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6209|回复: 34

汪氏文化古村落集锦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发表于 2006-8-5 14: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一   汪氏圣地----绩溪瀛州乡大庙汪村
绩溪县大庙汪村,附图: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yword=%cd%f4%b4%e5
????
??【汪王故城】遗址名,位于绩溪县南部,距县城7公里的瀛州乡登源河畔,为去胡氏宗氏龙川的路上,为汪氏40世汪叔举创立,汪氏44世汪华在此诞生,汪华当前初起兵,择地建城堡,引弓远射,矢堕奢金山南,遂筑城屯兵。后人称"汪王故城"。

最典型的有汪村南观汪氏住宅(转贴)
???? 南观面对唐金山,背临登源河。唐金山有登源汪氏始祖南朝汪司马(名叔举)和唐朝越国公汪华父母的坟冢。清嘉庆《绩溪县志·古迹》记载:“唐金山周如邑城,山中有一水洞,清泉甘洌,喝此水不仅清凉解暑,还能疗治痢疾,可谓神乎。更有山岗横亘,自然形成‘登源锁钥’之势,是徽杭古道必经之地,亦为绩溪古代名胜之一。
?? 南观虽小,形胜驰名,因而也就应合了古人常用的那句话——钟灵毓秀,从而成为汪氏家族世居之地。
?? 说起南观汪氏,自然让人想起赫赫有名、标著史册的汪华。这位“威震华夷、功揭天地”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保障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平安,深得民众拥戴。大唐帝国降世后,他毅然归附,为朝廷封赠越国公,而“历朝追封昭忠广仁武烈英显襄安王”,成为登源乃至江南汪氏庙祀之首,人称汪王。南观村西,登源河畔早在宋代就建有忠烈庙奉祀汪华并在庙旁附建园林,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足见其规模宏敞、世重之一斑了。宋绩溪县令苏辙等对忠烈庙均有诗颂。清绩溪知县赵继序也赋诗一首,追怀汪王故城。诗曰:“古木苍藤外,依稀表故城。每经风雨夜,犹听甲兵声。水涌将军井,山连刺史营。英雄发轫处,凭吊不胜情。”由此可知,南观汪氏以名门后裔著称乡里。
?? 南观曾被人称为富裕村,这是因为南观家家都有传统的宽敞、华美的住宅惹人注目的缘故。老一辈人说,南观山多地少,汪氏人丁兴旺,生活无以自足,因而外出经商,谋取生计。诚如众多徽商一样,南观汪氏商贾勤劳聪慧,节俭务实,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富甲一方。他们携带巨资回到乡里,广营宅第,显耀门庭。坐落村中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住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汪氏住宅房主汪老永是南观最出名、最有钱的人。他富裕不忘行善,出资修桥铺路,在登源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纤巧华丽,文气十足,凸显出晚清徽派民居典型的建筑特征。宅由主楼、书斋、水厅、庭院几部分组成,形成足不出户。万物皆有的封闭式的生活空间。房的东向有一圆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是该宅的入口。圆门内是一门厅,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一间,西向檐部,饰以木雕挂落。穿过门厅便到了主楼前的庭院。庭院狭长,面阔10米,进深丈许,其南向有一影壁,一字形排开,其中部以水磨青砖饰一书卷式砖雕画面正对主楼,内容为“松鹤延年”。影壁上部是砖雕人物故事通景图,细腻华贵。该宅主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建筑面积23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外砌封火墙,穿斗式梁架,平面呈“亚”字形,二楼前后通转。大门开在南檐墙中部,饰以五飞砖的砖雕门罩。“文化大革命”期间,砖雕画面以红泥涂抹,刷上白灰,并书以领袖语录,躲过劫难,完好无损。入大门,明问是前堂,东西两次间是房间。前堂后是天井,中置清道光年间的堆塑龙纹黄釉陶缸一件,水色清绿,几尾红、黑金鱼游戏水中,泛起层层涟漪。天井两旁是厢房,以雕刻精美的鬲扇为装修。厢房是汪氏住宅承前启后的重要部位,尽管它的实用功能远不可与前、后两堂屋相提并论,但却是该宅内装修的主体。所以,房主不惜工本,在鬲扇上大做文章,以求提高住房的艺术价值,满足主人的审美需求,从而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汪氏住宅的后堂是房主主要活动场所,装修简朴大气,仅有一对撑拱和几只雀替饰以雕刻。但太师壁及其前方的布置极为讲究:隽雅的山水中堂配以洒脱的法书对联悬挂于太师壁中央。一张长案上分别摆放着瓷瓶、屏风、帽筒和自鸣钟。案前是八仙桌和大师椅;东西两序放置着茶几、靠背椅。整座堂屋古朴雅致,文气十足,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在这里得以较好的体现。
?? 书斋、水厅布局在主楼的西向,以一条狭窄的弄巷隔开,人们步入其中,仰首观望,仿佛天空仅有一线,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据说,汪老永本人文化不高,平生滚打在商海贾市之中,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他寄希望于子孙能够认真读书,步入学林,于是就建造了这座书房。书房不大,三开间,一进深,明间后向开有一方天井,仅一米二方,真有洞烛窥书之情,足见汪老永用心良苦,求文心切。所谓水厅,实际上是家人平常生活之所,它紧靠书斋的北端。汪老永为教育家人勤俭持家,节约生活,取清淡如水之意冠以水厅之称。
?? 汪氏住宅以其华丽的建构和别有风味的文化内涵著称南观,为研究晚清徽州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1998年5月,汪氏住宅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二     徽州区(原歙县)岩寺镇唐模
?? 附图:http://bbs.ihuizhou.com/read.php ... eyword=%CC%C6%C4%A3
?? 唐模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东北约4公里处。唐模村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叔举创建的,他曾在这里的狮子山结庐栖居,并在山前种植有大片银杏树。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狮子山对面的山泉寺。他精于天文地理,运用八卦相中了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的银杏树,可以作为村头水口林,在这里居住利于发子发孙。故汪氏后裔搬迁到狮子山居住,建设家园,繁衍后代。先后建起"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庙"、"太子塘"等建筑物,如今尚存。汪氏对唐王朝的恩荣不能忘却,汪氏后裔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是的后唐建立,强盛的唐朝已不存在,汪氏儿孙们商定,决定按盛唐时的标准建起一个模范村庄,取名"唐模"村。后来汪姓的亲戚许氏投奔村中,经过多代繁衍,人口更有大发展,至今已形成近千人的村庄。
??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国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三 歙砚故乡,天官故里——婺源大畈
    附图: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yword=%B4%F3%EE%B2
  
