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字辈 发表于 2013-12-16 18:34:45

转      袁亚平散文:村歌

袁亚平散文:村歌的自信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3-12-16 08:43

--------------------------------------------------------------------------------


  袁亚平 摄影丰智慧

  作家简介

  袁亚平,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出版《袁亚平文集》十四卷精装本,已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其作品三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作家协会等举行袁亚平作品首发式、研讨会达十一次。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声音浑厚,节奏强劲,感觉大地都在震颤跳动。

  鼓声从汪氏宗祠传出。

  这座紫酱红色的祠堂门楼,门前设石台阶三级,门两边为青石柱,镌刻黑字楹联:“一字文星排甲第,周围秀气毓丁男。”

  门顶三重出挑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门楼有三对精美的牛腿雕刻,分别为麒麟,狮子戏球,人物故事。门楼两侧设有四组错落有致的马头墙。

  汪氏宗祠为三进二天井五开间。我跨入祠堂大门,走入一进,中为天井,左右设廊庑,明间为八角藻井的戏台。

  戏台前,近百名村民,高高低低地站了四排。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化妆,不打扮,穿中山装的,着休闲服的,穿列宁装的,套圆领开衫的,轻罩练功服的,一头白发的,三尺青丝的,戴帽的,光头的,架眼镜的,系丝巾的……

  他们全是本来面目,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淳朴的,粗实的,素净的,节俭的。

  如此真切地看到了真实,我的心速一下子加快,不由得按住了胸口。我知道,自己被深深地感动了!

  当今有多少场面,矫揉造作的,刻意求工的,百般掩饰的,甚至于弄虚作假的。早已让人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而村民们完全真实的亮相,正如重槌击鼓,震撼了人心。

  此时,我在浙江省江山市西北部山麓的大陈村。这是一个古村落,“行尽崖壁始见村,绿荫如画淹深源。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由徽州汪氏迁入,繁衍成族。村中遗存众多完整的亭祠楼阁、老宅古巷,系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这座汪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陈汪氏族裔,承徽商尊儒重教之美德,竞相兴教办学、崇文向善,致子孙腹有经纶、囊有金银,亦儒亦商,代有簪缨。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首创“萃文会”(类今教育基金会),兴办萃文义塾,之后创建萃文小学、萃文中学,乃至初级师范。

  诗礼传家,绵延至今。三年前,大陈村被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荣誉称号,并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奖项。

  我今天专程来,就是为了亲眼见,亲耳闻,“中国村歌发祥地”的情景和音色。

  一位壮实的中年人快步走出来,他理着平头,国字脸,表情生动。他穿红黑相间的衬衣,外套深灰色的夹克衫,随意的,平常的,完全是日常生活样。他手握无线话筒,说:“我是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

  汪衍君声音洪亮:“有人问我,村歌能唱出什么?我说,村歌对村民是心灵的洗礼和召唤。村歌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快乐自豪,还增强了凝聚力,唤醒大家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唱出了品牌,唱出了和谐。”

  汪衍君转身问近百名村民:“我说得对不对?”

  “对!”村民们齐声回答。

  汪衍君举手一挥:“我们唱!”

  “踩着青石的小径,穿过碧绿的荷塘。我们听到书声依然响起,在萃文书院的那个地方。那座古老的祠堂,承载过多少人的梦想。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更是培育英才的学堂。多少学子从四方走来,多少儿女又奔往他乡。每当庆功的喜报传回故乡,耳旁会听见上课的钟声铛铛敲响。就这样春夏秋冬,书声琅琅,就这样人才辈出,充满希望……”

  《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这是江山市的第一首村歌。这首歌,引来了首届全国村歌之星演唱活动第一站在江山市举行。全国村歌大赛是我国农村改革30年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村级文艺活动,为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活动,增强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第一首村歌的来历,值得说道一番。

  那是2005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汪衍君已经创业,做过生意,赚钱不错,正筹划在杭州购房。

  乡亲们找上门,诉说大陈村的衰落,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低,多年信访不断,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因土地问题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过光。乡亲们希望见过世面的汪衍君能回村撑起一片天。

  那穿村而过的回龙溪,那古老的青石路,那马头墙和雕花窗……一旦想起这些,汪衍君就会心头发烫,他是土生土长的大陈人哪!

  汪衍君回大陈村参选,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查了账,村集体经济亏空60多万元。他走在村里,看到部分古民居缺乏看护,已濒临倒塌。有的农户在屋前屋后,养鸡养猪,污水横溢,臭气熏天。

  一连几天,彻夜未眠。汪衍君想,要尽快扭转本村烂摊子的局面,仅凭几分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村两委干部团结一心,真诚地对待每位村民,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办事,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村民就会跟我们同心,村里的事情就好办。

  没有经济支柱,就谈不上改变村庄面貌,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陈村两委班子确立了“争项目、稳发展、引新资、求创新”的工作思路。汪衍君对村民说:“家破村破不要紧,但是总得要干净吧,不然谁愿意到你这里来?”发动村民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修通了村道,安装了路灯。举办了麻糍文化节,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大陈村面貌一新,2005年度被江山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汪衍君越干越有劲,一高兴,就会张口唱几句。他少时学过婺剧,声音高亢,喷口有力。村里开会,他时常来一首歌。谁家有了喜事,他带头唱歌祝贺。

