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0 16:37:24

上清往事

本帖最后由 汪稳安 于 2014-11-7 12:30 编辑


章回小说)   
    诗曰

椒衍休西绵皖北,
上清川沃岭峥嵘。
齐逢甘雨群林秀,
独得春风一树红。
黎庶情深翎顶重,
名门誉洁族宗荣。
丹心寸草椿萱惠,
清史流芳恩九重。


             楔子
         
      
   
   话说汪氏一族,源于姬周,受姓于鲁,食禄平阳郡。越八世,欣公奔陕西,经秦汉两朝,历二十三代,在西安等地定居约五百载。建安二年,文和公南渡至江南,居会稽,后迁居安徽歙县新安。是时出一人物,名汪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汪华崛起于田垄之间。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建号吴国,使境内民众安享太平。至唐室兴起,汪华审时度势,乃率众归唐。唐高祖嘉其忠贞大义,封其为越国公,赐歙州刺史,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后赐谥号“忠烈王”,并荫及子孙后世。传至道安公,始迁江西婺源。至宋初,接公复迁休宁之西,传至应辛公乃迁钟泽,居至明末。

   自文和南渡居江南,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传五十九世,历八朝越一千四百年。至汪惟厚,复迁江北。惟厚已是第八十世。

   足见汪氏门庭显赫,源远流长。有汪氏宗祠对联为证:平阳世泽传千古,越国家声振万年。

   却说徽州一带,地处丘陵,土地贫瘠,当地素有出外经商之风。话说这汪惟厚,生于明万历年。自幼饱读诗书。又是经商的好手。谱载:“公生而醇谨,不苟言笑,养亲能孝,侍兄克恭,与人交诚,信自天然,诺必践,壮业鹾于潜阳。”崇祯九年,汪惟厚与二兄汪惟端同游潜北举鹾于此。来榜河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通往英山、太湖、霍山、舒城的交通要道。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贸易兴隆。惟厚、惟端到此如鱼得水,盐业生意得心应手。不久,长兄惟忠,也自芜湖来至上青,兄弟三人联手,生意更加火红。

   时逢闯献起兵,天下大乱。山外安庆府、宣州一带烽火连天。弟兄南归无期,便于来榜街置店屋数间。又在离街不远的五颗枫购得一冲田产和山场。

   汪惟厚生来重诺言,好施与,善交友,积贮颇丰。时已成为上青一带有头有脸的人物。上冲胡祖中,虽广有田产,却不善经营,俗好赌博。至中年妻室数房而无子。多年病魔缠身,无钱医治,妻妾皆离。此时病重。惟厚与胡祖中素有交情。立刻送来钱财,找来郎中,将他病治愈,并送他钱银,劝其从商。胡祖中拟追随家族远赴陕西。为感念惟厚送钱银和救命之恩,决意将上河的山场和一冲田产转与惟厚。他深知惟厚为人,肯定不会接纳。便生一计,接来诸位朋友和来榜河的头面人物,置了一桌酒席,杀了三只老鸭,要与惟厚打赌:惟厚若吃不下三只鸭,得将五颗枫一冲的田产白送给胡族中。若吃下,他便将上河的一冲田产山场转让给惟厚。

   这五颗枫的田产乃立足之所依,岂能相送?惟厚也不知是计,狠命吃下了三只老鸭,至此,上冲便成了惟厚的家产。

   来榜河的上河山冲就因此得名,随后人们便叫它老鸭冲了。此仅是传说,却也未必是真。


   话说至此,汪惟厚兄弟已在来河站住脚跟。并成了头面人物。拥有五颗枫、田家冲、老鸭冲的大片山场和田产。

   数年战乱,南北阻隔,不通音信。数年后方知原配黄氏病故,惟厚誓不再娶,无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二兄长出言相劝,汪惟厚只得再配生子,继承祖业,延续香火。

   惟厚复娶刘氏为妻。刘氏端庄贤淑,惠中秀外。在娘家时就识文断字,深知三从四德。婚后不负家族所望。头产得子,取名仕纯。惟厚时年已是四十岁了。中年得子,自是喜事,惟厚大摆宴席,酬谢来恭贺的亲朋乡党。随即,修书飞递休宁钟泽。中泽长辈喜出望外,也略备酒席,宴请钟泽诸宗亲。随即堂兄惟观公长子仕勳,远道来到皖北上青,送来月子礼物。

   后来刘氏又相继产下一男三女。次子仕纶。

   惟忠,配张氏,子二:仕麟、仕麒。仕麒生二子尚鹏、尚臯。鹏无传,尚臯生四子延荣、延禄、延升、延吉皆迁陕西。仕麟无传。

   惟端,配王氏,生子一,仕乾。仕乾配程妣,迁钟泽卒葬故里。

   仕纯成人后配王氏,生六子三女,六子依次叫:尚友、尚宾、尚絅、尚志、尚儒、尚得。

   仕纶成人后配范氏,也生六子三女,六子依次叫:尚忠、尚质、尚文、尚义、尚彦、尚恺。

   这就是来榜河汪氏十二大房的由来。

   十二支系且不赘述,单表尚絅——国法——文杨系。

   尚絅娶妻江氏,生五男:国华、国柱、国法、国用、国楫

   国法配储氏,生一子,字鹏九,号濵南,名文杨。

   汪文扬出世时,已是大清康熙年间,此时国泰民安,社会繁荣。

   以前的家业,后分成一十二份。再到国辈又小分成五小等份。到汪国法这辈时,已不能和当日而语了。但汪国法继承了先祖的美德,亦农亦商,半耕半读,诗书相传。国法多年积瓒,在王塆螺蛳吐肉边的田家冲,找了一个屋基场,盖起了一座青砖瓦屋。这屋有四进,三重。当时的规模,已属相当可观。这就是现在的汪家大屋。