  大畈村,是百个“中国生态民俗古文化村”之一,人口约1500人,位于皖、浙、赣交界处。这里自古文风鼎盛,科第蝉联,从唐宋至清,曾出宰相三人、四世天官、11位尚书、进士36人,七品以上官员达103人-------这个数字不仅在婺源,而且在全国所有古村落中,如此人杰群涌都是很罕见的,是婺源书乡中的“书乡”,故历史上有“千里来龙归大畈”之誉。大畈自古还是盛产名茶的地方,婺源四大贡茶中的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就产在这里,所以大畈又是婺源“书乡、砚乡、茶乡”唯一并存的千年古村。

“天官故里”是历史上对大畈村人杰辈出的另一个称谓。在大畈历史上,出任或赠天官[“吏部尚书”的别称]的共有6人:大畈始祖赠天官汪中元,宋朝天官汪韶,明代柱国天官汪鋐及曾、祖、父四世天官。其中以汪鋐为最,在我国反侵略史上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四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
附图:http://bbs.ihuizhou.com/read.php ... eyword=%BA%EA%B4%E5
一头牛的村庄:黟县宏村(转贴)


出处:http://www.ahxf.gov.cn/home/XCWH/index.asp?id=3764&Sort=3



一头牛的村庄:黟县宏村(图)

  来到黟县古民居宏村,导游小姐对我们介绍的第一句就是:宏村是一头牛。一条极端真实而又脉络清晰的牛。这里先人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现代人逊色,他们把一座村落800余年的历史置于“牛”这个最朴素而有力的词里。



  我们参加华东地区报刊副刊年会的一行数十人,共分为三个组,从宏村南面的南湖入村。弯弓形的一泓清水,从湖中间修筑了一条小路,并一座拱桥,犹如一支引而不发的羽箭。湖岸两边有成排写生、临摹的青年学生,正把“中国画里的乡村”一笔一笔搬到纸上。这座南湖是宏村在明万历年间,沿村里水圳的渠道,将村南百余亩良田及93处洞窟沼泉挖掘出来的,村人称作“牛肚”。这“牛肚”的形成,才真正意味着宏村这“牛形”作品的最后完工。

