定是村里的“大汉”王大伯干活回来了;“嗒嗒”轻盈的脚步声和着风儿飘来,自然也不用看,管保是村里的“火辣椒”天星妹读书回家。小小村子,三十多户人家,一百余人。但多少年来,我似乎从未看见有人因私事而争,听见有人为己利而吵。你家,我家,家家亲如一家。一天里,说声、笑声、歌声,时时回荡在老家那安祥而美丽的上空。
站在村前,脚下的石板路自下而上,上通江湾,下接汪口。村里的老人常说,当年的这条路可是一条“省”道呀!大凡从县里出发到汪口后,必须经过村前的这条石板路,去江湾,出屯溪。今天,虽村里未通马路,从县里或镇上买点东西回家,还得肩挑背扛两里路才到家,但老家人没有丝毫怨言。难道他们没想过让公路通到村吗?难道老家人不期盼把公路修到家吗?这些,老家人都曾一次次地想过,但当老家人每每提到这些事时,老家的人更多的是想到如何保护村里的青山绿水,古树老屋,深巷青石。这曾经记载着村子几百年历史的一切!这曾经见证着村子几百年辉煌的一切!
一次次地提起,又一次次地被村里人拒绝。今天,老家的人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做好老家这块“绿色”的生态蛋糕,使村民更富裕。这不,游人一拨拨地来了,老家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OK!”谁又曾敢想,连老外也走进老家,迷恋着老家的深巷与青石……
青山依旧,绿水常流。老家因为村人的精心呵护而美丽,因为村人的思想“守旧”而青春,因为村人的辛勤劳动而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