   只可惜在文扬五岁时,国法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储氏娘家在上青是大户。父亲储陊仕对文扬疼爱有加。文扬在外公及叔父国华、国柱、国用的关照下,不辍诗书,在乡试中取得了秀才功名。

   文扬成人后,遵从母命,依媒妁之言,与中河胡塆胡乙山之女翠华成婚。翠华姑娘知书达理,聪明过人。据说常出入家里兄弟念书的私塾,听先生讲学,居然识文断字。当时传为佳话。可见已是百里挑一的了。

   文扬婚后,小两口和和美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头产得子,名唤同律。第三年接着双胞胎产下二女。取名若梅、若菊。连添三口,这可乐坏了储老夫人。

   若梅、若竹四岁时,按当时的规矩,就许配了人家。若梅许给五河蒋家,小姑爷叫蒋孔乐;若菊许给本地储家,也是储老夫人娘家的侄孙。小小姑爷叫储如春。此一是为保持亲情永续,二是遵从当时风俗。在汪家,这可是双喜临门了。

   就在喜事当天夜间,翠华忽觉天上有一颗星星掉下来正好落在他怀里,她吓得叫出声来,储老夫人听见赶紧进了翠华的房。听到原委后,附耳和翠华说了些话,婆媳两忽而哈哈大笑起来。。。。。。。。。。

   不久汪家大屋就传出莫大的喜事!