  宏村集聚的汪姓一族,从北方中原移迁到江南之地后,一直注重山水环境,古时应该称是“风水”。从汉末到南宋的迁徙过程中,汪氏一点也不发达。直到其66世祖汪彦济,尊祖嘱举家迁至黟县雷岗山脚下,才逐渐兴旺起来。至明永乐年间,宏村又出了个汪思齐,此公曾任山西运粟主簿,知建筑、水利、地理、堪舆。这位汪氏先祖筹划数年,据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以及“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之说,他们发现村中有一天然窟水,冬夏喷涌不息,便扼四周山形地势,引溪水以凿圳,环绕村屋,以蓄“内阳水”。后来开辟的南湖即为与这“内阳水”相对应的“外阳水”。阴阳互通,天人合一是宏村最初建设的一种人文思想。今天,当我们从这牛形村中穿肠而过,依然十分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思想的跳动。

  进宏村后,我们最初游览的是南湖书院。徽州是程朱理学之乡,宏村人当然也十分重视本乡文化教育。像清末的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初年的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徽商巨富汪定贵等均在此受过启蒙教育。走在宏村里面,最令人气爽神清的是那一脉脉细细的牛肠。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水圳。家家户户都有,有在门前环绕的,有从室内天井穿行的,纵横交错,层层相扣,构成了宏村最具动感的景观。宏村这些“牛肠”的建成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它既像今人的自来水,又像消防池,为整座村庄带来了灵性和睿智。汪氏祖辈曾立下族规,每天早上8点以前,“牛肠”之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时,村人方可在“牛肠”里浣洗。“牛肠”建成后,宏村又有不少村民引活水入户,养鱼浇花,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

  穿过曲折幽邃的牛肠,我们终于走进这头牛的最深部———“牛胃”。这是一个建在村中间1000余平方米的大池塘,它那一张一翕的造型,酷似一个硕大的“胃”,我们几十个游者顿时有了种被宏村咀嚼在口的感觉。身心在被一点点地融化,骨骼遭受一次次地冲刷。大约十五世纪初叶,牛形村落的设计尚未完成,众村民即打算将村中的一天然泉窟,开拓成月塘。开工时,众人多是主张将池塘掘成满月形,这时汪思齐之妻胡重娘站了出来,力阻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只可掘成半月形,象征着汪氏后裔应永远追求“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

  游宏村,听到最有趣的故事是在承志堂。“承志堂”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1855年前后所建,是目前徽州古民居中的极品。全屋除内外院、前后厅堂外,还有东西厢、书房、小客厅、回廊、厨房等。还有花园、观鱼厅、专门用于搓麻将的“排山阁”,专门用于吸食鸦片的“吞云轩”,保镖房、佣人房、井台、地仓、贮藏室、马厩等等,由此我们想见到它当时的侈靡。“承志堂”的最亮点,是它拥有的大量木雕艺术珍品。中门上方阁楼护板上,汪定贵设计了“渔、樵、耕、读”四根木雕立柱。尤其是厅堂的正中处那块“百子闹元宵”图,100个天真活泼的孩童,在玩龙灯、耍狮子、踩旱船、燃爆竹,一片洋洋节日喜气。没有一个人的神情是重复的,它在给游者带来极大视觉及心理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文化里的享受。“那么,这些木雕是怎样躲过文化大革命的灭顶之灾呢?”与我一起游览的同仁终于有人发问了。导游小姐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回答:“村里人在红卫兵小将来临前,用黄泥土把这些木雕糊了起来,并在泥巴上刷上了标语,才躲过了那场劫难!后来清理时,缺乏经验,用铁铲子铲掉了两个木雕的人头,再后来才想起用水去反复冲洗,就行了。”她一边解说,一边用手指出那两个断了头的木雕。

  中午时分,我们告别了宏村,但是我们一直不能告别由宏村衍生出来的历史。一头牛是那样真实地站在我们面前。在田野山川之间,牛是一个最高的形象,也是一个最有生命力的词。人与牛的对应,构成了今天的宏村……

( 来源:淮北日报 作者:金肽频 )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五   绩溪上庄镇余村
附图:http://www.ahjixi.com/lt/dispbbs.asp?boardid=12&id=4301
绩溪县上庄镇余村(全村300多户2000人左右,98%为汪姓)