  唱歌有奖也有罚,谁开会迟到了,汪衍君不直接批评,而是罚其唱歌一首。

  歌声多了,笑脸多了,村里融洽多了。一天,汪衍君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一首村歌,让全村人一起来唱。

  2007年一个夏日,汪衍君敲开了时任江山市人大副主任何蔚萍的门,尽管素不相识,却径直提出要求,请写一首村歌歌词。他的率真,感动了这位文化人,答应“试试看”。

  几天后,《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歌词到了汪衍君手中,又请江山市婺剧团作曲家谱了曲。

  “大陈,一个迷人的地方,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众人合唱,在汪氏宗祠久久回荡。

  八位红衣红裤的农家妇女,手托白色演具,象征细长的面条,鱼贯而出。

  满头银丝的大妈,穿大红的对襟绣花祅,端一青瓷大碗,稳步走出来。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遥远的从故乡走来,又走向更远的天边。祖先殷殷的叮咛和嘱托,就像这浓浓的大陈面。”

  汪衍君右手持无线话筒,唱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他边唱边走,到了银发大妈跟前,他单腿跪地,向长辈表示孝敬。

  大陈面的特有工艺相传500多年,具有“久煮不糊,隔夜不沾”的特性,那是因为妈妈用心浇注、用一双巧手揉出来的。唱着这首突出妈妈慈爱的歌,眼前就闪现出妈妈弯腰揉面、做面、煮面的画面,心中的亲情即被点燃,旋律就顺着一腔热血在流淌。

  “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浓缩进芳香可口的大陈面。不管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汪衍君曾将这首歌唱到了“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从2800多首村歌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十佳村歌”奖。

  “在我们村,老老少少都会唱村歌。不信?你逮个试试!”汪衍君很自豪,也很自信。

  家家户户都会唱村歌。合唱是大陈村的保留节目,不限人数,大家都可以参与,哪怕去走两步,伴个舞也行。最多的一次,有400多人一起合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差不多全村在家的人都来了。

  村歌还真成就了大陈村,2010年催生了“大陈面”加工厂,日产15吨的生产线投产至今,订单不断。漂亮的包装盒上,印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词曲,“大陈面”畅销到哪里,村歌就传唱到哪里……

  六面大鼓,敲起来了!系着红绸的鼓槌,系着黄绸的鼓槌,系着绿绸的鼓槌,上下飞舞,八面威风。

  他们有理由高兴,收入不断增长,2012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一个服装厂的生产车间引进村里;又办起大陈面厂,吸纳了村里100多名劳动力。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温氏肉鸡养殖场,带动村内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江山市成立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第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今年收入还将增加,开发“大陈村”农产品,建特色小吃街,拓展村落旅游。

  他们有理由骄傲,邻里不和谐唱没了,互相不说话的婆媳唱和好了,好媳妇、好青年、文明和谐家庭不断涌现,每年评选“孝子贤孙”、“文明卫生示范户”、“十佳绿化示范户”,村民参与热情高涨。

  他们有理由自豪,大陈村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村歌示范基地、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省文化示范村等荣誉,接踵而至。去年底,大陈农民艺术团成立,有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大陈几乎成了音乐之乡。

  71岁的村民汪衍勤家里,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乐器和歌谱。汪衍勤善拉二胡,“街坊邻居有空就来我这里唱两句,连92岁的老奶奶都会来唱。”他说,“老百姓的梦想其实很小很简单:快乐、健康、和谐,笼统点说,就是幸福。”

  汪衍君说:“没有村歌唱响,没人知道有个大陈。没有好环境,人家也不会来光顾大陈。没有村民文明共建,也换不来这么好的文化环境。是精神富有带出了物质富裕。我有一个愿望,几年后,村民的日子更加富裕快乐,大陈的村歌还要唱得更响亮!”

  近百名的村民,高高扬起双手,随着旋律,以中速的节奏,一齐向左方,一齐向右方,犹如江河的波浪,翻腾着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他们在合唱《幸福乡村曲》,他们以胸腔共鸣,显现了无比的自信。他们以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表达方式,说明了自身的价值。不需要花花草草的点缀,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恩赐,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体。

  “唱起来,这是九亿中国农民美好的憧憬,唱起来,这是百万中国村庄前进的号令,唱起来,这是希望田野丰收快乐的和鸣。唱起来,唱起来,唱起来,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

  我依着汪氏宗祠的圆柱,手持佳能相机半蹲着,长焦镜头对准合唱的村民们,刹那间模糊,无法按下快门。

  我顿时热泪盈眶。

(本文来源:衢州新

汪乐志祥 发表于 2013-12-17 14:57:35

“家破村破不要紧,但是总得要干净吧,不然谁愿意到你这里来?”实在话 ,实在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      袁亚平散文:村歌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