   这就是后来故事的开端。


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0 17:07:13

本帖最后由 汪稳安 于 2014-11-7 12:31 编辑

先生逢喜欣收义子稚子学诗初显才华(2009-08-18 19:05:44
                   第一回    话说翠华夜梦辰星入怀。说来也怪,不久身怀六甲。然怀胎十月,却无临产迹象。翠华有些着急。储老夫人却笑呵呵地安慰道:“我看你是花生,当是男孩,俗话说‘过月女,是根草,过月儿,是个宝’,何况你做过那祥瑞之梦,想必我汪家要出个人物呢。”翠华听婆婆这般说,知是哄人的话,心里却也乐滋滋的。    不知怎的,这孩子真的过了一个月了。说到这,时维已是乾隆二十七年正月。这个正月家里依旧是热热闹闹,可翠华心里总觉不踏实。时间过了初十,拜年客也来得差不多了。往日,文扬正月初一早晨是按先生算就的吉方出行,然后便到王湾口里奶奶的娘家王家老屋拜年,初二去螺蛳尖储家老屋外婆家拜年,到初三,才得以一起回中河胡塆娘家住上一夜,和父母兄妹一起热闹一下。可这,挺着个大肚子,生也不生,走也不能。      正想着,文杨进得屋来,轻声对翠华道:“五河的蒋叔领来了个先生,正在堂屋和母亲说话,你去见个礼吧。”   蒋叔是蒋孔乐的爷爷,叫蒋长庚,也是个读书人。以前和父亲国法是拜把兄弟。正是这个缘由两家才联的姻。按理,该称老亲家。因是老交情,还是各喊各的,仍叔侄相称。本来孔乐和他父亲蒋严淼亲家已于初四来上过门的,按老规矩,歇了两夜才回去。按理初八或初十得亲家过路,文扬得去蒋家回个礼。因翠华将要临产,才没去。未开亲蒋叔父早要老拜望储老夫人了。正好,同律今年七岁,当找个先生了。文杨与大房国华大父商量,准备合请一位先生给孩子破蒙。大房国华也只生一子,名文炳生于雍正二年,长文扬六岁。文炳配江氏,时年已生有六子,宗瑭、宗琏、宗玉、宗英、宗春、宗珊。宗唐长同律八岁,宗琏长同律六岁。只有宗玉与同律同岁,宗英小同律一岁。宗玉宗英也刚好到了破蒙的年龄。正好蒋长庚有个表侄徐达友,是个秀才出身,府试考而未中,靠教书为生。这不,这才和蒋长庚同来来榜河田家冲汪家。   文扬和翠华去见了客人,还是以老亲喊的叔父。宗骐也出来见了蒋爷爷,并给先生磕了头。   徐达友长文杨五岁,生得眉清目秀,伟岸轩昂,且说话条理分明,一见便知是个有见识有学问之人。和文扬以表兄弟相称。宗骐似乎和徐先生很是投缘,见面就很亲热。   亲上加亲,蒋老有说不完的话语。储老夫人培蒋老及徐先生说话。翠华只得独自下厨,依旧做的是八大碗豆腐席菜,外加了四碟干肴,两个小炒。还摆了四盘小菜。要是平时,这哪在话下?可此时光景。翠华着实有些累了。   夜里,只觉得腰酸难忍。起先翠华也未告诉文扬,到鸡鸣三遍时分,只觉阵阵作痛。文扬这才喊来储老夫人。   此时天已大亮,东方彩霞满天,汪家大屋,云霞叆叇。只听一声婴啼,打破晨空。   远处听得储老夫人喜滋滋言道:“菩萨保佑,母子平安!”   徐先生此时正好起床,听到老夫人言语,披着依隔门问道:“是个公子?恭喜恭喜!”   储老夫人乐道:“是个相公!同喜了!今朝是你逢的生!托你的福。该认你做干爷呢!”   过去孩子出生当天,第一个来的客人就为逢生之人,徐先生昨日来居在此,清晨第一个起来相见的,自然是他逢生的了。按规矩,该认逢生之人做义父的。   先生听罢,递过来一个大红包。储老夫人推让不受,先生抢言到:“今个逢生,这是我两家缘分,也是我与孩子有缘!这孩子生逢吉日,日后福分不浅,这义子是当认的!这点银子,权当见面礼!”   老夫人道:“恭敬不如从命。”含笑收下了。转身去内屋抱出婴儿,见过义父。   中午,自然将义父请上堂屋,再喊来几位叔父,正试待了酒席。   先生为义子取了个官名叫汪元音。元音就是天元之音,乃是望孩子日后能发声于世。依同律,元音小名叫同衡。   私塾里,同律就唤做宗骐。同宗玉、宗英、还有尚宾二房的宗祥、宗璞兄弟俩。都是同一辈的,在一起念书。    此后,大房文炳妻江氏先后生了宗珍、宗珠。与元音岁数相差无几。    春来暑往,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元音已至五岁了。他玲珑乖巧,人见人爱。此时宗骐刚好十三岁,元音与宗骐寸步不离。宗骐在私塾上课,他也培坐在旁边。徐先生是义父,自是欢喜。时间久了,元音能背诵很多课文及诗词。《三字经》、《百家姓》、他能背诵很多。平时,孩子们念的儿歌更不在话下。   