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双子客

修水县召开谱牒研讨会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02.jpg
说明:从左到右为黄映霞、黄雍福、黄本修、黄时璋、黄良早、黄荣华(江西省黄氏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国档会字(1984)7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文管会、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宗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国家档案二处、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好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通知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书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国家档案局
                                                                                                                                     教   育    部       印
                                                                                                                                     文   化      部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05.jpg

说明:左面是县文广局局长戴嵩青先生,右面是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黄时璋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06.jpg
说明:从左到右为,戴嵩青、黄时璋(正在看汪氏宗谱)、周秋平、 桂  冠(县档案馆副馆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07.jpg
说明:黄时璋先生在看《赣鄂四县汪氏统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09.jpg

说明:县档案局局长孙  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8: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说明:左为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周秋平,右为维仁本家。

      谱牒研讨会照片全部发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4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谱牒文化之我见
                                                                                                                                                                熊 耐 久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家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家谱又称谱牒,它既是立于某一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历史记载,也是国史、县志之外、珍藏于民间的宝贵文化珍品。
谱牒的起源很早。人类确立 “单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后,便形成了出自同一祖先的血缘关系。先是以母系、后是以父系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人群,这就是氏族家庭。在氏族家庭的社会生活中,婚姻、权力等都与姓氏、辈份有关。所以谱记对于区分姓氏、稽查世系非常重要。谱牒最初渊源于远古氏族社会姓氏世系之中。随着国家的产生,氏族社会解体以后,王位和贵族封爵传位的世袭制的确立,特别是商末周初宗法制度的确立,人们对姓氏世系的区分更加严格。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里记录了从禹至帝履癸的十四系的帝,说明了夏朝帝王世系有了完整的谱牒档案。也就是说,自夏代便可能有了付诸于文字的谱牒。商代的谱牒则可以从《史记•殷本记》中得到证明。据《周礼春官》等典籍记载,周代朝廷中已设有专门掌握谱牒的官员,即少史、或小史,以及太史、内史等。各诸侯国则由工史等官来管理宗族世系。先秦的谱牒,至今流传于世的有《世本》,记录了从黄帝至春秋历代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徙本末、生前创制、以及其他事迹等。除王室盛行修谱外,民间大姓和大富大贵人家也修谱。但比较简单,如西周的民间谱记极简,仅记户主名字及所生儿孙,配偶及其所生女儿皆不入谱。战国时期才增记配偶,有的还增记生女数或女适嫁某姓等内容。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的民族宗法组织逐渐趋于瓦解。严格区分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也便成为历史的陈述。但是血缘宗法观念却得到进一步加强,谱牒随着世家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发展,并至兴盛。秦汉时出于维护王位世袭制度的需要,统治者很重视帝室及诸侯王的谱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因推行“九品中正制”形成门阀大族制度,谱牒于是成为门第的凭据。全国望族竞相修谱。与此同时,毕生从事谱牒编修及谱学研究的学者也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贾弼,及梁王僧孺,称为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入唐以后,许多史学家也纷纷参与编辑谱牒或谱学著作。进入宋代,欧阳修、苏洵各创谱式,并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使民间家谱体例规范化,形成谱学欧体、苏体两大流派。宋代除欧、苏外,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也都参加了谱牒与谱学的编著。到了明代,欧苏两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所谓欧苏合体式的规范化谱式相沿至今。
    对于谱牒,我涉世太浅。几十年的从政经历,却对“宗族关系”观念淡薄。家族中“修谱”、“祭祖”这样的大事有时敬而远之,甚至曾当作“封建迷信”给予批判。离岗退位之后,特别是在编写《渣津镇志》寻访有关历史资料过程中,涉及到地方家谱资料。由此进入到宗族文化的“大千世界”,初步了解到本地各个家族的历史渊源、繁衍播迁、宗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子孙后代的道德教化,爱国、爱家、敬祖、敬业的优良传统,使我受到教育,吸收到许多文化营养,也激发了对谱牒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近几年,我依据所获得的资料,整理了修水熊姓寻根问祖的《家史溯源》,从姓的由来、名的含义、家的徙迁、谱的沿革、祖之名贤、及历代世系写了一篇综合论述;进而对本镇100多个姓氏的分布,40多个迁徙时间较早的姓氏有了初步了解,并为《修水姓氏志》的编写提供了40多个姓氏的源流资料。
