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363|回复: 2

古歙南乡第一村——昌溪(二)

[复制链接]

38

主题

63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574
发表于 2006-3-1 16: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村中还有在别地难得一见的村中水口。一般村落水口多在村头或村尾, 而这一水口却在村中央。有专家见此情景不无激动地说:“村中水口,全省少有。”其实这一水口原来也属于村头水口, 是后来村落发展变化使然。此话怎讲? 昌溪现处中心的庙坦上的古庙──“社稷坛龙关庙”,为元朝至正十四年所建, 那时这里即为村头水口。后人丁繁衍,民居向外扩展,使得该庙成了村中古庙, 这一水口也就成了村中水口。

    说到这“社稷坛龙关庙”, 据家谱记载:“至顺年间,伯父麒翁、父麟翁……又于龙关桥畔,舍地捐资,造成庙宇,曰社稷坛龙关庙。”可知它建于1341年前后。后在明、清时它都修缮过,并从那时起更名为“忠烈庙”。庙的正殿中央供奉了威震六州的汪华和他的第八子(俗称八老爷)──汪俊两尊菩萨。

    汪华(586-649) , 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 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汪村(隋唐时属歙县)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父家中,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惭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五州,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并颁布一系列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公元624年,汪华奉诏进京,任忠武将军等职。唐太宗征辽时, 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富留守。据说, 朝廷对他拥有九个儿子心存忧虑, 怕他日后作乱。汪华体察出朝廷的此种担心, 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赤胆, 便杀了自己的八个儿子, 只留下第八子, 俗称“八老爷”。于此足见他对朝廷的一腔忠烈之心。汪华于公元649年病逝于长安。三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汪华在天下大乱时保全了数州百姓生命,因而在徽州一带长久被人怀念。旧时徽州各地纪念“汪王”的活动很多,“汪王庙”在徽州也是时常能见到的景观。但昌溪的“汪王庙”又称“忠烈庙”,并且到今天还保存完好, 则体现了昌溪人对汪华的忠烈之心的由衷敬仰。在此“忠烈庙”柱子上有楹联曰:“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功封社谡丕昭今古隆, 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 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于此看出昌溪人对忠烈的特别看中和追求, 天长日久也使它逐渐成了昌溪人内在的固有品格。

    何尝不是呢? 昌溪人就演绎过一个惊心动魄的忠烈故事。这就是一之公九世孙、孟庸公长子吴仕昭。他于明洪武十八年(1386)钦试进士, 除授承直郎刑部广东司主事, 后升授承德郎。在任秉公执法, 治狱平允。当时为建国初期, 用法严峻, 士民冤屈而死的很多。洪武二十一年(1389)孟冬月, 吴仕昭上书直谏, 遭贬谪, 被处极刑。由于当时同僚上疏挽救, 才免去一死, 但被充军。他不忍心家族受到充军牵累, 即于当日又一次奏对,于是触怒皇上。卒于官,时年37岁。吴仕昭为国家、为家族如此轻生重义, 难道这不是一种忠烈气概吗? 带着对先辈的忠烈气概的由衷赞叹, 再来看眼前的忠烈庙, 它所具有的意义无疑已经扩大了。这忠烈庙中如再供上吴仕昭的话, 就更显出它对昌溪人的特有纪念意义。

    细看这忠烈庙, 长不过17.2米,宽不过4.2米, 规模并不大, 但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单看此庙不算壮观,但把它与庙前、庙坦和庙后景象结合起来看却显得非常奇特和壮观。