这几日先生家中有事,告了假。难得有空,宗骐和元音吵着要要去老鸭冲三爹家,也就是老鸭冲尚宾老屋。宾公同尚絅公他们同胞六兄弟,平时多有走动。尤其是和老鸭冲二房宾公支,来往更密切。宾公生五子,国弼、国相、国选、国宰、国才,五子共生十四孙。    国弼出继长房尚友支,生三子:文遴、文进、文定;国相生二子:文宣、文敬;国选生三子:文燦、文运、文壁; 国宰生四子:文厅、文政、文清、文龙;国才生二子:文元、文庆。宗祥、宗樸是文壁之子。这里十四个国派,共生宗派四十呢,真个是人丁兴旺。   因国选在二房排行老三,故称三爹。   这里离田家冲有十多里路。此处风景如画,别有洞天。储老夫人只好领着两个孩子去。   出得冲来,便沿河而上。此时来榜河两岸水田中秧苗插齐,已泛出茵茵绿色。两边山坡上麦浪翻滚,颜色正由青变浅。布谷鸟声声高唱:“麦黄发颗———麦黄发颗”,元音觉得这鸟叫声特别新奇,便问奶奶道:“奶奶,这是何种鸟在此高叫?似在呼唤同伴?”储老夫人答道:“这是麦黄鸟,也叫布谷鸟,春天来了,它会来催促人们洒谷插田,收割麦子。” “谁让它们来催人收割插秧的呢?”元音很好奇。储老夫人略加思索,回道:“百禽之王为凤凰,当是凤凰派它来的。” “那它从哪来?和我们老家在一块吗?”   储老夫人很奇怪,问道:“你如何知你老家在哪?”“不就是大人常说的休宁钟泽吗?”   储老夫人笑了:“正是钟泽,徽州府休宁县之钟泽!当记住老家钟泽,记住那里有祖坟和宗祠!你成人后当象布谷鸟一样,常去老家钟泽!   元音真已长大,明白许多事理,他认真点了点头。这时斑鸠也咕咕地叫个不停,似和布谷对言,元音听得出神。储老夫人言道:是要变天下雨,下午得归程。于是加快脚步。   奶孙三人来到三房国选家。国选子文壁比文杨长几岁。文壁的妻子胡氏是个贤慧之人,因是未出五服近宗,国选和国法又素来要好,胡氏又和翠华又是同宗姊妹,故宗祥、宗樸得以在田家冲一起就学。储老夫人到来,国选自当上客相待。文壁夫妇更是尊重有加。   宗骐一到就与宗祥、宗璞同众堂兄弟游戏去了。话说这宗璞,小小年纪就爱舞刀弄棍。力大过人,据说这是江南老家钟泽兼万叔父教的。兼万是钟泽惟观公之后,乃仕勳的曾孙。因是近宗常来上青。他在下江一带走水,经营布匹生意。因行走江湖,学得一套好拳脚。    有宗骐在一起,宗祥更得在众兄弟面前表现一下。    唯这元音,生性好静。他能聚精会神听国选三爹和奶奶谈家族往事。讲文和公南渡江南,讲越国公功封越国,讲回休宁钟泽祭祖的见闻。更多的是说高祖惟厚公远迁江北的艰辛,开创家业的不易,及家族繁盛的荣耀。   忽然宗骐他们在屋外所念的儿歌,引起了元音的注意。   只听孩子们唱道:               布谷鸟,
               入树林,
               麦黄发颗叫不停。
               徽州府里休宁县,
               潜北上青满园春
    上青的孩子都会唱此儿歌,不仅是汪氏后裔唱,其他姓氏的小孩也学会这般唱。
    元音听后,立刻熟记于心,回头问国选道:“三爹,布谷鸟每年都离开山林回老家吗?”    国选老爹撮着花白胡须答道:“是啊,它每年都会飞回老家山林去。”   “那布谷是我们老家休宁县钟泽的吧?”    国选觉得奇怪:“是啊,它就是徽州府休宁县钟泽的啊!”   “布谷鸟飞来了,上青的山林和老屋花园变得非常美丽。钟泽也有上青这么美吗?”    国选觉得这孩子有趣可爱,抱起他道:“老家钟泽和上青一样美,满山的树木,遍野的山花。但那里有我们的祖坟和宗祠。”    元音认真地点点头。储老夫人和国选老爹放声大笑起来。     这日,徐先生回到田家冲。元音对义父道:“义父,我给你唱首歌。”    徐先生言道:“好啊,你唱吧。”   原音说着便唱道:                  “布谷欢歌入树林,                  斑鸠相问哪方人?                  徽州府里休宁县,                  我替凤凰来唤春。”    宗骐听后觉得奇怪,问道:“何人所教呢?我们不是这般唱的呀?”    元音答道:“我是按奶奶和三叔所说自编的。”    自此,上青一带小孩就都会唱此儿歌,直到现在。    宗骐和徐先生都有些诧异。徐先生细一品,元音所编,还合诗律呢!    徐先生抱起元音,仔细审视了他,心中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正准备秉告老夫人和文扬。