    由此,我对谱牒文化开始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修谱,是姓氏家族的大事。家之有谱,则知亲宗所自出,子孙所由分。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载着这个家族的发源与繁衍、荣衰与升沉。“谱以传言,犹史也”。一般来说,30年左右要修一次谱,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在庄严与喜悦之情。祭祀场面的隆重,各房各支无论贵贱的慷慨捐资,成立各种机构的热忱繁忙,都体现了每个家族成员对于自己在内的生命史的高度关注,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寻根”的强化。
    二、修谱,具有一种缅怀先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它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性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进入这部史册。同时,修谱还有一种纯正本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在伦常教化上,则严格地表现为明长幼、定尊卑,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要则,使代代子孙恪守不悖。
    三、修谱,还表现在对“真实”的刻意追求。从谱局机构成立开始,即作出具体方案,制订公议条规。对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详细草稿(包括生平、死葬)都准确无误作好记录。其用词讲究、言简意赅。条文规定,凡坐局者必须文理优通,由老成持重之人总理诸务,洞悉谱源,成兹美举。谱牒草稿关系最重。各支必须预先细加勘对,不至出现错谬。新谱序跋、传记、墓志、碑铭、长歌短谣、先人功德,不得滥邀虚名。旧谱行下,如有赞语及继立之出入,悉照旧梓,不许任意增减。新赞一概不用。祖宗邱墓,只照原载,不得妄加字样。对各种称谓都很规范,如男女婚配,子孙承继,年龄称谓,祖坟位置等都必须记录详尽、准确。谱牒的编立,则按谱数编成顺序号。参与修谱之人都有记载。每届家谱续编,使历代先祖迁徙源流、人丁繁殁,婚嫁继承、居葬地址及名人轶事,逐代记述于谱,为后代探本溯源,永留史据。谱牒付梓之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接谱仪式。每届修谱都是家族成员中一件大事,通过修谱进一步加强了亲族和睦团结,进一步体现一个家族兴旺发达文明进步的风范。对族谱特别看重,固定专人妥善保留,规定三年查核一次,在祀祖时各房携谱入祠,查看有无损坏或移失。把谱牒看作族内一件严肃庄重之事。
    家谱,作为记述家族、宗族的工具书,其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但是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利用了这一历史文化阵地,宣扬封建思想道德,借以维护其统治集团的利益,从而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诸如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族人犯事不得随意告官,要先到祠堂解决;对“犯事”的族人,可在祠堂定罪,打板子、罚跪、捆绑示众,以至打死、活埋、沉潭或削谱除名,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复姓返家。家法超越国法,许多戒律、酷刑列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家训族规”。加上封建王朝凭借谱牒选用人才,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望族”,“官之选举,必稽于谱,考其真伪”。由于官府依谱选仕的影响,造成不少家族伪造家谱。加之宗族矛盾,各立门户,各树旗帜等人为因素篡改谱牒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玷污了这一灿烂的古文化,形成了谱牒真伪并存、糟粕与精华混杂的现象。正因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时,受极左思想影响,形而上学地把谱牒定为“封建渣滓”大量毁灭。
    家谱,虽是一个家族、宗族独有的史籍,但它与所处时代、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风纯正有着密切关系。“盛世修谱”表面看是一家一族之事,纵向看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直接联系。修好一届家谱,可以彰显一个家族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家庭文明等诸多方面。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反映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的典范。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藏在各家族之中的特有文化。孙中山总统在《论谱》一文中曾说过:“中华民族由宗族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种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为运用”。毛泽东主席1957年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上讲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谱曾中断了很长时间。解放以后出生的人,能知道谱牒文化内涵的人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进步深化,禁固的民俗文化也逐步活跃起来。“修谱热”悄悄的在民间流行。从隐蔽到公开,从小范围到全家族,现在已发展到修全国性的通谱、总谱。谱牒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修谱的组织机构、经费来源、续谱体例、印刷质量都大大超出了历届修谱的规模和范围。但是,现在修谱大都是自发的,没有统一体例,各立条规,各取所需,从中存在一些问题。家谱纂修完毕后,往往出现不少遗憾。这是当今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谱牒内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存其真实,避其虚伪,求其规范,免其低俗,打造新时代谱牒文化精品,这是继承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丰富谱牒内容、提高家谱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次由龚良才先生发起,成立“修水家谱纂修研讨会”,邀集有志于谱牒研究、热心于谱牒文化的爱好者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探讨谱牒文化,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将对修水谱牒文化的探索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家情、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我引用这段语,因为我是个热爱家乡的人,我也很爱谱。这就是我对谱牒文化之所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