余村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麓,是著名诗人汪静之先生的故乡。余川村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南邻歙县东乡,西接黄山市黄山区,北连旌德县白地。全村现有300多户人家,人口1200多人,98%为汪姓。
余村四面青山环抱,作为新安江的源头之一的常溪河绕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有许多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余村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这里没有海鲜,但却盛产竹笋、香菇、猕猴桃、樱桃、山楂、折耳根等绿色产品。本村是著名的茶乡,出产“金山时雨”、“黄山毛峰”等高山云雾绿茶。享誉世界的汪裕泰茶号(老字号)就是我村前辈汪裕泰解放前在上海创办的,流传至今。用本地高山泉水泡制的香茶,十里漂香,让人心旷神贻,如痴如醉。这里还有香味浓郁的正宗徽菜“一品锅”,如果您有机会来余川村作客,可别忘了仔细品尝一下哟。
余村著名的风景名胜有:常溪瀑布(白溪塔)、黄百凹、和尚背尼姑、城墙石等。常溪瀑在余村西北部石鹤山上。山顶有圣泉洞,宽广丈余,水出四时不竭,飞流直泻百余米,注入常溪。上有石岩如桥,称仙桥岩。据旧志记载,附近有五代陈武帝祖墓。黄百凹是黄山山脉的延伸,海拔1000米,站在黄百凹上欣赏黄山全景,甚为壮观。
余村离县城40公里左右,这里民风纯朴,自然环境优美,是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余村离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胡适先生的故居不到2公里,走10分钟路即可参观胡适先生的故居。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六 歙县瞻淇
附图: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yword=%D5%B0%E4%BF
http://www.huangshan.gov.cn/bbs/blogview.asp?logID=7802
[ 转贴] 瞻淇村历史

  瞻淇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章东和章元镇两丞相退隐于此,劳作生息.章元镇生有二女取名章娥和翠娥,其妻一日与二女山上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奋勇当搏虎,母因而得救,刺史奏报朝廷,为表其义,受皇旨在村中兴建"孝女庙"(为宋朝范仲淹手迹)和"孝节桥"各一座."孝女庙"大门门楼的砖雕上现还有北宋名相范仲淹题下的"章氏历朝遗御节孝名家"的手迹仍清晰可见.这也是瞻淇村原始名章祁(祁通祈),地界之意的由来,也有"先有孝女,后有瞻淇"的说法.
  公元1201年,汪楫(字作舟,宋嘉定年间进士)与其父汪俊(字仲深,号歧山,瞻淇又名歧山)迁入章祁后,人丁兴旺,历代为官.对风水地理颇为精通的71世祖俊七公,想方设法破功章氏家族,以祠后连挖二塘,斩断山脉,章氏支丁从而大减,汪姓日益发达,连出祖孙进士,单老虎巷就出了十八个进士,康熙二年1642年其后裔汪作霖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令,借<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将章祁改名为"瞻淇",并用黟县青雕刻了"瞻淇"二字,立于村西进口拱形大门上,大门两边有对联:"玉竹三元夜.银花万树春"   
  瞻淇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古村落选址和建造,依据"枕山、环水、面屏“的形象风水原理,和徽州大部分村落的外部空间呈现出同构的模式。西北方向的李王岭是其祖山,从此分出两支脉。向左为来龙山、和尚坦;向右为毛坞降,两侧延伸将整个村落环抱在中央。村子北依的来龙山,蜿蜒起伏如行龙而来,面对的远山秀峰巅,郁郁葱葱如一面屏风,正是风水中所理想的龙脉、朝山。村中有一习俗,谁家喜得贵子必捧土一把堆于很峰巅。南面缓缓流过的大坑之水,既给瞻淇居民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在风水上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徽州的河水一般是由西往东流,但在瞻淇这一小环境中,水是由东往西流,据称最初风水师相中这块地就和水有关。从村落的形态上看,瞻淇村三面环山,东面略为开阔。三条主要水渠为大坑、塘坑、下坑限定了村落的边界,穿村而过的上坑之水又将瞻淇分上街、下街两部分。
  瞻淇村的水口在村西南处,河水流去的方向,此处两侧有青梅山、打鼓山对峙,原来水流是通畅顺直的。为了符合风水的意境,经风水师指点后,人工将河道扭曲成“之”字形,以求留住财气。方印墩上广植树木,以求障风蓄水,跨河而建的大褐桥,亦桥亦闸,控制以下百余亩水田,成为水口的"关锁".桥旁有鬼神坛,是祭河口处.桥头一棵数百年以上的风水古樟树,枝叶茂盛.村内有完整的明沟暗渠水系,雨季时能迅速排除积水.前后村内均匀分布着人工开凿的水井(现存8口古井)、池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用水。