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1 08:26:32

本帖最后由 汪稳安 于 2014-11-7 12:33 编辑

识英才稚童初入塾   卖雾露元音噪宜城                              (2009-08-22 15:05:39)

                        第二回   
   却说徐先生抱着元音来到东屋,储夫人正在客厅和文扬说事。翠华也在。
   徐先生进来,储老夫人招呼看座,翠华上了顶好的上青兰花。
   徐先生没顾得上喝,便向老夫人言道:“元音今已五岁,本当破蒙。只是这孩子聪颖过人,他常出入私塾,竟将破蒙的书文,背得滚瓜烂熟。平时听得些诗词歌赋,不想这孩子触类旁通,居然知晓诗律。现当因材施教。若依常规仍自蒙馆学起,怕是要耽误孩子了。”
   储老夫人喜道:“先生言从何来?”
   徐先生将儿歌之事如此这般,说了一通。老夫人笑道:“是这样!怪不得那日在老鸭冲路上,元音问个不停。就依先生就是!”
   翠华也言道“还望义父多多劳心。义父义子,却也是父子。这个义父自当做主。”
   徐先生听后有些不好意思,点头称是。
   文扬却道:“话虽这般讲,那元音只是略会背诵书文,终究是未动过笔墨的。只是入熟念书,倒也使得。”
   这时宗骐不知何时进来的,端坐在徬。听父亲言罢道:“元音精灵着呢,我们书写时,他常是认真眣着,会到书房偷偷学字,写得不错的。”
   徐先生乐了,道:“表弟放心,我自有分寸。”
   这日正是黄道吉日,徐先生和文扬确定这日入熟就学。
   元音穿了身崭新衣服,长袍子,套了件马甲。俨然学子一般。同宗骐一道,去了公屋私塾。
   公屋在汪家大屋对面的山岗那边,离家没半里路。这公屋是当年惟厚公在五颗枫落脚后,翻过一道山岗来田家冲建的。后来这里住不下,都搬走了。尚宾公支搬到老鸭冲;尚志支搬到公界山;尚儒支搬到斑竹畈,尚德支留在五颗枫下的十家冲;仕纶公六支搬到南方山和横河畈;只有尚絅支留在田家冲。这屋也没分,就做了个家族学馆。这公屋,石门高墙。进了大门是中聼,中聼两边是天井,天井四面是厢屋。中厅后面是堂屋。堂屋上摆的是祖宗牌位,正中是越国公塑像;东天井上厢屋供的是孔圣人塑像,西厢屋是学堂。实际公屋作为宗祠了。公屋后来于民国年间改建成了祠堂。这是后话。
    元音进得公屋先拜了孔圣人,再给祖宗磕了头。然后行开笔礼。开笔礼时放的炮竹响彻云霄。元音提笔写的是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谁也想不到元音开笔礼能提诗句,这不仅在上青,就是整个潜山县也是绝无仅有的。字虽谈不上工整,却也字字成形。这让众堂哥开了眼界,谁也不敢小看这元音。
   自此元音入学了。
   这孩子出奇聪明,且勤奋好学。义父所教,无不融会贯通。时间过得飞快,几年很快过去,元音从最初的《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到后来的《诗经》《尺牍》《杂字》,俱能倒背如流,文章更是行云流水妙笔丹青 。徐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初徐先生只是觉得此子聪明可爱,至此更觉得这孩子真正是个人才,更多的是惜才。
   随后宗珍、宗珠也随入熟就学。
   乾隆三十八年,宗骐已于十八岁时与宝带河名士彭怀黎之女月娥成婚。这年家里就添了瑞派,取名瑞灼。然翠华也在此年产一女婴,取名若兰。如今汪家是四世同堂了。只是储老夫人的身体已不如从前,冬时常常畏寒。
    此年元音正好十岁。在若大的家族里,元音不仅懂得孝敬祖母和父母,更会尊重哥嫂,疼爱侄儿及小妹。
    这日,元音刚从私塾回来,储老夫人杵着拐杖来到原音的西厢房,见元音正伏案功书,轻声进来。元音见了赶紧给祖母施礼让座。储老夫人坐定,面露慈祥,语重心长言道:“宗骐娶妻生子,你母新添小妹,若大家庭,将持不易。你不仅该努力功书,也得早知人情世故,要紧的是以孝为先,秉持仁爱之心,多为父兄分担些。”
   元音正襟立于祖母面前言道:“祖母训诫极是,孙儿谨记在心。”
   储老夫人复笑道:“元音读得诗书,明白事理。将来家族之事,当靠你了。”
   元音不敢怠慢,垂首言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性莫大于孝’。人生一为国,二为家。请祖母放心!”
    老夫人见这已不似懵懂少年之言,满意地笑了。
    这年正是乾隆四十二年,宗骐二十三,元音十五岁。
    过去每年清明时节,上青惟厚公裔孙推举数人回休宁钟泽,祭祖坟上宗祠。元音也想去。于是央求徐先生,让去储老夫人那里说项。此正合徐先生之意。
