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字辈 发表于 2012-6-5 12:40:17

大陈汪氏汪乐夏:方寸金石刻华章

汪乐夏:方寸金石刻华章
“这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供现代人玩味,也可以留传后世。”衢州书法名家、浙江拉拉美术馆联盟主席沙二海(徐国庆)先生在他的博文里,如此评价他得到的一枚印章。

  沙二海赞道,治印行家过目即可以知道,此作品承传的是浙派风格。所谓“浙派”是由名社——西泠印社历经百年而形成的篆刻艺术流派,出于汉印而又推陈出新:技法上以功力取胜,谋局布篇,端庄沉稳,于平淡之中见其深奥。

  这枚印章的作者叫汪立爱(篆刻艺名乐夏),今年68岁,是我市著名的教育专家,从市教研室退休后在市实验学校任职。汪乐夏20岁学篆刻,师从西冷印社社员李伏雨、林乾良、汪新士等门下,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其作品先后在《书法》、《西冷印从》、《浙江现代篆刻作品》发表,并获得国际首届篆刻大展金奖。


  80年代,正在从事篆刻的汪乐夏

      师承名家

  汪乐夏出生篆刻世家,其祖父汪志庄,精诗、书、印,书法造诣尤深,市博物馆存有他的作品,其叔父汪新士,后来更是被誉为“中国篆刻第一刀”。

  1963年,汪乐夏家中把玩几颗祖辈留下的青石,不禁入了迷,并得到当时在衢县县中教书的名家华月峰的启蒙指点。父亲见此告之,“你喜欢篆刻,那还不如叫你三叔教你。”而当时三叔汪新士远在湖北,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汪乐夏笑称,这相当于现在的“函授”,远程教学。

  汪乐夏从临摹秦汉印着手,学习其篆法、刀法和章法,进而再探究明清以来各流派印章的风格面貌,寻求个性的契合并将学到的技法渐渐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每当他创作好几枚印章时,他就将印寄给汪新士做点评。汪新士便直接在印上点出其优点及不足,久而久之,汪乐夏逐渐领悟浙派篆刻的精髓。

  文革初期,汪新士将保存20余年的两本印存、两幅印屏寄给汪乐夏,并嘱咐妥为保存。寄印谱时,他无意中将1947年西泠印社纪念成立40周年的合影照及社员题名录夹了进去。汪乐夏将印存、印谱连同那帧珍贵的照片视为生命。尽管他自己家被抄,个人所珍爱的制印工具及带纽石章被抄走,但三叔托他保管的这批文物得以躲过了十年浩劫被保存下来,于1985年完整地还给汪新士,收入到后来出版的《汪新士篆刻书法集》里。因文革时西泠印社也被抄,照片及题名录已佚失,汪新士将那帧弥足珍贵的西泠印人合影照片赠给了西泠印社。使这一珍贵文物能留存于世。


《浙江现代篆刻作品选》刊登汪乐夏的篆刻作品

  初露锋芒

  出于对篆刻的喜爱,汪乐夏一有闲暇就坚持研习书法,潜心研究各种印章、印谱、字帖,在一个个静寂的夜晚就石刻印,没钱买石就用青砖代替。在石与刀的相伴相知里汪乐夏在秉承传统的同时追求创新,逐渐探索出了篆刻技艺上的特色与个性,一方方冰冷的石头也在他的雕琢下赋予了灵气和生机。

  随着篆刻技艺的日臻成熟,汪乐夏遍研各家流派的技法,在创作中努力追求强烈的艺术个性。1985年,国际首届篆刻大展在郑州举办,汪乐夏的篆刻作品入展五枚,得金奖。同年,加入了西冷印社,那一年,汪乐夏刚到40岁。

  此后,《书法》、《西冷印从》、《浙江现代篆刻作品选》等刊物相继发表了汪乐夏的篆刻作品。1991年,作品《二十四节气》入选中国翰园碑林。最让汪乐夏记忆深刻是,80年代,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艺术》刊登包括汪乐夏在内的四位浙江中青年篆刻作品。“其余三位分别是朱关田、张根源、余正,这三位当时都在杭州主要从事篆刻,后来都成了名家。”这让汪乐夏备受鼓舞。

  大隐于市

  现如今,在衢州从事篆刻的新生代或许很少知晓汪乐夏。汪乐夏的名字也几乎没在公众场合露过面。用汪乐夏的话说,他已经渐渐淡出篆刻界。“岁月不饶人,老了,眼睛不方便,篆刻力不从心了。”但汪乐夏依旧没有放弃他心爱的篆刻,闲暇时在家,他总会去买上几块青石,自娱自乐,搞些小创作。

  汪乐夏说,篆刻入门的门槛很低,有些人甚至一个月就能上手。正因为如此,篆刻艺术成了一些人“急功求利”的手段。学习篆刻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师承与创新的过程,师承传统是手段也是基础,创新靠的是悟性。在长期锲而不舍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创新的元素,最终在篆法、刀法、章法三者的总体风格上不断完善。“要把艺术作为一种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洪燕辉)
编辑:徐月明

汪篪 发表于 2012-6-6 17:16:07

汪扬文 发表于 2012-6-7 07:23:11

好!好!好!印章好!精神更令人叫好!!好样榜!!!

汪国春 发表于 2012-6-7 10:46:42

“中国篆刻第一刀”
好高的赞誉啊
了不起

汪家平 发表于 2012-6-7 12:40: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陈汪氏汪乐夏:方寸金石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