  瞻淇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民居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约40余幢,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天心堂有著名书法董其昌的早期手迹,孝女祠为范仲淹的书法,该村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其著有《衡斋算学》等。其后人河州知州汪廷栋精于舆地学研究,曾主持黄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许多泽及百姓的好事,当时闽浙总督为其题“泽洽河湟”匾,现悬挂在默思堂,他告老回乡后绘制了第一幅《歙县舆图》,为邑人所称颂。瞻淇“三雕”堪称徽雕之绝。该村村口有4棵古樟侍卫,布局以义德庙为自然村端头,自西向东延伸出一条约1.5公里的主街,也是以前徽商往返皖浙必经的徽杭古道。以主街为中心轴向两边密布开了许多巷弄,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系统较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沿限定,原来该村是经过精心规划的。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传说这里出了18个秀才,因为该巷当年朗朗书声,而得名老虎巷。东南大学已出书<徽州古村落瞻淇>一书,故宫博物院院长对该村建筑有极高的评价.

  在此向各位推荐千年古村瞻淇几处经典的古建筑,希望大家喜欢.
  (九世同堂)宅位于老虎巷最深处,占地1000多平方米,1901年营建,因门罩上有精美的“九世同堂”砖雕而得名,其门罩起翘昂然,采用透雕手法,在厚不到一寸的砖坯上,全是镂空的花饰,从近到远分出好几个层次。以连锁的拐子眼,步步锦,万字纹作边饰。中间主要装饰部分则是人物戏文配以亭台楼榭,将民风民俗纳入其中。两边以卷云游蛟龙,狮子戏绣球为收端首尾.人物姿态逼真,花鸟走兽形象生动,极尽玲珑剔透、精细华琐之能事,是典型的清代砖石雕风格。其宅汪姓,其曾祖父在苏州开米店发家后,委托管家(远房亲戚)回故里建成此宅。紧挨主宅旁有管家宅,门朝东向,主仆两宅关系明确。全宅沿平行的二条中轴线布置,每个轴线上均有两进院落,随地形逐步升高。使得整个建筑与山势环境完全自然和谐共生。最后每三进为联通的二层厨房,厨房可分可合。全宅通过横向天井相互贯通,合用一部楼梯上二层,空间关系紧凑,反映大家庭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


“天心堂”坐落于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内。该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
  “天心堂”的大门为砖雕垂花门罩。前进部分为门厅,设有中门,次间和稍间相通,合为一间作厢房,其槛窗具有明代典型特征,窗栏上设如意宝瓶装饰。穿过门厅即见天井,天井左右为廊,右廊置楼梯。中进为“五间官厅”,其中三间作厅,只在两稍间各设一狭窄厢房。厅后两侧各有一较短的廊子,中设小天井。厅堂檐柱上下有明显的收分,复盆础,垫有石櫍。额枋作月梁形,刻有梁楣,丁头栱栱眼雕花一朵。正屋楼层地坪高于门屋,楼前檐天井栏杆成“飞来椅”式,靠背弧形,正面用靠背柱分成五间,靠背柱脚雕成精美的兽腿形。坐椅又以椅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底层为云纹圭脚,其上为束腰,用束莲柱相隔,中雕精美花卉;最上一层介于椅腿之间,壶门内饰缠枝莲与如意云纹图案。栏杆扶手上装槛窗,扶手下有圆雕净瓶荷叶,其下又分成排列有序、不等宽的格子,内雕各式花草图案。飞来椅又称美人靠,这是徽州明代住宅中的特有做法。楼层挑檐使用插栱,梁架结构有鹰嘴形瓜柱,楼屋堂上设有神龛。
  “天心堂”的堂匾为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该屋以其布局典型和雕刻精美而著称。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七 婺源江湾镇晓起
    附图: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toread=&page=1
    http://www.wyxq.com/Article/Index.html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有600余年的房屋几十幢。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上晓起多官宅,下晓起多商第。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晓起。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古朴大气,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门楼都刻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晓起村有古驿道通往山里。有些靠河地段的驿道甚至还有青石板护杆,炎暑时节,浓荫蔽天,十分凉爽,有如世外桃源。连接上、下晓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条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车辙至今未能磨灭……
??宽不足两米的青石板巷,小巷拐角处的墙被削去棱角,意指邻里间和睦相处,不能勾心斗角。这里民风的确纯朴,就连狗儿也都格外温顺,在巷中相逢便乖乖的让到一边,见到生人也不会如同其他地方的同类般龇牙嘶吼。诚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晓秦汉,焉知魏晋”之感。村中有一口古井,旁有一口小井,两井前各有一个排水沟,村民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然后将污水倒入排水沟,再到大井中取水。这样的设计让人不禁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自然相融的生存理念。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八   徽州区呈坎镇汪村