    此时和宗骐同入私塾的孩子都已成家鼎立,宗祥、宗璞学馆肄业,准备府试了,特别宗璞欲将来考武举人,更当去安庆府熟悉一下情况。
    此日国选老爹来至田家冲汪家大屋。说是来看望储老夫人。中午饭,请来了徐先生。席间谈及去休宁钟泽祭祖之事,徐先生力荐元音。他言道:“明年元音要县考,将通过府试和院试。今当让他们走出山外,历练历练。也好知道天地之大,他山之远。”
    储夫人略加思索,以为先生言之有理,便渭国选道:“三叔意下如何?”
    此时国选老爹胡须和头发皆已全白。他撮着胡须言道:“当初休宁我每年必去,如今宗辈成林,也该让他们回老家看看。”
    经商议,定由宗骐领头,元音、宗祥、宗璞、宗玉和文进、文龙,及纶公房三人同去。
    行前翠华和儿媳月娥为宗骐、元音准备行李,并一再嘱咐:一路上,须千万小心,暮早归宿,晨当迟起。
    临行时小瑞灼和小姑若兰吵着要同行,宗骐抱着瑞灼,元音将储老夫人给的冰糖分了些给他们,方得走妥。
    话说这一行十人,自来榜河出发,越过黄沙岭,到衙前时已快中午时分。他们再经响肠,历大关,过水吼,到野人寨。这才出得大山。一路上山景都没空欣赏。到野人寨时红日偏西。待到潜山县时,已是伸手难见五指。只好在此投宿。来到县衙的兴奋,暂都不表。
    且说他们迟睡早起,第二天夜暮降临时,才到了省城安庆府。安庆府,夜市如昼,行人如织。振风塔临江耸立,江上渔火,星星点点。尽管是好景。一行人已累得无心欣赏。宗骐和大家找了个临江的客栈住下,他决定在安庆府休息一天。一是因为太累,二是因元音他们想熟悉省府环境,以便将来来应乡试。
    第二天,日上杆头,他们才起得床来,弄了些吃的。宗璞就嚷着要去逛迎江寺,看振风塔。元音要去看状元府,看省府衙门。他俩都不愿相让,只好分做两路。宗璞、宗祥虽是亲兄弟,却素来不合。故宗祥要同元音去看省府衙门,结果大家都要和元音一道,只好让宗玉陪宗璞去看迎江寺。说好中午皆回客栈同吃午饭。
   元音同众人看了状元府建筑之辉煌,看了省衙门之威严肃穆。更多的则是体验到省城的繁华,店肆的兴旺。这些以前皆无法想象。元音思道,将来一定将祖母、父母领来省城,见识这里气象之热闹。
   逛街倒是挺能消磨时光,不一会人影缩到了脚下。众人回到客栈,且不说这饿了,口渴得更是难忍,点好了菜饭,就是不见宗璞他们回来。元音捧着水葫芦喝水,正准备叫宗祥去找宗璞。只见宗玉慌慌张张进得屋来,急言道:“不好了,宗璞在码头正同人闹事,要打起来了!”
   众人顾不得吃饭,齐同宗玉直奔码头。元音顾不得放下水葫芦,提着水葫芦,随众人直奔码头而去。
   原来,宗璞在码头见几个耍棍的在卖狗皮膏药,看他们耀武扬威的样子,就想和他们比试,争执间耽误了他们卖药,卖狗皮膏药者动了气,说宗璞打断了他们的话把子,要他赔钱。
   知道原委,元音忽然举起手中水葫芦,口中高叫道:“卖雾露根!卖雾露根!我的雾露根包治百病!”
“卖雾露根!卖雾露根!我的雾露根包治百病!”
   哪来的年青人竟说卖雾露根?众人正觉奇怪,围拢过来。
   卖狗皮膏药者,又气又恼,这人怎敢在老子面前班门弄斧!撇开宗璞,直奔元音道:“何方人士?到此叫卖什么狗屁!?”
   元音稽首道:“小的来自云雾山,带来家乡特产雾露根到贵地叫卖,请诸位关照!”
   来人见元音是个孩子,也没放在眼里,厉声道:“什么雾露根?没听说过!”
   元音心无畏惧,高声道:“雾露起于江湖山川,遇热蒸腾,与寒则凝聚,其雾有形,其本有根。”
卖药人接过水葫芦道:“那我倒出来大家看看!”
说着将壶口朝下,把水倒了一地。元音正色道:“先生倒了我的雾露根,当赔我钱财!”
“这分明是水,怎是雾露根?”
“先生差矣,此水即是雾露之根,它遇热蒸腾,与寒则凝聚,其物有形,各位朋都该知晓,晨行于雾露中,常湿衣衫,众位朋友是也不是?”
   众人早已不满买狗皮膏药这帮欺骗百姓之人,皆齐声应道:“是!”
“雾本有根,起于江湖河川,日夜蒸腾,或云或雾,遇寒凝聚,或成朝露,或成雨水朋友道是也不是?”
众人又齐声应道:“是!”
   卖狗皮膏药者无言以对,见元音气宇轩昂,话语滔滔,知不是对手。赔钱之事做罢不提,旋要与宗璞比试武艺。其中长得俊俏的一个方要劝解,只见宗璞抱起身徬一块石条,旋转了两圈,用膝盖一顶,两手一扳,顿成两段。这宗璞见叔伯弟兄都来了,胆气大增,动了真格的。
这几个卖狗皮膏药的小子,从没见过这阵势,愣住了。弃棍齐赔笑脸。
众兄弟嬉笑而归,店家更是高兴,特送了两盘下酒菜。
正当大家大吃大喝之际,店家进来神色慌张,惊得大家一时无语。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09-9-21 16:24:18