    庙前方的人工沙墩上,有两棵互相依偎而神态奇异的樟树,一株像龙, 一株似凤, 人称“千年龙凤樟”。它们树围粗大,直径3.3米, 高38米,枝干粗壮,树叶茂密,树冠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罩地近1000平方米。夏能遮阴避暑,冬能挡风御寒,成为防风防洪避寒避暑的天然屏障,也是供人游玩的好地方。有人见此情景, 不无感慨地把它与黄山迎客松对举, 说:“黄山迎客松,昌溪龙凤樟”。老一辈人说,原先这沙墩东临昌溪河, 下有深潭,一年四季均有人在此垂钓,故有“昌溪十景”之一的“沙墩垂钓”之美称。溪两旁石磅中各长有一株数百年古槐,相对而立,枝叶相缠,遥相呼应, 被唤作鸳鸯槐; 还有柿子树、紫檀树等稀有古树。这里是昌溪人乘凉、晨炼、垂钓、消遣的理想场所。

    庙后的土丘上,有一株千年银杏树。它立于原生地面3米高处,干围达8米,高42米。此树主干挺拔,周围枝叶分布均匀,紧紧靠拢,不旁逸斜出,素有“八老爷之马鞭”的美誉。在1982年冬天,因村中小孩玩火,这株千年银杏树不幸遭受了火烧10小时的抽心灭顶之灾。奇特的是在人力扑救的同时, 老天竟然在顷刻间下起大雨, 不一会大火终于被扑灭, 村民们说这是八老爷显灵。奇特的是在高大的树顶被火烧断坠下时,当时救火现场有数百人和树下即是民房庙宇, 它竟未伤及一人一物。更为奇特的是千年银杏树,在饱受火患后却安然无恙, 侧枝仍继续生长拔高,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出于对这株千年银杏树的喜爱和敬意, 不得不引人专门绕道庙后树下瞻仰。张眼探看树洞, 惊奇的是,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还看到了大火后留下的厚厚灰烬! 令人极想攀上树干了望村中景象, 但生怕不敬, 也只好放弃。走下坡地时, 还令人身不由己地回头瞻望, 觉得多望一眼就是多饱了一次眼福。

    原来在这棵树旁边还有一株与之同龄的千年老樟树,其造型犹如一匹骏马,曾被前人誉为“八老爷之坐骑”。这一匹骏马、一根马鞭相勾连,加上前面庙中所供的英雄人物, 真是栩栩如生,神奇无比,经常使路过之人驻足观看,不忍离去。这是昌溪的一大景观。可惜造型犹如骏马的千年老樟树, 在上世纪的那个“大跃进”年代被无情地砍伐了,给昌溪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令人叹奇的是, 在庙坦正中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坦面上, 用不同色彩的石英石、云母石和各色鹅卵石铺砌成的各种图案──“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级”和“双钱”、“八卦”等图案,每一种图案都精美形象得让人惊叹。有关专家赞叹说:“这只在皇家公园能见到。”庙坦下是昌溪古街,街侧一路是绕庙坦半周的石栏杆, 栏杆下有源于村北山谷穿村而过的小溪,溪旁有街心公园,小溪绕公园一周注入昌溪河。此溪俗称“八老爷之玉带”。

    处身此地, 既可观街道集贸之热闹,又可看花木浓郁芳香中松鼠、鸟雀嬉戏之乐, 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想象, 逢年过节,这里一定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之所在。庙坦是昌溪的交通枢纽,沟通着昌溪所在地的自然村。这古老的水口,现在成了“村中公园”。清晨在古树下漫步,傍晚在小溪旁长谈,冬日在坦上晒太阳,夏日在石栏上纳凉,好一幅乡村娱乐休闲的美丽图画。古村之中有此景象, 令乍到此地的人也顿生羡慕和眷念之情。

资讯来源 / http://www.hzwh.cn/htdocs/XXLR1.ASP?ID=59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2038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6-1 18: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 朝廷对他拥有九个儿子心存忧虑, 怕他日后作乱。汪华体察出朝廷的此种担心, 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赤胆, 便杀了自己的八个儿子, 只留下第八子


这是真的???? [s: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1 1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楼:"这是真的?"

这不过是传说而已,但是这种传说有损越国公形象:杀八个儿子显示忠于朝廷,那是愚忠!不可能的.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