(来源:中国徽州网)
 汪村位于众(氵)川河上游,距呈坎五华里,是呈坎镇第二大村。村中房舍集中,有近2000人口。东临河流,西倚高山,村南有一大坝东西横贯,坝上有数株古枫树。坝的北面是波平如镜的池塘,夏秋时节荷叶满塘,荷花争艳,是避暑垂钓的好地方。村东有一座横跨?川的石拱桥,是通往许村的必经之地。村北高山连绵,山间有一条公路通往四村、官田。到过这里的人都称赞说,汪村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该村建村的历史已无从稽考。据祖辈传说,汪村本来姓“汪”,原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名曰“上汪村、中汪村、下汪村”,现在上、下两汪村仍存,中汪村早已湮灭,只剩下瓦砾遍地的遗址。汪村现在的主姓已不是“汪”,而是“谢”、“叶”。
    大约在宋代,江、吴、叶、谢四姓次第迁入汪村。江姓刚在上汪村立足,就被接踵而来的吴姓排斥。上汪村中街和后街的石板路就是吴姓人铺就的。吴姓后来亦趋于凋零。1984年,吴姓家族最后一个老女人去世,从此吴姓家族在上汪村绝了“香烟”。而叶、谢两族后来居上,生息繁衍,人丁兴旺,成为当地大姓。尤其是谢姓,约占全村人口的70%。
  据族谱记载:叶氏十世祖得旺公,为避兵乱,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由南田迁至汪村。而谢氏家族是其廿五世祖三五公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由富溪(原名曹溪)迁来汪村。算来叶氏家族迁居汪村比谢氏家族早一个多世纪。



  叶、谢两姓同在一个村子居住,相处以礼,长期共存,在宗族观念浓厚的时代殊为难得。叶、谢两姓各立有宗祠社屋,叶氏为“西宝社”,谢氏为“东宝社”。每隔一段时间,谢氏要开庙会,在开庙会时都要把叶氏宗祠里的菩萨请来。两姓人用这种形式增进情谊,和平共处。仅此一端,说明古代徽州人很讲究“相邻美德”。
  谢氏家族不仅立有“东宝社”,还建有谢氏祠堂。祠堂上有一尊高大的塑像,它是汪村谢氏后裔尽人皆知的“宋谏议大夫谢泌”,塑像上方悬挂着御赐匾额。
  谢泌(公元950~1012年),字宗源。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先后任清川、彰明县知县。端拱初(公元988年)迁殿中丞。以献所著文20篇和《古今类要》30卷,应试中书,直史馆。奏请依唐制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库,由直史馆分典四部,改变朝廷藏书紊乱状况,受太宗嘉奖,改左正言。真宗即位,迁主客郎中,历知虢、福、襄等州府,迁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真宗初,曾上疏,请削苛政,不用小人,开通言路,主张与契丹言和,以求国家安宁,受真宗赞赏。后告老还乡,居住在歙县问政山,死后亦埋葬于此。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曾有诗赞曰:
                天生豪杰出群伦,宋室兴隆社稷臣。
                千古声名传不绝,凛然遗象耿精神。
  谢氏东宝社正上方及其两边共有14尊塑像,一律金粉敷面。值得玩味的是,右厢排列第一的那尊塑像,不是谢氏宗族的某个名人,而是国人皆知的南宋名将——岳飞。岳飞与谢氏宗族有什么瓜葛呢?
  民间传说,徽州为风水宝地,要出天字号的大人物,可惜岳飞来徽州斩了“龙脉”,破了徽州的风水。从这个意义上说,徽州人似乎不喜欢岳飞。加上呈坎出了个罗汝楫,曾参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岳飞,使徽州人对岳飞多少有几分尴尬。也许正是罗氏为了文过饰非,故意用了“破坏徽州龙脉”的“唯心论”去蒙骗徽州人?而汪村谢氏家族特别崇拜岳飞,是出于公心正义,还是出于私人恩怨,有意与罗家作对?这要从谢氏另一个名人谢枋德说起。
  谢枋德(公元1226~1289年),南宋诗人,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被罢斥。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逼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乃绝食死。文尊欧(阳修)、苏(轼),格调高奇,富有气势;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著有《叠山集》16卷。其一生行状,沉痛苍凉,可歌可泣,难道不是和岳飞同抱负,同遭遇,同命运吗?汪村谢氏也许出于宗族的荣耀感,也许出于民族的自豪感,在修祠建社时,把岳飞与谢枋德的塑像同置于大堂之上,供后代子孙缅怀凭吊,永以为训。明朝贤相许国为谢枋德肖像撰词曰:“宋忠臣谢叠山像赞:学通古今,忠贯日月。效劳王家,恪修臣职。呜呼斯人,周之召奭?”
  现在的汪村同40年前的汪村比,已是世易时移,物换人非。上述那些塑像和古建筑在“文革”时期均被毁,村口大坝上的几株历时五百多年的参天巨松没有了,石桥头那棵巨伞般的古红叶树也在“文革”期间被砍。