欣赏本家大作,期待下文更精彩。

大风 发表于 2009-9-21 19:46:02

欣赏以故事的形式述写家史。。。

期待更多的宗亲来参与。。。

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3 12:46:39

本帖最后由 汪稳安 于 2014-11-7 12:34 编辑

同行钟泽谐朋结伴洒泪休宁送叔归天(2009-08-26 15:23:12)

                         第三回
   
   却说众人开得门来,只见一伙人正朝这边走来,细看却是码头耍棍卖狗皮膏药者,走在前面的正是长得俊俏的那个年轻人。此人二十一二,虎北熊腰,看起来决非等闲之辈。
   几位进得门来,将手中所带之物置于桌上,问道:“好汉哪里?好汉哪里?”
   宗骐让了坐,问明来由。来人道:“在下姓吴,名万水,怀宁人氏。适才码头未能照应,多有得罪,特来赔礼。本人最是敬重江湖豪杰,今见几位好汉出语惊人,身手不凡,特来交个朋友!”
   元音听罢喜道:“蒙朋友厚意,快快请上座。”
   说罢话,万水将带来之物打开,原是两块熟肉和数斤老酒。众人又喝将起来。
   这万水原是怀宁富商之子,在安庆开有数爿布店,称得上万贯家财。此人敬重江湖豪杰,忠肝义胆,崇尚习武。故与码头耍棍者交结。
    席间得知汪氏叔侄远去休宁祭祖,且去拜望教宗璞武艺的兼万叔父。万水决意同众人一道前往。
    第二日,万水牵来两匹高头大马。宗璞他们倒是摆弄过兼万叔父的马,自是能骑,元音却没试过,万水要同元音一马双跨,元音在众人的教导下,不一会工夫,却也能骑。这样元音他们一行人度过渡口,直奔休宁而去。
    一行人一路艰辛且不表,行了三天,方到了休宁西门。
    休宁西门汪氏出自婺源大畈中高公,程公迁至该县回岭,宋初,接公又迁至休宁西门,子孙日蕃,支分派衍。西门有越国公庙,建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明弘治中庙坏重修,并创新祠,亦名知本堂。这就是最初西门汪接七子七大支共建的宗祠。
    拜竭西门宗祠,祭拜余头村接公墓地也是此行目的之一。叔侄不急于立即去钟泽。
    当日就去祠堂,给列祖列宗磕头。祠堂正堂五进,相房各列东西。前有广场,后有林园。伟岸挺拔,绚丽壮观。堂前有高大石门,佐以磨花石鼓为观。门楣镶嵌“汪氏宗祠”四个遒劲大字。左右书有“侯锡颖川支分姬鲁公封越国勋着李唐”门联。越天井至中厅,正面高悬“知本堂”巨扁。经走廊抵正堂,金碧辉煌,肃穆壮观。双凤朝阳二龙绕柱之神龛分三格,依房派供奉历代祖先之神位。中厅正堂两厢悬有唐宋历代文人雅士诵汪王的诗句和楹联。错落有致,遥相呼映。青砖碧瓦,翘角粉垛,飞阁流丹,参差巍峨。壁画石雕,木刻中人,鸟兽花卉,栩栩如生。门窗格局,既新奇美观,亦显古色古香。
 汪氏是休宁大族,居休宁城西、城北一带。多文人雅士,也不乏富商巨贾,此处崇文成风,举人秀才,比比皆是,元音到此,收益良多。
  元音观得历代颂汪王诗句,心中感念先祖越国公功绩,当即赋诗一首赞曰:
                  徽州俊杰挥军旌,
                  据我江南济万民。
                  心系众生唐諘奉,
                  君封越国赏功臣。    暂不细表,且说元音他们心系钟泽兼万叔父。钟泽在城南十七里处,第二日又入山中向钟泽而行。江南之山,且不比上青大山之高大雄浑,其平缓灵秀,独具特色。钟泽汪家庄背靠钟泽麻榨山,前有平畴数十亩,为群山环绕。一湾碧水自后山而来,流入平畴中,绕庄向西南流去。真正是个好的所在。怪不得七十一世沧公与庄公立意自西门迁此居住。
    叔侄们来至平畴中,马蹄溅得尘土飞扬。庄中黄犬声吠,知有客来,屋里有人出来张望。知是江北人来,有孩童报知兼万叔。
    钟泽是七十世莊公和沧公兄弟两支居地。走动频繁的乃是我沧公支,同上青至亲的,当算兼万、仁灏、嘉九、仁泽叔了,然兼万贸于它邑,数来潜山上青,犹感至亲。故惟厚支回钟泽,省坟祭祖,主捐祠费,皆由兼万主持。
   兼万叔配程氏,生有一子名唤永宁。永宁自幼随兼万云游下江贸易。
   兼万得知有至亲自江北上青而来,喜从天降。只见他杵着拐杖,同仁灏叔、嘉九叔、仁泽叔向外迎来。兼万叔虽面露病容,却满面带笑。原来去年程氏病故,兼万心伤,一直恹恹而病。只见他头发花白,面黄肌瘦,可怜昔日英雄,竟至这般田地,怎不叫人心酸?见得至亲堂兄和众侄儿,老泪横飞。众侄儿万没想到叔叔这般光景,个个也泪飞如雨。伤心之情尚且不表。
   兼万唤来永宁见过文进、文龙叔父,又见过宗祥、宗璞、宗玉、元音等众位哥哥。永宁十三岁多,因幼外游,也不认生。元音虽只长永宁几岁,看起来却大得很多。因年龄无异,一见如故,究竟是血脉相连。这时仁灏叔唤来元德、元顺兄弟见过面,道立公支兆渭叔带来了嘉馥、嘉彭、嘉宝诸位兄弟,一一见面寒暄,元德、元顺帮上了茶水,摆了些糕点。兆渭叔被推举为州同知,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也遣来了几位姑嫂,兼万吩咐下厨做饭。大家这才坐下说话。
   元音唤来万水,向兆渭、兼万及各位叔父介绍了客人,并说明了来意。
   兆渭很是高兴,要众人宽住几天,好游历观赏江南风景。
   兼万颇带歉意道:“吴公子远道而来,如何对得起朋友?只怪我这不争气的身体!去年与你叔母皆病,数月不愈。我道是抵膀子,必死一个。果然死了你叔母。原以为我病会渐渐痊愈,不想开年来仍不见起色,怕是也要去了。”
   说着说着,忧伤起来。元音忙劝道:“去年秋日,气节萧杀,故易得病。至冬气藏,病亦难愈。今正是开春花发之时,万物向荣,叔叔身体将会渐渐康复。”
   元音复又问道“不知叔父请的是哪里郎中?吃何汤药?”
   兼万答道:“久咳不愈,反复发作,痰邪做祟,这是宿根。郎中言道,治咳治痰为先,皆开些化痰理气之药。不见好转,反而俞重。今周身乏力,怕是不久了。郎中是此地一流郎中。有道是医者医病,怕是医不了命。却说这吴公子老远而来,颇感歉疚。然永宁自幼也学得些拳脚,皆是真传。只是他身子不硬朗,也不知是否幼时伤了的缘故,使不得真拳脚。我在江北宜城有数间店铺,现在已租赁于人,日后得让永宁打点。今欲将永宁托付你等,带去上青历练,与宜城较近,好日后经营。你们兄弟得互敬互爱,好生照应。我也了无牵挂了!”      
   叔侄们无不泪水涟涟,文进问道:“家兄手头可缺银两?我们今略带了些,不够,随即让家里汇来。”
兼万摇首道:“多年积蓄,内人未花就去了。留下的怕是今生用不完了。”
   元音悲从衷来,哽咽道:“叔父尽管放宽心养病就是,纵有那万一,上青便是永宁之家,我等有吃的,他又岂会挨饿?!”
   元音看了看众人,文龙接过话来道:“家兄放心,上青如此家族,何多永宁一人?按至亲算,我等也义不容辞。”
   宗骐抢言道:“田家冲汪家大屋屋多地广,就到我处安居就是!”
   元音补充道:“叔父这次便同弟弟一起去上青养病,也好有人照应,这次来了众位兄弟,只消弄台轿子,我等可抬叔叔回上青。”
   兆渭道:“兼万自夫人去了,一直未曾放下,去江北散散心也好,胜过在钟泽老家。”
   众人齐声赞同,兼万言道:“只是有劳两位弟弟和诸位侄儿了!如此也好,只是须调养些时候方能启程。你等且安心在老家住些时候。”
   兼万动了心思,真望北去上青。至亲叔侄兄弟都在彼处,何况这般身体,有人照应总会方便得多。
   众人便在钟泽住下。买来表纸、香火炮竹。剪续钱就用了一天时间,这里嫡坟有十代,加上旁支,总共有几十棺。上坟山也用了几日时间。这几日兆渭叔及诸位宗兄都请了酒席,每天都是大鱼大肉相待。又花了些功夫把当修理的祖坟修了一遍。可兼万的病仍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众人有些着急,宗骐提议先到县城了解一下哪家医馆顶事些,再将兼万叔送去就医。
   兆渭道:“西街保元堂医术不错,据说能治很多疑难杂症,人气很旺,在县城算是一流的医馆了。”
   第二日大家弄来顶轿,准备抬兼万。可兼万叔开步越发的艰难了。刚上轿,一阵咳涑,竟吐出血来。兼万说怕是不行了,不要把命送到野外,而进不了宗祠。无奈只得派万水和宗璞飞马去休宁县城,请保元堂的大夫来钟泽给兼万医病。元顺领宗璞、万水马不停蹄向县城方向飞奔,马蹄扬起漫天尘土。
   他们刚走,元音又同宗骐道:“哥哥,宗璞办事不很牢靠,不如哥哥与元德哥亲自再跑一趟,多带些银两,行事也方便些。”
   宗骐带上银两,与元德复跨上马,直追元顺、宗璞而去。
   元音他们将兼万抬上床。分咐宗祥弄了碗糖水。元音用汤匙一匙一匙喂兼万叔喝。
   兼万撑起身子艰难地对元音道:“元音侄儿,前些日子和你道让永宁去至上青,怕要成真了。只是永宁年纪尚幼,我中年得子,也未加管束,这孩子颇是任性。再加他身子单薄,我也百般的由了他。到了上青,你等须相亲相让。来日隔不多年须来钟泽,携他同行,到我和你叔母坟上烧些纸钱,也好让我能看到你等。说真的,我又何忍离开你们。。。。。。”
   说到伤心处,语不成声。一阵咳嗽,上气不来,下气难接,面如土色。永宁直急得大哭。
   兼万强拉着永宁和元音的手,欲言无声,只见唇色酱紫,双泪直流。。。。。。
   稍后元德、宗璞回到中泽,带来了大夫。大夫进得屋来,把手号脉。细看了兼万的容颜,连连摇头,无奈道:“已无回天之术,准备后事吧!”
   宗璞放声大哭,屋中顿时哭声震天。仁灏叔、兆渭叔父及众叔伯兄弟皆已到齐。宗骐、元音、文进、文龙同仁灏、兆渭叔父商量后事,并向仁灏叔询问了亲友的居处,派嘉馥、嘉彭、嘉宝去各处把了死讯。又让元德、元顺去买来白布等丧事用物。给永宁及众兄弟都做了孝袍,叔伯长辈做了孝帽。兆渭、仁灏、招呼客人,嘉九、仁泽、文进、龙文料理事宜。又请来道士做了些法事。这才将兼万送上山去。
   很快过了头七,众人也为兼万做了七事。大家准备招待过亲朋,为兼守孝七七四十九天,便回上青。
   这天一早忽然有人送来文扬托人带来的信。宗骐看信后面露难色,元音一看也双手发抖。
   欲知信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3 12:48:19

回 3楼(汪济(潜山)) 的帖子

谢谢宗家鼓励,请你帮我改改,几次想去找你帮忙,可没法联系!

汪稳安 发表于 2009-9-23 12:49:17

回 4楼(大风) 的帖子

谢谢大风!

亮翁 发表于 2009-9-23 15:19:35

往事如烟已飘逝,

后辈晩生怎得知?

幸有稳安如椽筆,

事在文中情在诗.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09-9-23 17:22:27

回 6楼(汪稳安) 的帖子

稳安本家:您好!
您太谦虚了。承蒙高看,改谈不上。互相学习吧。总的来说很不错,我都在看呢,以后要有想法再说。还是您自己多琢磨。比如拙作《越国公汪华》,日前临送印时,还在改呢。
我电话05568926115,qq1214587785有事可联系。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上清往事