  汪村在现代史上也有她光辉的一页。解放前这里曾是老游击区。1949年3月下旬,杜维佑(解放后歙县第一任县长)召集歙县、休宁、太平三县工委,在汪村成立了歙县临时人民政府,会址在村民罗巧云(游击队员叶松有之妻)家,当时胡云龙(原黄山市委书记)也在此参加了会议。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九   中国神奇联体建筑——黟县关麓
附图:http://a.88trip.com/Photos/248/2408_1.htm

  关麓,的黟县素有“小桃源”之称,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创作素材就源自黟县。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古黟时,也留下了“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著名诗篇。位于黟城西南8公里的西武乡关麓村,堪称古黟桃花源里的一颗明珠,被游客赞誉为“中国黄山之瑰宝”。
  关麓是黟县古时聚族而居的一大村落。汪姓族人自宋代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近千年。清朝中叶,汪氏在沿江一带经商发财,回乡大兴土木,使村庄整体面目发生巨大变化。“八大家”为关麓村核心建筑,系同宗兄弟八人所建的八座豪华住宅,外观上八座宅院自成单元,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相互沟通,如同联体,实为宗族观念和势力的生动写照。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2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徽州汪氏文化村落之十   开化县霞山古村落
  附图:http://www.zjsdr.com/article.asp?articleid=13
  霞山古村落位于钱塘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包括霞田村一部分及霞山村全部,共有明、清、民国初年徽派古民居建筑361幢,总建筑面积达29000多平方米。古村落民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据《郑氏宗谱》载,宋皇右四年(1052年),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淮阳令郑慧公继祖志乔迁丹山,至元丰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居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历史;另据《汪氏会修宗谱》载,唐越国公汪华后裔六一公汪菘捕猎经此,因霞峰脚下多肥田,故定居于此,取名霞田,至今已逾千年。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内从石撞岭至祝家渡有十华里唐宋古驿道。南宋建都临安后,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它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道通往杭州,故日渐繁华,形成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经霞山,曾感喟叹日:“十里长街灯光通明,百停木筏不见水道。”如今,老街上的南北杂货,肉屠酒肆,古埠上的铁链铁钩,石锁石眼比比皆是,霞山昔日之繁华可见一般。

  霞山自宋代属古徽州,建筑风格多为一颗印式徽派结构,粉墙玄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楼、门枋有砖雕并辅以壁画,花腿雀替,花格窗棂皆修饰得玲珑剔透,鬼斧神工,令人叹绝。除却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较大型的建筑有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汪氏宗祠及郑宅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三进,各有天井,戏台牌楼式,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另有大木材商郑松如故居(郑宅)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厅、书房、后花园、水榭、落桥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霞山村与霞田村紧紧相连,浑然一体,霞田汪氏为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木雕以懦、道、佛、玄为主要元素;而霞山村居民为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吴越文化与古徽州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交融。

  霞山村落历史优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如宋代朱熹、吕祖谦、张式、陆九渊、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袁世凯、余绍宋、于佑任、马一浮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墨宝。霞山村大巷多,曲径通幽,外人进村,东转西踅,如入迷宫,不易走出,每条弄巷乃至每个角落都蕴藏着诱人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霞山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初年浙西山区的历史原貌。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